田圣会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辰河高腔文化艺术与学校教育传承的价值
田圣会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辰河高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形态和特征,是学校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教育资源。将辰河高腔文化艺术适宜地融入学校不同年龄阶段教育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对于儿童身心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辰河高腔保护、传承与发展,都具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辰河高腔;学校教育;价值
辰河高腔,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由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在传入沅水流域后,与当地土语、宗教音乐、民间文艺、傩文化、山歌号子等长期融合演化而成的一种独具魅力的声腔艺术,是中华民族地方戏的奇葩,被誉为“祖国妙调”、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演唱时,音调高亢、风格粗犷,旋律婉转悠扬、跌宕怡人。表演艺术朴实,在武戏中,融合了湘西民间拳术的招式,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辰河高腔既保留了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有戏剧的叙事性,涵盖了民间文学、历史、宗教、语言、艺术等诸方面内容,是一份难以再生的地方文化遗产,是学校教育地方课程的重要资源。
(一)流派及演唱风格
辰河高腔演唱形式有矮台班(木偶演出)、高台班(舞台演出)、围鼓堂(坐唱)三种。按辰河高腔流传在沅水流域一带的表演艺术,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即以浦市镇为中心,流行于辰溪、沅陵、吉首一带的为“下河派”(又称下河路子),其演唱风格讲究朴实和唱功,多唱传奇高腔,唱腔委婉、细腻、幽雅、缠绵,给人以悠长的韵味;以溆浦为中心,流行于沅水支流溆水城乡一带的为“中河派”(又称中河路子),其艺人演唱形式多由矮台班走上高台,演唱特点粗犷诙谐;以洪江为中心,流行于黔阳、芷江、铜仁的为“上河派”(又称上河路子),其演唱特点表现为严谨、规范、粗豪、火辣的艺术风格[1]11-12。
(二)传统剧目及特色
辰河高腔剧目繁多、内容丰富。保存的剧目主要有连台大戏、整本戏、折子戏和条纲戏。据有学者考据,辰河高腔有大小剧目400多个,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7个,有部分定本的条纲戏71个[2]。连台大本戏,是指连续可以唱演多日的连台戏本,主要有《香山》、《目连》、《南游记》、《封神》、《西游》、《岳传》、《水浒》、《三国》等。
除了连台大戏外,辰河高腔还有数十种整本戏。整本戏是人们比较喜欢看的故事戏,有头有尾,一般可以演一至两天,一天往往要演七、八小时。比较有名的有《黄金印》、《大红袍》、《一品忠》、《琵琶记》,称为四大本家戏。除此之外,整本戏还有《白兔记》、《金印记》、《投笔记》、《青梅会》、《红梅阁》等等。
折子戏是从整本戏中摘一段演出,或演小故事短剧。
条纲戏,也称搭桥戏,老艺人称为“半死不活”。条纲戏一般都不是连台本,只是根据旧章回小说的一些故事情节,简单地拟出“条纲”,唱白时由演员在舞台上即兴编排和发挥。一个故事往往只有一本戏,每本戏中一、二折重点场次,从曲文到道白都是铁本[1]104。
体现在辰河高腔剧目方面,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保留古老、独特的高腔剧目较多。这些剧目来源历史悠久,一部分直接继承的是元杂剧演出本;继承明代传承的剧目就更多了,约占全部高腔剧目的一半,不少还保留了整本。另一大特点是,剧本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民间文学特色。加上围鼓堂在辰河高腔极为普遍,所以高腔剧目文戏占多数,这些戏都重唱、重细节描写,着力于人物心理表现,人情味很浓,形成剧本文学上细腻、委婉的风格。
(三)角色行当及表演技法
辰河高腔剧目中的人物处理,能够根据剧目故事情节,独出心裁地选择恰当的行当角色来刻画人物形象。其行当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1]69-96。
“生行”在辰河高腔戏中占的比重很大,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其角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和娃娃生。小生戏登台的角色是表现年轻英俊的男子,按照不同身份可分为罗帽戏、二生巾戏、道巾戏、纱帽戏、公子巾戏、紫金冠戏等六类。正生戏,即挂青髻的生角戏。可分为靠把戏的武戏和袍带戏与褶子戏的文戏两大类。靠把戏是表现战场武将的正生戏;袍带戏是着官衣或蟒袍、腰围玉带的正生戏;褶子戏则是穿褶子的正生戏,表现各种平民百姓或被罢黜的官员。老生戏,即挂杂髯和白髯的生角戏。表现不同阶层的老人,讲究骨架的沉重,分为员外戏、相爷戏、褶子戏和靠把戏。娃娃生戏,又称童生戏,表现未成年人的童稚。娃娃生戏,在辰河高腔中对戏班人才培养起重要作用。因为,在特定的条件下,辰河高腔演出的流动性较大,对于艺人的培养,多数不是通过科班训练,而是采取艺徒随班习艺的办法。艺徒多为艺人子弟或流浪儿童,进班以后一般不立即分行当习艺,而是先学演娃娃生戏。娃娃生戏由易到难,是从基础抓起,从只有一两句道白,到有简单的唱腔,进而到较复杂的身段。娃娃生戏的学习和演出既可以对艺徒进行基础性训练,又可以为他们以后确定行当提供依据,做到师傅对艺徒的因材施教。
“旦行”在辰河高腔戏中非常重要,一只戏很少离开旦角。旦角,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四类。正旦,也叫青衣旦,一般扮演中年已婚的妇女角色,较多的性格形象是温顺、端庄、贤淑、稳重。小旦,也叫贴旦和花旦,扮演的角色范围较广,有窈窕秀雅、温文艳丽的青年姑娘;有机灵活泼、聪明能干的使女、丫头;有婀娜多姿、英武威风的军中女将等。摇旦,多扮演剧中风趣、诙谐或丑陋粗俗的妇女,在表演上比较夸张,走路时步子较大,走两步停一步,双手和上身前后摇晃,故为揺旦。摇旦出演,坐时一般翘起双郎腿,讲话时多指手画脚,眉眼俱动。道白引人发笑,风趣横生。老旦,顾名思义,饰演老年妇女。表演时,一般多穿黄色的“老婆褶子”或青衣褶子,下捆白裙,若为富贵人家,则外披套帔。表演上,要求老态龙钟,行动迟缓。
“净行”,俗称花脸行,它在辰河高腔中与生行具有同等的地位。戏班中要是没有著名的生角和花角,便没有人去“写戏”。净行花脸角色,在早期的辰河高腔戏班中,只有一个花脸,一些次要的净行角色,由贴生和丑角兼演。后来戏班人数增多,开始设大花脸、二花脸。但大花和二花两者表演的分工较为严格,扮戏都有规定。一般来说,一折戏只有一个花脸出场,则大花脸登台;戏中有两个花脸出场,则身份重、唱腔多的角色归大花脸,次要人物归二花脸扮演。辰河高腔花脸的戏路,按穿戴分为文蟒袍戏、靠把戏、袍子戏和草鞋戏四类。另外,还有其它几种类型戏,譬如说,老脸戏、讲白戏、大肚子戏、风趣戏等。
“丑行”在辰河高腔丑行角色中,称为小花脸或三花脸,是一个颇有剧种特色的行当。它以诙谐、幽默、滑稽的表演风格,塑造各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剧中人物,或引人发笑,或催人泪下,或发人深省,给观众以思想教育和美的艺术享受。辰河高腔丑行角色,一般以剧中人物所戴帽子来区分,大致有八类:罗帽丑、方巾丑、公子巾丑、紫金冠丑、纱帽丑、硬盔丑、抓子巾丑和无名巾丑。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辰河高腔生、旦、净、丑各行当都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成套的基本表演技法和特有技法。
生行各角色的表演,在步法、手法、眼法、唱功、扇子功、髯口功、彩发功、罗帽功、翎毛功、武功等技法上,既有共同的要求,又各具差异。譬如说,“步法”在辰河高腔中,亦称“摆罡”。辰河戏艺谚云:“踩正八块板,方知二步半”。谚中“踩正”二字,就是要求演员要有熟练而行得体的步法。辰河高腔中,生行常用的步法有窜步、八字步、正步、斜步、矮步、连步、扫步、蹬步、跷步、醉步等基本技法。老生常窜步,而正生和小生常用八字步;连步和蹬步属武生用的,扫步是正生和小生在气急时用的;跷步则是生行通用的步法。再譬如,在手法上,小生出一指,表现文雅、矜持;正生、老生出二指,表演圧重、稳健;武生出二指的,则表现刚健、强悍。
旦行表演有步法、手法、水袖、眼法、甩发功、扇子功、念唱、面部表情等表演技艺。在步法上,旦行角色除了一般的丁字步、圆场步、云路(云步)、磋步、碎步、上下楼步和走马路等外,旦角的步法还有:轿步、矮子步、梭步、船步、荷叶步、蝴蝶步等。旦角水袖及其基本技法有:抖袖、抛袖、绕袖、摔袖、掸袖、背袖、扶栏袖、挽袖、绞袖、大刀花袖等;眼法有:斜眼、鼓眼、对眼、眯眼等;甩发功有:前后甩、左右侧甩、斜甩、甩太极图等;扇子功有:挽扇、端扇、转扇、推扇、丢扇、旋扇、背扇、靠扇、荷花扇、盘头扇等多种动作。辰河高腔戏旦角的念唱,除了要求字正腔圆外,还要求有婉转的韵味,柔和甜美,一板三眼,唱足送足。旦角的面部表情,有笑、哭和变脸等,由于剧中人物场景、身份地位、性格教养等不同特点,在笑、哭、变脸上存在诸多不同技法。譬如,笑的方式就有微笑、冷笑、大笑、假笑、哭笑、痴笑等不同形态;哭也有真哭、假哭、暗泣等形态。变脸是用抖色的方法表现剧中人物气愤、悲痛到了极点,方法是鼻孔憋住呼吸,嘴唇紧闭,再慢慢地丹田往上提,使脸上涨红。
净行的表演技法,除了与其它剧种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少独特技法。譬如,辰河高腔戏花脸的手法除要求出满手,远离胸,上齐额,下不过腹。在指法上,有蒲扇手、金钩手、蝴蝶手等。蒲扇手,五指全部张开如扇形,出手慢,动作沉重,多用于文戏。金钩手,又称虎豹手,食指中指,两指半钩,其余三指全屈,多用于草鞋戏,表现粗野、暴躁的性格。蝴蝶手,用于“抖色”,表现人物着急、气恼等情绪。再譬如,辰河高腔花脸的用嗓,主要有:膛音、虎音、刚音和边音。膛音,是从小腹内发出来的共鸣音。圆而不散,振动力大,多用于唱,能够持久。虎音,是用声带发出来的声音。粗而沉,调不高,不能持久,多用于怒吼、发笑、发恨,如“呀!,……”,“嗯!,……”等。刚音,是用假嗓子发出来的声音。高亢而粗犷,用于表达叫喊、发笑、惊讶、发怒等情绪。武将发笑,多用刚音,文戏发笑多用虎音和边音。辰河高腔花脸的眼法,用得最多的是斜眼,还有鼓眼、吊眼和转眼等;挂扎须的花脸运用胡须较多,除转须与其它剧种相似外,还有抓须、捧须、甩须等技法。
辰河高腔小丑,是三花脸,兼演部分摇旦和老旦戏。为了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表演上有一些独特的技法。主要表现在手脚功、髯口功和脸子功等方面。小丑的手法,在伸出去时,要和旦角的相似,要优、美、柔;在五指张开时,要和花脸的相似,出手要快,不能含糊,要刚劲有力。表演的手法除了云手、抖手、甩手、半圆手等外,还有旋转手法。小丑的步法,有提、垫、矮、滑、旋等。讲究出脚要快,收脚要稳,脚手配合。小丑的髯口有,长短须、一支笔、八字须、吊口须、一支三、半须等种类。在吹胡、翘须等表演上,要求生动灵活。小丑的脸子功最为丰富,表现在眼、眉、耳、鼻、嘴上。眼的表演,种类繁多。从人物情感角度归纳起来有:喜眼、怒眼、哀眼、乐眼。此外,还有表现思考的旋眼,表现盲人的闭眼、青光眼等。眉的表演与眼睛的动作紧密配合,眉毛一紧一松,或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表现人物观察、思考、情绪变化的过程。耳的表演依靠腮上的肌肉颤动,来引起耳的左右,或上下移动。有时单耳动,有时双耳交错动,可以表现喜悦、冥思苦想等情感。不过,其难度较大,一般人做不到。鼻的表演,主要是通过鼻尖抖动,或全鼻的上下抖动,来表现人物的轻佻和愤懑。嘴的表演特点主要是它的颤动,有张、斜、叠、合几种情况。张嘴用于心情激动,话难出口;斜嘴用于心怀不满,或说话有口吃现象的人;叠嘴用于心怀悲衷,欲哭难禁的情形。
(四)曲牌、旋侓及乐器
辰河高腔最大的特点,就是唱腔高亢,风格粗犷,旋律婉转悠扬,与湘西的傩曲、山歌、号子,相融成为优美的曲调和曲牌。辰河高腔曲牌的归类,是以传统的“宫调”归类法进行的。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而以其他各声为主则称“调”。辰河高腔传统有“母调牌子”之称,同一母调中所有的曲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同“宫”和同“调”,缺少一个条件则属于新的母调。据《湖南地方剧种志》记载,辰河高腔曲牌原有500多支,现存200余支。其中,“驻云飞”、“风入松”、“锁南枝”、“汉腔”、“红衲袄”、“锦堂月”、“新水令”、和“汉入松”为其八大母调[1]135。
辰河高腔旋律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其旋律复杂,但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有学者根据辰河高腔旋律结构、主音与落音的差异,将其分为:羽商类、羽角类、徵商类和其他类等四大类[3]。
辰河高腔的伴奏乐器有唢呐、备子、京胡、二胡、三弦和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大桶鼓、旗子鼓、课子、尺板等。唢呐为其主要伴奏乐器,它担着起腔、接腔、帮腔、衬腔的重任。早期的辰河高腔采用一人主唱、众人帮和的形式,以击鼓为节奏,不配以管弦。据《辰河戏志》介绍,大约清朝道光年间开始,逐步用唢呐代替人声进行帮腔,随后大部分帮腔由唢呐完成[4]。辰河高腔的音乐属于南曲五声音阶,板头为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有时还用九腔十八板。适用于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5]。
(五)脸谱、服饰等舞台艺术
戏曲脸谱、服饰、装扮等舞台艺术,是我国戏剧艺术宝库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辰河高腔的脸谱和服饰,虽然受到外剧种的影响,但还是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本剧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辰河高腔的脸谱,以红、黑、白三色为主,其种类有120个左右[1]128。辰河高腔脸谱充分运用绘画艺术手段,遵循虚实结合的原则,采用夸张的手法,热烈的色彩,奔放的笔触,粗犷的线条,从剧中人物形象出发,将线条和色块作合理的布局,对眉、眼、鼻、嘴等五官进行艺术处理,组合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艺术处理后的眉有:半戬眉、双戬眉、寿字眉、半寿字眉、三飘眉、花三飘眉、豆芽菜眉、尖扫把眉、圆扫把眉、圆叉眉、一把上冲眉、刀眉、卧蚕眉、吊颈眉、蝴蝶眉、鱼鳞眉、云勾眉、二它圆眉等。艺术处理后的眼有:靴底眼、加纹靴底眼、带钩靴底眼、牛眼、鹞子眼、黑它靴底眼、吊颈眼、金钱云钩眼、二黑上钩眼、鼓眼、瓢儿嘴眼、妖怪眼、二饼脸眼、挎眼等。艺术处理的嘴有:荷花嘴、挎嘴、歪嘴、虎嘴、雷公嘴、老鼠嘴、油抹布嘴、猪熊嘴等。
辰河高腔的服饰,过去有“三箱六场面”之说[1]129。其中,“三箱”是指戏班有大衣箱、二衣箱和头盔箱。高台班大衣箱有二口,内装全部为文角色所穿的衣服,包括男、女各色的蟒袍、褶子、帔、官衣、裙、雪衣、宫装、道袍、道褂、马衣、旦衣等。高台班的二衣箱,也为两口,内装全部是武角色所穿的服装。包括各色男靠、马褂、袍子、龙剑袍子、打衣、脚褂、黑衣、彩裤,打带、绑腿、草鞋、靴子等。高台班头盔箱,也为两口,内装硬头盔有文堂、纱帽、相貂、紫金冠、金幞头、铁幞头、九龙盔、帅盔、岳盔、二龙叉、大勒子、扎盔、罗帽、小生巾、公子巾、高方巾、道巾、孔明巾、脚帽、大开巾等。另有,狐尾、翎毛和髯口。髯口有青三、青满、杂三、杂满、白三、白满、大青吊、大火吊、小青吊、小杂吊、小白吊、八字髯、一条龙,以及杂蓬头、白蓬头,一支笔、乃发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6]36,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教育价值。
根据笔者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的研究,我们一般将其归类为以下几种:第一,从文化学与学科论视角来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社会、科学和艺术价值对人的发展产生的教育影响和作用,可以将其教育价值分为:历史教育价值、文化教育价值、社会教育价值、艺术教育价值等。第二,从教育学视角来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的教育影响和作用,可以将其教育价值分为:德育价值、智育价值、体育价值、美育价值和劳动技术教育价值。第三,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的教育影响和作用,可以将其教育价值分为:认知性发展价值、情意性发展价值、个性发展价值和社会性发展价值。第四,从课程与教学论视角来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等产生的教育影响和作用,可以将其教育价值分为:知识价值、技能价值、道德价值、情感价值和态度价值。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传承的价值是多元的。鉴于篇幅受限,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视角,就辰河高腔文化艺术在学校教育传承,对于儿童身心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和辰河高腔本身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作粗线条地探讨与勾勒。至于其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有教育价值,后续再分学段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
(一)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大量的文化知识、技能技法、伦理价值、情感态度和娱乐元素。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伦理价值、娱乐因子,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去增进儿童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儿童体格体能、陶冶儿童人格情操、完善儿童伦理品质,消除儿童的疲劳和驱逐儿童心理阴影,从而使儿童身心获得愉悦地体验与和谐地发展。辰河高腔丰富的文学剧本、行当角色、曲牌乐器、脸谱技法,如果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将这些优秀的戏曲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环境和一日活动之中,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绝对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譬如说,辰河高腔有踩桥功、软毯子功、硬毯子功、把子功、堆罗汉等基本技法和十四种“跳”、打八彩、打叉、金鸡独立、飞蛾巴壁、高台拖椅、空顶上梯、滚灯等特有技法。若将这些技法适当地改编后融入学校的晨间锻炼和体育活动中,将会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又譬如说,辰河高腔浓厚的民间音乐特点,唱腔委婉、韵腔冗长、粗豪火辣、跌宕起伏等艺术风格,与儿童平时所欣赏的欢快的歌曲相比,这些声腔特征必将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和视听刺激。再譬如说,辰河高腔丰富剧目中有宣扬孝道的《目连救母》、有主张善意的《香山记》、有传颂英雄的《岳飞传》和《杨家将》,既包含中华民族礼、仁、忠、义、信等传统伦理美德,又兼容了当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渔櫵(樵)耕读、酬神祭祀等各种不同的宗教习俗和生活民俗。因此,选取其中适宜于融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一定会使儿童了解到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文化艺术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对本地文化的亲近感,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本世纪初开始推行新课程教育改革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其中,地方课程的建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开发地方课程的重要条件就是充分挖掘其地方课程资源。辰河高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戏曲类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其繁多的剧目和丰富内容,宣扬仁、义、礼、忠、孝、信等普世伦理价值;其粗犷、婉转、悠扬的曲调曲牌,丰富的行当角色和技法,多彩的脸谱、服饰和装扮等舞台艺术,为学校地方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教育资源。教育一方面要传承和发展人类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又要抱有海纳百川的肚量,积极地吸纳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理念和模式有很多来自国外,在文化科学知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认识问题上,不少人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倾向。我国广大领域的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根基,深入发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对于当今学校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辰河高腔作为五溪地域,特别是沅水流域辰河一带的民间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它承载着湘西人民长久以来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信仰,是一种极具魅力的地域文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将辰河高腔特有的文化艺术融入学校教育,就能赋予儿童教育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将会与当今学校教育大量引进外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五花八门的新课程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使本地学校教育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和强大的震撼力。将辰河高腔行当角色的基本技法和特殊技法适当地改编后,融入学校的晨间锻炼和体育活动中,将会形成本地学校体育教育独特的锻炼模式,让孩子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吸引来自世界的目光。
(三)对辰河高腔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1 年6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 (2016年5月27日通过),第二十二条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当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课程,或者建立教学、研究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养专业人才。”这些规定,为辰河高腔在学校教育中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保护。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辰河高腔面目残缺的整理演出和村寨班的自娱消遣貌似红火,但狂热的有着鬼神信仰的戏剧观众急剧减少。同时,受地域偏僻、经济大潮、新型艺术形式兴起等因素的影响,辰河高腔文化艺术面临传播、传承低迷的现状。辰河高腔渐行渐远的脚步不会出现短暂的停歇……[7]。因此,各级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条件,将辰河高腔融入学校教育。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辰河高腔这项文化艺术有深层的认识,这将成为辰河高腔保护工作的开端。然后,教育工作者要以各种形式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辰河高腔渗透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接下来,儿童会将他在学校所接触到的知识反馈给他的家庭,而家长的社会活动性和信息传播能力又远远大于学校和儿童,于是,辰河高腔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会不断地增加,知名度的增加将会引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这一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加大对辰河高腔的投资。辰河高腔剧团有了资金后便能着力与自身的发展与创新,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演出机会。辰河高腔融入学校教育能早日发掘出在这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并早日栽培,能解决辰河高腔在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所面临的问题,将对辰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发挥重要价值。
[1]张必津.辰河高腔——辰溪大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2]熊晓辉.辰河高腔剧目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5-21.
[3]熊晓辉.试论辰河高腔的唱词结构与曲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0(6):18.
[4]滕叶.辰河高腔的戏曲艺术特征[J].文学界(理论版),2012(5):271-273.
[5]宋阿娜,熊晓辉.辰河高腔曲牌的形成、分类及表现形式[J].中国音乐(季刊),2014(1):179-183.
[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汪渲,钱小丹.辰河高腔渐行渐远[J].大江周刊(生活),2012(10):52-53.
On the Heritage Value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of Chenhe High-pitched Opera Arts and Culture
TIAN Sheng-hu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Chenhe high-pitched opera is known as the“living fossil”of Chinese opera Chenhe high-pitched opera and is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idden in a shining pearl.The rich cultural and artistic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important education resources of loc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hool education.The Chenhe high-pitched opera culture and art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schoo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age stage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courses teaching for the purpose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e.
Chenhe high-pitched opera;school education;value
G127
A
1671-9743(2016)07-0001-05
2016-06-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以“大湘西”地区国家级‘非遗’为例”(13YJAZH085);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湘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苗族歌、侗锦、侗族芦笙为例”(XJK012BJM002);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地专项项目“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学前教育课例开发与实践运用研究”(XJK014BGD008)。
田圣会,1970年生,男,湖南辰溪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课程与教学,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