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汇编
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十分注重配图故事的完整性。比如在《zcs》一课中,老版教材是单一地出示三幅图片,第一幅是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z”,第二幅是一只刺猬代表“c”,第三幅是一条蚕在吐丝,代表“s”。而新教材只有一幅图,上面画着一只小熊在教三只刺猬写字,教室旁的草丛中有一只蚕宝宝在吐丝,“zcs”很自然地融合在图里。
部编新教材的综合情境图总是音相同,形相似。比如《iuü》一课中,图片里一个孩子在自家门前的池塘边玩耍。池塘里有雀跃的鱼儿,弯曲着身体,代表ü;有浮出水面的乌龟,龟壳上的线条代表“u”;房子前衣架上晾着衣服,衣襟和扣子正好形似i。
新教材的图片内容更简单,看图找拼音孩子更容易实现。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图片越简单,象征性字母越明显越好。
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先识字再学拼音的调整,是教材编者在深入调研基础之上的创新,是让拼音回归其本位的有力举措。
其一,这种编排充分尊重了教育教学规律。以往的一年级语文教材有一个下意识的假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是一无所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零开始。基于这种假定,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学习“ɑ o e”等拼音开始。事实上,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些学生甚至能认读几百个汉字,背诵几十首古诗词。先学拼音再学汉字是无视学生学习基础的教学行为,是在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事。
拼音是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多变的字母符号,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而言,要想全部认清、学会确实不易,这涉及敏锐的观察力及持久的注意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偏偏缺少这些,一上来就学拼音,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拼音对一年级新生而言是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学习起来既枯燥又乏味,极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从学习汉字“天、地、人”等入手,先学习一单元简单汉字之后再来学习拼音,这不仅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原有基础,沟通了课内外,实现了幼小有效衔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拼音培养了相应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
其二,这种编排充分考虑了拼音的学习工具属性。拼音是一种学习工具,把拼音的学习工具属性恰当地体现在教材的编排中,这在以往的教材编写中并没有处理好。先学拼音再学汉字的编排,不仅造成教学的本末倒置,还增加拼音教学的难度,给一年级新生迎头一棒,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部编新教材责任编辑徐轶给拼音做了准确定位:识字的工具、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为了切实体现这一定位,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把拼音教学往后挪了一个月左右,改为先识字再学拼音。如此一来,就在边识字边学拼音中把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学习拼音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机渗透、润物无声的巧妙编排。
前年,刚走出校门的我,在紧张和激动中走上了讲台,满腔热情地教孩子们读“aoe”。我“音”正腔圆地教,孩子们趣味索然地学——有的看着我笑,就是不开口;有的大喊大叫,全然不顾四声四调;有的无论你怎么教,就是学不会。今年的教学完全不同。教学“天、地、人”三个字时,我绘声绘色给孩子们讲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文字中的世界广阔无垠、精彩纷呈、美妙神奇,要进入这个奇妙的世界就必须多识字,从而激发他们识字和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识字教学,课堂上孩子们认真而专注,课外的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多了。随着教学的推进,我潜移默化地灌输拼音的作用: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也不用人教,能读更多的故事书,知道更多神奇的事,这种识字方法就是今后我们要学的拼音。学会了,我们写句子时,不会写的字也可以用拼音字母代替哦!在我一次次的灌输中,我看到了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单调枯燥的拼音学习因为学生的内心需求而变得丰富生动许多,畏惧心理和学习压力也得到缓解。
小朋友们刚踏入小学校门,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都不同于幼儿园,要慢慢去适应。教材开篇的“天、地、人”等汉字都是他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快地度过小学生活适应期,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还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学习趣味性,让他们轻松跨越第一道关卡,踏上语文学习之路。
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先识字再学拼音是小改变,却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它让刚入学的小朋友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踏上学习之路!
拼音作为语言符号,孩子接触得较少。从学生常见的汉字学起,让他们不至于惶惑不安,给了一年级新生一个过渡期和适应期,让刚入学的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