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2016-03-15 13:55田灵枝汪承平
关键词:教育观念中国文化思辨能力

田灵枝, 汪承平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田灵枝, 汪承平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六安237012)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匮乏是英语专业教育的一大难题。要彻底改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匮乏的现状,就得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探求解决的办法。详细分析了思辨的中国文化、中国的教育观念、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素养、学生的知识积累四个方面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匮乏的影响,期望给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教师;思辨能力;中国文化;教育观念

0 引言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匮乏这一现状,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多项研究,并分析了思辨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但在原因分析上还有所不足。实践教学中,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匮乏的事实也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我们认为,要切实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1 “思辨”的中国文化环境

英语所代表的是一个善于推理和思辨的文化,然而以英语作为专业的学生却出现“思辨缺席”。从文化的角度看:一是中国缺乏思辨的文化传统,给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一定的负迁移;二是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忽视了对英语文化的学习。要想在英语学习中培养思辨能力,不仅要把语言学好,还要深刻把握英语所属的善于思辨的文化。然而,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承载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给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带来一定的阻碍。

其一,中国文化讲究“中庸”,西方文化看重“创新”。林语堂在《中国人》[1]中指出:中国人的头脑羞于抽象的辞藻,喜欢形象的女性式的语言。我们倾向于从全局和整体上依靠直觉而不是理性思维去理解周围世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整体、强调稳定,中国传统文化维护的是权威而不是科学理性。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抽象思辨和分析,是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方式。他们喜欢变革,追求一种不断创新的生活,通过创新来实现自我价值。这就分别形成了侧重整体稳定的中国文化和侧重个体创新的西方文化。

其二,中国人强调求同思维,西方人偏爱求异思维。一位在中国执教多年的美国专家这样评价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Chinese students try to be the same, American students try to be the unique.” 在求同思维的指导下中国人信奉的是集体主义,要尽量维护集体的利益,往往会牺牲自己的想法来突出他人或群体。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就是对一个问题力求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努力使自己的方法不同于别人的方法。对同一件事,如果其他几个人的想法一致,西方人会尽量与他们不一致。

其三,中国人强调“积极面子”,西方人看重“消极面子”。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2],同时又把“面子”进一步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中国文化更认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指个人获得群体里成员的尊重和肯定。在人际交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肯定,我们尽量避免公开质疑对方或谈论有争议的话题,以保全对方的“面子”,达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保护和谐关系以优先地位、尽可能避免挑战他人的观点和无礼行为[3]。英语国家文化则更看重“消极面子”,指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选择自己行动的自由。西方人为维护群体成员的消极面子,会尽量避免打扰对方、打探对方的隐私,尽量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以保证对方的言论和行为自由。

2 教育观念对“思辨能力”的束缚

中国传统教育比较重视学思并重。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思想。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学思并重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扬光大。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直到今天,这种传统对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走的还是知识型、灌输型的路子。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对传授的知识进行机械地记忆和背诵,没有形成自己思考的习惯,往往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善于独立思考,也难以进行思辨[4]。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模式将重点放在语言能力上,而忽略了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这些语言技能。学生被要求进行大量的记忆和背诵,背单词、背句型、背经典文章;英语学得好坏主要通过记忆单词的多少、背诵文章的多少、英语说得是否流利来衡量。学生是否理解文章的内涵,流利的英语是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思想性并不在衡量的范围之内。这就造成很多学生过分看重语言的堆积,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背诵和记忆,时间长了,记忆力得到了加强,但逻辑思维、分析推理等思辨能力却因为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而得不到发展,进而产生思维的惰性,造成思辨能力的匮乏。

3 英语专业教师知识和能力准备不足

在加强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最关键的环节莫过于教师发展。然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英语专业的教师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英语专业教师自身思辨能力的缺失造成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先天不足。

第一,英语专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由于受这些年“技能优先”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英语专业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提高上,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词汇量、语法、口语等方面十分重视,但对于学生表达的内容是否具有逻辑性、思想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等方面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还表现在对“思辨能力”的误解,有些老师认为“思辨”就是对老师的质疑和挑战,教师往往害怕被学生质疑和挑战而迟迟不肯把这一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

第二,英语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英语专业教师本身就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些教师自身的知识孤立、零碎,知识面狭窄,在教学中无法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学的着眼点往往在于微观的知识传授和技能操作上。比如,教听力的老师只负责提高学生的听力,教语法的老师只管训练学生的语法,这样的做法无法在宏观上指导学生掌握该学科所需的总体知识结构,没有办法引导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思辨能力的训练。除此之外,很多教师没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其三,英语专业教师“思辨能力”欠缺。孙有中[5]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合格的思辨者。要做一个合格的思辨者,教师首先必须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且能融会贯通,对相关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教师必须清楚如何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如何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思辨能力训练,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和相应的情感素质;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

4 英语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够

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提高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高超的技能就不可能在该领域有思辨和创新。然而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却令人担忧。

首先,近几年英语专业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训练,就得首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问题。最近十几年是我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阶段,虽然普及高等教育、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并不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但因为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要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就必须首先打好语言基本功。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水平低,课堂教学不得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中心,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无暇顾及。

其次,在当今的英语教学中,流行着这样的模式,读豆腐干一样的文章,做超大量的练习[6],一篇优美的文章被分割得零七碎八,从中衍生出大量的词汇练习、词组练习和语法练习,语言学习成了词汇讲解、语法分析加练习,学生根本没有充分地欣赏文章的美。这种“练习至上”的学习方式把学生限制在对孤立的语言片段的理解上,反而忽略了语言基本功。当面临真实的语境时,学生们就不知道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真实的语言交际中。久而久之,学生受困于无休止的练习,又因为孤立的“练习”无法运用到真实的语境,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结果很多学生阅读量非常少,没有读过英语原著,知识积累不够,没有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功底,难以发展思维能力,难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思辨能力缺乏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也是阻碍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英语专业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给毕业后的就业增加一点筹码,学生从大一进校就开始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外语等级考试,从英语专业四、八级到口译资格考试、商务英语资格考试,甚至到国外的GRE、TOEFL等,学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怎样通过等级考试上。英语专业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老师在上面精心讲解、循循善诱,学生却在下面忙着准备自己的考试。实际上,这种学习方式对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功都没有多大作用,更不用说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了。另外,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任何一种大型的考试一出现,马上就会出现针对这种考试的各种培训班,英语考试也不例外。这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班在乎的是考试的通过率,而不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培训班给学生传授的往往是反命题、考试技巧等应付考试的方法,而且通过这些考试技巧的培训,学生往往也能顺利过关,所以社会上甚至有人在质疑,既然英语培训班就能帮学生通过各种等级考试,高校的英语专业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英语专业存在的这种重考试轻能力的风气淡化了专业意识,模糊了英语的学科性质和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学生误以为学外语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等级考试,对这个专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使得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进行人文素养的积淀。英语专业学生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史哲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淀,就没有积极的思辨能力。

5 结语

毋庸置疑,针对思辨能力匮乏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深入分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改革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在教学改革中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和成因有的放矢,加上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政策,高校和外语院系的具体措施,同时加上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积极配合,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将会得到较大改善。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2] Brown, P. and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彼得·费希万,等.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5-62.

[4] 张萍.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80-83.

[5] 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6] 黄源深.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J].外语界,2006(4):63-66.

[责任编辑:李强]

收稿日期:2016-01-07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GPA115006)

通讯作者:田灵枝(1974-),女,河南安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对比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 E-mail: tlzwendy@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876(2016)01-0071-03

猜你喜欢
教育观念中国文化思辨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浅析初中英语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