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贾冠杰
第二语言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新论
——《二语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评述
苏州大学 贾冠杰
本文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比较详细地介绍了ResearchMethodsinSecondLanguagePsycholinguistics一书的主要内容,本书内容新,结构新;第二部分是笔者对本书的评价,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全新的相关专著。该书的出版对心理语言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语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评述
ResearchMethodsinSceondLanguagePsycholinguistics(《二语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是Jill Jegerski & Bill Vanpatten的最新二语习得著作,于2013年出版。从心理语言学视角,无论研究一语还是多语,学界都用“心理语言学”这个术语,很少用“第二语言心理语言学”。本书重点讨论第二语言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全书共10章,除去第1章和第10章,其余8章主要分析讨论目前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方法。
第1章“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语言学”覆盖11节相关内容,第一节解释了“什么是心理语言学”。第二节讨论了“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作者认为,从历史上看,二语习得总是和心理语言学联系在一起,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可被称为“发展心理语言学”。1983年Evelyn Hatch出版了第一本明确将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联系在一起的著作Psycholinguistics:ASecondLanguagePerspective(《心理语言学:二语视角》)。Hatch的书出版之后,二语习得领域的心理语言学家开始较少地关注语言发展本身,而是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即时理解和产出。
第2章讨论了“自定步速阅读法”。它是一种用电脑记录指定句子或一系列句子的片段(如一个单词或词组)的阅读时间的方法。作者认为,本方法是由心理语言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Juffs & Harrington(1995)首次公开发表了将本方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作品。在本章最后,作者指出了本研究方法的6个优点:最经济;实验高度便携;较为高效;句子处理是一种极度隐蔽的测量方法;研究材料在语言目标方面是相对比较隐蔽的;可检测溢出效应和句子简述效应。同时,作者指出了4点不足之处。
第3章讨论了“自定步速听力法”。本研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听者在实时理解句子的过程中是否使用韵律线索,它是近年才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在本章最后,作者列出了本研究方法的4个优点:它可以用于那些对被测试语言还不熟练的儿童和成年人;它能够在线测量被试对连续的单词、短语或者句子的反应时间;它使研究者能够确定假定的轨迹;它可以用来研究(母语和二语)发展对浅层和深层句子加工、整合速度以及对影响增量处理的表层因素的敏感度的影响。同时,作者指出本研究方法的2点不足之处。
第4章是关于“文本眼动实验法”。作者认为,眼动实验方法包括跟踪和记录人们在执行一项涉及复杂视觉认知过程的任务时眼睛的活动。除了用于研究者进行的阅读实验和口语理解中的情景认知外,眼动跟踪已经广泛运用于交通和工程等领域。人们对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行为的兴趣始于19世纪,但是,现代眼动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研究。在2008年的一本主流二语习得杂志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二语习得研究》)第3期上出现了首个对成年二语学习者进行的眼动跟踪研究。从此,将眼动跟踪研究应用于成年二语学习者语言学行为的研究不断增多。本章最后,作者指出了本研究方法的以下4个优点:眼动跟踪实验的文本不用分成几段,整体地呈现文本会让读者处于自然的过程;眼动跟踪捕捉到关于实时语言处理的精细细节;眼动跟踪让人们洞察到读者对处理困难的反应;设置时间和其他复杂的在线阅读技术相对速度很快。同时,作者指出了本研究方法的5个缺点。
第5章讨论了“视觉世界的眼动追踪法”。作者认为,首个主张使用母语语音和包含有与语音符号有语义联系的事物的视觉领域来研究实时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研究始于1994年,首次使用视觉世界范式的研究来考察第二语言处理的研究始于1999年。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二语习得之所以有可能,部分原因是视觉世界范式相对于其他实验方法来说处于发展初期。本章最后,作者总结了本方法的3个优点:视觉世界典范的一个独特优势是它的高生态效度;相关的好处是视觉世界的范式考虑到听觉理解在一个受控的实验室条件下的检测;用一种方法可以同时研究理解和产出。同时,作者总结了3个缺点。
第6章讨论了“事件关联电位法”。作者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脑电图记录提供了对人类认知和语言处理和学习的丰富信息资源。自从这些早期报告发表之后,事件关联电位在多个层面的二语与双语语言处理方面的研究变得越来越普遍。最近,一些研究已经开始使用本方法回答更广泛的、涉及到语言处理和语言学习的问题,包括第二语言的学习语境如何影响神经反应等问题,二语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个体差异如何体现在二语理解的神经关联中的。本章最后,作者总结了本研究方法的3个优点:多维度;非常敏感;事件关联电位的效果可以用无二次行为的任务进行观察。同时,作者总结了5个缺点。
第7章讨论了“核磁共振法”。作者认为,当研究的问题围绕功能性神经解剖学的问题时,核磁共振成像是理想的工具。基于前人的研究,测量人类大脑活动的3篇重要科研论文的发表提供了我们在一个几毫米分辨率的空间观察人类大脑活动的手段——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可能。于是,1992年核磁共振成像诞生了。目前,大多数医院已经广泛使用,一些研究机构和部分高校也利用这种设备从事相关研究。本章最后,作者总结了本研究方法的2个优点:本方法提供了用任何其他非侵入性技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神经解剖学的精度水平;尽管受到扫描环境的限制,该方法在可用的刺激类型方面是很灵活的,不是所有的学习语言处理的方法都有这种灵活性。同时,作者总结了本研究方法的3个缺点。
第8章讨论了“翻译识别任务法”。翻译识别任务是心理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常用来研究二语学习者和双语精通者。翻译识别任务是一种在双语和二语习得研究中相对较新的方法,长期被用于研究二语学习者词汇发展的许多问题,包括“二语学习者如何通达二语的意义?”、“词汇和概念的连接会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本章最后,作者总结了以下4个优点:数据的搜集既经济又有效;数据非常直接,并且任务完成后即刻便可获得;翻译识别任务可以用来研究词汇发展问题;翻译识别任务是全能的,因为它可以用来探究一系列的特定问题。同时,作者指出了本研究方法的3个缺点。
第9章讨论了“句子的跨通道启动法”。作者认为,本研究方法利用网上在线的一系列方法探究句法理解。对于二语习得者,句子的跨通道启动还没有像其他在线技术那么深入地得到运用,但是跨通道启动方法可以被用于探究词汇加工和句子加工中的相关问题。作者在本章最后,提出了以下4点支持本研究方法的理由:跨通道启动为不受中断的听力刺激过程中的语言激活提供了衡量方法;受试要求关注句子意思;实验者可以在句子呈现的任何时间点放置探测词;它是个非常经济的做法,只需要一台电脑和播放听力的设备。同时,作者提出了3点反对本研究方法的理由。
第10章“心理语言学方法”首先对全书进行了总结,接着指出了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研究领域的未来方向。作者认为,使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二语表征和加工仍是康庄大道,因为这个领域试图对本族语的功能有更深的理解,并探究二语学习者是否可以达到类似本族语者对语言那样的加工/表征。最后一部分主要关注二语心理语言学未来的研究方向——二语习得教学的作用。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是二语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第一本相关专著。本书的书名ResearchMethodsinSecondLanguagePsycholinguistics特别与众不同,凸显了一个“新”字,也可以说这是第一本关于“二语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专著。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心理语言学”命名的书、文章和研究论文不少,但是,到目前为止,作者还没有见到有学者用“二语心理语言学”这样的术语,在心理语言学领域,无论是一语研究者还是多语研究者,大家都通用“心理语言学”。本书作者首次采用了“二语心理语言学”,从而再次强调了“二语”和“心理语言学”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显示,在心理语言学领域,对第二语言的研究正在深入发展,并呈现如火如荼的局面。
2)本书结构新。本书共10章,除第1章概论和最后1章总结外,中间8章讨论具体的二语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而这8章的每一章结构都完全统一,规范而又很有创意,可读性极强。第2章至第9章各章正文部分的主要结构包括:History of the method; What is looked at and measured;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ation of stimuli; Scoring, data analysis, and reporting results; An exemplary study; Pros and cons in using the method。
3)本书内容新。本书结合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材料,从理论到实践的选材力求一个“新”字,本书讨论了新的相关理论,展示了新的实证研究成果,推荐了新的研究方法,介绍了新的相关软件,预示了新的研究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未来二语心理语言学研究方向”中,作者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说与过去所有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方向都不一样。大家知道,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产出和语言理解,更多地关注相关的理论研究,很少人关注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然而,本书作者在这一节重点指出,未来二语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向是“教学的作用”,在教学的作用这个大方向下具体包括3个子方向:习得的测量、注意力和意识以及加工教学。这样研究方向的预测说明未来二语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一定要和外语教学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为了研究而研究。随着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ResearchMethodsinSecondLanguagePsycholinguistics一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而且是对二语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有力推动。
另外,本书除了具有很多优点之外,同样存在不足之处,如本书主要介绍了二语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语义启动方法,而听力启动和句法启动的方法所占的章节比较少。
Hatch, E. 1983.Psycholinguistics:ASecond-languagePerspective[M]. Rowley: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Jegerski, J. & B. Vanpatten. 2014.ResearchMethodsinSecondLanguagePsycholinguistics[M]. New York: Routledge.
Juffs, A. & M. Harrington. 1995. Parsing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sentence processing: Subject and object asymmetries in wh-extraction [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4): 483-516.
(责任编辑 任凤梅)
通讯地址: 215006 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程式语心理表征模式对比研究”(12BYY009)的阶段性成果。
H043
A
2095-5723(2016)02-0092-03
2016-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