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东河历史变迁研究

2016-03-15 05:51刘亚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龙山钱塘江山河

刘亚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45〕

旅游经济

杭州中东河历史变迁研究

刘亚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45〕

中河与东河是平行贯穿杭州市区南北的两条河流,杭州人习惯称之为“中东河”。中河开凿于隋代,东河开凿于五代十国。中东河是杭州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河流,其见证了杭州市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中东河最初是为了沟通钱塘江与京杭大运河而建,是杭州的护城河。随着杭州的逐步繁华,中东河一度成为杭州交通的动脉和静脉。到了近现代中东河濒临死亡。21世纪中东河复活,成为杭州旅游业的新贵。从以运输为目的的转向以旅游为目的河流,中东河的历史变迁鲜明地展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杭州;中东河;钱塘江:大运河

中河与东河是平行贯穿杭州市区南北的两条河流,杭州人习惯称之为“中东河”。中东河是杭州文化底蕴最深厚、居民最密集、历史沧桑感最浓的河流。现在的中河是古代龙山河、盐桥河和新横河三条河段的总称。盐桥河与龙山河的分界线是凤山水门。盐桥河和龙山河也被称作中河北段和南段。东河在不同历史时期曾经被叫做茅山河、菜市河、东运河。杭州是一个五水共导的城市,五水之中的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并没有直通,是中东河把它们联系起来。可以说,中东河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支流,是杭州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通过研究中东河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中东河的雏形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推行“废郡置州”的地方行政制度,钱塘郡被改为杭州。隋开皇十一年(591年),隋朝大臣杨素始建杭州城。“隋代杭州城垣的界址是:南部起自凤凰山麓的柳浦,依山筑城,向北沿今湖滨路稍东,北界不越过钱塘门昭庆寺后的霍山,东部接近盐桥河,但盐桥河并不包括在城中。”[1]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杭州即为大运河的南方起点。为了沟通大运河与钱塘江,隋炀帝“又在城东、城南开河(即今杭州中河北段、龙山河),经柳浦而至白塔岭附近”。[2]据浙江学者徐吉军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他在白塔岭考察龙山河时,当地百姓在言谈之中仍然把龙山河称为隋炀帝运粮河。由此可见龙山河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隋代的中河北段与龙山河是护城河,来往于钱塘江和京杭大运河的船只绕城而过。

杭州东部地势低平,时时面临着海潮的威胁,频发的海潮淤塞了中河北段。唐咸通年间,崔彦曾任杭州刺史。鉴于钱塘江潮水“冲击钱塘江岸,奔逸入城,势莫能御”,崔彦曾“开三沙河以决之,曰外沙、里沙、中沙。”[3]里沙河就是中河北段。三沙河有效地降低了钱塘江潮水的危害,保障了杭州城的安全。

吴越国时,中河北段叫做盐桥河。钱镠在盐桥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修有一处堰坝,名曰清河。同时,钱镠在龙山河设置龙山闸和浙江闸。明人田汝成对此记录如下:“五代以前,江潮直入运河,无复遮捍。钱氏有国,乃置龙山、浙江两闸,启闭以时,故泥水不入。”[4]龙山闸位于今天杭州闸口的白塔岭,浙江闸则位于南星桥的三廊庙。龙山闸和浙江闸如同复式船闸,钱塘江潮汛来时开启龙山闸关闭浙江闸让潮水涌入龙山河。潮汛过后,关闭龙山闸。潮水中的泥沙沉淀一段时间之后,才打开浙江闸,让潮水流入盐桥河。龙山闸和浙江闸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盐桥河泥沙的淤积,为盐桥河的通航创造了良好条件。钱镠设置双闸,是杭州水利史上的伟大创举,北宋时期苏东坡治理杭州水患,就师法钱镠。

钱镠多次扩建杭州城,原来作为护城河的盐桥河已经被圈至市内,成为沟通杭州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吴越国时,钱塘江是阻碍杭州发展的一大隐患。钱塘江潮水时常冲毁大堤,侵袭杭州城。钱镠组织百姓20万人,在白塔到艮山门之间修筑了一条捍海石塘。同时,他也在石塘西部开挖了一条平行于石塘的护城河,这条河就是东河,时名茅山河。茅山河一路向北流入京杭大运河。盐桥河在今天的河坊街附近有支流东拐汇入茅山河。这条支流使得盐桥河与茅山河相互连接。钱镠修建石塘,设置闸门,遏制了钱塘江潮水的袭扰,为杭州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功绩为杭州百姓所铭记。

二、中东河的发展变化

北宋时盐桥河是杭州市内最繁忙、最长的河流。来自金华、湖州等地的江船和宁波、台州等地的海船皆借道龙山闸经由盐桥河进入京杭大运河。彼时的钱塘江水位低于龙山河,钱塘江上的船只进入龙山河,需要等到江面涨潮与河面齐平。这时,方可打开龙山闸门,龙山河里的船只先出龙山闸入钱塘江,而后钱塘江上的船只过龙山闸入龙山河。

北宋中期,王钦若任杭州知府。他认为盐桥河上的清河堰阻塞舟船往来,遂毁此堰。龙山闸和浙江闸也已经损坏,钱塘江潮水直接奔袭入城,大量的泥沙在盐桥河淤积下来。盐桥河两岸的居民,侵占河道,建房开田。杭州地方官疏浚过几次盐桥河,因为沿河居民的利益之争和官方的组织不当,疏浚工作没有什么成效。从河中挖出的泥土就堆积在河边,暴雨过后,泥土往往被冲入河道,致使盐桥河重新淤塞。盐桥河的窄浅使得舟船航行困难,城外的商品无法运到城内,物价飞涨。茅山河也面临着淤塞问题,但是由于茅山河是护城河,河两岸人烟稀少,淤塞对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苏东坡执政杭州。经过实地调查,他组织人力“开浚茅山、盐桥二河,各十余里,皆有水八尺以上。”[5]这次疏浚工作比较彻底。同时,苏东坡重新修建龙山闸并疏浚西湖。苏东坡在盐桥河与茅山河的交汇处“钤辖司前创置一闸,每遇潮上,则暂闭此闸,令龙山浙江潮水,径从茅山河出,候一两时辰,潮平水清,然后开闸,则盐桥一河过中者,永无潮水淤塞、开淘搔扰之患。”[6]疏浚之后的盐桥河以西湖为另一次要水源,向北出余杭门。西湖水清澈,盐桥河舟楫便利,没有泥沙淤塞之忧。

在疏浚盐桥河的过程中,苏东坡对沿河居民侵占河道的行为进行了管制。1067年,杭州官员元积中在盐桥河边刻立石碑,记载了河两岸纤道的具体情况,目的是防止居民侵占纤道盖房。元积中的良苦用心不为沿河居民所理解,他们继续侵占纤道,纷纷兴建房屋,并在屋后再建纤道,这样,盐桥河越来越窄。苏东坡严惩侵占河道的居民,让他们支付罚金用来疏浚河道。苏东坡的强硬手段给侵占河道的歪风邪气以重击,有力地保护了盐桥河。

北宋在龙山河的源头设立江口码头。日本僧人成寻在所著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具体记载了江口码头的情况。他说该码头“津屋皆瓦葺,楼门相交。海面方叠石高一丈许,长十余町许,及江口。河左右同前。大桥亘河,如日本宇治桥。买卖大小船不知其数。回船入河十町许,桥下留船。河左右家皆瓦葺无隙,并造庄严,大船不可尽数。”[7]从成寻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江口码头的繁华及龙山河两岸建筑的富丽堂皇。成寻在江口码头进入龙门闸,上行数里而后入杭州市内。

南宋定都杭州,在凤凰山一代建立皇宫。南宋担心穿越皇宫的龙山河威胁大内安全,就关闭龙山闸,禁止龙山河通航。到南宋末年,龙山河淤塞严重,变为涓涓细流,失去通航功能。由于龙山闸关闭,南宋时西湖成为盐桥河的唯一水源。南宋称东河为菜市河。宋高宗在二河连通之处填河建造德寿宫,沿河百姓也跟风填河。这就使得盐桥河与菜市河彻底断绝了联系,菜市河成为一条断头河。南宋在菜市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建立土坝,坝边建桥,取名坝子桥。

因为成为国都,南宋时杭州市区人口激增。杭州“比屋之民,委弃草壤,因循填塞,久之乃成丘阜。居民利于得地,增叠基址,规占河道。”[8]南宋初期,盐桥河每隔三五年就要疏浚一次。为了维护盐桥河的正常通行,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南宋疏浚盐桥河的主力是军队。南宋政府规定,从盐桥河中发现的财物,四成归士兵所有。这就大大调动了士兵疏浚盐桥河的积极性。南宋政府颁布法令,禁止沿河居民向河道倾倒垃圾杂物,违者予以严惩,并设置巡河人员,随时巡逻。盐桥河两岸原来没有护栏,经常有人坠入河中。南宋政府在盐桥河岸边安装护栏,既保护了市民的安全,又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倾倒垃圾的乱象。南宋时的盐桥河是杭州的黄金水道。盐桥河两岸密密麻麻排列着政府衙门、官员府邸、寺庙园林、勾栏瓦肆、酒楼民居等建筑。可以说,盐桥河是南宋的缩影。那时,漫步盐桥河,就能够充分地领略南宋的风采神韵。

江口码头在南宋时期更加繁华。码头纵深长度从龙山河与钱塘江交汇处直到龙山闸。从安徽、衢州等钱塘江上游省市来的山货和从温州等浙东地市及其他沿海省份来的海货皆群集于江口码头。时人吴自牧的《梦梁录》描述了江口码头的盛况:“其浙江船只,虽海舰多有往来,则严、婺、衢、徽等船,多尝通津买卖往来,谓之‘长船等只’,如杭城柴炭、木植、柑橘、干湿果子等物,多产于此数州耳。明、越、温、台海鲜鱼蟹鲞腊等货,亦上通于江、浙。但往来严、婺、衢、徽州诸船,下则易,上则难,盖滩高水逆故也。江岸之船甚夥,初非一色:海舶、大舰、网艇、大小船只、公私浙江渔捕等渡船、买卖客船,皆泊于江岸。盖杭城众大之区,客贩最多,兼仕宦往来,皆聚于此耳。”[9]此时的江口码头的船只已经无法进入龙山河,船上的货物需要卸载下来由陆路运入杭州市内。

元代,杭州不再是首都,龙山河禁航被废除。此时的龙山河道被填埋,上盖民居。龙山河无法通航对杭州影响巨大。浙江官员史裴坚建议重新开挖龙山河:“杭州钱塘江,近年以来为沙涂壅涨,潮水远去,离北岸十五里,舟楫不能到岸。商旅往来,募夫搬运十七八里,使诸物翔涌,生民失所,递运官物,甚为烦扰……访问宋时并江岸有南北古河一道,名龙山河。今浙江亭南至龙山闸约一十五里,粪壤填塞,两岸居民间有侵占。迹其形势,宜改修运河。开掘沙土,封闸搬载,直低浙江,转入两处市河,免担负之劳,生民获惠。”[10]史裴坚疏浚龙山河用时42天,他在龙山河建造龙山复闸。龙山复闸由上下两道闸门组成。上闸位于龙山河钱塘江交汇处,钱塘江携带泥沙由上闸入龙山河,故又称浑水闸。下闸在龙山河上,钱塘江水过上闸澄清之后才开启下闸入龙山河,因此下闸也被叫做清水闸。钱塘江船只从浑水闸进入,而后关闭浑水闸,等泥沙沉淀之后再开启清水闸直上龙山河。来自杭州市内的船只则先过清水闸,再经浑水闸入钱塘江。这样,经过浚治,船只又可以从钱塘江驶往大运河了。

元朝末年,群雄纷争,张士诚占据杭州,扩建杭州城垣。他把原来作为护城河的菜市河扩入市区,把城墙向东延伸到贴沙河边,以贴沙河为护城河。同时,张士诚在中河之上建立凤山水门。可以说,直到张士诚时代,菜市河才真正成为杭州市内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元代来中国,在杭州旅游多日。他说杭州城市“有河流三条穿过,其一是一大江伸出的港湾,小艇运载食品和石炭来城,港内亦有游艇……港湾内船艇相接,帆樯蔽天。彩色风帆与绸伞,相映生辉。雕舫画艇,十分精致。游客相遇时,乘客多用柑桔、柠檬投报。”[11]伊本·白图泰说的杭州市内的三条河是中河、清湖河与市河,大江则是钱塘江,港湾是江口码头。大江伸出的港湾形成的河流就是中河的南段即龙山河,因为当时杭州只有龙山河与钱塘江相通。从伊本·白图泰笔下,我们知道了江口码头的繁华,也了解到元代的杭州人可以乘坐游艇沿着中河到钱塘江游玩,游客之间可以相互娱乐。

明朝初年,龙山闸残破不堪,龙山河遍布垃圾,成为废河。“参政徐本、都指挥使徐司马以河道窄隘,军舰高大,难于出江,拓广一十丈,浚深二尺,仍置闸限潮,舟楫出江为始便。”[12]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北京的物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江南,因此明政府非常重视大运河的管理。明政府对中东河采取常态化的疏浚模式,中东河促进了杭州在明代的进一步繁荣。东河明代叫做东运河。明人记载,“东运河,入艮山水门而南至断河头。”[13]

嘉靖皇帝时,频发的钱塘江潮汛致使龙山河再度淤塞,并且龙山河水位还高于钱塘江水位。明政府拆除龙山闸,修建土坝。这不但阻止了龙山河水流入钱塘江,而且钱塘江的泥沙也不能进入龙山河。从此以后,钱塘江的船只进入龙山河均需翻坝。

朝鲜人崔溥于明中叶来到中国,在杭州待了7天,经由坝子桥入京杭大运河回朝鲜。根据在中国的见闻,崔溥著有《漂海录》一书。他说坝子桥的土坝边“商舶俱会,樯竿如簇”,东运河上“画舫绋丽,不可胜数。”[14]崔溥描绘出了商船云集坝子桥翻坝进入东运河的盛况,而且崔溥还告诉我们,东运河在明代如同西湖一样,已经是杭州的旅游胜地。

清代,盐桥河改称中河,东运河改称东河。浙江巡抚梅启照开凿新横河,连通了中河和东河,新横河西起梅家桥,东至坝子桥。杭州藏书家丁丙赋诗赞扬梅启照的凿河之举:“古白洋池两隔街,横河一道忽新开。田家湾口桥通坝,大小河船只只来。”清政府为了保障杭州市内这两条南北水上命脉的畅通,多次疏浚中东河。浙江官员赵士麟、孙文成、李卫、许承基、阮元、薛时雨、丁丙、潘炳南等先后治理中东河。特别是李卫,他把龙山土坝改建为龙山船闸,首次把龙山河与盐桥河合称中河。

美国人大来(Robert Dollar)清末多次到杭州旅游,他描写了中东河的见闻,认为船只在中东河航行,“这种运输方式不但相对便宜,而且比较便利。”[15]大来的评论指出了中东河的经济和交通意义。

钱塘江、京杭大运河与中东河的水位高低不同,船只需要翻越中东河上的土坝或者借助闸门进入中东河。土坝两边设置有木制的绞盘,人力或者牛力转动绞盘可以把船只从坝的一边拉到另一边。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清代来杭州的外国人对中东河翻坝多有记载。

英国女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清末在中国旅游了15个月,经由京杭大运河到杭州。她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翻坝的过程:“一块从较高水面到较低水面的石板滑道,非常光滑,中间厚厚地涂上稀泥,两根坚实的高立柱,两台粗糙的木制绞盘,装有坚牢铁钩的结实竹缆。在上升过程中,由许多操作绞盘的人将船绞上较高的水面,而下行时,则将船拖拉到水边。让船身倾斜,靠它自身的推动力以极快的速度下滑;船尾那条起抑制作用的缆索,几乎没有减缓入水的猛烈冲击;船头朝下冲入下面的水中,当那些未被固定的物品突然抛起,水沫溅起在惊骇不已的旅客脚下时,船已通过水坝。”[16]

英国人格罗夫斯(Williams Leach Groves)与慕雅德(Arthur Evans Moule)清末来到中国,格罗夫斯拍摄了很多杭州照片。他拍摄的一幅东河翻坝的照片被收入慕雅德的《新旧中国》一书。这幅照片展示了一艘平底货船在七头水牛的猛拉下登上土坝顶部的场景,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现在坝子桥附近的大型雕塑“运河魂”就是以这幅照片为原型创作的。在《来华五十年》一书中,慕雅德讲述了自己在东河翻坝进入杭州之事。“我们的船来到坝边,船夫将两根缆绳绑在船前的柱子上。10多个工人转动绞盘,缆绳越来越紧,船后有数人猛推。船移动时,人们喊着号子,加快转动绞盘,齐心协力把船弄到坝顶。在坝顶,工人使劲一推,我们的船就猛地一下滑入了东河。我知道,我开始真正进入杭州市。”[17]

三、中东河的没落及转型旅游

民国时期,公路、铁路、飞机场等先后在杭州开工建设。新的交通方式对中东河影响很大。民国频繁的战乱也使得政府无力治河,中东河变得河窄水浅。所有的这一切致使中东河辉煌不再。

建国之初,龙山闸废弃,钱塘江上的船只在闸口小桥的东南段翻坝进入中河。20世纪70年代,龙山闸一带淤塞异常,无法通航。杭州市把钱塘江至龙山闸这段河流改为渠道,设立一座调节水量的闸门。1983年到1985年,杭州市另辟蹊径,实施钱塘江与京杭大运河直通工程。此后,钱塘江的船只可以直接进入大运河。中东河原本是为沟通钱塘江与京杭大运河而建,直通工程导致中东河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城市建设一日千里,中东河的一些支流被填埋,变成了道路或者楼房。杭州市在中东河沿岸建起了不少工厂,这些工厂的污水直排中东河。沿河居民肆意向中东河倾倒垃圾。中东河变成了臭水沟。1982年,杭州市治理中东河,通过了《关于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决定》。该工程始于1983年3月,完工于1988年3月,历时5年,一共耗资两亿两千零三十万元。工程“治理中河自凤山桥至新横河桥6.1公里、东河自断头河斗富一桥至滚水坝4.13公里,拆迁沿河单位342家,居民7 237户,涉迁人口2.7万人。设计中河宽8米-10米,东河宽10米-30米,河岸线仍保持原状,完成砌墈1.91万米、挡土墙1.61万米,清淤11.84万立方米。沿河两岸埋设直径300毫米-1 200毫米的污水截流管道16.5公里,直径200毫米-2 000毫米的污水截流管道10.6公里。”[18]杭州市在坝子桥建立船闸,京杭大运河船只经此直接进入中东河。治理之后的中东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杭州市在凤山水门立碑纪念这一壮举。碑文的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中东河的历史:“中、东两河,古称盐桥河、茅山河……纵贯杭城南北,长十余里,有水八尺,便利舟楫。南宋偏安后,一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声名海外。千百年来,有识之士对两河皆有疏浚。至近代,内忧外患,河道年久失修,河床淤积,河水污染,近年犹烈。”高钫、楼冰所撰写的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河的复活》全方位地描写了中东河综治工程。书名确切表明了此次整治的重要意义。中东河整治国务院拨款7 500万元,浙江省拨款2 000万元,杭州市也为此倾尽当时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次整治在全国影响很大,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的电视剧《老房子、新房子》和舞台剧《开口笑》就是根据中东河整治创作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杭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东河两岸高楼林立,居民日渐增多。中东河成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水沟,臭不可闻。有人甚至提出,把中东河直接填埋,在上面修马路。

20世纪90年代后期,杭州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呈现井喷的趋势。进入21世纪,休闲度假成为旅游的一个主要目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旅游景点集中在西湖一带。而游客到杭州旅游,更希望到杭州的老城区逛一逛,毕竟,老城区是杭州历史文化的象征。福州三坊七巷、成都宽窄巷子的成功开发给杭州市以极大的震撼和启发。中东河南北纵贯杭州老城区,河两岸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是其臭水沟的现状让人痛心。杭州市经过调研,决定整治中东河,“赋予河道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创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关系。”[19]通过中东河,把杭州老城区的历史文化碎片联系起来,使中东河成为旅游之河。

在中东河的旅游定位上,杭州市认为,中东河要“融滨水休闲、城市记忆和文化旅游于一体”。[20]中东河贯穿杭州老城区而过,河两边的居民是中东河的第一服务对象,中东河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滨水休闲环境。中东河是杭州市发展的见证人,中东河的桨声灯影是老杭州人温馨的童年记忆,老杭州人可以在中东河寻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古代的杭州河流纵横,中东河是古代杭州密布的河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地游客在中东河游览,可以直观地感受江南水乡的味道。可以说,中东河是江南水乡文化的缩影。

中东河两岸建设雕塑和景墙,把人文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中河突出悠久的南宋文化。中河依据南宋的文献资料、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结合现代景观,把不同的历史文化碎片以金融文化、舞蹈文化、书院文化、皇家文化、宗教文化、瓷器文化、医药文化、书画文化等形式展示出来,例如,登云桥边的铜雕《寒门入仕》、回回新桥边的铜雕《汤瓶舞》、稽接骨桥侧的石雕《悬壶济世》、柴垛桥侧的石刻景墙《南宋绘画》、登云桥到凤起路之间的瓷雕《南宋瓷器文化》等。游客在中河旅游,不时会看到河边那些雕刻精美的大字,诸如孝、觉、理、道等。这些字源自珍贵的南宋刻本,其中不乏宋徽宗、陆游、辛弃疾等大家之作。与大字相间的是以南宋画家之画作为蓝本所雕画的山水图。

东河侧重杭州本土的市井民俗生活。古代的杭州人依水而居,衣食住行娱购都发生在河的两岸,市井气息浓郁。东河深度挖掘潜藏于街头巷尾的民俗,向游客和杭州市民展现往昔那一幕幕温馨感人的市井生活。菜市桥是东河上面的著名桥梁。古代,在菜市桥的一侧有一个繁华的蔬菜市场。各色人等云集菜市,市井生活百态尽显。现在,杭州市在菜市桥的东边创作《菜市桥市井主图》浮雕,以组图的形式再现了过去菜市桥的市井生活。菜市桥的西边,则有《菜市花灯图》浮雕,形象地展示了古代闹花灯的热闹场景。凤起路到体育场路的东河段设置有丝绸文化锦墙,展示的是杭州市井文化的一个侧面:丝绸文化。锦墙前面的狸猫石柱雕塑和流霞雕塑别具一格。狸猫与杭州的丝绸文化习俗密不可分。古代杭州的养蚕人认为,狸猫是桑蚕的保护神,能够保佑它们顺利吐丝结茧。银白色的流霞雕塑象征着洁白的丝绸,巧妙地宣传了丝绸文化。东河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展示市井文化,例如宝善桥下的线雕《机神庙会》、凤起桥下的浮雕《河韵》、安乐桥下的线雕《河景秀色》、章家桥下的浮雕《临安百工考》等。

杭州市在河坊街凿路成河,重新沟通了从南宋就开始失去联系的中河与东河。新河道长300米,深4.75米,宽9.5米。中东河开通了水上旅游巴士,游客可以在船中欣赏杭州美景。中东河两边的中河路和建国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比较拥堵,杭州市民可以选择水上旅游巴士出行。水上旅游巴士的出现可谓是一举两得。中东河沿岸分布着8个生态公园,建设有以地下栈道和游步道为主的慢行交通体系,把交通、景观、休闲、生态融合为一体。为了方便游客出行,中东河边设置有多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古代的中东河桥梁众多,目前保留下来的有45座。这些桥梁结构各异,有八字桥、直形桥、弯形桥、廊桥、石拱桥、闸门桥、石梁桥等。它们不但是重要的历史文物,而且还代表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对今天的桥梁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几乎每一座桥梁都有动人的故事,登云桥、仙林桥、铁佛桥、三圣桥、万安桥、安乐桥等享誉全国。如此众多的桥梁遗留下来,实属罕见。中东河旅游不失时机地打出了“桥梁历史博物馆”的旗号,受到游客的欢迎。中东河两岸分布着为数众多的老房子和历史建筑,如五柳巷、小营巷、吉祥巷、元福巷、荣王府、寿山堂、广济堂、八千卷楼、钱学森故居、胡雪岩故居等。中东河旅游与沿岸的老房子和历史建筑联动,成效显著。

杭州的旅游景点过去集中在西湖一带,市区缺乏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中东河旅游的开发,拓展了杭州的旅游市场。目前,中东河已经成为杭州旅游的新名片,经由中东河,可以通往杭州著名的旅游景点西溪湿地。旅游业是杭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作为旅游新人,中东河正朝着打造城市特色景观河流和世界旅游精品的目标前进。

四、结语

中东河是人工开挖的河流,其见证了杭州市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历史上中东河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曾经多次淤塞而后疏浚,这在河流史上是比较罕见的。中东河最初是为了沟通钱塘江与京杭大运河而建,是杭州的护城河。随着杭州的逐步繁华,中东河一度成为杭州交通的动脉和静脉。21世纪,濒临死亡的中东河借助于旅游业再度复活,成为杭州旅游资源中的新贵。从以运输为目的的河流转向以旅游为目的,中东河的历史变迁鲜明地展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倪士毅.隋唐名郡杭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25.

[2]徐吉军.杭州运河史话[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30.

[3]潜说友.咸淳临安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382.

[4]田汝成.西湖游览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5.

[5]杭州市方志办.乾隆杭州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340.

[6]苏轼.苏轼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5:381.

[7]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0.

[8]施锷.淳祐临安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215.

[9]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97.

[10]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631.

[11]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552-553.

[12]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332.

[13]聂心汤.万历钱塘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69.

[14]崔溥.漂海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102.

[15]Robert Dollar.Memoirs of Robert Dollar[M].San Francisco:W.S.Van Cott&Co.,1917:144.

[16]伊莎贝拉·伯德.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32-33.

[17]Arthur Evans Moule.Half a Century in China:RecollectionsandObservations[M].London:Hodderand Stoughton,1911:128-129.

[18]孙忠焕.杭州运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04.

[19]叶全新,陈钦周.中东河新传[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8.

[20]余勇.漫游中东河[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322.

(责任编辑:李瑞兰)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4.005

F592.9

A

2096-2452(2016)04-0028-06

2016-03-25

刘亚轩(1976-),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龙山钱塘江山河
誓把山河重安排
万里山河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山河壮举
钱塘江观潮
直下看山河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简论龙山黑陶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东汉封龙山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