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娟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牡丹亭》译本中文化意象的有效传递
杜丽娟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要:有效的传递文化意象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的接受和传播,并且加快中国典籍英译出版读物“走出去”的进程。要传播《牡丹亭》的文化精髓就要对其文化意象进行有效的传递。从对审美意象和人物的情感意象的传达两个个方面管窥汪榕培先生是如何在译本中实现意象美的传达和如何做到“传神达意”的。
关键词:《牡丹亭》;文化意象;有效传递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古典文学的明珠。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不仅让中国年轻一代目睹了传统戏剧的强大魅力和无限生命力,2006年9月在美国的巡演也轰动了西方世界,让美国观众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昆曲。人们不禁感叹在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昆曲依然拥有这么大的魅力。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描写了青年女子杜丽娘在游园赏春后梦见书生柳梦梅,从此丽娘相思成疾为情而死。
在所有《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中,翻译工作者积极地促进了《牡丹亭》在西方的传播和研究。我们有幸拥有《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分别是1980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柏克莱大学Cyril Birch(白之)的译本,1994年由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技大学张光前的译本,以及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连外国语学院汪榕培的译本。这些译本和翻译家都为《牡丹亭》走向世界,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贡献,希望《牡丹亭》在西方的传播能更好的促进其他典籍翻译的发展,进而促使中国独特的文学作品在世界的接受和传播。
在三个译本中,白之的译本有注释,迎合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更加便于他们的理解和欣赏。显而易见,白之对传播《牡丹亭》及中国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汪榕培的译本是以徐朔方、杨笑梅的《牡丹亭》校注本为底本。[3]他于1996年开始翻译《牡丹亭》,前后历时了三年。汪先生为自己的译文制定了“传神达意”的目标,译文应该是创造性地准确再现原著的风采。关于“传神”,既要做到形似,又要神似。汪榕培在《比较与翻译》一书中将达意分为两种:“字词达意和比喻达意,达意是传神的基础,达意是翻译的第一步,是关键,是前提。如果词不达意又何来传神呢?传神是在达意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升华和超越是与原作精与神的结合、灵与肉的统一。”[4]在翻译典籍作品时不能采用生硬的照搬翻译方法,一方面要力图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要让目的语读者真正理解原文的内涵。这样目的语的读者才可以体验到原文中的魅力。
《牡丹亭》中文化意象和文化典故丰富多彩。文化意象凝聚了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翻译我国古典文学时,对文化意象进行有效的传递要立足于不失中国文化底蕴和保留中华文化特色之上的原则。学者们非常关注“意象”的研究。赵山林在朱晓慧所著的《诗学视野中的宋词意象》一书的序言中表达了对“意象”的理解,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一个或多个物象,它是诗歌文本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意境创造的基础”。[1]刘宓庆认为,“意象作为诗歌语言的灵魂,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体会和经验,而意象与环境结合就构成了意境,呈现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回味无穷的诗意空间。”[2]那么,将富有审美意象的汉语译为英文时应该注意什么?翻译意象的注意事项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意象的翻译要涉及是否保留原文中的“物”的问题;另一方面,翻译意象时也要注意原著中人物情感传达的问题,因为意象要传达的情感必然和原著人物的情感是互相辅助和互相配合的。
《牡丹亭》以优美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景色和刻骨铭心的爱情著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审美意象和情感意象,那译者如何将作品的审美意象如景色美、人物美、情感美再现给目的语读者呢?笔者将选取了几个富含意象的译例,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探讨汪榕培先生的对审美意象传达的把握。
(一)恰到好处的选词创造出美轮美奂的意境
《牡丹亭》第七出〈闺孰〉中春香丫头闹学后,杜丽娘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家的后花园在哪里,都有什么景致。由此可见,杜丽娘内心是渴望自由,渴望到后花园中游赏。在汤显祖的笔下,春香是一个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活泼的姑娘。由于地位不同,春香大胆地反叛闺孰老师陈最良,希望帮小姐解脱枯燥的诗词朗诵。原文:景致么,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汪榕培的译文:As for the sights,there are half a dozen of pavilions and a couple of swings.There’s a meandering stream and an artificial hill,plus beautiful flowers and grass.春香回答中有对称意象“亭台”和“秋千”。“流觞曲水”和“太湖山石”意象可以使读者感受到视觉和听觉双重美感。译文最大程度保留了所有意象,量词“六七座”“一两架”的翻译“a dozen of pavilions”and“a couple of swings”与原文保持了形式上的对称,可谓是形美,意美,音也美。汪榕培先生译文的流畅语言和恰到好处的选词创造出美轮美奂的意境。
(二)押尾韵创造出与原文遥呼响应的意境
《牡丹亭》第八出〈劝农〉中描写一连串的乡村美景意象。原文: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竹篱茅舍酒旗儿叉。雨过炊烟一缕斜。译文:The apricot flowers turn red,And green sweet sedges spread—,It’s getting warmer day by day.
Above the fence the tavern flags floathigh;While chimney smoke spirals to the sky.栩栩如生的田园般的景色“红杏深花”、“菖蒲浅芽”、“竹篱茅舍”和“炊烟”的翻译“The apricot flowers”、“green sweet sedges”、“the fence”and“the tavern flags”保留了原文的意象,但是在这里,汪榕培为了押尾韵“red”and“spread”而舍弃了“深花”、“浅芽”和“茅舍”的意象。动词“spiral”生动地表现了一缕炊烟袅袅升起,也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神”,使目的语读者心中充满了和谐的自然风光之美。“red”和“spread”押尾韵,且“high”和“sky”押尾韵,这与原文呼呼响应。
(三)保留原文意象创造出视觉听觉盛宴
《牡丹亭》第三十二出〈冥誓〉中刘梦梅在焦急等待杜丽娘的到来,满心欢喜,期待着见到情人。原文:慕云金阙,风幡淡摇拽。但听的钟声绝,早则是心儿热。译文:When gilded roofs are shadowed by the cloud,The prayer banners flutter in the breeze.The evening bells no longer ring aloud,And I begin to feel so ill at ease.“风幡”写得是“蕃”,但却强调被微风吹动的缓慢摇曳的样子。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是刘梦梅的所见和所闻。“慕云金阙”、“风幡”和“钟”象征着暮色的降临,风停了,钟声也渐渐的消失了。“gilded roofs”、“banners”and“The evening bell”一一再现了原文的意象,而 “so ill at ease”则贴切的描写了刘梦梅当时的心里不自在,且焦急期待的心情。
以上译例中出现的意象都是力图营造意境的,或美好或凄美。审美性质的意象在翻译中不难移植。汪榕培使用了“直译”翻译策略,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意象,有时为了押韵,就舍去了意象。在语言层面虽然并非都是忠实于原文的,但在表现原作的意思上是忠实于原作的,正如译者所言,翻译《牡丹亭》的意旨之一是“创造性地准确再现原著的风采”。[5]从翻译的形式,表达的意思和翻译中对声音的传达,都给读者美的感受。
为了读懂《牡丹亭》,汪榕培先生多年来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郭著章在谈汪译《牡丹亭》中这样评述汪先生的翻译:“翻译未动,研究先行;翻译之中,严谨慎重”。[6]为了更好地理解《牡丹亭》,汪先生一直十分关注国内外“汤学”研究的动态,并花时间写了一系列的有关《牡丹亭》译介的论文;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到汤显祖的家乡江西临川进行实地考察;向徐朔方、江巨荣、赵山林等《牡丹亭》研究的专家请教。[7]
汤显祖笔下的杜宝虽官僚,但却勤政爱民;刘梦梅傲骨书生;杜丽娘美丽可人,但却忧忧郁郁;陈最良顽固不化且迂腐不通;还有春香不仅机巧且俏且闹。《牡丹亭》中蕴含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语言和品质特征,在翻译中译者是如何传达出其鲜明的形象和语言的?汤显祖成功地刻划了女主人公杜丽娘在追求爱情时所产生的忧郁情结。以下选取几处译例尝试分析汪榕培先生对女主人公杜丽娘的情感是如何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的。
我们不妨先以《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的介绍开始,杜丽娘偏爱自然,但儒门家教却不能给她带来生活的乐趣。在骄阳的春日,她只是终日在绣房内“闲拓着鸳鸯绣谱”。她的苦闷只能隐隐蕴藏在内心深处。正值阳光明媚,春天的柳丝和内心的情思使她心绪不安,所以趁父亲下乡劝农的时,杜丽娘来到了春光明媚的后花园,她感到自己终日身处深闺真是辜负了这大好春光。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表达了杜丽娘黯然的感伤心情。原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译文:The flowers glitter brightly in the air,Around the wells and walls deserted here and there.Where is the“pleasant day and pretty night”?Who can enjoy“contentment and delight”?开头两句写园中景色,即娇艳的鲜花开遍满园,一副生机盎然的春色图。“断井颓垣”描写井干了,墙也塌了的破破败败的景象。前两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姹紫嫣红”即暗喻杜丽娘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却象征她那毫无生机的闺房,二者的鲜明对比表现了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的春光间的不谐调。译文用疑问句“Where is the pleasant day and pretty sight?Who can enjoy contentment and delight?”,押尾韵“air”和 “there”还有“night”和“delight”,动词“desert”的使用都体现了杜丽娘对良辰美景的呼唤,也强有力的对良辰美景和落寞心情进行了对比。
《牡丹亭》第十二出〈寻梦〉表达了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表达出了她追求爱的欲望。原文: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译文:If I were free to pick my bloom or grass,If I were free to choose to live or die,I would resign to fate without a sigh.译文中使用了虚拟语气“If I were free to”传达出了受到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的杜丽娘由衷想得到自由。译文中的排比句和并列句 “If I were free to”,不仅照应了原文中的叠词之美和并列结构的韵律美,也传达出了杜丽娘追求爱情的欲望且愿意为此放弃生命。汪榕培能够准确的把握住人物的情感,选择了句式一致的形式来还原原文的意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以上情感意象的表达或因触景生情或因情生象。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杜丽娘的情感,汪榕培先生在翻译时尽可能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有效的传递了这些情感意象的文化内涵。
白先勇先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在西方的传播。《牡丹亭》译介的出版提升了中国翻译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中国文化“走出去”从翻译和文化的角度出发需要做出以下努力:首先,富含传统文化的意象在翻译中要得到有效的传递离不开优秀译者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且能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再次,和译者的翻译宗旨、翻译策略密不可分,在翻译过程中紧密结合西方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接受能力;最后,译作的作用不容忽视。译作除了介绍和传播原作的作用,还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的价值。译作还有助于源语读者发现原作其它没有别发现的价值,就如我们中国人再习得第二外语后,拜读唐诗三百首英译本或法译本必定会对古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注: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翻译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719;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从问题到消解:多元理论视域下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研究——以安徽省部分中小学为例”,项目编号:SK2015A722;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模式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FXTSK01)
注释:
① 文中所选《牡丹亭》的原文和译文都选自汪榕培译:《牡丹亭》,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朱晓慧.诗学视野中的宋词意象[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汪榕培.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汪榕培.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郭著章.牡丹亭[J].谈汪,译上海: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6.
[7]郭著章.牡丹亭[J].谈汪,译.上海: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