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民
●学校体育●
我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可持续发展研究
冯爱民
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体系的构建对校园足球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规范健康持续的联赛体系,才能实现国家“让足球伴随孩子成长”的发展目标。分析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校园足球四级联赛运行体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可持续发展;策略
校园足球联赛是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足球活动实施的主要途径,联赛开展情况可直接体现校园足球工作的成效[1]。随着新校园足球的深入推进,同时也发现四级联赛中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例如,据全国20个省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足球场地仅为6 000多块,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此外还有经费保障问题,2015年不少地区还没有校园足球专项工作经费;部分地区缺少校园足球管理和联赛专门管理人员;联赛管理与运行机构不全;引导社会参与的政策尚不完善等[2]。校园足球要想长期健康的发展,就离不开完善的“四级联赛”发展体系。
1.1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
足球运动在当今世界影响力巨大,各国足球运动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而我国足球总体水平却长期处于低下水平,当前急需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足球改革方案,来促进我国足球运动的全新改变和快速发展。2015年3月《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方案明确指出,要从全面建设体育强国,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首先,重视足球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普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其次,通过校园足球联赛的形式,推动学校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发掘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3]。实践证明,校园足球是推广足球运动的最佳形式,足球联赛是实施足球活动的最佳途径。但是现实问题中发现,如果校园足球活动的成效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得需要建立长久稳定的 “四级联赛”体系支持,才能符合为相关政府部门正确把握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
1.2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不断推广与深入,不仅扩大了各级学校足球人口数量,也通过丰富多彩的足球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带动了学校其他体育项目的开展。学生无论在体质健康方面,还是精神健康方面都得到巨大的改善,同时也发掘和培养了学校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社会各界也开始逐渐重视校园足球运动,有关校园足球的理论研究不断推出,有的探讨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有的研究校园足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有的研究了校园足球的价值及发展模式等。通过科学研究成果,让全民认识和了解校园足球、校园足球活动、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等基本概念、目标任务、方式手段、实施效果、未来发展等,相关科研成果丰硕。但却发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欠缺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提出,构建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系统科学理论与校园足球的发展二者有机结合。
1.3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开展情况
自2009年,全国校园足球已有49个国家级布局城市,3个试点县,77个省级布局城市,5 000多所大中小学,足球注册人口约19万人,共270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年均比赛约10万余场。同时,高中、大学联赛的加盟,也使得校园足球活动朝着规范、深度、创新、提高的层次继续推进[4]。虽然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的开展,推动了校园足球的发展,但由于足球运动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发展,而又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会出现较多问题。例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中,要求“学校必须组织校内班级间和年级间比赛”,但据调查发现,目前全国有超过90%的定点学校仍未达到上述要求,这就是监督工作未做到位。此外,还有各级政府、学校和家庭都没能够很好的协调配合,导致联赛在各地区开展的时候,出现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联赛赛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保障措施不到位,各级衔接不畅,初、高中联赛远没有形成规模和系统等问题,这些都影响校园足球的发展效果。由此,必须建立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好的监督和调控校园足球的发展方向,促进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的可持续发展。
2.1高年级学校管理者对联赛开展仍不够重视
学校是能够直接决定校园足球联赛能否长久开展下去的重要机构,学校对足球活动的重视程度以及支持情况,会严重影响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进程。就目前来看,还有部分学校不够重视足球联赛的开展。尤其是与方兴未艾的小学联赛相比,初中、高中联赛还远没有形成规模和系统,很多在小学已经练得有模有样的队伍,在毕业后即被拆散。再加之高年级升学率压力,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在小学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慢慢荒废[5]。此外,“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四级联赛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尤其是还未解决优秀中小学生运动员的升学衔接问题。如何让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形成的各级梯队人才更好的衔接,不仅要解决升学机制,还要建立学生运动员文化课保障机制,这是目前校园足球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2.2联赛组织力量不足
目前全国各省市县三级教育管理单位还都没有专门负责校园足球联赛的机构,而现阶段负责组织比赛,主要依赖各教育厅体卫艺处及学生体育运动发展中心来负责举办管理,各市(县)则依靠教育局校足办来完成,人手力量极其有限。加之除校园足球联赛外,每年还有各种运动会、其他项目比赛等,往往出现无法顾及的情况,联赛组织规范性也大打折扣,影响联赛开展的效率和效果,这些都是对联赛的组织力量的极大考验。
2.3评估机制不完善
目前,许多地区对校内足球活动、比赛和校级联赛,都未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和联赛评估机制。有许多学校为了节省开支,以及顾虑比赛给学生带来的学业影响,同时还害怕学生在比赛中产生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就会减少校内比赛或校级联赛的次数,导致比赛次数往往达不到国家要求的“小学每年不低于18场、中学不低于14场”的要求,学生比赛锻炼的场次少,对培养和挖掘足球运动潜力非常不利。即使有的学校按要求举办联赛,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已,不能实现国家“让足球伴随孩子成长”的发展目标,也影响足球后备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过去5年的校园足球联赛,都是由体育部门组织安排,与教育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没有联系,使得校园足球比赛的执行力和号召力大幅度下降,以致于在比赛结束后,学校很多人都不知道开展了足球比赛活动,这些都是由于对校园足球开展的组织机构分工不正确和评估监督机制不完善而导致的不利影响。
2.4分组竞赛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全国范围内仍有大部分中小学没有标准的十一人制足球场,足球活动和联赛开展形式单一。但是,场地问题却需要一定时间来解决。因此,就需要考虑改善其他方面来弥补场地的不足。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都未结合自身情况,对竞赛制度做出灵活调整,阻碍了校内足球活动和联赛的顺利开展。例如,对于无标准足球场地的学校,可改为五人制、七人制甚至是三人制。另外,赛制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学校为了节约资金,节省时间,往往都只采用单淘汰赛制。经过对近五年内,全国40所学校的调查发现,每年只有11所学校能够举办校内足球联赛,同时,这11所学校进行校园足球联赛的时候,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单淘汰赛制,未采用单循环和分循环赛制,比赛周期非常短,比赛次数大大减少,足球运动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小。
2.5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不够合理
壮大校园足球的比赛队伍,就要建立完善的校园足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需要取决于各级政府部门和校方管理层对足球运动的重视程度。换言之,想要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必须提供足够的发展经费,以及一个凝聚力强、经验丰富、工作效率高的管理团队。然而,目前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达不到这样的高要求。同时,管理体制及运行体制的不规范,也会导致足球比赛过程中容易出现失控现象,间接导致学校不愿举办校园足球联赛,严重地阻碍了校园足球的顺利开展。虽然当前教育部门作为校园足球的主导管理,但其缺乏足球专业技术资源和管理约束力,也会导致相关指令政策难以真正的贯彻落实[6]。而且,目前校园足球管理组织机构也刚刚由体育部门转为教育部门,转型期间还存在诸多问题,目前都还未规范整合到位。
2.6联赛保障问题突出
1)师资力量:目前我国共有近90万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数,但是对于校园足球活动及联赛开展而言,足球专任教师数量和质量却远远不够;而聘请的校外专业教练员,却由于缺乏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训练学等理论知识,无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化训练。另外,也无法对学生的文化课进行监管,这也是不利的一面;2)场地问题:自2009年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以来,各地学校也都加大了对场地建设力度,个别学校还有室内五人制场馆,多块室外五人制或七人制小操场,经济发达和足球传统地区学校场地情况更好。但其他地区场地的数量、大小及质量的差异却普遍存在;3)资金投入:据了解,自2015年起,国家每年用于校园足球的总资金投入在5 600万元,但不包括开展高中、大学联赛所需的经费。各地对校园足球的经费投入差距也非常大,例如,我国首批校园足球布局城市大连市每年会有300万元经费专门用于校园足球,其他城市则几十万至几万元不等,资金差异很大,远远不够;第四,联赛注册与保险:审核运动员参赛资格的主要依据就是联赛的注册工作。但存在一定不足,如注册工作不到位,注册与联赛存在脱节,致使比赛中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影响到了联赛的公平竞争;另外,校内联赛没有保险,险种单一,覆盖面窄,也无法免除学校、家长、学生的后顾之忧[5]。
3.1提高高年级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对足球联赛的认知度
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机制,这在根本上为我国校园足球联赛的持续发展,提供明确的发展导向。因此,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对联赛开展的认知度。做好对学校管理者的监督评估工作,促其认真扎实执行各项任务。各学校通过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校园足球联赛,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足球活动形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对于面临升学考试的初、高中学校,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积极响应参与其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享受足球运动快乐,尝试胜利的喜悦,体验失败后再接再厉、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无疑对缓解学生升学压力,健身健心有巨大的裨益。
3.2增设校园足球联赛专门管理机构
应增设各省、市布局城市校园足球领导小组下的校园足球联赛专门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竞赛计划的制定与安排、竞赛制度的贯彻与落实、竞赛活动的开展与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并派专人专职负责检查和督促所属地区各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校内、校际联赛的开展情况。各定点学校也相应地成立联赛管理机构,由学校校长、班主任和教练员等组成,并派专人专职负责学校足球的普及与推广、校内校际竞赛活动计划的制定、日程安排及学生学习、训练和比赛之间的协调与管理工作。
3.3完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的评估机制
完善的校园足球联赛评估机制是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由于我国各城市进行试点的学校较多,各地的足球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而校园足球联赛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实施难度较大,短期内很难见到显著的效果。因此,必须完善校园足球的评估机制。首先,应组建联赛评估小组,由各地区校足办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结合当地情况做详细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联赛组织管理水平,参赛学校数量,参赛学校年度比赛场次,参赛学校的足球教学、训练、比赛条件,参赛学校内是否开展班级、年级内联赛,参赛学校的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比例,参赛运动员学籍管理和参赛资格,参赛教练员资格培训,联赛经费收支情况,联赛商务开发,联赛新闻报道和文化推广,联赛医务保障和保险等12项指标。每项评估指标按“达标”、“不达标”确定,达标指标9项以上的,方可认定为达标。其次,评分结果将与评估学校管理者的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从而督促学校管理者的积极性[1]。
3.4完善校园足球联赛的分组竞赛制度
我国幅员辽阔,试点学校多,学校联赛开展规模和水平差异较大。在实际比赛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有很多队伍,由于足球水平差距较大,导致水平较差学校学生参赛积极性降低。因此,建议校际联赛应根据学校水平进行分组比赛。同时,还可参照参赛学校以前的比赛成绩进行分组,水平较高的分在甲组,较低的分在乙组,并适当的调整成绩[6]。其次,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主客场赛制还是赛会制。对于足球传统地区和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好,足球资源丰富,可采取主客场赛制,再将足球重点校划分在相同组内比赛,避免分数差距大,提高足球比赛的整体参与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各级别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的竞赛模式,与校园足球联赛相统一,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联赛之间的有效衔接,形成统一的四级联赛体系。
3.5搭建稳定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贯通渠道
全国校足办应进一步加强与中体协和大体联的沟通与联系,逐步统一四级联赛的竞赛模式,做好中小学联赛与高中、大学联赛的有效衔接,在普及基础上搭建稳定的四级联赛贯通体系,这一点可借鉴上海校园足球“1-2-4-8”模式。大学生足球联赛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的最高点,可以以高校为引领,以点带面起着带动作用。只有贯通全国层面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联赛体系,足球后备人才才会源源不断的发展。但在如何制订足球特长生的招生政策,如何将我国70多个足球特长生招生高校发展到200个,如何对特色初中和高中进行布局,不仅需要依靠体育部门,也要依靠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及学校等众多单位共同协调完成,困难和任务非常艰巨。
3.6完善校园足球联赛各项保障制度
1)完善校园足球联赛统筹负责制:各省(市)教育厅(局)成立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担任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等职责和任务;建立新的联赛规章制度:包括制订注册管理制度,学生运动员升学奖励制度,转学学生的参赛规定,竞赛资格制度和竞赛奖励制度等;2)完善参赛学生的保险制度:《全国校园足球运动责任保险单》规定,校园足球联赛保险对象,为参加市级联赛的学生,小学参保人数仅为20人,保险覆盖面窄。而我国新校园足球活动则要求,应面向各布局学校50%的在校学生,将保险范围扩大到所有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人群,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免除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3)完善学生运动员注册管理工作:建立由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统一的学生运动员注册管理系统,对运动员的个人信息全部注册,形成注册档案,在源头上杜绝修改年龄、修改身份等弄虚作假动行为。同时,实现与中国足协U系列注册信息的统一查询,注册信息互通。学生既可参加体育系统,也可参加教育系统的各类比赛,比赛成绩相互认可[7]。
3.7进一步规范校园足球联赛管理及运行体制
在当前以教育部门为主,体育部门为辅的管理体系下,到2017年,建立完善的校园足球赛事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对校园足球校内、校外赛事的宏观管理和服务。同时,做好学生足球学习、训练、比赛及足球运动技能等级情况大数据统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建立学生运动员和青训运动员区域电子注册系统[8]。同时,打造新型校园足球赛事体系,即建立和完善“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级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及时沟通,合理规范,共同做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的管理体制及运行体制,充分提高教育部门对学校校园足球开展的管理效果,加大体育部门专业资源的投入力度,从上层建筑层面保证我国校园足球的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我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开展情况良好,联赛体系已初步建立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校园足球竞赛举办机制,以及分级管理、学段衔接、制度配套的办赛模式。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及其他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
[1]张辉,张廷安.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
[2]本报记者.总方案印发校园足球发展得到大力推进[N].中国体育报.2015-12-18.
[3]陈军,李献青.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构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7).
[4]公兵.校园足球高中大学生联赛将启动完善四级联赛[EB/ OL].http://sports.QQ.com,2013,10.
[5]本报记者.足球四级联赛初中阶段遇瓶颈 未形成规模和体系[N].人民日报.[2014-12-09].
[6]邓骁,李畔.我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可持续发展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7]康金明.山东省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研究[D].山东:聊城大学,2013.
[8]刘毅.我国校园足球五年计划成效与未来发展道路[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4). 2010-09-28(1).
Study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ur Levels of the Campus Football League in China
FENG Aimin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 levels campus football league system is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culture in our country.In order to achieve our goal of“letting our children grow up around the culture of football”,we need to maintain a regulated and healthy league system.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ystem of four levels of campus football league and explores the sustainable strategy that promotes long-term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a healthy and steady league system.
school football;four levels of the league;sustainable development;strategy
G843
A
1003-983X(2016)08-0740-04
2016-06-06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YJA890006)
冯爱民(1968-),男,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足球教学与训练.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3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