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结构探析

2016-09-22 05:35柴福珍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土司湘西农业

陈 明, 柴福珍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史研究室,北京100193)

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结构探析

陈明,柴福珍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史研究室,北京100193)

通过引用清代湘西地方志探讨并概括了清初湘西地区的农业结构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清初湘西地区的农业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农业生产部门发展不平衡。民族政策是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清初;湘西;农业结构;影响因素

顺治元年(1644年)入主中原后,清政府在湘西地区仍沿用土司制度进行治理。雍正五年(1735年),清政府开始在湘西地区进行改土归流,才对湘西地区进行有效统治。清初,由于土司制度的封闭性,严重阻碍了湘西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加之受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造成湘西地区的农业结构比内地单一和落后。关于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结构的研究,学界尚未专门涉及。因此,本文拟从种植业、副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农业结构中各农业生产部门分别予以阐述,同时对其农业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清初湘西地区的农业结构

(一)种植业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性

清初,湘西地区农业仍采用“刀耕火种”的传统生产方式,牛耕并不普遍。永顺府“山农于二、三月间薙草伐木,纵火焚之;暴雨锄土撒种,熟时摘穗而归”[1]。永绥厅“山多田少,水耕火耨者,多方春砍杂树燔之,名剁畲,火熄乃播种”[2]。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广种薄收。土司区内,田土山林,统归土司占有。普通百姓只有少数且贫瘠的土地,另缺乏先进的耕种技术,加上自然灾害的破坏,导致其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偏远山区,山多田少、耕作原始和粗放、交通受限,农业产量较低,山民仍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同时,施肥技术尚未得到普及,保靖县“向来刀耕火种,不用灰粪”,甚至“农不知粪,圃亦不知粪”[3],使土地越种越瘦瘠,只能选择抛荒,另开新地,浪费劳力,所谓“即种三四年,则弃地而别垦,以垦熟者硗瘠故也,弃之数年,地力即复,则乃垦之”[3]。水利设施也不完善,政府对兴修水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农作物多为旱粮。清初,水车运用技术虽已传入湘西,但使用并不广泛。保靖县“有水可田,而不知灌”[3],桑植县“稻田水利略焉不讲,殊不知蓄水之法。”[4]由于不善于兴修水利,致使水田较少,只能“广植荞麦、粟、包谷、豌豆、葱、红薯,虽悬崖之间亦种之”[5],“民间粒食惟靠山庄杂粮”[4]。清初,汉族农民因战乱逃入湘西地区,商人也进入该地区做生意,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已使用铁犁和铁耙耕种,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们还在区域内开山修渠,修塘筑堰,引水灌溉,使荒地变良田。政府除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外,还招纳汉族农民前来湘西垦荒,官府对贫苦之家,还借给农具、种子,使许多荒山逐渐被开为沃土良田。总之,清初湘西地区种植业已有发展,但仍是原始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加上渠堰池塘等水利设施较少,人畜粪肥也很少利用,因此农业产量较低。

清初,湘西地区的作物种植品种增多。明代《慈利县志》载,湘西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稻、黍、粟、高粱、麦、豆类”[6]。明中后期,番薯、玉米开始由海外传入到中国沿海地区,然后逐渐向内地传播。清初,番薯、玉米、芋等农作物开始进入湘西局部地区。如乾隆《辰州府志》载,湘西地区主要农作物有“稻、黍、稷、麦、菽、粟、玉米、番薯、薯蓣、芋。”[5]关于明末清初湘西地区农作物的种植变化,详见表1。

表1 明末清初湘西地区农作物表

由表1可以得知,清初湘西地区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已发生变化。清初,随着湘西少数民族与汉族经济交往的加强,湘西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种逐渐增多。这一时期湘西地区的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桐油、棉花等。湘西地区种植茶的历史比较悠久,明代时是重要的产茶区,永顺司“暇则摘茶采蜜割漆抨椒以图贸易”[4],茶叶成为境内重要的外销商品,到清初,“灵溪郡贡茶牙二百斤”[8]。桐油也是清初湘西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并且在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桐油,“山地皆种杂粮,岗岭间则植桐树,收子为有,商贾趋之,民赖其利以完租税,毕婚嫁,因土宜而利用此先务也。”[4]棉花在湘西地区种植较早,泸溪县“宋末元初普种棉花”[9]292,到清初,棉花在湘西地区已广泛种植。

(二)副业恢复发展

清初,经过湘西地区人们的辛勤努力,该地区副业得以恢复发展。家庭手工业所生产的锦缎和布料耐用、精美。油茶、桐油等都已是当时著名土特产品。榨油、制蜡等作坊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湘西地区的手工织品较有名的是土锦、土布、绸、绢等。织品精美,其中,土锦织法“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用一手织纬,一手挑花”而成[10]。峒锦、峒被、峒巾所用原料不同,但成品质量上佳。由于土家人、苗人所织峒锦质量较好,锦也成为土司朝贡的重要物品之一。

湘西人们还充分利用山区自然资源,种植桐、茶树,采割油漆,制作黄蜡,榨油。清初文献记载油类产品有桐油、茶油、生漆。湘西地区桐油、茶油、生漆为出口货大宗[11],其中,桐油“其价昂贵,商贾趋之,民赖其利”[11]。制蜡,这一时期湘西地区制作的蜡分白蜡和黄蜡两种。保靖司产蜡较多,是当时湘西地区制蜡业较为兴盛的地区。

(三)畜牧业和渔业缓慢发展

清初湘西地区的畜牧业和渔业缓慢发展。马是湘西土司献给朝廷的主要贡品之一,明史云:“永顺宣慰贡马”[1]。为保证贡马的需要,土司在区域内设有牧马场。清初湘西地区养殖业有了一定规模,种类也有所增加,百姓们饲养的牲畜主要有牛、马、猪、羊、鸡、鸭、鹅、驴、骡、鹿等。牛“土民藉以耕田,苗民无田可耕,畜而货之以供馔”。马,“售自苗地,苗民饮馔所需,故产多而鲜良者”;羊“郡多山,故苗民多畜之”;猪“辰郡豢养者喂以苞谷杂粮及树叶野菜,故价廉于他处”[7]。

清初湘西地区的渔业依然是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在偏远山区更是当地山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永顺县“民喜渔猎,食膻。”[12]慈利县百姓“以田猎渔罟为生”,“滨河者多依渔营生,刳木为舟,畜鸬鹚数十,持网罟下河,颇足自给”[6],但尚无专门的渔业养殖户。

(四)林业过度开发

湘西地区山多田少,到清初时林业资源仍然十分丰富,树种主要有桐树、楠树、茶树、桑树、漆树、杉树等[7]。这一时期,湘西地区的林业遭过度开发,林木资源消耗较大。清初湘西诸土司都有采木义务,永顺宣慰司数次贡木[1]。同时,清政府还专门派官员到湘西负责采木事宜,使得楠木等林木被大肆砍伐,造成“采伐者众,今则深山穷谷不数见,亦鲜有香者”[1]的景象,最终是“积岁砍伐,良材尽矣”[4]。再者,湘西人们为谋取生计,纷纷伐树烧炭,林木被大量采伐,“客民或土民设厂筑窑烧,贩他境,驭用者多,山渐童而薪亦渐桂矣”[1]。林业的过度开发,使森林面积减少,这无形让靠采集为生的山民陷入了困境。

二、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移民开发

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发展该地区农业经济,就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而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难以实现人口快速自然增长,所以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

清初,虽有汉人迁入湘西地区,来自江西、辰州、沅州等地的汉族迁入永顺之地,但总体迁移规模不大。在部分交通便利以及有汉人迁入较早的区域,接纳外地移民较多。土司区,也有移民分布。尽管政府有民族隔离禁令,但土司为发展本地的经济,不断从外地招募流民,如“五寨、筸子土官招集流民垦耕”[13]。进入土司区从事种植业的移民虽然不是很多,但入山移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涉农政策

清初,清政府在湘西地区轻徭薄赋、鼓励屯垦,这些治理政策推动了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土司征收很轻的赋税,湘西各土司“每年秋粮银共280两,永顺180两,保靖96两,桑植24两,皆由土司缴纳,虽有秋粮之名,实不从田亩征收”[14],清政府对土司的轻赋政策有效缓解了百姓来自农业税的压力。

清初,湘西土司地区虽地广人稀,但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山区多悬崖峭壁,宜种谷地少,加之土司为防止外敌入侵,不许随便开垦田地,只准在“峰尖岭畔”耕种,成熟田土不多。改土归流时,保靖县清查田地户口,全县编户7 122户,20 349人,成熟田土只有12 943亩,人均仅0.64亩。政府为恢复生产“行豁免,薄税收”,鼓励垦荒,在区域内推行垦政。永顺府雍正年间田亩原额782顷50亩[15],到乾隆年间土地面积已达1 017顷84亩[16];凤凰厅康熙四十三年原额成熟田为183顷7亩多,到乾隆年间,就额外“丈出和开垦219公顷16亩,数十年间,成熟田的面积增加了1倍以上。”[17]土地耕种面积的扩大,从侧面反映了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民族政策

清初,清政府在经济发展的政策上向内地倾斜,重视内地的经济发展,忽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湘西地区继续实行“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民族隔离政策,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控制商业贸易的来往。汉族地区的梯田技术、施肥技术、牛耕技术、铁制农具等先进生产技术和方法在湘西地区得不到有效推广,使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被局限在有限的空间里,发展较为困难,同时也使湘西地区的农业结构难以优化升级。再加上湘西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条件差,自然地理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因此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受到很大限制。总之,清初湘西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民族隔离政策是湘西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同时也是该地区农业结构难以进一步调整的最大障碍。

(四)兵祸天灾

清初,战乱影响了湘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吴三桂叛乱都波及到湘西地区,战乱使湘西地区人口大减、社会混乱、土地荒芜。战争制约了湘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清初,自然灾害对湘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这一时期,影响湘西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和虫害。自然灾害直接影响了湘西地区种植业的产量,每次灾害发生,都会使受灾区的农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耕牛死亡,毁坏农田及水利设施。而每次农业生产的歉收,都会使湘西人们生境更加困难。为了生存,湘西百姓被迫向山林索取生活原料,于是渔猎和采集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是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结构形成的因素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同区域内农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土司区内,良田被土司所占据,又施行民族隔离政策,导致其农业各生产部门发展不平衡,种植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偏远山区内,农业结构仍以狩猎、捕鱼、采集为主。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结构的形成主要受到了移民开垦、涉农政策、民族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民族政策是这一时期影响该地区农业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总之,清初湘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结构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急需调整。

[1][清]张天如.永顺府志·卷十·物产[M].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2][宣统]永绥厅志·卷六·风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同治]保靖县志·卷首·卷二·舆地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4][同治]永顺府志·卷十·物产·卷十一·檄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乾隆]辰州府志·卷十五·物产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6][万历]慈利县志·卷六·风俗·卷七·物产[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7][乾隆]辰州府志·卷十六·物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8][清]巴哈布.湖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六·物产志二[M].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9]泸溪县志编委会.泸溪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一·食货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1][民国]永顺县志·卷十一·物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2][乾隆]永顺县志·卷四·风土[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3][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六十八·湖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14][清]清朝文献通考·卷三·田赋[M].四库全书本.

[15][雍正]湖广通志·卷十九·田赋[M].四库全书本.

[16][清]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六·湖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清]陈宏谋.湖南通志·卷二·田赋[M].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A Study oftheXiangxi Area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Early Qing Dynasty

CHEN Ming,CHAI Fu-zhen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e,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

Based on the study of Xiangxi Local Chronicles in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studiesand summarizes Xiangxi area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early Qing dynasty,and slso analyse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Xiangxi area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early Qing dynasty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leading to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partment.The formation of Xiangxi area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early Qing dynasty was mainly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policy.

earlyQing dynasty;Xiangxi;agricultural structure;influencing factors

F329

A

1671-9743(2016)07-0027-03

2016-06-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农史研究与农业现代化”(2015RW004)。

陈明,1990年生,男,湖南城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史;

柴福珍,1971年生,女,黑龙江穆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史。

猜你喜欢
土司湘西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