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分类培养改革探析

2016-03-15 05:51姜小军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分层分类

姜小军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外事处,河南济源459000〕

高职院校分类培养改革探析

姜小军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外事处,河南济源459000〕

随着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方式更加多样化,高职院校生源结构更加复杂,既有高中起点,也有中职起点,还有社会技能拔尖人才,素质差异逐步加大,传统的“大一统”“一刀切”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急需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素质特点,采取更为灵活的分类培养模式,将学生按技术应用型、技术复合型、技术创新型分类,从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转型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使每个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高职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分类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出台了(教学[2013]3号)《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结构更加复杂,素质差异逐步加大,学生学习需求更加多样,迫切需要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培养。

一、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改革之必要

1.社会需求的变化,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既需要大量的学术型、创新型人才,也需要技术技能、创新创业人才。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应培养不拘一格的人才,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可。

2.学生结构的变化,需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实施,使高职教育生源类别由过去单一的高中起点学生,扩展为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多种类别,生源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学生素质和技能差异增大,传统的“大一统”“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求职业教育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培养模式。

3.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需要推进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更加多样化,当前职业院校中,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强烈,希望能够获得专升本、专升硕的学习机会;另一部分学生学好技能、尽快就业的需求迫切,希望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工程师;还有一部分学生想走创业之路,希望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创新创业奠定基础。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原则,推进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模式和多样化的成长渠道。

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改革之实施

1.转变观念,厘清分类概念

分类培养是将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只是类型不同,而不是层次高低。就如同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分类培养不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开展类型教育。分类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既不是淘汰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要坚决避免将分类培养当作为划分优劣的俗套。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课程内容实施不同层次和深度的教学,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学到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和能力。

2.适应需要,科学分类定位

分类培养改革的关键是分类确定培养目标和方案。首先要进行充分的社会调查,了解和掌握产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要开展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需求,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再次是进行科学分类定位,结合调查数据和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素质特长,制定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培养目标,可将人才培养定位分为A、B、C三类。

A类: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较强动手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机器和技术的技能人才,后期发展目标为技师或工程师。

B类:技术复合型人才。以创新创业为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技巧的懂管理、能创业的综合性技能人才,后期发展目标为创业实体负责人。

C类:技术创新型人才。以专升本为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后劲的技术人才,后期发展目标为卓越工程师或技术研发人才。

3.细化标准,完善培养方案

根据上述分类,为适应和完成技术应用型、技术复合型和技术创新型三种不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制定三套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能力标准、素质要求等进行细化,并落实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来,从德育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模块分类设置、分层教学。

(1)德育及素质课程要统一开设。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类培养目标都要加强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中,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断拓宽选修课覆盖面,为学生实现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2)按照适用、适度原则,规范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要根据分类培养目标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其教学计划既要体现所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了解,又要区分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3]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坚持适用、适度原则。适用原则,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专业教学要求决定是否开设,比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在B类、C类培养班中开设,但在A类培养班中可不开设或选修开设。适度原则,即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在课程内容、讲授深浅上有所区别,比如,高等数学在C类培养班中要增加课时,讲深讲透,而在B类培养班中则有选择讲授相关内容。这样可有效解决学而无用、学而不会的问题。

(3)按照模块化教学要求,开设专业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由于一个专业大类中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和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相似,所以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可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模块式结构,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培训包”,实施模块化教学,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选择学习与之相应的知识模块,从而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加强综合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界线,建设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课程模块。

(4)按照分类培养定位,调整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比例。不同类型培养目标对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知识的要求不同,在专业课程设置、理实课时分配上要有所区别,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如,A类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的掌握,专业课程实验实训时间应不少于60%,甚至可达到70%。B类培养目标为创新创业人才,此类学生理实课时各占50%为宜,且要大量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实训课时。C类培养目标为技术创新型人才,以专升本为目标,要适度增加专升本相关课程,理论授课时间应占到60%以上。这样就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目的。

4.立足实际,实施分层教学和分类评价

针对三类不同的学生,教师要主动适应该类型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接受能力,实施分层次教学。首先,要掌握“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其次,要掌握不同类型培养目标对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对课程内容和讲授深度、难度进行取舍和选择,实施分层教学,比如,对技术应用型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删除过于复杂的演算、推论和论证过程,直接讲应用,切实做到“适用”“适度”。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尽量减少理论性过强的验证性实验,直接教授技巧、方法和注意事项。再次,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教、学、做等一体化教学,能够采用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坚决运用项目教学,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项目,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潜能。

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还要改革考试制度,进行分类评价,由于三类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定,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作法,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出勤)、作业完成情况、参加技能大赛成绩、创新项目作品、独到见解等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某些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素描、产品设计等课程可以用学生完成的作品或产品的优劣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某些人文素质课程,如英语、礼仪等课程,可通过学生小组的电影片断或礼仪演示作为考核依据。要探索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技能大赛成绩、创新创业成果、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等计入学习成绩,折算为学分,并作为评价考核的依据。

三、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改革之保障

1.统筹规划,做好总体设计

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改革。学校必须从方案设计、制度设计、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必要时可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改革工作。教务部门牵头选择相关专业进行试点,组织和指导相关教学部门具体实施。在改革过程中再给予相应的制度、资金保障。

2.以人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要推动改革必须解决教师问题。一是要做好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分类培养对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和参与改革;二是做好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尤其是转型培养,对那些不适应专业培养的教师进行课程转向和转型培训,使其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符合分类培养的要求;三是做好协作教学,统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教师,定期举行分类培养和课程改革研讨会,沟通培养目标、能力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使各类课程教师都能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各教各的“两张皮”。

3.转变观念,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

受传统观念和思维的影响,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既然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毕业,其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应该是一样的。这种观念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也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更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必须加强宣传,使分类培养的观念深入人心,落实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肖智清,周劲松.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4(6):59-60.

(责任编辑:李瑞兰)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4.015

G712

A

2096-2452(2016)04-0078-03

2016-02-05

姜小军(1974-),男,河南焦作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7-ZDJH-133)。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分层分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分类算一算
有趣的分层现象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分类讨论求坐标
雨林的分层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有趣的分层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