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又春
(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围绕服务地方构建项目化合作育人模式
——以社会工作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
姜又春
(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服务地方”体现了现代大学对其基本职能的理性回归。这一方面反映了地方本科院校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任务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怀化学院社会工作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围绕服务地方构建了“项目化合作育人模式”,对服务地方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相关性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化合作育人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高校实施的服务地方的职能进行了深入反思。
服务地方;项目化合作;育人模式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企合作、服务地方已经成为所有高校特色办学的世界性趋势。在这一趋势中,理工科学科专业明显展示出其他学科无与伦比的优势,相比而言,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似乎难以找到与企业、政府的结合点。然而,与大多数文科专业相比,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度显得相对突出。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新建教学单位,面对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滞后、专业结构单薄等不利状况,专业建设如何适应学校提出的“服务地方、校地合作”的战略要求,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将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定位在各专业的“育人模式”上。也就是说,从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校地合作的双向互动视角,构建“项目化合作育人模式”。本文主要以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为例探讨“项目化合作育人模式”。
所谓校地合作就是指高等院校与所在区域的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为解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展开的全面合作。校地合作既是一种办学理念,更是一种办学模式,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外在表现。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主要方式就是“高等院校依托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开展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应用和创新,为地方各类社会组织提供人才输出、理论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1]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浪潮,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力量极”。这些新兴本科院校是跟着重点大学的办学模式亦步亦趋地走研究型大学路子,坐在“安乐椅”上做象牙塔的高深学问或技术发明,还是紧紧扎根地方,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之中,走服务地方的路子,办应用型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路径选择的战略关键。经过对近二十年盲目跟风的反思之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即“办区域型、应用型高等院校,培养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这就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重视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服务地方,校地合作”体现了现代大学对其基本职能的理性回归。一般来说,现代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四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服务社会是最终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开展“校企合作”还是“校地合作”,从根本上讲,就是高等院校一方面能够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教学资源转变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资源,将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回馈社会,促进地区社会、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真正体现出大学的功能与成就。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参照社会人才需求信号改进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2]。因此,“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应该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等待。开展“服务地方、校地合作”一方面反映了地方本科院校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任务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引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依据地区的产业优势、产业结构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开展应用性的人才培养;要根据产业和地区的特点,开展应用型的科研,做好科技服务,决策咨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并且要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文化引领、文化创意、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功能。
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都是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新兴专业。两个专业最大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以探讨社会治理创新为目标的学科特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施政战略来抓。各级地方政府也致力于创新社会治理的策略和方法的探索与改革。针对党和国家的这一改革新趋势,我们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党政机关、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社区、公用行业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以及在企业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扎实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公益团体、社会工作机构等从事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工作行政及社会政策评估与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我们制订了具体的四个专业能力目标与五个专业发展能力目标,相应地,根据这些能力培养目标构建3-5门的模块课程群。其中公共事业管理的四个专业能力目标包括公管理论认知能力、公共组织协调能力、公共政策解读能力和公共行政能力;五个专业发展能力目标为公共管理研究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社区事务处理能力、社保实务操作能力和公共财务处理能力。社会工作的四个专业能力目标包括基础理论认知能力、社会行为剖析能力、社会政策解读能力和专业实务操作能力;五个专业发展能力目标为特殊群体援助能力、社工团队管理能力、社区事务处理能力、社保实务操作能力和公共财务处理能力。能力目标的定位对于课程设置至关重要,突出了课程的“有用性、适用性和够用性”的特点,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指向。如果把这两个专业具体的能力目标进一步抽象的话,概括起来不外乎三个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企业行政或社会工作行政能力。这些专业能力和培养要求已经表明,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与服务地方、校地合作具有必然的内在关联性,因此,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必须走“服务地方、校地合作”的路径才能获得生命力。
(一)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类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为落实学校提出的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将服务地方、校地合作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特色培育点来抓。为此,我们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同协商,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一个中心”是指建立怀化市社会工作中心,并联合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机构注册了怀化市德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此作为承担政府购买服务的中介机构。所谓“两个基地”是指与怀化市民政局和鹤城区人社局分别建立“怀化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鹤城区公务员培训基地”。所谓“三类平台”是指三类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类实践教学平台是实训教学类合作育人平台。该平台由国家统计局怀化调查大队、怀化市民政局、鹤城区民政局、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合作单位构成。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的一部分实训课程与这些单位的常规性、周期性工作具有高度耦合关系。因此,由这些单位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授课教师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实训项目,开展相应的实训教学。
第二类实践教学平台是实习见习类合作育人平台。该平台由怀化市人社局、广州市大同社工机构、广州市星空社工机构组成。这一类型的平台建设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见习提供了稳定的保障条件。如社会工作专业,由于用人单位特别强调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因此,我们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修订,规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累计实习时间必须达到5-6个月,其中连续实习至少达到4个月。这样的调整,既满足了专业社工机构对实习生实习时间的期望,也真正在实际的社会服务项目执行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三类实践教学平台是素质拓展类合作育人平台。该平台由怀化市义工联合会、怀化市红星社区、怀化市学院岭社区和怀化市德成社工机构等单位构成。这个平台由院部搭建,但主要由学生社团、系团总支和学工办具体组织实施。在这个平台所承担和实施的合作项目大多是公益性、服务性和参与性的社会活动,目的是锻炼学生自主组织、策划、主导、协调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社会治理创新的意识。
(二)在校地合作平台上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项目体系
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有之义。既然地方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那么,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实施专业训练。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则为我们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通过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把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零距离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说,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是一种人才培养手段,也是另外一种特殊的课堂。
怀化学院作为一所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校地合作、服务地方过程中要防止两个偏向:一是要防止脱离人才培养的纯粹校地合作;二是要防止纯粹市场规则下的服务地方。我们的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必须建立在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推动应用性的学科建设。实现这三个有利于的关键点就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项目体系。为达到此目标,系部与合作单位必须对合作项目进行精心设计,使得这些项目至少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要符合合作单位的需要,是常规性、稳定性、周期性的工作;二是这些项目的实施需要学生源自课程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如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绩效评估与管理、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公共政策学、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社会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社会保障学、社区管理理论与方法、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等;三是合作项目必须是学生实训课程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手段。
基于以上的考虑,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三类合作平台上主要达成了五个合作育人项目。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我们与国家统计局怀化市调查大队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怀化市综合治理调查”、“万人评百人社会调查”、“政府部门年终绩效考核评估”三个合作项目。与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三甲医院第三方调查”合作项目。这些项目的运行与实施,旨在训练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绩效评估能力、公共部门危机分析与管理能力等。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我们与怀化市民政局签订协议,承担“红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三区社会工作之蒲公英计划”、“怀化市社区管理人员职业培训”、“怀化市社会工作师资格考前培训”。这些项目的执行与实施,旨在训练学生的社区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尤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和老年社会工作方面形成专业特色。
(三)以项目执行反哺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
围绕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各个项目的实施,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得失、总结经验,努力在课程建设、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方面增强应用型特色。经过两年实践,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步明确了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二是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在此基础上,有目标地组建一支“社会与公共事务管理”研究团队。这支团队主要致力于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开发、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民族地区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消除贫困、城乡统筹与区域均衡发展、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小城镇社会保障问题等应用性科学研究,逐步形成科研特色,提高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的能力。
为了保证合作项目高质量地完成,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项目设计和执行能力,这就对我们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实践性要求。即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设置相应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唯有如此,才能将学生的课程教学和校地合作项目的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以项目执行反哺课程,以课程教学保证项目实施,做到两者良性互动。在2015年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将这种思想融入其中,开发的显性课程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增开设《绩效评估与管理》、《薪酬管理》、《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专业增开设《社会工作方法》、〈妇女儿童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将要开发的隐性课程包括《社会工作状况调查》、《社会工作师认证培训》、《公共突发事件模拟处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项目》等。
这些课程都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特点,需要授课教师实施大量的实训教学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下面以“蒲公英计划”的执行为例,说明公共管理系服务地方的项目化合作育人模式具体是如何实现的。
“蒲公英计划”是怀化市民政局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建立社会化养老保障体制”的一次初步尝试。该计划由政府出资,在湖天中学、实验学校和宏宇小学三个单位试点,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承担了该服务项目。项目执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校内实训阶段;第二阶段是项目执行阶段。
第一阶段实施“实务能力提升计划”,为期一个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社工项目的实务操作技能。这一过程中,授课老师全程指导学生,但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设计方案的能力。经过一个月的针对性训练,学生为后面即将承担的“蒲公英计划”积累工作经验,掌握了基本的专业技能。整个流程如图1:
图1 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能力提升计划流程图
第二阶段为“蒲公英计划”实施阶段,为期一年。此阶段共分为三个步骤,如图2所示:第一步,项目组前期筹划、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和项目方案实施;第二步,周末分享、中期汇报和中期评估;第三步,验收评估和经验总结。整个项目从方案设计、项目执行、项目管理和后期评估,完全按照专业的社工机构执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进行。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他们完成本科学业即可直接在专业的社工机构承担服务项目,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而且让授课老师在项目指导中得到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管理、执行和完成项目,授课老师仅仅充当指导和督导的作用。
图2 蒲公英计划实施流程图
(一)需要科学定位,明确对象,找准与地方合作的对接口
开展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客观上要求高等院校一方面按照市场原则明确自己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技术革新、决策咨询、人力资源输送、信息服务和知识创新等,另一方面要明确自己潜在的消费市场,即什么样的组织、机构、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需要高等院校所提供的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有自知之明,明确自己具有什么能力,能服务什么,如何提供服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与地方联姻,找到合作的对接口。
首先,要寻求政府部门对接。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是两个应用性很强的文科专业。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人际互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政策认知能力和行为决策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极大地满足人社局、公共事业管理局、民政局、城市办等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社会事务管理、社区管理、行政运行等工作的需要。我们通过校地共建实习基地的方式,为这些职能部门提供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服务。
其次,要寻求国家政策对接。校地合作需要高等院校主动与地方联姻,积极寻求合作关系。但若是政府主动寻求高等院校帮助与支持,则合作的实际效果会更加明显。在校地双方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交互变化之间,国家政策起到最关键的杠杆作用。例如,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和中组部颁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组发〔2011〕25号)两个个文件,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制订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 (民发〔2012〕196号),要求各级政府实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并将社会工作作为地方政府年终考核重要衡量指标。湖南省于2010年开始推行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培养培训试点,怀化市于2013年列为试点单位。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怀化市民政局为了寻求专业的指导,他们主动与我们联系,希望我们在队伍培养、实习基地、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全面帮助。因为有政策的推动力,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
(二)需要以合作协议为保障,建立项目化合作育人模式的长效机制
校地合作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目的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于高校来讲,校地合作的最终目的有两个,一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为人才培养服务,所有的校地合作的服务项目必须围绕这两个目的来展开。为此,我们与合作单位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长效机制,以确保服务项目的执行能够转化为专业建设的资源和课程教学的内容,达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达此目标的关键手段就是与社会相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将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以法律文书的方式确定下来。同时,合作协议必须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这就需要合作双方依据市场原则、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才能形成实际的合作行为。通过签协议、抓项目,最终把过去松散型、盲目性、散打式的服务,转化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服务,并确保合作长期稳定,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合作文化。
(三)需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社会效益为重,兼顾经济效益
校地合作,服务地方能否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高等院校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能否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如果高等院校能够提供令地方政府或行业满意的服务,必将获得政府或行业对高等院校发展的积极支持,包括政策支持、资源共享、资金投入和项目开发等。因此,校地合作的基本理念在于“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开展校地合作时,以服务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尤其重视服务项目的构建,希望能够通过强烈的服务意识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中为地方政府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大多数服务项目才刚刚起步,贡献还不是很明显,合作双方还处于松散状态,因此,我们的所有服务项目主要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标。我们认为,通过积极的服务态度逐渐获得合作方的认可,增强依存度,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为当下校地合作的策略选择。在当前情况下,做出影响力比什么都重要,因为社会效益是另外一种“资本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效益积累,最终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毋庸讳言,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动力源泉是利益。一方面,高等学校推动校地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有益支持;另一方面,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的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科技支撑等。因此,在校地合作过程中必须建立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哪怕是合作的初期阶段,适当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能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通过接受服务以满足他们所需,高等院校也理应通过自己所做出的贡献获得必要的补偿。
(四)积极融于地方,逐步扩大影响,形式多样、循序渐进地开展校地合作
在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高校办学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而是深深扎根于其所在的区域社会。因此,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整、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必须融入地方,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愿意与我们合作,并且愿意将合作项目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相结合。高等学校与地方相融合,走“服务地方”的道路,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一种理性选择。这一理性至少在四个方面反映了其必然性:“一是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任务的客观要求;二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三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四是破解办学经费困境的发展需要。”[3]
由于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校地合作。首先通过开放办学,资源共享,为地方政府、行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提供帮助,如实验室开放、场地的租用等;其次,通过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为地方输送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第三,通过高校师资优势,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地方政府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第四,逐步开展信息咨询、决策服务、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合作项目。前两种属于初级的合作形式,第三种属于中级的合作形式,第四种属于高级合作形式。这四种形式并不是一个时间上的先后序列,而是相互交叉、彼此促进的关系。
实事求是地讲,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目前开展的校地合作项目还属于初级模式,大多数的项目还只是参与性的,还不是主导性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合作双方的依存度还不高,关系还比较松散,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实力还不强,特别严重的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因此,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努力构建的“项目化合作育人模式”还是一个观念性和实践性的初级产品,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完善形式。
[1]傅大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方式与机制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2).
[2]人物专访.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如何落地(一)——访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研究员刘铸[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6).
[3]杨四海,程倩.服务地方:地方本科院校的理性回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On Building Project Partnership Education Models in Serving Local Economy
JIANG You-chun
(School of Law and Public Management of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Serving local economy”reflects the rational regress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for its basic functions.This reflect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taking the task of developing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dapting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reality of accelerated development.Two specialized subject of social work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im to build project partnership education models around local services and actively practic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sonnel training,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local service.On this basi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ject partnership education models and the college’s role in serving local economy.
serving local economy;project partnership;models of education
G642.0
A
1671-9743(2016)07-0113-05
2016-05-18
姜又春,1971年生,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