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刚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抗战时期周恩来对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贡献
张同刚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摘要: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为了传播党中央的声音,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创办了《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广播电台等传播载体,采取撰写评论文章、匠心独用题词等途径,运用编辑修改稿件等方法,提升战略执行力,强化传播队伍建设,并借助外国记者等策略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展示中国抗战力量。周恩来通过这些新闻实践活动为抗战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力量。
关键词:周恩来;抗战;新闻;传播;党的声音;中国力量
抗战时期,如何抢占全国性的舆论阵地,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帜,传播延安党中央的声音,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争取民族解放、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一件大事。周恩来采取搭建传播平台,撰写评论文章、运用题词、编辑修改稿件等方法,团结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编辑记者队伍,广交外国记者朋友,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展示了中国抗战力量,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力量。
一、创办报刊电台等载体,搭建传播中国力量平台
报刊是舆论战的主战场,舆论宣传离不开报纸杂志。由周恩来直接创办的《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诞生。《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一张公开、大型的全国性的政治机关报。这份报纸在国统区坚持传播延安党中央的声音,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争取民族解放发挥了巨大作用。毛泽东曾把《新华日报》的这种历史地位和作用概括为:“它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1]苏联《真理报》评论说:“自从《新华日报》出版的第一天,它便广泛地揭起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为中国独立与自由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光荣旗帜……成了中国人民所爱护的报纸。进步分子和一切爱国志士都敬重它,并很注意倾听它的呼声。”[2]英国的《工人日报》盛赞:“《新华日报》是中国的喉舌。”[2]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新华日报》不仅是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努力奔走,取得在国统区办报刊的权利。国民党不允许共产党在国统区有自己的报刊、作共产党的宣传。因此,如何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创办共产党领导的报刊,发出自己的声音,团结各族人民全面抗战,就显得十分重要。1937年7月10日,七七事变后第三天,周恩来在同夏衍谈话中说:“我们要办一张党报,昨天已经决定了,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3]1937年8月18日,周恩来请国民党元老、老报人、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为即将创办的《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于欣然同意。请于右任写报头,有利于加强两党合作的气氛,在这些细微之处也可以看出周恩来高超的斗争艺术及执行统一战线政策的良苦用心。10月,根据周恩来指示,潘梓年、章汉夫、杨放之、徐迈进、钱之光、许涤新等陆续聚集南京,筹备出版《新华日报》《群众》周刊。11月下旬,潘梓年等按周恩来指示,向国民党当局交涉,争取到了先办理《群众》周刊的出版登记手续。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群众》周刊在武汉创刊出版。12月23日,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中央长江局联席会议决定,长江局下设党报委员会,周恩来为党报委员会委员,分管《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工作。
指明办报刊的方向和编辑方针。周恩来在约见《群众》杂志副主编许涤新等人时指出:“《群众》周刊的编辑方针,同《新华日报》毫无二致,差别就是在于《群众》是党刊,是理论性的刊物,它要更多地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要更多地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帮助广大读者群众理解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同时,还要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去批判一切不利于抗战,以至破坏抗战的各种反动谬论。”[4]这与恩格斯认为党的报刊的任务“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批驳和推翻敌对党提出的各种要求和论断”[5]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1943年8月11日,周恩来和毛泽东致电董必武,要求《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多登反法西斯的文章”[6]561。
面目不同的报纸,要求不一样。周恩来注重对不同面目出现的报纸提出不同要求。1937年8月24日,周恩来领导下的以群众面目出现的进步报纸——《救亡日报》,在上海创刊。1938年4月下旬,周恩来同《救亡日报》负责人夏衍谈话时强调指出:“你要好好学习邹韬奋办《生活》周刊的作风,通俗易懂,精辟动人,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不肯讲的,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这就是方针。”[7]
确定《新华日报》的指导思想。长期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担任该报最后一任总编辑的熊复回忆说,周恩来确定《新华日报》的指导思想是:第一,“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新华日报》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前锋’”。第二,坚持党报必须成为党的得心应手的思想斗争武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除了思想武器没有别的武器,而《新华日报》就是党所掌握的足以担负一个方面军任务的最锐利的武器。[8]周恩来对于《新华日报》的指导思想,其基本精神今天仍适用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领导《新华日报》整风、改版工作。1942年3月14日,根据毛泽东电报指示精神,周恩来立即部署《新华日报》的整风与改版工作。[6]52718日,周恩来致电毛泽东,报告《新华日报》整风与改版工作进展情况,内容有:几种副刊已经注意吸收外稿,特别在第三版开设“友声”栏目,专门发表党外人士的意见。正设法使这份报纸不仅成为反法西斯的论坛,而且成为民主的论坛。不仅常登进步分子的文章,也登中间分子的文章,现将遵照中央关于整顿三风及你的电示,再求改进。[6]5275月23日,《新华日报》发表《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评》社论,向读者征求意见,进一步为改版作准备。整风、改版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新华日报》传播党的声音的力度,更好地展示了中国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了37篇署名文章,在《群众》周刊发表了9篇(其中3篇是重复发表),题词11次。可以说,他领导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笔战,展示了高超的传播艺术,有效地鼓舞了全民抗战的士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在寻找中国道路、展示中国抗日力量和凝聚中国力量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充分认识广播传播的重要性。抗战时期,国民党对中共舆论宣传实行严密封锁,企图切断中共对外新闻宣传渠道,加之报刊的正常发行受战乱影响,常不能按期发稿,周恩来意识到,无线电波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在第一时间发送消息,利用广播电台是个很好的传播渠道。1938年4月11日,周恩来在汉口广播电台发表题为“争取更大的新的胜利”的讲演。[9]11月7日晚,通过电台向湖南全省发表广播讲话,宣传持久抗战[6]425。1939年1月29日,《新华日报》上刊登周恩来撰写的《周恩来启事》,通过报纸驳斥日军广播中的谣言。[9]2月,周恩来在新四军军部大会上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政治部以后应该听敌人的广播,好来研究对策。”[9]5月31日,周恩来发表广播讲话《二期抗战的重心》,通过广播传播抗战声音。[9]
创办自己的广播电台。利用别人的广播电台,受到很多限制,只有创办自己的广播电台,才能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有利开展抗日运动的方向发展。1939年11月,在莫斯科治病期间,周恩来与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会谈,专门研究在延安建立广播电台事宜。1940年3月25日,周恩来返回延安,带回了共产国际援助的一部广播发射机。中共中央于是决定建立广播委员会,筹建自己的广播电台,周恩来被任命为广播委员会主任。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试验播音,呼号是XNCR。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后改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关心广播电台的建设。1942年2月中旬,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内容包括建立对重庆及南方党的专门广播,每日播送新闻及宣传教育材料等。[9]
注重发挥广播电台的作用。广播电台建立之后,只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从而促进全民抗战的形成,早日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1943年8月19日,周恩来致函毛泽东建议:“我们的对外宣传,要建立专门对重庆及大后方的广播,指定专人收编每日广播电文。”[9]9月29日,周恩来同胡乔木、王首道研究对重庆广播问题[6]567。1944年12月11日,王若飞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赫尔利得知我方“将广播谈判条件,非常气愤”[6]592。1945年7月28日,周恩来起草复美国战时情报处(美国新闻处)重庆分处处长费思函:抗战期间同意你们在边区及华北、华中根据地设无线电收音机,并愿意收听你们的无线电广播,也请你们转告有关各方收听延安新华社英文广播。[6]612
周恩来利用广播电台传播,经历了从认识广播的重要性,利用广播平台,到建立自己的广播电台,并不断指导发挥广播作用的过程。抗日战争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与敌伪展开的空间宣传战中,中国共产党的传播阵地增加了一个重量级的武器——语音广播,周恩来是完成这一传播武器的奠基人和关键人物,对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二、善用“笔战”、题词等方式传播党的声音
平台搭建好,还得有内容。周恩来特别重视运用手中的笔,进行“笔战”,为战场的“枪战”作前驱,作后盾,以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高超的驾驭文字能力,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形象生动的语言,成为国统区无可置疑的“笔战”主帅,有力地指导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就见到的资料来看,周恩来在《新华日报》《群众》《战时青年》杂志等报刊和出版物中发表的文章、讲话、演讲等,有130多篇次。其中,《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怎样进行持久抗战?》《目前抗战形势与八路军的作战》《关于军事问题答记者问》《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民族至上与国家至上》《纳粹德国反苏战争爆发》《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等文章,在宣传正确的抗日思想,团结一切力量抗日,宣传反法西斯思想与采取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充分发挥“笔战”作用。在“笔战”中,周恩来坚持“以事实说话”,坚持“到群众中去”,坚持“持久抗战”等思想,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国内外各种力量的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1938年1月8日,《群众》第1卷第5期发表周恩来的《怎样进行持久抗战?》,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只有持久抗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这是抗战五个月中最主要的教训!”[10]171这段话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文章结尾写道:“有了坚强的信心,有了实行这一切具体办法的意志,有了实行这一切具体办法的长期努力,日本帝国主义强盗的进攻,必然会遭受到最后的惨败,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必然会达到最后的成功!”[10]182掷地有声、力透纸背的结尾,充分体现着革命的、战斗的精神和抗战必胜的信心。4月7日,《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撰写的专论《怎样进行二期抗战宣传周工作》提出:在文字宣传上要力求具体、通俗和生动;在口头宣传上要力求普遍、通俗和扼要;在艺术宣传上要普遍、深刻和激越感人。[6]409这种充分考虑宣传对象需求的评论文章,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芒,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活用,今天仍然值得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
1939年2月上旬,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黄炎培请周恩来为《国讯》杂志撰写《今年抗战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一文。文章指出:努力建军,努力建设国防经济,努力于敌后工作,以巩固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念,应该是今年克服困难,渡过难关,造成敌我相持,准备反攻的坚定不移的路线。[6]434文章连载于《国讯》第196—198期。在这里,周恩来把建国、抗战这些重大主题,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种举重若轻的思考问题、撰写文章的方法,值得新闻传播工作者认真学习。
抗战时期形势激烈动荡,如何准确把握世界局势的发展,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周恩来撰写的《论目前战局》《论时局中的暗流》《论敌寇两面政策》等文章,以其卓越的政治家眼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准确正确地分析当时形势,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各类文章,包括题词、函电等,据不完全统计有108篇,24万余字。仅1941年5月25日到11月16日,周恩来就在《新华日报》发表10篇议论文章,表明他的立场和主张,可以说每一篇都气势磅礴,震动了当时的重庆。这些文章对时局变动发表的意见及时准确,巩固了《新华日报》宣传共产党主张、引导革命舆论的权威力量。周恩来在1941年6月29日发表的《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和1941年12月14日发表的《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等文章中强调:我们应该认清东西法西斯早已勾结在一起,我们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更应该联成一体,休戚相关。要知道太平洋的胜利亦即大西洋的胜利;欧洲的失败亦即亚洲的失败。这些深刻的论断,指出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和战略。[11]316局势的发展和周恩来的预料是一致的,可见周恩来分析推理极具前瞻性。
周恩来撰写的文章旗帜鲜明、论证严谨、说理透彻、见解精辟,在分析形势,辨明是非、揭露敌人、团结朋友、教育人民、鼓舞士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战火纷飞,时间宝贵,周恩来还善于用题词的方法,通过言简意赅的题词,传播抗战“灵魂”,号召民众奋起抗战,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抗日战争的8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周恩来题写了90多幅题词,对象虽各有不同,但均能体现出全民抗战、共御外侮、求得中华民族彻底解放的时代精神。
通过题词发出抗战号召。题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一般都比较简约概括,内容深刻,给人以启迪和鼓励。抗战时期周恩来的题词,词短意长,多围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敲再三,可谓字字珠玑、匠心独运,具有时代性和指导性,传播了抗战的声音,凝聚了中国力量。1938年2月3日,周恩来为《救亡日报》题词:“巩固和扩大救亡阵线,动员起千万万的群众,赶走日本强盗出中国!”[6]4022月8日,周恩来又为《新华日报》反侵略国际宣传周工农日特刊题词:“工农大众,是中国抗战的柱石,是世界反侵略阵线的先锋。你们如果联合起来,日本侵略的魔鬼,将要在你们面前崩溃,全世界的法西斯阵线,将要在你们面前瓦解。”[6]4035月1日,周恩来为《新华日报》五一纪念专刊题词:“全中国工人阶级在抗战中来纪念‘五一’,实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全中国工人阶级应努力于民族解放以谋自身的解放,另方面应联合全世界工人阶级反抗暴日的侵略以保障世界和平。”[6]4115月4日,周恩来为纪念五四运动给《新华日报》题词:“在抗战的今天,来纪念十九年前的五四,我愿全中国学生保持并发扬这一历史传统,贯彻抗战到底,勉为文化先锋。”[9]三个月时间,周恩来4次题词,可以看出他在通过题词的方式,用最简洁、最精炼的语言,宣传抗战的声音,为抗战指明方向。1939年6月25日,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发表周恩来为纪念七七事变两周年的题词:“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坚持统一战线,反对挑动内讧!发动全面战争,反对包办压制。”[6]4439月29日,周恩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作题为“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的报告会后,为一名听众题词:“笔战是枪战的前驱,也是枪战的后盾。”[6]468抗战时期,周恩来为香港抗日报纸《星岛日报》题词:“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12]这些题词主题明确,言简意赅,传播效果好,达到了号召全民抗战的目的。
通过题词坚定人们抗战必胜信念。周恩来为办好《新华日报》倾注了大量心血。1938年1月9日,周恩来为《新华日报》创刊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6]398题词言简意丰,既说出了《新华日报》的任务,又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争取最后胜利的决心。7月7日,周恩来为著名的民营报纸——《新民报》抗战周年纪念特刊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抗战必胜,建国必成。”[6]4161938年10月19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刊上题词:“鲁迅先生之伟大,在于一贯的为真理正义而崛强奋斗,至死不屈,并在于从极其艰险困难的处境中,预见与确信有光明的将来。这种伟大,是我们今日坚持长期抗战,坚信最后胜利所必须发扬的民族精神!”[6]4231944年12月9日,为《新华日报》“一二·九”纪念特刊题词发表:“由于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运动的高潮,现在正面战场正处在极为严重的关头,需要大后方青年更加切实而坚韧的发扬‘一二·九’精神,才能推进民主争取抗战胜利。”[6]591抗战初期,在全国存在“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周恩来的题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和持久战的思想,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运用题词发挥战斗作用。1941年1月17日晚,周恩来得悉《新华日报》关于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社论被新闻检查官扣压后,立即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要报馆将题词手迹制版登在被扣去的稿件位置上,加快编排和制版印刷,组织好发行力量,抢在次日各大报发出之前,送到读者手中。[6]4871月18日清晨,载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送到读者手中,同时出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阅报墙上,报纸销量也从平时的1 000份猛增到5 000份。[6]487这些披露皖南事变真相的宣传报道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积极反共、破坏抗战的嚣张气焰,让越来越多的人认清了蒋介石破坏团结抗战的面目,越来越多的人站到中国共产党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队伍中来,达到了传播抗战声音的目的,发挥了独特的战斗作用。
三、提升报纸内容质量,更好展示抗战力量
抗战时期,周恩来不仅亲自撰写新闻评论文章,还通过精心修改稿件,提升作品质量,提高报刊影响力,为抗战大局服务。
从政治的高度进行修改。周恩来对别人的文章,总是高屋建瓴,作精益求精的修改。《新华日报》老编辑、著名诗人戈茅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郭沫若给的稿子,只有周恩来能改。如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孔雀胆》,周恩来看了有一些意见,于是口述,经徐冰负责记录整理,写出一篇剧评,又经他亲笔修改,用徐冰的名字发表在《新华副刊》。郭沫若一看文章语气,就知道是周恩来写的,连声说:“好,好!批评得对。”后来,周恩来又斟酌这个剧本,觉得郭沫若过于同情阿盖公主的遭遇,用了太多的笔墨来渲染她的不幸,反而削弱了这个人物的正义性,而且连和站在农民革命对立面的她的丈夫段功这个反面人物,也加以宣扬,这就欠妥。[13]周恩来的修改意见思想性更强,内涵更深、更远,郭沫若在后来的剧本修改、演出中,采纳了周恩来的意见。长沙大火后,张治中拟用国民党中宣部和政治部名义,发布《长沙大火真相说明》一文,初稿送给周恩来审阅。周恩来批评了国民政府“焦土抗战”方针的错误,但对文稿字斟句酌,多次修改,特别对起火原因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张治中对此由衷地感激。[11]281
周恩来在审稿和修改稿件时特别严肃认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力求高于原稿,点铁成金。周恩来在审稿时经常能发现作者、编辑的一些错误,从而避免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新华日报》营业部主任涂国林在撰写营业部门遭到国民党捣乱破坏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敌人’公开封闭《新华日报》是还不敢的。”周恩来审阅时,把“敌人”二字改为了“国民党”。[14]这一修改,体现了周恩来谋求统一战线与和平解决问题的一片苦心。在领导《新华日报》期间,周恩来“每天都要亲自审阅报纸的社论和重要专论,圈圈点点一字不苟地修改稿件”[15]。1941年1月19日,“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的传单稿送周恩来审阅,周充分肯定这篇稿子材料充分证据确凿,气势高昂委婉,说理清楚透辟,但又作了四处修改,并说散发出去一定能揭露皖南事变真相,得到广泛的同情,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的目的。新华日报社立即赶印了这份传单,并迅速通过各种渠道散发到国内外,揭露了皖南事变真相,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抗日的传播效果。
周恩来修改别人的文章,处处修改都提高了稿件的质量,有些还可称为锦上添花的典范。1941年12月7日,周恩来修改郭沫若《从棠棣之花谈到评历史剧》和《正义的赞诗,壮丽的图画》两文。四川人郭沫若由于不熟悉北方常用语,连“你”和“您”字都不能准确运用,周恩来一一予以指正。1942年3月7日,周恩来致函郭沫若,对郭所写《屈原研究》一文的第三部分《屈原思想》提出意见。“拿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兼艺术家,我同意,说他是革命的思想家,容有商榷余地。”[6]5274月上旬,周恩来反复阅读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剧本,并同专家们一起讨论,肯定该剧本政治上、艺术上都是好作品后,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剧本排练时,周恩来还多次到场观看。[6]529
四、提升战略执行力,强化传播队伍建设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享有“政治家办报”“专家办报”的美誉,这与周恩来发现、培养一大批编辑记者等传播人才是分不开的。
帮助战地记者转入无产阶级新闻从业人员行列。范长江、陆诒、孟秋江是三位著名的《大公报》战地记者,在周恩来的教育、引导、培养下,陆续加入共产党,成为著名的新闻记者。1938年5月26日、6月7日、6月11日,周恩来三次致信《大公报》采访主任范长江,对战地记者表示关切。[16]150-1536月上旬,周恩来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约见范长江、陆诒等记者,了解前线情况,并指出他们所谈民众动员、军民关系和军队政治工作等问题极为重要,为记者撰写新闻提供了重点。1939年5月27日,周恩来约《新华日报》总编辑吴克坚和采访科主任陆诒谈采访计划,提出采访工作包括特派员职责,不单限于写新闻、通讯,还应向同情我们的知名人士和各战线有名将领约稿,征求意见和建议,搜集参考资料,与图书室联系等五点意见。[16]174-175
关心保护新闻编辑人才。1938年10月间,周恩来直接参与筹划,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员为骨干的进步通讯社——国新社成立。周恩来十分关怀国新社,甚至一些细小的事情,像国新社按月寄发的经费(包括记者的工资和各方来稿的稿酬)等因当时邮路经常中断,每当邮汇不通时,即由周恩来在方便时都代为转交。11月中旬,周恩来同《救亡日报》记者叶厥孙谈抗战问题时指出,“我们的战略是持久战、全面战”,应该坚信我们是会取得胜利的。[6]426这次谈话,使记者看清了前途,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可以更好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1941年1月18日(或19日),获悉《救亡日报》全部被扣,白崇禧下令逮捕夏衍,周恩来当即通过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通知夏衍、范长江立即离开桂林去香港,同从重庆撤出的文化工作者合作,建立对外宣传据点。[6]4881941年2月底,周恩来安排《群众》杂志主编戈宝权去香港工作。9月8日,周恩来与董必武、邓颖超电唁《大公报》张季鸾逝世,称:“季鸾先生,文坛巨甓,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不意积劳成疾,遽归道山,音响已沉,切劘不在,天才限于中寿,痛悼何堪。”[9]联名送挽联: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病已及事,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失次,消磨了国士精神。
帮助文化界人士,把报刊办成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基地。周恩来十分关心邹韬奋等文化界人士,邹当时主办的《生活》周刊在青年中有着极大的影响。1942年4月9日,周恩来听取文化界人士安全撤离香港情况的汇报,特别关注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文化界人士的健康和安全撤离情况。7月至8月间,周恩来派人建议韬奋前往苏北抗日根据地,还可以转赴延安,为革命继续发挥作用。秋天,周恩来应《新民报》负责人的邀请,在重庆七皇岗的华一村会见陈铭德、张恨水等人,询问了报社的情况和困难,鼓励大家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阐明了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17]1943年春,周恩来找生活书店总编辑张友渔谈话,交代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以救国会的出版机关的面貌出现,做好左翼和中间派文化人的统战工作,争取团结尽可能多的作家,出版尽可能多的马列主义、革命文化的书刊,以发挥革命文化运动的堡垒的作用。同时,要保护这个堡垒,使之能存在下去。二是领导生活书店党组织,做好联系进步作家,团结书店职工,同心协力,发挥革命文化堡垒的作用。[17]
抗战期间,周恩来把报馆变成了人才库,发现、培养了一大批新闻编辑人才。其中,仅《新华日报》就培养出了范长江、陆诒、孟秋江、何云、陈克寒、石西民、刘白羽、周而复、杨赓、李普、鲁民、邵子南、田伯萍等一大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著名记者,为新中国储备了众多新闻人才。许多爱国青年,也是通过阅读《新华日报》走上革命道路的。
五、借助外国媒体,传播中国力量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帷幕,中国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纷纷派记者驻华,对中国的政局特别是抗战情况作专题报道。周恩来抓住时机,多次主动接见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作家,并先后安排外国友人到解放区去参观考察,通过他们对中国的抗战形势及重大事件的真相作全面准确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情况进行持续报道,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声音,从而争取了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抗战时期,来华外国记者们冒着极大的危险深入中共控制区域采访报道,通过报刊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作专题报告等多样的形式,客观地向国统区和世界人民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对国统区和国外影响,在国际上很好地发出中共抗战声音,积极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形象。周恩来特别注重利用他们的力量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播中国抗战,传播中国力量。他和外国记者交谈的主题大都是有关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问题,但也针对不同的对象谈了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诚恳,不亢不卑,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常常受到外国朋友的赞赏。[11]317
帮助斯诺传播中共声音。周恩来在开展国际交往和对外宣传的组织工作中,发挥着开拓性、关键性的积极作用。周恩来是在边区会见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位共产党人,周恩来细致地为斯诺安排好了采访日程。斯诺这次访问的成果是《西行漫记》(英文书名为《红星照耀着中国》)的问世。从此斯诺成为蜚声世界的报道“红色中国”的第一位西方记者,这部名著第一次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战胜日本侵略的潜在力量的核心,有力地宣传了中共的美好形象。1938年6月,周恩来、邓颖超在武昌珞珈山寓所约斯诺畅谈,周恩来希望斯诺继续真实地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情况,并热烈欢迎他随时到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去采访。斯诺很高兴地表态,愿意真实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1]153-1541942年5月下旬,周恩来在重庆再次会见埃德加·斯诺,委托其把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成果的有关资料带给居里,并在附信中表明,中共无论在何种困难情况下,都会坚持抗战,反对内战。帮助斯诺只是周恩来借助外国记者传播中共声音,展示中国力量的一个缩影。
借助外国记者真实、客观、正面报道中国。外国新闻记者都知道,他们从周恩来那里获得的资料比国民党发言人所提供的材料更真实更准确更好用。周恩来在传播中国力量方面,重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政治和军事情况、战时整个中国的情况以及这两方面的情况对世界将会产生的影响等内容。这些资料,随着外国记者的报道走向世界,为中国争取国际友好人士支持抗战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937年11月,在临汾期间,周恩来会见英国《伦敦先驱日报》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时说,坚持华北抗战最要紧的是加强中国的军队建设,发展群众运动。并强调指出,组织华北民众抗战的主要任务将落在八路军身上。[9]1938年1月,在武汉期间,周恩来多次会见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赞扬她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向她详细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积极争取国际友人对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支持。1938年夏,周恩来会见斯诺、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等国际友好记者,感谢他们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还会见过《纽约时报》记者德尔丁、新西兰记者贝特兰等。1939年1月2日,周恩来对路透社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汪精卫对日媾和运动,既不能破坏中国内部团结,也不能损害中国抗战力量。[6]43012月,周恩来会见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通过她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准备挑起内战的阴谋。这些会见记者的谈话对于当时情况下坚持长期抗战、坚信最后胜利、争取国际友人帮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44年1月,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国民党政府允许中外记者组团访问延安。周恩来亲自指导有关这次访问的安排。“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组团”由斯坦因(代表美联社、《曼彻斯特导报》《基督教箴言报》)、爱泼斯坦(代表《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同盟劳动新闻》)、福尔曼(代表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武道(代表路透社、《多兰多明星报》《巴尔的摩太阳报》)、夏南汉(代表美国天主教《信号》杂志、《中国通讯》)、普金科(代表塔斯社)等6人组成。[18]他们先后到延安、晋绥解放区前线采访,在解放区活动到10月初,其中夏南汉于7月中旬随中国记者返回重庆。后来,有一批关于中国共产党红色根据地的第一手资料问世。“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反攻之时,这6名外国记者的报道,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的巨大潜力。1944年11月16日,周恩来宴请美国新闻处驻渝广播记者福尔曼、《劳工报》记者爱泼斯坦、《纽约杂志》记者白修德。11月17日,周恩来应邀赴福尔曼、爱泼斯坦、白修德等外国记者的宴请。1941年在重庆访问周恩来后,海明威给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一封信里写道:“周恩来是一个具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与所有国家的大使馆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成功地使几乎每一个在重庆与他有接触的人,都接受共产党人对于所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场。”[11]317
借助国际媒体,传播中国抗战声音。为了很好地取得传播效果,周恩来在对外传播时不用“遥控指挥”,而是“亲自动手”、亲力亲为。1938年4月5月间,国际宣传委员会及办事机构国际宣传组成立,周恩来任委员。国际委员会主要工作是翻译出版中共领导人著作、同外国友人联络及为国际刊物撰稿。1938年8月1日,为纪念国际反侵略战争纪念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给各国共产党报纸撰写的短文《今年的八一》。1939年11月,周恩来给共产国际写报告,阐述抗日战争和国共两党情况,长达116页,后经他本人修改,在《共产国际》1940年4月发表,标题是“中国抗战的严重时机和目前任务”。
1937年6月26日,在英文世界里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密勒氏评论报》援引日文《上海每日新闻》《上海日报》的报道,同期登载了周恩来与蒋经国的会面及周恩来抵沪重建中共党组织的两条消息。
皖南事变后,为了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事实的真相,周恩来同美国记者、作家斯特朗长谈,详细介绍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国民党两年来制造反共摩擦事件的真相。周恩来嘱咐斯特朗,这些材料暂时不要发表。1941年1月底,斯特朗回到纽约,周恩来致函建议发表所谈内容。斯特朗在纽约一些报纸和《美亚》杂志上揭露皖南事变真相。[19]
抗战时期,周恩来特别注重同新闻记者的交往,善于运用媒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宣传党积极抗日的方针政策,鼓动全民抗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为赢得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抗战时期周恩来领导党的新闻工作的启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于党的新闻工作来说,这个“根本”和“泉源”,就是包括周恩来新闻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抗日战争时期,是周恩来领导党的新闻工作艺术的成熟阶段,是他新闻思想的成熟阶段。他关于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对报刊宣传的要求、运用“笔战”的艺术、发出党的声音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借助外国记者传播中国力量等理论思想高屋建瓴、清晰透彻、系统全面、言简义丰。今天,回顾周恩来领导新闻工作的成功实践,对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力求创新务实。“不日新者必日退”,要着力在“新”字上下功夫,围绕新形势新变化,注入新内容新活力。周恩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报刊电台,都是开创性的工作,都离不开一个“新”字,是创新务实的最好体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在新媒体格局下,传统的新闻工作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必须积极寻找符合现代新闻规律的新思路,创新务实对于推动党的新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其次,要力求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周恩来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党的新闻工作,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时期党的新闻思想与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新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且不断有新内涵和新探索。新闻工作者必须研究当今国内外新闻传播发展的情况和趋势,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第三,要力求抢占制高点。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改变了传统国际传播中少数强势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如何拓展新兴媒体舆论阵地,抢占国际传播制高点,积极有效地传播中国声音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极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关世申.“新华副刊”探索[J].新闻资料研究,1982(3).
[2]张敏.潘汉年三兄弟的命运[J].名人传记,2012(6).
[3]夏衍.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同志[N].人民日报,1985-12-17(8).
[4]许涤新.群众周刊大事记[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4-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
[6]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7]夏衍.巨星永放光芒[N].人民日报,1978-03-02(2).
[8]熊复文集:第5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519-520.
[9]王凤超.周恩来新闻活动年表(续一)[J].新闻研究资料,1988(3).
[10]崔琦.周恩来政论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11]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童小鹏回忆录(第一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2]赵玉明.周恩来建国前部分题词纪实[J].觉悟,2007(1).
[13]廖永祥.周恩来与新华日报研究文集[M].香港:国际港澳出版社,2005:327.
[14]原《新华日报》在京部分同志.敬爱的周总理与《新华日报》[N].光明日报,1977-01-11.
[15]潘梓年,吴克坚,熊瑾玎,等.新华日报的回忆[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9:293.
[16]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17]邹嘉骊.韬奋年谱(节选·下)[J].新闻学史料,2004(4).
[18]张功臣.发稿地——延安——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采访记略[J].新闻爱好者,1997(7):6.
[19]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我在中国的经历[N].人民日报,1980-03-27(7).
责任编辑:张超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4-0438-08
收稿日期:2016-03-07
作者简介:张同刚(1965-),副编审,主要从事新闻学、编辑学、周恩来新闻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