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人物吕后的悲剧性

2016-03-16 05:07王章震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周勃吕氏吕后

王章震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新疆 和田 848000)



论《史记》人物吕后的悲剧性

王章震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新疆 和田 848000)

吕后是司马迁《史记》中的重要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个绝无仅有的女性。她曾协助高祖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一度处于政治权利的巅峰位置,但随之吕后在政治上一味打击功臣和刘氏贵族,在对待自己的亲人上也屡屡犯错,最终导致其在“诛诸吕”的悲歌中从历史舞台上逝去。

政治;人伦;悲剧性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权力巅峰的女人,人们对她的评价莫衷一是。她为人刚毅有谋略,刘邦死后,她主持朝政的十五年中,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为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吕后在关键时刻处理与功臣侯者的关系时,过于心狠手辣,而吕氏家族则由其先的“王诸吕”大好局面到后来“诛诸吕”悲惨收场,这是政治悲剧;在处理与儿子汉惠帝的关系时,吕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竟然不顾道德伦理,将亲外甥女许配给自己的儿子汉惠帝为妻,既害了儿子,又葬送了美人,最终付出了昂贵代价,这是吕后一手操办的人伦悲剧。

政治悲剧

从刘邦打败项羽称帝到他去世的七、八年里,国内诸侯屡屡发生叛乱,边疆的战争也连续不断,直到刘盈即位,西汉王朝才开始稳定,《汉书》中有《惠帝纪》,但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却只有《吕后本纪》,太史公是为刘邦去世后的实际掌权执政者做主传,刘盈也有介绍,但是其中的附属传记,从传记的主附地位就可以看出史家对两者政治地位的重要区别,当时吕后独揽大权,处在政治权利的巅峰位置,吕后和刘氏贵族及功臣侯者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尖锐的,他们无时不刻不想夺回刘氏天下,而吕后采取“王诸吕”的政治策略更是加剧对抗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对待高祖时的功臣上,吕后的做法绝非明智之举。在刘邦称帝的过程中,刘邦不敢除去韩信,而吕后则杀人眼不眨手不抖,设计帮助刘邦除掉韩信,罗织罪名将彭越致死,打击异姓王。高祖驾崩以后,吕后四天不发丧,吕后与其心腹审食其一道谋划。《高祖本纪》中写道:“诸将与帝为编民户,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1]吕后采用对功臣们痛下杀手,赶尽杀绝,以此来保护刘邦去世后政权的稳固,这里所变现出来的吕后与功臣之间的关系是严格对立的,虽然这一计划没有实施,但是却让功臣们更加心惊胆颤,谁以后还能够再维护和支持吕氏政权?吕后作为实际执政者,要是再大度一些,自始至终都采取一种相对缓和的态度,增加对皇亲和功臣的安抚,显示出一份君临天下的宽容态度,和谐可持续地掌握好政治局面,合理辖制和安排功臣,人尽其用,那么吕氏天下就可以有一个十分稳定的坚实基础了。另外,吕后在政治抉择的关键时刻抛弃了对吕氏政权有功的关键人物周勃和陈平。《吕后本纪》:“七月中,高后冰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北将军;吕王产居南军。……以吕王产为相国。”[1]这样周勃的军事权就被剥夺了,陈平的丞相也位居其次了,这两个忠实的“粉丝”被打压后,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也间接导致促成了最终“诛诸吕”的局面,这种结局是吕后造成的。因为在惠帝后期,陈平开始任丞相,周勃为太尉,等惠帝一死,吕后又惶恐人手不够,于是陈平、周勃又建议吕台、吕禄等为将军,建议其他一些姓吕的进入宫廷,出任掌权者角色,并且不顾当时第一丞相王陵的反对,为吕后执政天下辩护,“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1]二人对吕氏政权是一直大力支持的,吕后后来任命陈平为第一丞相,周勃为太尉,掌管全国军事。这些安排还是很科学的,但是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吕后对政治形势估计不足,渐渐对这两个人也不放心,最终是取代了陈平、周勃的相权和兵权,以诸吕为先,“在惠帝去世以后,她的很多做法,激起了功臣派、元老派强对的反抗和不满,吕后这样做,而且,她这个封王,都是把姓刘的王给整死,封一个姓吕的,再整死一个姓刘的,又封一个姓吕的”[2],后来,在“诛诸吕”的过程中,陈平和周勃反而揭竿而起,做了领军人物。

人伦悲剧

西方的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吕后由于在政治上的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严重摧残了她亲生儿子刘盈,确属伦理的自我分裂,是悲剧冲突发生的原因。古代社会讲究“母因子贵”,但吕后恰恰不是这样,她的一些极端做法使自己的儿子也无法忍受,在《吕太后本纪》中刘盈评价母亲的行为:“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1]吕后与刘邦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刘盈,女儿鲁元公主。刘邦死后,刘盈在公元前195年被立为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时年十六岁。汉惠帝生性仁慈、心地善良,虽然登基,但一切军国大事都掌握在母亲吕后手中。刘盈在为太子时,由于年龄尚小,没有娶太子妃。成为皇帝后,吕后便为儿子挑选皇后。在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基本上是由两大集团组成,一是皇权,二是外戚。皇后一族就是外戚集团。选谁为皇后,是加强皇权还是削弱皇权的关键所在。汉朝刚建立不久,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存在,为了巩固皇权,吕后最终违反伦理选择了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为皇后,这样外戚是自己女儿一族,好把控,据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看, 冲突的悲剧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 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吕后给儿子的选择就是这样,吕后和刘盈当然各有理由,但吕后将儿子应有的“辩护理由”置之不理,只是旨在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做法怎么能够让人认同。当时张嫣十二岁,嫁给了舅舅刘盈,即便是吕后为了自己的儿子好,为其今后能更好地巩固政权,但从以后的结果来看,吕后的做法实在是一着千古臭棋,这是其一。其二,自己的亲外甥女生的皇子成为太子,也保证了刘氏江山千秋万代出自自己的正统。于是,吕后在实现了立皇后的第一步计划后,即着手了第二步计划的实施,策划皇太子的出生。吕后的如意算盘是皇太子只能由自己的亲外甥女生,因为皇位继承人是皇帝的长子。由于汉惠帝仁弱,在选择谁为皇后,自己没有自由,只有听从母亲安排。谁知母亲将自己的亲外甥女嫁给自己为妻,这是自有仁心的刘盈所不愿意的,刘盈虽然十分喜欢这个可爱的外甥女,但那是长辈对下辈的爱,而不是男女之爱,况且他与亲外甥女的结合即使在当时的社会也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在封建社会虽然提倡亲上加亲,那是指同辈的表亲关系是允许的。于是,刘盈内心非常痛苦,不愿亵渎他的小外甥女。一是对母亲违心的选择的一种对抗;二是伦理道德之心使然。刘盈作为皇帝,皇权被母亲剥夺,对母亲的专权已经产生了极度的不满。然而,母亲竟然还剥夺了她追求神圣爱情的自由,这是他难以接受的。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用人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取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从这一观点看,吕后的安排即是令人恐惧的,刘盈在失去了皇权,又失去了情爱追求后,从此更加自暴自弃,整日与宫女和男宠私混饮酒,加上亲眼看到母亲对戚夫人和弟弟刘如意的残忍手段,刘盈更加失望,从此不理朝政,惠帝七年忧郁而死。 吕后在儿子刘盈死后,处心积虑地培植吕氏势力,其表现是“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等丞相陈平听从侍中张辟强的办法清吕台、吕产、吕禄为将,掌握南北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时,则“太后悦,其哭乃哀。”同样是哭,前面的无泪之哭和后面的真心痛哭两相对照,这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吗?对自己的儿子,吕后尚且如此,这是一种怎样的人伦悲哀啊!

自从十二岁张嫣被外婆安排做了舅舅的“皇后”,就进入了她人生噩梦的旅程。舅舅虽然喜欢她,但从来也没有碰过她,她成了有名无实的皇后,也葬送了其作为女人应该享有的男欢女爱的幸福生活。婚后三年,汉惠帝便抑郁而终。十五岁的张嫣就当上了有名无实的皇太后,一年以后,她的母亲鲁元公主也死了,再过八年,临朝听政的太皇太后吕氏也死了。接着,诸吕被诛,后宫又成了刘氏天下,汉文帝即位,封薄姬为皇太后,张嫣失去了皇太后之位,她被迁往北宫。北宫是未央宫后的一处极为幽静的院落。朝野都知道张嫣与诸吕乱政无关,因而没有在夷灭诸吕时杀死她。她生活在北宫中,无声无息,日出日落孤独苦挨整整十七年。公元前163年,她默默地死去,年仅四十岁。

吕后在处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的事情上,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认为是报复心太强,历史上提到“人彘”就会想到吕后,这种对待情敌及其家人超越一般仇恨的报复方法可谓前无古人,后人也难超越,在迫害人的手段上登峰造极。如果能够像丈夫刘邦对待曾围困自己差点要了自己性命的楚将一样,不以为仇,反以为报,封官赏爵,那得到的将是整个来自天下的好感和信任,对巩固吕氏政权也绝对有说服力,就不会出现仅仅十几年时间就摧枯拉朽般从历史舞台上淡去了,且留下一个发明“人彘”酷刑的恐怖印象。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不管是政治悲剧还是人伦悲剧,吕后的悲剧都仅仅指政治上层而言,她的悲剧性对整个社会是没有介入的,吕后执政时的对内对外政策都是有科学性的,在社会效应上是积极的,这在后世史书中吕后政绩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到,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最后的太史公曰里言:“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1]另外,西方传记作家约翰生说:“我尊敬传记,因为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向我们走近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转而运用它们。”[3]这样的评价是客观而中肯的。

结语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管是功臣贵族,还是惠帝和唐嫣,她们其实是吕后扭曲人格和政治理想中的牺牲品。一个是政治悲剧,一个是人伦悲剧,那些人们希望看到的有价值的东西毕竟是不存在了,因此纵观吕后的一生,无疑充斥着不可忽视的悲剧性元素。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吕后这一位执掌大权的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悲剧性看出,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3] 转引 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015-12-10

王章震(1985-),男,蒙古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周勃吕氏吕后
明清易代之际的批判理学:再论吕留良理学思想的基本定位*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一个发飙斗狠近乎疯狂的女人——吕后
乡约“吃了吗”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汉文帝智斗周勃
“两面”袁盎
吕后与审食其关系简辨
太尉周勃的顿悟
吕后精明不逊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