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精神内涵与电影技巧探析

2016-03-15 12:57李笑非史彩霞辽宁大学沈阳036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000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隐喻人性

李笑非,史彩霞(.辽宁大学,沈阳036;.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000)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精神内涵与电影技巧探析

李笑非1,史彩霞2
(1.辽宁大学,沈阳110136;2.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是由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拍摄的一部关于“人性文明”的充满欧洲文艺气息的影片。安德森以其一贯的大胆和高辨识度的风格完成了这部华丽而又令人黯然神伤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已然远去的战前欧洲文明世界,用他那万花筒似的镜头,向逝去的秩序和优雅顶礼膜拜。

关键词:欧洲文明;人性;隐喻

正如喜剧大师卓别林所说的,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由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欧洲文艺气息的黑色喜剧。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欧洲,讲述的看似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喜剧,实则借主人公古斯塔夫传奇的经历和他与门童ZERO之间的友情反映了欧洲传统文化的衰退消散以及战争时期的罪恶和人性。

在影片中,导演韦斯·安德森以其惯有的风格向原作者史蒂芬·茨威格致敬,并通过主题隐喻,从影片的结构与构图、镜头语言以及色彩画面这几个方面向观众完美呈现了这部黑色喜剧,并揭示了影片的主旨——即使在“屠宰场”上,人性也是带来文明的微光。

一、致敬原作者,祭奠已逝的欧洲传统文明

影片在结尾处点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来源于史蒂芬·茨威格的著作《昨日的世界》。史蒂芬·茨威格的原作是一部反映欧洲传统文明衰亡史的作品,又或者说这是一部史蒂芬·茨威格离开逐渐衰亡的精神家园,最终心碎而死的自传。影片的主人公古斯塔夫可以说就是史蒂芬·茨威格的原型。现实中,在战争时期的欧洲,崇尚人性和文明的史蒂芬·茨威格因无望而自杀;影片中,古斯塔夫在阴谋和牢狱中熬过来,却因为身为难民的门童ZERO仗义执言而被党卫军头目置于了“野蛮的屠宰场上”。即使如此,古斯塔夫说:“在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存在,这就是人性。”影片通过古斯塔夫的结局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昭示了影片所隐喻的内容,点明了影片“人性”的主题。

韦斯·安德森用《布达佩斯大饭店》来向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致敬,一个东欧作家的逃离,写尽了老欧洲的华丽与“人道主义的最后之光”——古斯塔夫就好像是史蒂芬·茨威格这样的老欧洲绅士,即使逃难历程中也要记得喷上“L‘air de panache”香水——一瓶让人有尊严的香水。除了重现史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及其充满传奇的人生,从影片中还能看出其他的致敬元素。片名有意呼应193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大饭店》,而风格却更像刘别谦的作品,用精简、浓缩的方式来突出讽刺的主题。

《布达佩斯大饭店》就像一次文化回顾之旅,一次对老电影、旧文学、陈年旧事以及古董科技的欢乐致敬。

二、嵌套式叙事结构和对称式构图令人耳目一新

(一)中、东欧风格较强的嵌套式结构

从影片的结构来看,《布达佩斯大饭店》采用了具有较强中、东欧风格的嵌套式结构,分四层来叙述故事。故事始于1985年,一位中年作家回忆起1968年他入住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往事。当时的作家与饭店神秘的老板穆斯塔法即ZERO正共进晚餐,后者讲述着自己成为布达佩斯饭店主人的经过,影片便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当时的饭店还是一家热闹的温泉度假村。背井离乡的年轻的ZERO是这座天堂般豪华的酒店的门童,受着经理古斯塔夫的严格管教。于是,故事便真正的开始了。

影片片头一名少女抱着书向心仪的作家铜像致敬并阅读作家的作品,镜头带着观念进入书本的时空,这无疑是故事的第一层;第二层是1985年作家的讲述;第三层是时间在1968年,作者开始讲述布达佩斯饭店;第四层是时间在1932年,ZERO讲述他和古斯塔夫先生发生的那段传奇故事。其中,第四层内容是主线,中间穿插第三层内容。第一、二层作为叙述顺序的铺垫内容,只有寥寥几个镜头,却丰富了故事层次。这种层层倒叙的方式,以四个时代,不同的叙事人,交相呼应,一环套一环地追述了古斯塔夫和ZERO的故事。这种写意的“故事里的故事的故事”的叙事节奏,出人意料但又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和有趣。

(二)在构图方面,影片运用了经典的对称式构图

从布达佩斯饭店的出场,饭店里面的装潢,到人物的出现都是对称式构图。随便一张截图,从构图上看都是遵循对称式构图原则的。并且,韦斯·安德森在拍摄这样的画面时,通常采用小光圈将背景也拍得很清楚,而背景也基本全都是对称的。这种工整的构图方式,在拍摄对称式建筑时会使画面更加庄严肃穆,有种宏伟华丽的即视感。但如果全篇都采用对称式构图,也会使影片的布局显得呆板,因此,《布达佩斯大饭店》在对称式构图中又加了一些小元素,在对称中又存在着不对称的人物或物体,使某些画面变得妙趣横生。例如,年轻作家与老ZERO在浴室谈话的画面,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三分线构图,比一般的三分线构图更靠近画面边线,这种构图达到了一种诙谐、引人注意的效果。

影片还特意采用了三种不同宽高比的胶片拍摄,不同的画面宽高比其实是对应着不同层面的故事的。作家1985年对着镜头讲话时采用4∶3的胶片;作家1968年在大饭店时的故事采用16∶9的宽屏;值得一提的是,古斯塔夫和ZERO在1932年的故事全部运用学院派的1.37∶1的格式拍摄,年代感很强,同时也为韦斯·安德森一贯显得过分雕琢的构图和镜头移动增添了一种大气,画面的景深和高度令人为之一振,给人带来更加宽裕、开放和自然的感觉,与叙事风格相得益彰。以画面宽高比的不同来展示不同的年代,这是韦斯·安德森的一种创新。

三、独有的安德森式镜头语言引人思考和遐想

《布达佩斯大饭店》运用了新的拍摄方法和技巧,在胶片中寻找反传统的镜头语言。影片中广泛运用了运动镜头,把影片的快节奏通过快速摇摄长镜头表现出来。夸张的人物关系以及长摇风格让一切都显得那么合情合理,把各种各样的人物都融合在单一的场景之下,这使人物以及结构更加清晰,也突出了单一的个体,从而使反主流镜头语言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长摇镜头也加深了人物的独立性以及对立性。影片中出现了大量推轨横移或者上下平移、快速推进或者后拉的镜头以及快速变焦给人物特写,这种镜头的应用与影片中工整的构图相结合,能够让观众产生很强的纵深体验和充满连续性的全景体验,比如古斯塔夫越狱时的镜头,充满了节奏感和喜剧效果。影片中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在拍摄时总是出现越轴的现象。比如,年轻作者和老ZERO在餐厅吃饭时对话,直接将摄像机放在对话者的轴线中心拍摄,并且选择摇拍。这种与常规相悖的拍摄镜头引人思考。

导演擅长采用俯视视角来呈现桌面上的物体,例如书本或文档。这种手法有效地提高了观众对细节的主观审视,甚至给人带来一种喜悦之感。他在电影中常常运用长镜头,或者镜头定格,把人物居中于画面中,而这时候人物背后的家装变成了画面的中心,观众很自然地把视线从人物延伸到这些本来并非主角的布景上去——毫无意外地,一切依然是悦目的,你甚至不用把画面定格下来细致领略,安德森已经帮你留下了足够的时间。

四、童话视觉风格色彩的运用

很多人认为韦斯·安德森是一个“作者导演”,他极其固执地让他的电影作品充满了其个人的一切品味和怪癖。导演对色彩的感受和应用在影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被称为“高艳美学”。电影的画面配色很有趣,也很大胆。很多地方的布光和色彩都刻意去照顾画面的美感而牺牲了真实性——比如饭店大厅:咖啡色、洋红、红金、黄金,这些梦幻色彩营造出了梦幻般的老欧洲氛围。整个故事本来就是通过老年ZERO的回忆来展现的,这样的画面反而让电影更富浪漫色彩。从第四层故事的展开,布达佩斯饭店出现在人们眼前的那一刻,就仿佛进入了奇幻童话园,梦幻的淡紫色和粉红色装点着高大的建筑物。这一层故事运用了丰富的色彩,以暖色调为主,并大胆地撞色。明黄色的大厅、浅蓝色的浴室、大红色的电梯、亮紫色的服装、粉红色的大厅穹顶,甚至连野外的雪原和天空也是粉红色的。这种暖色的应用使影调更为明亮。尤其是ZERO和恋人阿加莎间的整个世界都由粉红与粉蓝构筑而成,在连空气都是粉红色的蛋糕店里,尽管他们身处枪林弹雨中,但依然能沉浸在甜蜜的MENDL'S甜品世界里。甜品店粉红色的MENDL'S蛋糕包装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文德斯还为这个影片创造了一种甜品,名为“巧克力花魁”(Courtesan au Chocolat)。相反,象征邪恶的D家族都是以黑色为主色调,影调阴暗。这种光明与邪恶的强烈的冲击感令影片更加具有童话色彩。

《布达佩斯大饭店》实为一部充满忧伤的黑色喜剧,看似喜,实则悲。大量的暖色调使影片基调明快,与真实的战时欧洲的阴暗相互碰撞。与《辛德勒名单》相比,两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年代相近,且都与犹太人相关,但一个色彩丰富,一个以黑色为主调。虽然都是悲剧,但不同的是,《辛》给人带来的是从头到尾的压抑,《布》却是一部让人欢快地观看,看完却流泪的作品,这与影片丰富的色彩运用有着很大关系。

虽然这是一部出品在美国的电影,但它却是一部非常欧洲的影片,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欧洲的状况。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崛起。但凡是和人文关怀、人道关怀、实用关怀相关的东西都急速衰亡,集权、现代化、快餐化的东西迅速崛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欧洲被铁蹄蹂躏,人们饱受精神摧残。随着物质的富有,传统文化却日渐消亡,人性也越来越淡漠。有关人文的思考和探索越来越少,史蒂芬·茨威格的自杀不得不说就是在为人性衰亡殉道。而在影片中,由于人性中文明的微光尚存,ZERO才会得以幸存;由于爱情的永恒,古老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才会屹立不倒,而多年之后的1985年,小女孩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这个故事,当她合上书本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坐在影院中观看影片的我们又作何感想呢,虽然物是人非,但情感与精神的传承却往往历久弥新。史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曾这样写到:“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看来已不可能……”理性通常抵不过席卷而来的风暴,当欧洲文明已然被毁灭时,是忍受还是离开这是影片的意义所在,也是史蒂芬·茨威格的意义所在。

世界上也许并不存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那样的避难所,人类所有的辉煌也终不过是昙花一现,战争带给人类死亡和毁灭,但文明却能支撑悲伤的人们重建家园,成为引领人性回归的微光。

参考文献:

[1](美)大卫·波德维尔,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美)默奇.眨眼之间:电影剪辑的奥秘(第2版)[M].夏彤,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3]聂欣如.影视剪辑(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法)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5]菜头.外媒评《布达佩斯大饭店》:韦斯-安德森式突破[EB/OL].(2014-02-07)[2016-03-12]. http://yule. sohu. com/20140207/n394565746.shtml.

Analysis on the Movie Techniques of the Film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LI Xiao-fei1,SHI Cai-xia2
(1. Liao Ning University,Liaoning Shen yang 110136,China;2.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Hebei Baoding 071000,China)

Abstract:The movie“The Grand Budapest Hotel”was shot by the American director——Wes Anderson. This film is about humanity and civilization which is full of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art atmosphere. With his consistently bold and recognizable style,Anderson finished this gorgeous but melancholy work to show the leaving world of pre war European civilization and to worship the passing order and elegance with his kaleidoscopic lens.

Key words:European civilization;humanity;metaphor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022(2016)02-0078-03

收稿日期:2016-03-29

作者简介:李笑非(1995-),女,河北保定人,研究方向为广播影视学;史彩霞(1982-),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猜你喜欢
隐喻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一滴水里的隐喻
功能与人性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