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汉语文化词语英译探析
胡建新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翻译并不是一门独立的个体学科,而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各种文化语言相互交融的产物。它是把一种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的过程,也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相互转换的过程。翻译受到诸如历史、社会、文化、人文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过程中,如何用英语及英语文化将汉语文化特有的意蕴、特征恰当地表达出来,需要译者对源语言进行“再创造”。了解翻译的五大特性,可以更好地传递源语言(汉语)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汉语词语;文化;翻译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近年来,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语文化作品也不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汉语文化作品的音译现象最为常见。对于文化作品的出口来说,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显得颇为重要。由于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历史背景,因此,如何使两种语言“求同存异”,使目标语言能够尽可能地将源语言的内容、特色、意蕴体现出来,将中华文化以其原本面貌展现于世界文化之林,就成为了翻译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翻译的五大特性,即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对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进行探析,辅助以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意义再生,即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使得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够通过汉语词语英译的形式更好、更快地对外输出,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所谓文化特性,就是指每种文化独特的个性。不同国家的文化,都深深刻上了各自历史的民族的烙印。而文化特性,恰恰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对比中显现出来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弗美尔认为,若能够接受文化现象是可评价的,则跨文化交际就必须考虑到行为、评价和交际情景诸多方面的文化差异。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过程自然也是如此。翻译的文化特性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即翻译的社会性、翻译的文化性、翻译的符号转换性、翻译的创造性以及翻译的历史性。
(一)社会性
翻译是社会性的。自有翻译以来,这项活动便与社会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就必须走出去,让世界更好、更多地了解我们。了解需要沟通,而沟通的桥梁就是翻译。翻译越贴切,产生的误会就越少,沟通就会越融洽,越能够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与包容。例如:“三农问题”译为“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这种直观性、解释性的翻译,会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再如,“求同存异”译为“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putting aside differences”;“落后就要挨打”译为“Backward nations tend to het beaten up”;“素质教育”译为“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等等。此外还有许多现在社会流行的网络词语的翻译,比如“人艰不拆”译为“Life is so hard,don’t hurt me with the truth”;“十动然拒”译为“being deeply moved,but still reject a person”;“我伙呆”译为“my friends and Iare shocked”等等。这些词语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翻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二)文化性
翻译是具有文化性的。以汉语和英语为例,如“吃醋”一词,汉语文化中,此词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指食用调味品“醋”,食之为了添加味道,另一种意思是嫉妒心理。然而在英语国家中,“醋”仅仅用作可食用的调味品,并无所谓“嫉妒”之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原意,若有“嫉妒”之意,还应当译作“Jealous”。再如“天助自助者”译为“God helps them who help themselves”,汉语文化中,“天”指的是“老天爷”,而在西方国家中,万神皆属“上帝”,因此将“天”译为“God”更易于理解。其他如汉语口语中常用的“我的妈呀”“我的天呐”皆可译为“Oh my God”,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等等。还有一些俗语,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译为“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若此处直接翻译,译者需要解释“塞翁”“焉知非福”等文化性较强的词汇的意义及用法,这样就会使译文冗长,失去了原文言简意赅的特点。因此,领会原文本意,用译语读者更易接受的说法来翻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译法,如“致命要害”译为“Achilles’heel”,“拆了东墙补西墙”译为“rob Peter to pay Paul”,“不眠之夜”译为“white night”,“爱屋及乌”译为“love me,love my dog”等等。“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1]。在翻译的过程中,若使目标语使用者更好地领会源语言的内涵,就必须要求译者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这便是翻译的文化性。
(三)符号转换性
翻译是符号的转换。在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翻译过程中,其符号转换性分为两种。其一是翻译目标语与翻译源语言的符号一一对应。这主要体现在人名、地名、朝代以及一些简单短语的翻译上,如“元春”译为“Yuanchun”,“沈阳”译为“Shenyang”,“清朝”译为“Qing Dynasty”,“金玉满堂”可直接译为“Treasures fill the house”等等。还有一种符号的转换需要加工处理信息,因为一种文化所接受的意象,可能是被另一种文化所排斥的,倘若处理不好,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比如“龙”这个意象,在汉语文化中它代表着吉利,而在西方文化中则代表了凶险。因此,如“亚洲四小龙”被译为“Four Asian Tigers”,而不是“Four Asian Dragons”。因为老虎在西方文化中代表了勇猛和力量。此译法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背景,避免了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一些官方语言的翻译,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缩略语时,也要适当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如:“阳光财政: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译为:“Transparency of public finance:all public spending on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official vehicles,and official receptions should be made public. We will ensure transparency of public finance and make it easy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oversee it.”此译文将原文的“三公”翻译为“official overseas visits,official vehicles,and official receptions”,用了三次“official”,[2]看似重复,实则更好地加强了语气,表达公开经费的决心和决策,使得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政府在这方面所下的决心。与此同时,译者还将“三公”解释性输出,这样就避免译文读者困惑于何为“三公”。
(四)创造性
翻译具有创造性。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输入到大脑,进行加工处理,辅助以目标语言环境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本身就包含着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可以体现出翻译的创造性。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汉语原文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3]
整首词都表达出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真挚情感。因此,译者应在充分理解此词的基础上,再配合西方国家的情感表达方式,将此词思想内涵译出。以下为美国著名汉学家Burton Watson的译文:
Ten years,dead and living dim and draw apart.
I don't try to remember,But forgetting is hard.
Lonely grave a thousand miles off,
Cold thoughts,where can I talk them out?
Even if we met,you wouldn't know me,
Dust on my face,
Hair like frost.
In a dream last night suddenly I was home.
By the window of the little room,
You were combing your hair and making up.
You turned and looked,not speaking,
Only lines of tears coursing down.
Year after year will it break my heart?
The moonlit grave,
The stubby pines.[4]
从原文中不难发现,整首词仿佛是作者的自述,带着悲凉娓娓道来。全词并未出现任何带有疑问性质的语气。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无处话凄凉”与“料得年年肠断处”两处译为“Cold thoughts,where can I talk them out?”与“Year after year will it break my heart?”这样翻译,既可以表达出原作者的无助悲伤,又符合西方人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嵌入了译者的再创造,译者根据译语读者所受的文化社会影响而对原文进行了处理加工,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词的意蕴。
汉语文化词语英译过程中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歇后语及俗语的翻译上。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译为“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worth”,“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译为“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说曹操,曹操到”译为“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2]等等,通过译者的再创造,使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在译语读者看来更加清晰明了。
(五)历史性
翻译具有历史性。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历史性所决定的。翻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要与时俱进。正如许钧所言:“翻译的历史性也是广义翻译过程的体现。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译者主体性、理解的历史性、意识形态、翻译的动机和理念、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读者的接受视野和审美期待等等。”[5]
例如“精神文明”最早被翻译成“spiritual civilization”,后来又被译成“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或“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这就是因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中的“spiritual”一词和宗教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并不足以表达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精神文明”之义,而随后的两种译法则更加贴近“精神文明”的本意。因此翻译也应当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得以完善。再如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译为“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Nationalism,Democrac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put forward by Sun Yatsen]”,“行宫”译为“temporary imperial palace for brief stays”。[2]并不是所有的译语读者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带有解释性的翻译能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与历史创造、社会文化、语言输入输出的符号转换息息相关。从表面上看,它仅仅是文字之间的相互转化,究其深层含义,应当看出,它更是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从翻译特性视域下探讨汉语文化词语英译,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的五大特性,即翻译的社会性、翻译的文化性、翻译的符号转换性、翻译的创造性以及翻译的历史性。它们共同存在于翻译活动中。正如不能把历史社会和文化割裂开一样,翻译的特性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以此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不断提升翻译质量,能够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的共同全面发展作出努力与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1).
[2]黄源深.英语笔译实务[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3]雷梅.一曲哀歌不了情——苏轼《江城子》赏析[J].语文知识,2003(11).
[4]黄茂娟.苏轼《江城子》三个英译本的审美[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5]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Chinese Cultural Words into English
HU Jian-xin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Translation is not an individual subject,but the fusion of various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t translates a source language into a target language,the process of which is also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refore,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history,society,culture,and Humanities,and so on. So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words into English words,how to make the English words reflect the Chinese meaning,and characteristic in an appropriate way translators need to re -create the source language. Translation has five characteristics,which can help to better delivery the meaning of Chinese words after learning these characters.
Key words:Chinese words;culture;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022(2016)02-0074-04
收稿日期:2015-11-16
作者简介:胡建新(1991-),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