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斋
我为何撰写《曹植诗传》
木 斋
关于《古诗十九首》代表的汉魏古诗与曹植甄后恋情之间的关系,我从2004年秋季动笔撰写,翌年开始在《山西大学学报》等多家刊物陆续发表,至2009年岁末,获得教育部高等教育社科文库资助,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问世,似乎,关于《古诗十九首》公案的研究,可以告一段落。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自从拙作《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问世之后,不断有新的史料出现,或确认验证了此前推断假设式的论断,或修正微调了此前的认知。这种新材料的震撼感何止一端?可以说是络绎奔会,纷至沓来。种种实证、铁证,就像是万物皆备于我,为我而设一般。此前的种种疑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尺冰封,涣然而为一溪春水。
让我应接不暇的新的史料、新的信息,不断修正我此前的研究和认知,不断丰富和增添两者之间恋情进展的细节。
可以说,此前出版的拙作和论文,仅仅是为这部史传的写作所作的奠基和准备,仅仅是全面细致描述曹植一生以及和古诗关系的种子,我不得不动笔重写这一公案的诸多细节,并按照编年体方式,将《古诗十九首》代表的汉魏古诗,和曹植集中固有的诗赋打并一体加以研究和整合。我将其命名为《曹植诗传》。
可以说,到这一本诗传,才是这一研究的总结和最后果实。写完这本书之后,关于“十九首”和曹植关系的研究,就我个人而言,可以宣告完成了。
2012年岁末,笔者在担任台湾中山大学客座之际,读到《北堂书钞》,目睹了白纸黑字写明《今日良宴会》中的“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署名为曹植,这与此前阅读曹植文集中将其说成为曹植的“逸文”的感受截然不同。此为《古诗十九首》为曹植之作铁证之一。
在台湾中山大学,笔者还有幸看到了元代无名氏所作的后汉《洛阳宫城图》和西晋《洛阳宫城图》。图中竟然就有“阿阁”作为建筑物赫然在洛阳宫城图中。
元代无名氏的《洛阳宫城图》给我的震撼不仅有阿阁——此前我的研究,提出:曹植甄后两人之间恋情突破的媒介物是芙蓉,也称之为灵芝,芙蓉和灵芝是甄后的象征物,而西晋的洛阳宫城图竟然就出现了芙蓉殿和灵芝池!
灵芝池是曹丕登基之后在黄初三年修建的,曹植为此写作了《灵芝篇》,《灵芝篇》此前我是读到过的,只不过还没有读懂曹植其篇中的深意,近日方才读懂曹植是以隐避写法表达了对甄后的思念和对两人之间恋情的回忆。
芙蓉殿却是此前几乎没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从地图上读到芙蓉殿竟然就是魏晋洛阳宫城中的宫殿名称,这怎能不让我惊讶?但很快也就释然——历史原本就是这样,当我们发现其冰山一角,其余部分浮出水面,也只在早晚之间的事情,它是必然的。元代地图所展示的阿阁、芙蓉殿等建筑物,可谓“古诗”与曹植甄后关系密切铁证之二。
从台湾回来之后,我特意去了邺城遗址去探勘,顺便寻找一下甄后墓地所在的村庄。甄后埋葬在邺城原址的南城郊外,当下的村庄名字叫做——叫做什么?诸君不妨猜猜,叫做甄后村?不,不对。甄后埋葬的时候,还不是皇后,不是她失宠未封,而是她始终拒绝接受。那么,至少应该叫做甄妃村吧,此前的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丕被确立为太子,曹操写有《立太子令》,甄后是曹丕的原配夫人,总应该受封为太子妃才对,也没有。历史就是这么奇特,这么多的疑惑等待后人去解读。
甄后原葬之地的村庄,竟然叫做“灵芝村”。在此前近十年之久,我就提出“涉江采芙蓉”为曹植在建安十七年长江边上所作,灵芝、芙蓉是甄后的代名词,现在,甄后所葬之村名字就叫做“灵芝村”。此为古诗为曹植甄后恋情之作铁证之三。
无数的巧合在等候我们,因为,历史的真相原本就是如此。
以后,我又读到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县志,知道了邺城到南北朝北周时代,被改为“灵芝县”。*《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邺(东魏都。后周平齐,置相州。大象初县随州徙安阳,此改为灵芝县。开皇十年又改焉。)此为铁证之四。
在历史的某一瞬间,邺城竟然就被更名为灵芝县,而甄后所葬之所名为灵芝村。
由此可知,灵芝、芙蓉就是甄后的象征,曹植文集中写作的一个中心语汇就是芙蓉、灵芝,在他的《洛神赋》《芙蓉赋》《九咏赋》等凡是涉及曹植个人自传性质的佳篇名作中,不难处处看到灵芝和芙蓉的倩影。
以后,再重读陆机的《拟古诗》,这一次我刚刚读懂其中的深意,竟然揭橥了曹植甄后恋情的洞房之地就在阿阁兰室,而曹植最后竟然就是被鸩毒毒死,详细情况参见拙作书稿,此为铁证之四。
笔者尝试将这些散落的“古诗”,重新安放到可能会出现的时间空间的交叉点位置上,它们竟然如此的严丝合缝,处处显示出曹植甄后恋情的气息。譬如当我研究《苏李诗》的时候,淇水、南山的地理位置,西南东北的方位,“严冬十二月”的时间,无不一一吻合于撰写书稿之前的预判。这可否算是铁证之五?
从《北堂书钞》的版本记载,“十九首”中名篇《今日良宴会》为曹植所作,到元代无名氏的洛阳宫城图,再到陆机的《拟古诗》中与曹植的对话和反思,再到古诗作品与曹植甄后恋情的全方位吻合,这些人证、物证、实证,清晰地披露了曹植和甄后,正是那些失去作者姓名的古诗的背景和主要作者。这些诗作正是因为他们恋的激情而产生,而飞扬,也因为他们恋的乱伦而消亡,而泯灭。
(编校:李景新)
2016-08-20
木斋(1951-),男,北京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邀请教授,韩国全南大学邀请教授,台湾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美国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诗词史,著有《宋词体演变史》《曲词发生史》《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宋诗流变》《唐宋词流变》《苏东坡研究》等学术专著。
“古诗与汉魏六朝文化研究”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