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要重视家庭教育,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的作用,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以及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帮助中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063-02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增加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加之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中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每个家庭实际上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培养教育祖国下一代的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为有作为、有担当、有健全人格的人,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
在生活中,真正了解孩子的人是父母;真正引领孩子走过人生最关键路程的人是父母;真正经历过人生风雨沧桑、全然用行为诠释人生爱憎是非的是父母。因此,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直接的导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想很好地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父母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子女的观念,还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方式,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农村,很多家庭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成为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导致许多小孩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如心理脆弱,行为偏激、古怪,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谈,自卑,心理叛逆,我行我素,对未来失去信心等。加之隔代教育本身的问题,老人对小孩的要求和教育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老人以他们那一代人的要求和目标来规范、教育孩子,老人不知道小孩除了生理健康外还需要心理健康,因此老人往往不关心小孩有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孩子有了心理需求或心理变化时,他们往往不愿意向爷爷奶奶倾诉,想向父母倾诉,但父母又远在他乡。正因为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监管的不到位,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的心理隐患,很多中学生选择把心里的压力自己扛着,久而久之造成了人格的扭曲。例如,有一个刚从农村到城市读书的中学生,他的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以来他都是与爷爷奶奶生活,而来到城市读书之后他发现城里的同学每个周末都有父母来接送,而自己的父母一年到头都见不上一次面,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自卑感,从而引发心理不平衡、心理脆弱、心理扭曲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有一次同学无意中说了一句:“你没有爸爸妈妈吗?”正是这句话触动了这个农村学生敏感的神经线,当场就把这位同学打了。
导致学生心理脆弱、言行粗暴、做法极端偏激的行为与父母长期的不指引、不疏导、不关心是脱不了关系的。因此,父母尤其是农村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茁壮成长,应多关心和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谈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孤单、失望、无助、心烦、郁闷时得到宣泄和疏散。
二、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的作用
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重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的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
学校应为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创设优雅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特别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学校应该更多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或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红歌比赛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从而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2015年9月3号在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看到雄姿英发的阅兵队伍,许多学生感动得潸然落泪,哪怕是平时性格很叛逆的学生,此刻都被感动的画面内化了。他们发出誓言:从今以后要改变过去懒散的纪律、逆反的心理,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国梦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三、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
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使学生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可以通过咨询,把内心的烦躁、郁闷、彷徨、困惑、压力等得以释放。学生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无非就是学习压力、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等带来的烦恼,心理咨询师通过学生的倾吐,应及时地帮助他们纠正心理上的错误,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时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心理方向发展。同时,学校还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有足够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他们逐步形成遇事不乱、宠辱不惊的心理品质,保持心理健康。
除开设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应聘任女生辅导员。如果说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从学校整体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女生辅导员则是从局部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解决女生的心理问题,是学校心理咨询室发挥功能的有效补充。如果学校心理咨询师是男老师的话,那么很多女生是不愿意把心事倾诉出来的,女生们觉得向一个男性敞开心扉是很难启齿的。所以她们宁愿把所有的心事埋藏于心底,久而久之她们的心理压力就会越来越大,防线一旦崩溃,极有可能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某市一个月内有三个高中女生跳楼自杀,事后调查发现她们的死因惊人地相似,她们的日记中均写到由于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向谁倾诉,因为3所学校的心理老师均是男老师,这三个轻生的女生均提到不好意思向男心理老师说出自己的心事,但又怕同学嘲笑,怕班主任、家长知道,心理压力很大。由于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她们最后选择轻生。这些案例再次向学校教育敲响警钟:对女生有针对性地辅导刻不容缓。大部分女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本来就比男生差,遇到难题她们更容易被击垮。因此,建议各所中学各个年级应配备一个女生辅导员,以便能更好地疏导女生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
四、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
教师职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神圣职业。教育学生是一项“塑造灵魂”的工作,依赖于教师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强烈的,教师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刻在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扮演多种角色,既是“家长的代理人”、“学生的楷模”、“知识的传授者”、“严格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的调节者”。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和角色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且还要懂得使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技巧和方式方法。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应多一份感情,多一份亲切,学生才会把心里话说出来,向教师展开他们的内心世界。而在教育批评学生方面,教师千万不要采取挑剔、讽刺、挖苦的极端做法激化学生的情绪,这样会严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进而给学生埋下心理阴影,最终使学生对学习和目标失去信心。例如,一个学生的笔记写着这样一段话:“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化学,而如今一提到化学课我就反感,甚至厌恶。连看到化学老师我都有恶心的感觉。原因是期中考试结束后,化学老师拿着考试成绩单正要走进教室,我迫不及待地问了一句:老师我的化学及格吗?老师回答说:你做梦吧。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一片笑声。顿时我感觉到全身被一盘冷水狠狠地浇了一把。从那时开始我对化学课、化学老师充满着厌恶感,成绩急速下降。”又如,有一个女生,性格有点内向,但成绩很优秀,一直排在班级前两名,年级前十名,曾是学校的骄傲。高三的后半年,新来了一个语文老师,在一节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要求她背诵一篇课外文言文同时把它翻译出来,背诵部分她顺利完成了,而在翻译部分显得有点困难。结果这位语文老师用非常尖酸刻薄的语言批评她:“你只会死记硬背,看来你就是一个书呆子。”这位女学生被批评后很长一段时间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自信心也被摧毁了,最后连进入教室的勇气都没有,结果高考只考上了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
这些案例表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回答或解决学生的问题上,特别是学生关心的学习问题,哪怕是学习较差的学生,都不能用打击、讽刺、挖苦的方式来处理。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情感细腻、自尊心强的学生,教师最好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讽刺、挖苦、羞辱、打击他们,因为这样会伤到他们的自尊心。教师应该把“惩罚”延迟到课后,在课后私下指出其错误,帮助其改进,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促进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习成绩。相反,教师一味地讽刺、挖苦、挑剔、羞辱只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阻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本应是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而不是给学生施加心理压力,这样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在学生心理、生理、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学生如果拥有幸福的家庭,享受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的正确引导,那么他的人格必将是健全的,他的心理必将是健康的。相反,一个学生如果既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关怀和爱护,又受到来自老师的心理施压,这样必将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阴影,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甚至带来一生的遗憾。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既要发挥家庭教育的摇篮作用,又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还需要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及各行各界的共同关注,这样才能使中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个性、道德、品质等心理方面达到较好的适应状态,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才能更有效地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邓美银,女,贵港市民族中学教师。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