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看《三国演义》罗译本的敬谦语翻译

2016-03-16 07:46:25闫敏敏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敬语目的论三国演义

闫敏敏

(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看《三国演义》罗译本的敬谦语翻译

闫敏敏

(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摘要:《三国演义》中使用了大量的敬谦语,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罗慕士主要采用异化策略,忠实地翻译了这些敬谦语,充分实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三国演义》;敬语;谦语;翻译;目的论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最成功的一部,该小说向世人呈现了一幅悲壮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小说善于描写战争,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小说善于塑造人物,全书近400个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小说言简意赅、语气明快,“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利于传播。该小说不但是一部文学经典,也是研究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宝典。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源远流长的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个人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敬谦语的大量使用就是“礼仪之邦”的最好见证,崇德尚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三国演义》中使用了大量的敬谦语,不仅彰显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也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如何翻译这些敬谦语,使外国读者能对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有所了解,对于译者来说也是个比较艰巨的任务,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汉语而言,英语中敬谦语的种类较少,使用也不如汉语中的敬谦语那样频繁。罗慕士先生的《三国演义》英译本Three Kingdoms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公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英译本,在敬谦语的翻译方面,该译本堪称典范。作为美国人,罗慕士先生忠实于原文,主要采用异化策略,灵活生动地翻译了这些敬谦语,如实再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也为敬谦语的翻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根据笔者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的搜索①,目前只有2篇文章研究了《三国演义》敬谦语的翻译,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将从翻译的目的论视角研究这个问题。

一、翻译的目的论理论对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的启示

说到翻译,必然要谈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谈到文化差异,重新认识“归化”、“异化”之争也就在所难免。“归化”、“异化”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提出来的。所谓“归化”,是指以目的语为中心,将译作变为地道的本国语言;所谓“异化”,是指以源语为中心,在译作中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归化”、“异化”之争在翻译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如果站在翻译的目的论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有高屋建瓴、云开雾散之感。

翻译的目的论理论(skopostheorie)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Skopo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目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理论的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指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即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适当的翻译策略。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要想实现译文和原文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该留些什么,该舍些什么,该改些什么都要视翻译目的而定。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简言之: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的目的论理论对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直译”、“意译”之争,乃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等概念的讨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何种策略,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三国演义》罗译本部分敬谦语英译评析

根据骆海辉、姜葵的研究,罗慕士翻译该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传播中国文化。罗慕士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化不仅是《三国演义》翻译的发起者——外文出版社的文化目的,也是罗慕士的个人文化目的。其二,满足教学的需要,帮助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美国学生掌握翻译课程。其三,使西方读者在读完译本之后,能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为西方读者提供以中国人自己的视角去了解中国的机会。[1]本文以罗译本对原著中部分敬谦语的翻译为例,看译者是如何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以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的。

中国敬谦语的使用历史悠久,所谓敬语就是指要用尊敬的言词敬称他人(一般指对方)或与他人有关的人和事物,敬语常以“令”、“尊”、“贤”、“高”、“大”等字开头;所谓谦语是指要用谦卑的言词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谦语常以“卑”、“贱”、“愚”、“拙”、“舍”等字开头。《三国演义》中使用了大量的敬谦语,篇幅所限,本文仅研究 “高见”、“贤弟”、“愚见”、“不才”等几个有代表性的敬谦语的翻译。根据刘泽权、谭晓平的研究[5],罗译本的中文底本为毛评本,故笔者在对敬谦语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时,使用的是毛评本的电子版。

(一)对敬语的翻译

例1: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第4回)

…Wang Yun said, “Mengde, what is your worthy plan?”

例2:关、张曰:“兄真高见!”(第21回)

The brothers marveled at Xuande’s quickness.

例3:瑜曰:“子敬有何高见?”(第52回)

“You have something up your sleeve?” Zhou Yu asked.

例4:操抚掌大喜曰:“天下高见,多有相合。……”(第59回)

Cao Cao clapped his hands with satisfaction and said, “Great thinkers think alike!...”

例5:操喜问曰:“仲达有何高见?”(第73回)

Cao Cao asked amiably, “Zhongda, what is your esteemed view?’

例6:昭曰:“陆伯言极有高见,可问之。”(第86回)

Zhang Zhao said, “Lu Xun has greater insight, we can ask him.”

例7:孔明曰:“老丈有何高见,望乞指教。”(第89回)

“I beg to receive your wisdom,” Kongming said.

“高见”,古代常用敬语,用来指对方的见解独到精辟,不落俗套。“高见”一词在原著中共出现了25次,译者对“高见”的翻译形式多样、灵活多变,上文列出了代表性的译法7种。例1译为 “your worthy plan”,例5译为 “your esteemed view”,例6译为 “greater insight”,使用“worthy”,“esteemed”及“greater”这样的词,充分凸显了对对方的尊敬之意。例3译为“You have something up your sleeve”,“have something up one’s sleeve”在英语里也是常见表达,形容某人胸有良策,与汉语的“高见”一词语义接近。例4译为 “Great thinkers think alike”,与原文的“天下高见,多有相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表达“英雄所见略同”之意。例2和例7分别译为 “quickness”和“wisdom”,这两个词都可以表达“高见”一词的内涵,可以充分再现“高见”一词所表达的高明、智慧之意。灵活多变的译法不仅凸显出译者深厚的翻译功底,同时彰显了译者对原文的尊重。译者忠实于原文,主要采用异化策略,向西方读者生动再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使西方读者的视野得以开阔,同时也为翻译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有效地实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

例8: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第3回)

“Have you been well, worthy brother, since we parted?” said Li Su after being received.

例9:瓒问曰:“贤弟何故在此?”(第5回)

“What brings you here, good brother?” asked Gongsun Zan.

例10:布曰:“贤弟不必推让。” (第13回)

“Worthy younger brother,” Lv Bu said, “do accept their compliments.”

“贤弟”,古代常用敬语,是古时人们对与自己熟识的朋友或者结拜兄弟的尊称。“贤弟”一词在原著中共出现了38次,在此列出代表性的译法3种。在“brother”前面加上“worthy”,“good”这样的词,充分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之意,西方读者也可以领略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这也正是译者的翻译目的之所在。

叶酸:为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应从孕前3个月开始每天补充叶酸,持续整个孕期。孕妇摄入叶酸应达到每天600微克,除常吃含叶酸丰富的食物外,还应补充叶酸每天400微克,以满足其需要。

(二)对谦语的翻译

例11:荀彧曰:“郭奉孝十胜十败之说,正与愚见相合。绍兵虽众,何足惧耶!”(第18回)

“I fully agree with Guo Jia’s evaluation,” said Xun Wenruo…

例12:杨秋曰:“……以某愚见,不如暗投曹公,他日不失封侯之位。”(第59回)

Yang Qiu said, “…In my humble opinion we should secretly enter Lord Cao’s service;…”

例13:大夫刘晔谏曰:“……以臣愚见:蜀、吴交兵,乃天亡之也;……”(第82回)

A high courtier, Liu Ye, protested, “…My humble opinion is that war between those two kingdoms is Heaven’s way of destroying them...”

例14:蒋琬奏曰:“以臣愚见: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第105回)

Jiang Wan said, “In my humble opinion, however intemperate and intolerant Yang Yi may be,...”

与“高见”相对,“愚见”是古代常用谦语,谦指自己的意见,该词在原著中共出现了4处,有3处都译为“my humble opinion”,译者忠实于原文,采用异化策略充分再现了“愚见”一词的谦逊之意,有利于译文读者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也实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

例15: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 (第3回)

“ If someone as ordinary as myself,” Li Su answered, “can rise to …”

例16: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第9回)

“Despite my meager abilities,” he said,...

例17: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第25回)

“ With as little merit as I have,” Lord Guan answered, …

例18:玄德曰:“将军名传天下,备不才,何烦将军重礼?” (第45回)

“General,” Xuande protested, “you are renowned throughout the empire. I am a man of no talent…”

例19:松曰:“……如松不才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记。” (第60回)

Zhangsong said. “…As for those like me, men of the most limited capacity, we come by the cartload,…

例20:言未尽,一人应曰:“某虽不才,愿助老将军先引一军前去破敌。” (第91回)

Before Kongming could finish, a man said, “Though of little ability, I volunteer to help the veteran general defeat the enemy.”

“不才”,古代常用谦语,谦指自己没有才能。该词在原著中共出现了29次,在此列出代表性的译法6种。从以上译例可以看出,译者的翻译方法生动灵活,如例16,例20,用meager, little 这样的词来修饰ability,突出了说话人谦虚的态度。例18及例19将“不才”分别译为“a man of no talent”及“men of the most limited capacity”,也能生动表达出自己能力有限的意思。多样的译法使西方读者在读完译本之后,能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实现译者的翻译目的。

正如弗米尔所说,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将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罗慕士翻译《三国演义》主要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满足教学的需要、使外国人能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目的非常明确,因此在翻译敬谦语时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不仅充分实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也为敬谦语的翻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注释:

①查询时间: 2014年6月29日——6月30日,查询方式:分别以 “三国演义”作为“主题/篇名/关键词/摘要”,匹配方式为模糊,查询范围:1980年——2013年,“全部期刊”,只找到相关文章3篇。

参考文献:

[1]骆海辉,姜葵.《三国演义》罗译本的骂词翻译研究——以目的论为关照[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

责任编辑张吉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6)01-0061-03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b234;2011年黄冈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CQ125。

作者简介:闫敏敏(1977-),女,山西长治人,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5-10-25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1.16

猜你喜欢
敬语目的论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学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6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长江丛刊(2017年24期)2017-09-03 10:03:26
三国演义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三国演义
日语敬语习得常见误用分析
科技视界(2015年4期)2015-08-15 00: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