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玖英
(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英语专业大学生民俗文化素养培养的实证研究
——以庐陵文化为例
覃玖英
(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为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中国民俗文化素养,探讨培养文化素养的方法,在英语综合课堂进行了实证研究。以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江西庐陵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做陈述和小组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通过这些方式不仅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民俗文化素养,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民俗文化;英语专业大学生;多元读写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规定,英语专业大学生必须熟悉中国文化传统, 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目前,英语专业大学生由于长期主攻英语语言和文化,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这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以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江西庐陵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英语综合课堂做陈述和组角色扮演等方式,研究适合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民俗文化素养以及提高英语口语和多元读写能力的方式与作用。
国内学者对民俗文化研究主要有钟敬文[1]、陶立璠[2]等民俗学者。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几个方面:对于民俗文化概念的界定研究;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同旅游资源整合联系起来的研究;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播与保护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实施民俗文化传承的策略与举措研究等。国内学者对培养大学生民俗文化素养的研究不多,有研究中小学生民俗文化培养,如王亚芳[3]“民俗文化的课程开发”进行研究,从宏观上为传承民俗文化提出具体措施和方法,如通过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结合学科渗透民俗文化、设立民俗文化综合实践课、邀请民俗学家进入课堂等措施来向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另有学者对英语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成因以及对策进行研究,如周燕、毛军社[4]、刘东艳[5],田国力、朱燕[6]等。综观国内有关民俗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承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课堂,传承对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学生,针对大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培养的研究较少;跨学科的民俗文化课程研究较少;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的措施抽象,落实难度较大。
3.1 研究目标
宏观目标是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微观目标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介绍和分享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知识为主;通过课堂活动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本文研究对象所处地源于庐陵文化源,因此希望通过学生通过庐陵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感受自古以来庐陵人那种文章节义并重的主体形象,继承并发扬井冈山精神,开拓创新。庐陵文化是一种兼收并容的文化群体,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对不同文化进行兼容并包,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一种理解和品鉴,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活动中师生用英语对庐陵文化进行介绍和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
3.2 研究对象
本研究教学实验对象为:庐陵文化源地一所省属普通二本高校,2014级英语专业大一一个班23名本科生,对照班为另一平行班。在综合英语课堂上进行为期一年的培养民俗文化素养教学实验研究。
3.3 教学实验过程
教学实验分为学生课堂文化活动和课外实地考查活动。课堂文化活动在课堂完成,每堂课由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5-10分钟的陈述活动,或者小组表演活动,重点介绍庐陵文化或自己家乡的文化,让全体学生了解庐陵文化或中国各地的传统文化;根据学生的陈述内容,老师或其他学生向做陈述的学生提出2-3个问题,进行互动。课外实地考查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庐陵文化内容,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对庐陵文化古迹地或风俗进行实地考察,或对相关文化知识进行阅读、思考及写作。将拍摄的照片或写成的文字做成PPT,或者写成小剧本,语言以英语为主,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3.4民俗文化内容
在试验过程中,学生分享的庐陵文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人文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
庐陵人文文化:历史名人文化,庐陵古村文化。就历史名人文化,学生介绍人物主要为欧阳修和文天祥。其中欧阳修主要介绍其在文学诗词的伟大成就以及文学代表诗词的中英文赏析,如《采桑子》、《醉翁亭记》等。学生介绍文天祥 “为民”政治思想、充满正气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操以及其代表诗歌《过零丁洋》的中英文赏析。关于古村文化,介绍了渼陂古村和钓源古村。有关这些古村的地理位置、历史、独特古老的建筑风格,如古村的水塘、祠堂、书院和牌坊、古村的历史人物或历史古迹等,象渼陂古村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钓源古村的欧阳修宗祠等,以及与之关联的历史的商贾文化等。学生将历史、文学、建筑、民俗等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立体、形象、生动的民俗文化风景图。
宗教文化学生主要介绍了青原山的佛教,包括青原山上主要的风景点、有名的净居寺和青原会馆等。重点介绍了净居寺的来历、名人的题字与诗词、建筑风貌、著名的寺庙主持等。
书院文化有著名的白鹭洲书院、阳明书院。具体有书院的风景照,历史,名人以及成就等。关于庐陵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庐陵府历史上考取进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状元二十一(天下第二)。还有“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即明朝建文二年即1400年,江西庐陵府人囊括状元、榜眼、探花前四名;明永乐二年即1404年,庐陵府人囊括了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等前七名。庐陵民间有“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等歌谣和美传。明《永乐大典》中即有“天下多举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的记载。吉安历史上这种人才辈出的现象蔚为壮观,为国家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各个领域内留下了值得后人永远可学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力量。庐陵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挖掘。
庐陵民俗风情文化有农耕文化,对稻禾的信仰,插秧割稻习俗;对生猪耕牛的尊重宠爱习俗;灯彩之花习俗如:龙灯、鲤鱼灯、狮子舞、跑马灯等;还有中秋烧塔、对轿对等民俗。学生着重介绍中秋烧塔。在柘溪村,中秋烧塔代代相传、烧塔习俗别具一格。中秋节那天,村民们杀鸡宰鸭,备月饼、米果。然后拾残砖断瓦,垒宝塔。晚上全村聚集烧塔大坪里,自备稻草或柴火、老酸酒(醋)或米汤。月上中天,村民们摆上柚子、月饼、点好香烛、鸣放鞭炮祭月;敲打锣鼓,开始烧塔,浇上酸酒或米汤,烧至宝塔吐火舌,红透半边天;打黄龙彩旗,撑宫灯,耍龙灯,唱山歌、小调,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中秋烧塔是庐陵文化中的瑰宝,具有较高民俗文化价值。
3.5 实验教学结果讨论
在民俗文化活动教学实验开展后一个学年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在以下这些方面相差较大:(1)培养学生中外文化素养方面:实验班是82%,对照班是42%;(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实验班是73% ,对照班是50%;(3)课堂活动内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实验班100%,对照班25%;(4)课堂互动活动:小组角色扮演,实验班是100%,对照班是29%。(5)课外作业:实地参观考察与民俗文化有关的景观和阅读相关书籍,实验班是100%,对照班是0%。 实验班学生认为,以做陈述作为每节课的开始程序,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有一些期待,能使人振奋,了解了庐陵民俗文化的很多知识以及其他地方的传统文化。做陈述有机会展示自我,问答时吸收同学的想法;角色扮演能真实模拟英语环境,巩固知识,提高口语,见识更广,思辨能力增强。角色扮演自由发挥空间大,口语得到锻炼,生动有趣,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词汇表达能力,锻炼上台能力。加强了对PPT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这些互动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综英课的兴趣,课堂生动有趣;既娱乐自己又娱乐大家,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课外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吉安这座城市,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
对照班学生认为,在老师组织的互动活动中,喜欢和同学讨论,可以拓展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喜欢角色扮演,可以放松用英文交流,有趣;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同学讨论,完善自己,从同学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很好地进行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有趣,可以与同学进行思想交流,锻炼口语,挺高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阐述PPT的时候提高了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提高了演讲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知识面提高;与老师互动讲话更加有条理,有思路;思维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增强,看待问题更加全面;上课发言、做陈述不再紧张等。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多元读写能力的四个方面(张德禄[7])均有提高。(1)素质方面:道德、社交、创新能力;(2)专业方面:语言和非语言读写能力;跨语言、跨文化能力 ;(3)技术方面:媒体技术和模态选择能力;(4)操作方面:选择和搜索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因此,在有目的的培养大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的教学实验中,在民俗文化素养方面,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有显著差异。在一年的教学中,通过课外活动考察和课堂活动的展示,实验班学生不仅对庐陵文化源地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而且对庐陵民俗文化有了较深的认识,增加了对庐陵古城的自豪感,并且增加了他们对庐陵文化乃至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 是社会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是树立学生文化意识的需要。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必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充分实现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两者的有机融合,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心系中国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
[1] 钟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质与功能[J]. 哲学动态,1995(1):22-25.
[2]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3] 王亚芳. 略论民俗文化的课程开发[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0):05-07.
[4]周燕,毛军社.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9):116-117.
[5] 刘东艳. 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2):132-134.
[6] 田国力、朱 燕.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及教学补救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55-56.
[7] 张德禄. 外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14(5):45-52.
2015-11-05
本文为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英语专业大学生民俗文化素养培养研究——以庐陵文化为例”( 项目编号:YG2014159)阶段性成果。
覃玖英(1970-),女,同济大学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