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问题研究

2016-03-15 12:28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危房改造小康社会海南

钟 声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问题研究

钟 声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以昌江黎族自治县为个案,详细分析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现状,可以发现在其发展进程中存在若干难点问题。对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全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凸显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人才素质培育;重视科技创新,拓宽信息渠道;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建设。

海南省;昌江;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翻番”。这一宏伟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肯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另一方面也表明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刻不容缓。中共海南省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为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昌江黎族自治县作为海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县委书记林东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强调:要结合中央、省委会议精神实际和自身工作实际,做到又好、又稳、又准、又快,精准发力,做好“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各项工作,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积极谋划昌江未来发展,为建设“山海黎乡,纯美昌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课题主要以昌江黎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昌江县)为个案,针对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采用数据搜集和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以及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专门走访调查了县政府、县统计局、县扶贫办以及石碌镇、七叉镇、十月田填、王下乡等。本次调查获取了昌江县2010—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详细数据,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城镇占24.1%,农村(主力军)占75.9%;接受调查对象中男性占59.8%,女性占40.2%。

一、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状分析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自1955年成立到1987年年底海南建省前夕撤销,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1988年建省后,尤其是在实施建设小康社会方略以后,在海南少数民族各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各项小康指标实现率也越来越高,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近,主要成就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长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为实现最终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2015年,昌江县生产总值(含农垦)90.48亿元,同比(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7.5%,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县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606元,按现行平均汇率计算为6359美元。2015年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4元,比2014年名义增长9.0%。*数据来源为《2015年昌江县统计公报》。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以昌江县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而经济的进步将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公民民主权利满意度增加,农村“两委”坐班制独创

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是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衡量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了使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积极主动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社会发展和村民自治的方式方法,并不断地提升百姓民主权利满意度水平。

昌江县从2008年起推行农村“两委”干部坐班制,以此加强政治建设。这一制度的创新推行,加强了村级规范化建设,改变了过去村务无人管理、村民无处维权状况,既方便了村委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又方便了村民办事;既增强了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又维护了公民的自身权利。本课题组调查显示,有83.2%的人群对本地区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表示“满意”,只有4.1%的人群表示“不满意”,12.7%的人群“说不清”。这直接反映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两委”坐班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基层群众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利,真正实现“有话能说”“有话敢说”。

(三)加大扶贫力度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群众办实事,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如我们在昌江县走访调查中了解到,2015年,全县第一批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002户;其中,海南省下达的危房改造任务800户、县增加的危房改造任务202户(其中特困户102户)。全县第二批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共700户;其中,省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600户、县配套100户。中央、省、县投资到第一、二批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共计5251.51万元,其余建房资金由农户自筹,到2015年底已经全面竣工。*数据来源为《2015年昌江县统计公报》。

2015年海南省下达昌江县扶贫资金1415万元,用于建设道路6条、饮水工程1项等。2015年昌江县协调金融部门发放农民小额贷款9109.86万元,为1657户农民支付小额贷款财政贴息637.41万元。整合资金3764万元,其中整合部门资金2764万元、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0万元,投入到推进整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脱贫产业发展之中。全年共推进4个贫困村整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2899户贫困户发展养殖和牛与山猪、种植菠萝等产业,使625户2850个贫困人口走上脱贫道路。*数据来源为《2015年昌江县统计公报》。

2015年昌江县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在十月田镇、石碌镇、七叉镇以及红林农场等地种植辣木科技示范基地5000亩,已经完成种植任务1535.7亩,育苗50万多株。2015年由政府出资为蚕农购买的主要设施如空调机、水帘风机、标准化活动蚕台和高品质的回转方格簇等已全部配套到位,并免费为养蚕农户安装投入使用。*数据来源为《2015年昌江县统计公报》。

(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民生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民生与发展社会医疗卫生等事业息息相关,为此,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等发展,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如昌江县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坚持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为工作重点,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大幅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也毫不松懈,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努力构建城乡医疗卫生体系。

我们在昌江县走访调查中了解到:2015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567个,比2014年增长6.57%;参保人员25112人,比2014年增长4.35%;实际征缴养老保险费14660万元,比2014年增长17.91%;领取待遇10937人,比2014年增长2.19%;全县足额支付养老金共24362万元,同比增长13.26%,年末滚存累计结余18636万元。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567个,同比增长6.57%;参保人数36013人,同比增长1.57%;实际征缴基本医疗保险费6973万元,同比增长15.44%,年末滚存结余12320万元。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7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个、乡镇卫生院11个、农林场医院3个。*数据来源为《2015年昌江县统计公报》。

(五)生态文明村迅速崛起,乡村特色品牌逐步建立

为了把海南打造成生态文明岛,海南省政府很早就将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其建设的突破口和重要试点工具和手段。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作为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各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号召,自2002年以来逐步推进,从治理农村生活环境出发,改水改厕、硬化道路、绿化美化,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在创建新农村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各乡镇的潜力、独特区位和环境优势,加以培育和发展,用最小的成本走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路子。*参见吕海梅《贵州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分析》,载《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6期,第110-114页。

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如昌江全县建成了诸如“瓜菜村”“香蕉村”“芒果村”“橡胶村”和“养殖村”等文明生态村159个,占自然村总数88.8%,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打响了品牌。同时,昌江县正在探索生态文明村渗入多元素的建设路径,使每个公民都自觉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更大幅度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品位的不断提高,也不断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到此观赏和驻足,乡村游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 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分析

总体上来看,经过这几年的建设,海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难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方式单一、转型滞后,收入水平低

就业方式和结构是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无论是相对于产业结构还是全国平均水平都存在就业形势严峻、转型滞后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民就业意识单薄,思想观念停留在自给自足。众所周知,海南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环境幽美,人们长期处于安逸的生活状态下,文化素质又不高,所以通常甘心于享受眼前,勤勤恳恳劳作田间,即使收入难以满足生活需要,也不愿不敢去尝试新的工作。二是非农产业就业空间有限,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不均衡,能为劳动者提供工作需求的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过小,这就限制了就业空间的有限范围。同时,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还没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能及时有效地给农民提供完备的劳动力供求信息。

受就业方式单一、转型滞后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低成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难题。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以橡胶、甘蔗、热带水果等传统的种植农业为主,然而近几年国内市场不景气,甘蔗和橡胶的收购价格走低,砍甘蔗和割胶的人工费却居高不下。这样的局面造成甘蔗和橡胶产业进入一个又一个的“寒冬”期,种蔗种胶收益日渐减少,居民的积极性不断降低。我们在对昌江县调查时,就“您的收入情况”调查中了解到,选择“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群占37.0%;选择“1000元—2500元”的占18.5%;选择“2500元—5000元”的占33.7%;选择“5000元以上”的占1%。这说明居民收入水平低是基本事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未得到开发

绚丽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凝聚起各族人民同步小康的正能量,还可成为民族地区同步小康进程中的特色优势产业。*参见唐剑光《做好昌江“三化一业”文章》,载《今日海南》,2010年第4期,第36-37页。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灿烂优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如黎锦、歌舞、纹身、船型屋、苗族的服饰等,又有五指山、七仙岭、霸王岭、昌化江、万泉河等山河资源,还有各种各样的热带植物等自然资源,这些宝贵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小康全面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但是从文献资料尤其是对昌江县的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文化建设在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展缓慢,文化建设距离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还比较遥远。如何大力挖掘、开发优秀民族文化,切实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重要难题。

(三)科技进步贡献小,网络覆盖低、信息渠道少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分别强调了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和大力支持互联网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正面临科技进步贡献小,网络覆盖低、信息渠道少等问题。其原因在于:第一,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难以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也是当前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我们从对昌江县城乡问卷综合统计结果看,人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大学入学率达不到小康标准,“大专以上”和“高中(包括高职)”的人群仅占33.7%和12.0%,“初中以下”的人群占52.5%,文化水平的低下限制了他们掌握和应用科技的能力。第二,缺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不突出。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缺乏科研人员,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用量近几年来实现指数较低,难以形成瞩目的科研成果。第三,基础通信设施的建设力度亟待加强。在小康的标准中,要求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不小于20%。但在调查中发现,还有69.7%的人“家里现在没有电脑”,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依旧有67.4%的人群和26.1%的人群是靠“电视广播等”和“报刊图书”来实现的。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除城镇地区、农村地区村委会和卫生室搭载宽带互联网外,其他地区大多通过观看接收信号的卫星电视和阅读报纸的渠道来获知外界信息。

(四)危房改造力度尚小,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处在探索阶段,具有创新性。多年来海南省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口的住房问题,进行危房改造,并且消灭茅草屋,让所有人入住砖瓦房。各少数民族地区改造了大量的危房,基本上实现了消灭茅草屋的目标,切实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但是从整体来看,城乡还有大量的危房存在,尤其是农村危房改造难度更大,总体来说危房改造力度与居民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

主要表现为:其一,危房改造指标少。如在昌江县调查时,关于“目前您的家庭住房人均建筑面积是多少?”的问卷调查,城镇居民选择“20平方米以下”的占23.1%,“20~30平方米”的占11.5%,“30~40平方米”的占34.6%,40平方米以上的占27.0%;农村居民则多选择“20平方米以下”和“20~30平方米”,分别占24.2%和31.8%,其他两个选项都占19.7%。就这种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建筑面积标准与小康要求的城乡标准倒置,农村急需大量的改造指标来加速局势的扭转。另外,问及“您对本地区的危房改造工作是否满意?”时,还有将近20%的人表示“不满意”,因为更多的人认为需要改造的危房还很多,希望政府能增加指标。

其二,危房改造补贴少。群众建一栋普通的平顶房,所需资金约为8万到10万元,一般家庭须自筹资金5万到7万元(政府补贴资金为25000元),这对于部分群众来说是一个大难题,他们不可能筹到那么多钱,这就造成部分群众的居住条件无法改善。我们在对昌江县最偏远、最贫困的王下乡村调查得知,他们长期居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下,生活艰苦,如今虽然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房子改造,政府也给予每户群众价值2.48万元(现已多增加3000元)的水泥、砖、钢筋等实物补助,但是这样的补贴力度对于他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王下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从乡政府所在地三派村到县城有52公里,山路崎岖,建材运费、建筑人工费相当高,而王下乡人民田地少又无文化,经济作物橡胶一连几年降价,他们连基本的生存也要靠生态补贴、粮食直补,一栋房子的造价对于这里的人民真的难以负担。可以说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危房改造的难点在于农村偏远地区。

(五)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节能减排是现代低碳生活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一个重要指标。海南岛由于自然生态环境较为优越,政府也十分重视绿化工作的开展,大部地方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较优。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存在着过度开发、工业污染、噪声污染、居民生活环境卫生差的问题。我们在对昌江县调查中得知,占14.1%的人对“居住地的周边环境是否满意”的回答是“绿化”不满意,另有16.3%的人对“空气质量”不满意,23.9%的人对“噪音难控制”不满意,32.6%的人对“水源水质”不满意,23.9%的人对“环境卫生”不满意。可以看出,当前昌江县大力发展钢铁、石化产业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正在使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增加、环境不断恶化、节能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如何在加快发展“两化”的同时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将是昌江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棘手问题。

因此,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康全面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也是其当前遇到的难题之一。

三、 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在2010年到2015年有了新的提高,但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是海南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首要艰巨任务,海南少数民族各地区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立足现实,发挥优势,主攻难点,大胆创新发展思路与举措,大力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才能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的目标。

(一)全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还很不合理,优势、特色产业不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文化建设事业的进步,使民族地区难以发展起来。因此,重视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不断优化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海南少数民族各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昌江县抓住建设西部工业园区和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契机,充分发挥优势,继续在结构调整方面做文章。在西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一是大力发展新型钢铁产业,依托海南铁矿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包括采掘、选矿、炼铁、不锈钢等铁矿资源深加工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建材产业,依托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水泥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认真抓好核电项目建设,力争核电站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扶持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参见曹红《昌江:走绿色崛起之路》,载《环境经济》,2012年第9期,第30页。

另一方面落实“旅游兴县”战略,大力推进“三大旅游景区”建设。其中,大力推进霸王岭热带雨林旅游度假区和棋子湾滨海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建设,努力打造“‘山海黎乡,纯美昌江’的旅游品牌”[1];大力推进王下乡黎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建设,深入挖掘黎族传统民居船形屋、黎族制陶技艺等黎族文化资源,培育黎族风情旅游。除此之外,以高起点的城镇规划为指导,坚持“高品味、有特色、出精品”的原则,努力以高标准推进特色旅游城镇建设,加快建设石碌镇宜居旅游城镇。

(二)结合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坚持富民优先,实现‘双倍增’计划,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2]而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改善民生,就要根据其实际情况,从转变思想观念、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入手。

第一,改变传统落后思想,树立多样化就业观念。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低,究其原因首要一条就是思想观念滞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民族地区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发展新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传统的旧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3],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化和竞争性,树立正确的多样化的就业观念,突破单一的收入方式。加强民族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少数民族就业渠道。在大力鼓励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和文化特色,注重对新型旅游产业的培育,以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大量人员就业,鼓励营造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宽松就业环境。

第二,保障农民经营性收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调研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4]海南各少数民族地区要保障农民增收致富亦需如此,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其一,海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采用“政府扶持+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冬季瓜菜、花梨沉香、桑树、茄烟叶等种植业和叉河土鸡、桑蚕、霸王山鸡等养殖业。其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如昌江县着力打造具有昌江地理标识的特色品牌,像才地辣木、姜园圣女果、军营香水菠萝、乌烈乳羊、七叉蜜蜂等。其三,离海边较近的昌江、乐东、东方等地可以加快海洋渔业的发展,发展深海捕捞业、休闲渔业等。另一方面要强化各级领导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高度认识,完善机构,健全劳务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流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就业环境,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空间,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发展培训。让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更多富裕的农村劳动力切实转移出来,融入到城市社会,为当前的城镇化建设作出贡献。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凸显民族地区特色文化

海南各少数民放地区要真正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要有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硬实力”,而且需要特色文化的“软实力”。因此,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快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加强文化建设、加大文化交流、以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供应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第一,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举办一年一度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少数民族民歌和服饰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全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第二,积极抓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做好黎锦、黎歌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抢救一些濒临失传的如黎族双面绣、黎族制陶技术等,并积极开拓其他非物质文化的申报工作,切实保护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昌江县要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絣染技艺)作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五指山市要做好黎母文化的申报工作,等等。这些措施既可以提高少数民族的地区文化品牌知名度,也更能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第三,鼓励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风情小镇,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建设,应当密切结合海南实际,“以生态乡村度假作为发展生态乡村旅游的重点模式”[5],如保亭县布隆赛乡村文化旅游区,建起了多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的风情小镇。又如昌江县打造“山水石碌?乐居福城”中城镇和“山海黎乡?纯美昌江”特色名片,通过昌化渔业风情小镇、七叉木棉风情小镇建设,盘活沿海一线和棋子湾到霸王岭一带的“山、水、田、洞”特色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本土文化,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带动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创业致富。五指山市可以围绕水满黎母文化、五指山等特色发展风情水满乡镇,发展旅游业等。

(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人才素质培育

小康社会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参与,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要树立教育优先的战略思想,加大对教育事业投入力度。

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要把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列为重点”[6],发动一切力量增加其教育经费来源的途径,切实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其次,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办好成人教育的同时,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向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

再次,鼓励企业、行业办学,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以便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降低文盲率,提高文化素质。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事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大提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才能有所转变,人们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要加强人才培训。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要实现这一目标,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技能,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增产创收致富能力是关键。投入培训资金安排农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和黎族苗族传统文化培训项目,聘请优秀教授、专家、农艺师、技术能手,举办各种各类培训班,通过培训,让大多数农民都掌握一至两门以上的生产技术和技能,如大棚瓜菜、热带橡胶割胶、槟榔种植、咖啡种植、养蜂制蜜等实用农业技术。

(五)重视科技创新,拓宽信息渠道

小康社会建设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和正确的信息途径。

首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大政府科研经费投入以明确科研投资规模和目标;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是为了优化科技结构,特别对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构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战略联盟,更好转化科技成果和加速市场化。

其次,要实现互联网信号覆盖,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互联网普及率。推进自然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增加对信息资源的开放度,为农民提供信息化服务。保证每个村有专业的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息员,着力提高村民信息获取能力,以便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

(六)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对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部分居民急需更多的危房改造指标和补助经费的问题,我们呼吁政府适当增加每年的危房改造指标,确保农村危房改造能够更好地瞄准对象,使指标真正分配到应受益的危房家庭(最贫困农户、最危险住房)。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健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监管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强化领导干部对危房改造的责任,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通过表彰、通报和检查等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农村危房改造的成果,坚决杜绝危房改造作假。

(七)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使各项工作取得较好进展。一是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公民的生活中。二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强化节能减排措施,严格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加大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执法力度。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示范工程建设,实现资源的可循环使用。四是加强环境保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防控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行业发展。五是完善法规标准和政策,建设法治政府下有效的环境保护。

(八)加强社会保障建设

切实调整完善各类城乡居民生活保障政策,提高各类社会保障财政补贴标准,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老龄居民基本生活,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新农保的基础,改建和完善农村敬老院建设以及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同时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医疗报销水平。加大实现新型农保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工作,解决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二元化问题。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完善农村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和养老补贴等,完善农村各抚恤制度。加大对城乡贫困家庭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大中专学生进行补贴的政策等。让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强大的安全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也是造福人民的美好事业,更是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努力和汗水的艰辛事业。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海南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还存在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为了尽快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难题,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重要会议精神和根据海南省委的各项重要指示及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坚持政府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实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提出的应对策略。

[1] 曹红.昌江:走绿色崛起之路[J].环境经济,2012(9):30.

[2] 刘东燕.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N].广西日报,2013-05-28.

[3] 刘磊.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3):33-36.

[4] 翁淮南,刘文韬.2013总书记[J].党建,2014(2):4-18.

[5] 黄丽华.论海南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J].琼州学院学报,2014(3):26-30.

[6] 李冬梅,黄文章.三亚市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现状及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14(4):44-52.

(编校:李一鸣)

Problem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Hainan

ZHONG Sheng

(School of Marxism,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China)

Taking Changjiang Li Autonomous County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do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basic status of building the well-off society in Hainan minority areas, and finds out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o solve the problems we should: optimize an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nsform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bine the real situation to increase residents’ income; fast develop culture industry and highlight the cultural features in minority areas; promote the education industry and enhance the talents’ quality; valu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roaden the information channels; continue to renovate the dilapidated buildings and raise the standard of subsidy appropriately; conserve energy and reduce the emissions and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Hainan; Changjiang; minority areas;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2016-03-15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4年规划课题(HNSK14-86)

钟声(1967-),男,海南昌江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F124.7

A

1008-6722(2016)04-0067-08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4.11

猜你喜欢
危房改造小康社会海南
山西农村危房改造让300余万贫困群众“住有所居”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央财政今年已下达266.9亿元支持农村危房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