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之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连云港 222100)
·教学研究·
例谈打造精彩“常开课”的有效途径——参加“市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有感
张连之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连云港222100)
摘要:经常开设的课题,要想上得别样精彩,的确很难.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注重教学环节的生活化、实验化、魔术化设计,着力探究要素细节的“雕琢”,优化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打造精彩“常开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常开课;有效途径
“常开课”指的是在教学观摩活动、课堂教学评比、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中经常开设的课.“常开课”一般来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所处地位重要,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对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二是教学资源丰富,这些课由于经常开设,经过多年的积累,课件、图片、实验、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可谓“琳琅满目”;三是教学模式固化,由于经常观摩“常开课”,因此这些课如何上?教师大多能说出“一二三”来.因此如何打造精彩的“常开课”,让它能够对听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是摆在上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下面笔者以在“市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的《二力平衡》为例,谈谈打造精彩“常开课”的方法和途径.
1赋予导入实验以生活化、魔术化色彩,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与常见的视频导入、图片导入不同,笔者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实验导入.实验器材有钢制汤勺、钢叉、竹质牙签、玻璃酒杯、打火机等.实验时教师将酒杯放在讲台上,拿出汤勺、钢叉,用钢叉将汤勺卡住,再拿出一根牙签.然后问学生能否用牙签将汤勺和钢叉固定在酒杯壁上?学生感到迷茫.教师将牙签横放在酒杯壁上,将汤勺和钢叉放在牙签的较细的一端,缓慢移动牙签,找到特定位置后,模仿刘谦的经典魔术语言说:“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只见牙签将汤勺和钢叉稳稳的“担”在酒杯壁上(如图1甲).如图1乙所示,教师再用打火机将牙签点燃,问学生汤勺和钢叉会掉下来吗?课堂上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掉下来”.但实际的结果是火在酒杯壁处熄灭,汤勺和钢叉仍然稳稳的“担”在酒杯壁上(如图1丙).学生惊讶之情溢于言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图1
2着力探究要素细节的“雕琢”,优化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可见科学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及作用.就《二力平衡》这节课而言,“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笔者进行教学设计时从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的制定、分析与论证等探究要素的细微处着力,用心“雕琢”,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创造性思维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猜想与假设”,但遗憾的是对于“猜想和假设”教师大多不够重视,“放马由缰”,让学生简单的猜猜,然后再强行拉到“正确答案”的轨道上来.长此以往,学生也就简单的认为,一些科学规律要么是“苹果掉在头上砸出来的”,要么是“做梦造出来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科学发展观和价值观.
图2
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大家来找茬”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猜想.具体做法是:
(1) 教师将墨水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平衡状态).
(2) 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墨水瓶的受力示意图(如图2).
(3) 请同学们来“找茬”,找出老师作图存在的问题.比一比,看谁找得准,找得快?
“大家来找茬”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活动,听说要找老师的“茬”,学生兴奋异常.有的学生指出应该用尺规作图,不能随手画;有的指出两个力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的指出表示两个力的线段长度应该相等……在“找茬”活动中,学生感悟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可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仅如此,通过“找茬”活动,还有助于促使学生作图更加规范,从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很多教师以初中学生基础差、能力低为由,在上实验课时,多采用“教师‘装药’——讲解原理、设计方案,学生‘点炮’——操作实验器材”的方式进行.锻炼的仅仅是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缺少的是制定方案、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等核心探究能力的培养.诚然如果让初中学生从“零”开始制定实验方案是不可行的,但是只要教师问题设置恰当,稍加示范,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制定出实验方案.具体做法是:
(1) 教师在讲台上呈现实验器材(小卡片、铁架台、滑轮、钩码若干、细线),并进行简单组装(如图3).
图3
(2) 精心设计问题,捕捉生成,引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的问题为:①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② 如何比较卡片受到两根细线拉力的大小?
③ 如何让两根细线的拉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④ 实验中如何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课堂上,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如何让两根细线的拉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的学生简单地认为只要将铁架台上的某一滑轮位置调低即可,很多同学认同这种观点.笔者随即按照该学生的想法将滑轮调低,结果学生惊讶的发现“两根细线的拉力仍在同一条直线上”.经过这一“劫”,学生将“目光”聚焦在小卡片上,有的同学尝试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从而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经过上述活动,“如何让两根细线的拉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就教学效果而言,比“师讲生背”好多了.
上述实验方案的制定忽略一个问题,即没有考虑小卡片的重力.对于这一问题苏科版教科书《物理(8年级下册)》在“信息快递”栏目中直接给出说明:“由于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所以小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实际上,学生在制定方案时,可能想不到小卡片还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将小卡片悬起来时,很多学生能觉察到小卡片还受到重力的作用,但为什么不考虑重力呢?学生困惑之情“溢于言表”.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观点,提炼出他们共同的困惑:小卡片的重力为什么可以不考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课堂上用天平测量出小卡片的质量(不足1g),将小卡片的质量与钩码的质量对比一下,学生自然就知道了“为什么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就教学效果而言,比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直接给出好多了.
3巩固环节实验化、魔术化,活用所学知识,再激学生学习的热情
练习巩固是新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情况.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与传统的简单做做习题巩固的方法不同,笔者尝试用两种方式对新课教学进行巩固.
小实验:在弹簧测力计下方挂100g钩码,让弹簧测力计按下列要求运动,观察测力计示数,并分析原因.
① 在竖直方向保持静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
② 在竖直方向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
③ 在竖直方向“猛的”向上提一下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选填大于、等于、小于)①中示数.
④ 结合题中的结果谈一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应该注意什么?
“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对于重力的测量方法,在《重力力的示意图》一节教学中,教师大多直接“灌”给学生,对于为什么这样做,学生难以理解,只好“死背硬记”.笔者通过将试题改编为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而且通过交流,还可以感悟出“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魔术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表演项目,“揭秘魔术”在学生的心目中一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课堂上笔者播放《人体悬浮》魔术视频(如图4)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揭秘魔术.学生的讨论结果虽然是五花八门,但大多认为应该有一个力与人体所受重力平衡,至于这个力以什么形式存在,可谓众说纷纭,争得面红耳赤.此时,笔者播放《人体悬浮揭秘》视频(如图5),原来是人躺在黑色的垫子上,垫子固定在升降杆上.当人体匀速上升时,升降杆对垫子施加了一个向上的作用力.看到视频揭秘的结果和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学生的高兴之情难以言表,能用所学“二力平衡”的知识揭秘魔术,学生感到到“物理真神奇”,再次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上好“常开课”确实很难,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注重教学环节(特别是导入和巩固环节)的生活化、实验化、魔术化设计,着力探究要素细节的“雕琢”,优化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打造别样精彩“常开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志明.延伸拓展式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10).
[2] 张连之.浅谈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12).
[3] 田仁军.学生实验中反常结果的教学价值[J].物理教学探讨,2012,(4).
[4] 刘炳升,仲扣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5-155.
[5] 保罗·齐泽维茨等著,钱振华等译.物理原理与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60-174.
[6] 廖伯琴.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