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温的仕宦人生看唐代士人交游

2016-03-15 02:01谢其泉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交游士子刘禹锡

谢其泉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院,河南郑州455002〕

从吕温的仕宦人生看唐代士人交游

谢其泉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院,河南郑州455002〕

有唐一代,进士科是一般士子踏上仕途的主要路径之一。由于在开科取士方面世族大家有充分的话语权,士子们为了被录取就以自己的文学作品为媒介奔走于豪族显宦之间,豪族显宦们也十分乐意为自己中意的士子延誉,形成了交游与行卷的独特文化现象。这种风气在中唐尤胜。从吕温与父辈、同辈、后学的交游,可以看出中唐士人的交游对其仕途人生的影响。

中唐;士人;交游

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实行了近400年的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控制中央政权的现象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被打破,官职的任命开始摆脱世家大族的掌控,面向社会的科举取士使一些寒门士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唐朝科举考试分为贡举和制举两种。贡举之试由礼部主持,有固定科目且定期举行,故称之为常科。制举则由皇帝颁诏拟定科目并主持考试,科目和考期皆由皇帝临时决定,因科目由诏书(亦称制书)所定,故又称之为制科。在众多贡举科目中,影响最大、最受士人青睐的是进士科。但科举制创立之初,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以促进选士的公平公正,旧有的士族势力依然有着重要影响,只是由明处转向暗处。要通过科举途径被考官选中,除了直接参加科场考试外,科场外的名声也十分重要,因此许多士子希望通过交游来获得声望,以为科考助力。近年来,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文章不谓不多,但通过中唐科举考试背景下某一作家的交游来论析士人交游对其仕途人生的影响,尚不多见。

我们拟通过剖析中唐文学家、政治家吕温与其父辈(陆质梁肃)、友人(柳宗元、刘禹锡)、后学(李绅、段执古)等不同人群的交游,来揭示其对中唐士子仕宦人生的作用和意义。

一、与长辈交往,以求进身之阶

据《唐代吕温家族与文学》一文作者董超考证,吕氏家族出自东平吕氏,后迁河东。吕温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吕延之,任官越州刺史、浙东道节度大使。父亲吕渭,字君载,官至礼部侍郎,出为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嫡母河东郡柳氏,乃屯田郎中、集贤殿学士柳识之女,相国宜城伯柳浑之侄女。[1]柳宗元《吕侍御恭墓志》云:“(恭)又曰:‘由吾兄而上三世,世为进士’。”[2]255又云:“吕氏世仕至大官,皆有道,宜兴于世。”[2]256可知,吕温一家从祖父、父亲到吕温,三代为进士,可谓“进士家族”、“文学世家”。吕渭与其四子,以文学并称。胡震享《唐音癸签》引明胡应麟《诗薮》说:“唐人父子兄弟以文学并称者……吕渭四子:温、恭、俭、让。”[3]168吕温家族为传统的士族世家,有着优良的家学、家风以及醇厚的家族文化,故吕温自幼即饱读诗书,根基实纯,这为他后来在政治、文学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即便他比普通士子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在科举之路上也未必能一举成功。贞元十年(794),吕温时年二十三,方中府试第一,满怀信心赴京应考贤良方正科,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

中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类似今天的自主招生制,考试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平常综合表现也是重要依据,而在当时主要看的是士子的声名。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声望?今天的“校长推荐制”或“导师推荐制”,在当时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吕温先后追随当时的儒学大师、文坛巨子学习,《唐才子传笺》记载:

温,字和叔,河中人。初,从陆质治《春秋》,梁肃为文章。贞元十四年随榜及第。[4]537

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序》云:

和叔名温,别字化光。祖、考皆以文章至大官。早闻《诗》、《礼》于先侍郎,又师吴郡陆质通《春秋》,从安定梁肃学文章。勇于艺能,咸有所祖。年益壮,志益大,遂拨去文章,与隽贤交,重气概,核名实,歆然以致君及物为大欲。[5]217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吕温传》亦云:

从陆质治《春秋》,梁肃为文章。[6]4967

由此可知,吕温随陆质学《春秋》,文章则学于梁肃,跟随名师,因此学问大为进步。吕温在《祭陆给事文》中说:“某以弱龄,获谒于公,旷代之见,一言而同。”[7]88贞元七年(791),吕温投师当时著名的《春秋》学者陆质先生,追随其研习《春秋》之道。师生之间相处融洽,吕温甚得陆质欢心,陆质对其寄予厚望:

良时未来,吾老子少,异日河图出,凤鸟至,天子咸临泰阶,清问理本,其能以生人为重、社稷次之之义发吾君聪明,跻盛唐于雍照者,子若不死,吾有望焉。[7]88

可知,陆质对吕温寄予厚望。梁肃为唐代古文运动之先驱,作文尚古朴,喜欢奖掖后进。师从陆质、梁肃,使吕温获得了不菲的盛誉,也对吕温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旧唐书·吕温传》赞其所作之文有“左丘明、班固之风”。与其同时代的刘禹锡赞云:“始学左氏书,故其文微为富艳。”清人王渔洋《香祖笔记》卷五也称赞吕温“为文骈散俱佳,尤长铭、赞,时有奇逸之气。”

除了才学上的增长,拜师名家还从另一个方面有效地提升了吕温的声名。师出名门,这本身就是一张闪光的名片,而名师“点赞”,更是一字千金。至贞元十四年,二十七岁的吕温已声名远扬,这极大地拓宽了吕温的仕进之途。是年,吕温参与科举,被吏部侍郎顾少连擢为进士。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官宦世家出身、家学如此厚重如吕温者,尚且注重与父辈名家交游以求进身之阶,何况无家学为资、无门阀可恃的草野士子呢?

二、与同辈交友以求事业长进

同年中榜的士子,互称“同年”。他们由同一个主持考试的人选拔,类似于今天的同学。“同年”具有某种“通行证”的意义,正如今天听到同学便会觉得亲切,“同年”也有一种自然的聚合力。对于孤身一人从四面八方来到京城的士子而言,面对茫茫的宦海,他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以寻求相互支持,而“同年”正是一个合适的理由,他们也容易聚合成有相近政治理想的群体。贞元末年主持进士科考试的人如陆质等人都是正视社会黑暗现实,倾向改革的,他们选拔的进士,理想也比较相近。吕温与刘禹锡、柳宗元等交往甚密,对吕温中举后的仕宦生涯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公元799年,吕温又中博学宏词科,其同年刘禹锡写文称赞他过人的才华,既为吕温贺喜又造声势,说他:“两科连中,芒刃愈出。”刘禹锡是贞元末政坛的风云人物。《旧唐书·刘禹锡传》载述:

刘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久疾不任政事,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颇怙威权,中伤端士。宗元素不悦武元衡,时武元衡为御史中丞,乃左授右庶子。侍御史窦群奏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群即日罢官。韩皋凭籍贵门,不附叔文党,出为湖南观察史。既任喜怒凌人,京师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时号二王、刘、柳。[8]3769

在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推荐下,吕温由集贤殿校书郎之职擢为左拾遗。任左拾遗期间,也是吕温在政治和交友方面最活跃的时期,成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重要人物。

然而,805年8月,顺宗被迫退位,永贞革新失败,革新集团成员纷纷被贬。吕温出使吐蕃回朝,贬官之潮已告一段落,但作为革新派成员,他不久便被贬官均州,最终病死于衡州。

他们之间的交往,在各自的诗文中均有记述。吕温文集中有《嘲柳州柳子厚》一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柳宗元有《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刘禹锡有《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序》。柳宗元在《祭吕衡州温文》中抒写了失去挚友的痛惜之情:

宗元幼虽好学,晚未闻道,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于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为道不谬,兄实使然……海内甚广,知音几人?自友朋凋丧,志业殆绝,惟望化光伸其宏略,震耀昌大,兴行于时,使斯人徒,知我所立。今复往矣,吾道息矣!虽其存者,志亦死矣!临江大哭,万事已矣!穷天之英,贯古之识。一朝去此,终复何适。[2]1053

在《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序》中,刘禹锡则对吕温生前的志向、谈吐作了生动描绘:

和叔名温,别字化光……每与其徒讲疑考要,皇王富强之术,臣子忠孝之道,出入上下百千年间,诋诃角逐,叠发连中。得一善辄盱衡击节,扬袂顿足,信容得色,舞于眉端。以为按是言,循是理,合乎心而气将之,昭昭然若揭日月而行,孰能阏其势而争夫光者乎?呜呼!言可信而时异,道甚长而命窄,精气为物,其有所归乎?[5]14

元和六年九月,吕温病逝于衡州官舍。家人扶枢北还洛阳,途经永州,永州司马柳宗元作祭文寄托对亡友悼念;刘禹锡在《子刘子自传》也表达了这种真挚的感情:“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唯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言然。三子者皆与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

从这些文献看,吕温与其同辈刘禹锡、柳宗元交情深厚,为其进士及第后走上仕途带来了不小影响。虽后遭贬官远州,然比起其他一些仕途困顿的进士来(唐代进士及第之后要经过吏部铨选才能任职,不一定都有官做的,初任官阶一般都不高,多是八品县尉。如张籍中举后被任命为太祝,穷困潦倒,被孟郊称为“穷瞎张太祝”)自是强了许多,至少身为一州刺史,能够较为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成就一番不大不小的事业。

三、与后辈交游以求延续影响

糊名法,即“匿名阅卷”,是为了促进阅卷更加公平,使阅卷官以卷面表现为准,而少受其他因素影响。此法于武则天初年便已创立,但并没有在当时科举考试中真正推行开来,科举中的礼部试并不糊名,只有在考中后在吏部的释褐试时才糊名。这样,对于阅卷官而言,既然知道考生的名字,那么他的日常表现,也即平日的作品与声誉自然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但天下士子无数,在没有微博微信没有“网红”的时代,如何才能让考官知道你的情况呢?这便要靠“关系人”来推荐了,有推荐资格的通常是那些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以及与主考官关系密切的人,他们甚至可以参与决定选录的名单名次,也即所谓的“通榜”。

因此,应试的士子便要想方设法去接近有推荐能力的人,以增加自己高中的可能性,或者借此争取一个更优的名次。当时通行的做法叫“行卷”,也即将自己所作诗文,加以装帧,以精美的形式呈献给一些著名的文学家或有影响的在朝官员,希望通过他们的品评称赞来制造舆论氛围,来宣传造势,使之传入考官之耳,甚至谋得他们的直接推荐,以增加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胜算。所呈献的内容,少则一卷,诗赋数篇而已,也有连篇累牍者,恨不能呈上全部作品。最精彩的作品通常放在卷首,恳切地表达自己的愿望,甚至在卷面装饰上也要下一番功夫。白居易从“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跳跃至“道得个语﹐居即易矣”走的正是行卷的“路子”。当时的文坛前辈、在朝高官等对于前来“行卷”者往往热情相待,这本身也是其身份地位的显示,同时也是培植势力的机会,因此这种风气越发盛行。

唐代文人一旦高中入朝为官,同样也对于那些“有为后生”倍加留意,荐亲举友,甚至广收门徒,营造庞大的关系网,以加强自己的政治声势与政治地位。吕温也未能例外,有文献可考的受其提携者有李绅、段弘古、何元上等人。《唐诗纪事》卷三九《李绅》记载,李绅以《悯农》二首行卷,得到了吕温揄扬而为显达所赏识。

绅初以古风求知于吕温。温见齐煦,诵其《悯农》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曰:“此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9]1059

贞元末年,在王叔文和韦执谊等人的推荐下,吕温被唐德宗擢升为左拾遗,职位虽不高,但可直接向皇帝进言,因此颇有影响。贞元十七年,屡试不第的李绅找到吕温,呈献《古风》二首,得到了吕温的嘉赏。李绅的《古风》诗,用简洁历练的笔触,刻画了农民悲惨的命运,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当时吕温等革新派对社会现状充满不满,希望能用革新手段促进社会变革,李绅的诗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与赏识。在吕温等人的大力推崇下,李绅很快声名显赫,时人皆知,李绅也顺利高中。

而即使贬官外地,亦不乏有人上门求荐。宪宗元和三年,吕温被贬均州,却仍有不少人希望通过与他交游而获得做官的机会。段弘古就是在吕温贬官道州后积极向他干谒的一员。《全唐诗》第472卷有其小传:“段弘古,澧州人。吕温守道州,尝客焉。后谒窦群容州,殁旅舍。”其《奉陪吕使君楼上夜看花》诗云:

城上芳园花满枝,城头太守夜看时。为报林中高举烛,感人情思欲题诗。[10]5353

使君是汉代人对太守刺史的尊称,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吕温为道州刺史,段弘古以“使君”相称是对吕的尊崇。吕温遂作和诗《答段弘古》:

尽日看花君未来,花枝半夜为君开。楼中共指南园火,红烬随花落碧苔。[10]4162

据目前可考的文献显示,吕温有不少与段弘古相互唱和的诗作。吕温对段弘古十分赏识,并积极向柳宗元、刘禹锡等文坛名家引荐。在吕温的帮助下,段弘古得到了刘、柳等人的热情接待,刘、柳将其推荐给永州刺史崔能,而崔能又将他推荐给容管经略使窦群,为段弘古的从政之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据记载,段弘古拜会柳宗元之时,曾以吕温墨迹相示,柳宗元睹物思人,写下《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后段弘古与柳宗元亦结下深厚交情,段弘古死后灵柩过永州,柳宗元作《祭段弘古文》祭奠,并作《处士段弘古墓志》。由此可见吕温对段的帮助,亦可见吕、刘、柳之间交情之深。

何元上与吕温的交游大约和段弘古同一个时期。何元上自称为峨眉山人,生卒年不详,曾居于道州。《全唐诗》(472卷)仅存其《所居寺院凉夜书情,呈上吕和叔温郎中》诗一首:

庾公念病宜清暑,遣向僧家占上方。月光似水衣裳湿,松气如秋枕簟凉。幸以薄才当客次,无因弱羽逐鸾翔。何由一示云霄路,肠断星星两鬓霜。[10]5353

吕温以侍御史身份出使吐蕃归国后,晋升为户部员外郎,这是朝廷要职,吕温也以之为荣。但元和四年后,吕温远放道州,心境自是不同。在吕温任道州刺史任上,何元上与之往来密切,多有诗词唱和,何元上的尊敬与寄望,对他而言也是心灵的慰藉。如吕温就上述何诗回赠《道州敬酬何处士书情见赠》一诗:

意气曾倾四国豪,偶来幽寺息尘劳。严陵钓处江初满,梁甫吟时月正高。新识几人知杞梓,故园何岁长蓬蒿。期君自致青云上,不用伤心叹二毛。[7]9

此后,由于吕温未能再返政治舞台的中心,兼或其他未可考证的原因,何元上在可考的史料中再未出现,影响也不及李绅。

总之,中唐士人的交游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是为科举及第、仕宦为政或学业传承服务的。他们以交游为手段,或求进身之阶,或求事业长进,或求延续影响,经之营之,乐此不疲,既是他们仕宦人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对他们的仕宦人生产生了或利或弊的重大影响。

[1]董超.唐代吕温家族与文学[D].西安:西北大学,2007.

[2](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4]傅璇宗.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唐)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王云五.吕衡州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8](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责任编辑:张明海)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2.014

I206.2/.4

A

2096-2452(2016)02-0063-04

2016-02-22

谢其泉(1984-),男,河南商城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大学网络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交游士子刘禹锡
赶考步履不停
赏牡丹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良知”的颜色
黑水城所出《慈觉禅师劝化集》作者宗赜生平交游新考
《刘禹锡 陋室铭》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