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金钥匙” 开启“心智锁”—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初探

2016-03-13 05:23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马金中学汪昌鹏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2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思维设计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马金中学 汪昌鹏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可见,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思考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优化课堂提问。

一、问题的设置要恰当

1.“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如果“问题”的设计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问题”走近学生,就会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本人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教学中,先插入一段有关深圳巨变的视频,使学生有个直观的感性认识,之后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大家讨论:⑴“深圳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⑵“深圳发生巨变最根本的是得益于党的什么政策?”⑶“深圳的巨变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等,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思维的闸门就打开了,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有了更深的了解。

2.“问题”设计的导向性

强化双基,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问题”取源于双基,通过解决问题又强化了双基。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中扎实双基。以《耕海牧鱼》 一课为例,我请同学读大鱼岛村平面平面图,回答以下问题:⑴“一个小渔村为什么会有三个冷冻厂?”⑵“该村的其它各类工厂是为什么服务的?”⑶“我们平时吃的烤鱼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⑷“在图中找出鲍鱼饲养基地、海带育苗厂、海水养殖厂等,说一说现在的渔村生产活动与过去有何不同?”通过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对“耕海牧鱼”四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3.“问题”设计的关联性

“问题”的设计在于知识关联处,触发联想。教材各部分都存在内在联系,如果不提示这种关系,很可能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在知识关联处设疑,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如在讲“干旱宝地”一课中“丝绸明珠”的内容时,我设计几个问题让大家讨论:⑴古代丝绸之路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开辟与什么事件有关?⑵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重大影响?⑶新疆位于中国的什么地方?在中国的第几阶梯上?⑷ 新疆人民是如何利用当地资源来发展农业的?这样就将地理和历史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结的知识系统。

4.“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问题”设计的启发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知识结构进行精心设计,使提问富于启发性子,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的再思再问。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5.“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它的基本点是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比如直接提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则学生回答的效果定不理想,若对提问方式稍作下变通, ⑴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⑵ 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⑶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⑷不杀蒋呢?⑸可见,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这样层层深入,最后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

6.“问题”设计的创新性

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猜想和发现。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提问的形式要多样

1.直问

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2.曲问

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例如,讲完戊戌变法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光绪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通过曲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总结时,不要求唯一答案,只要有理有据就行。

3.反问

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4.激问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在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讲解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大家:“《马关条约》的内容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有何不同?”学生答:“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个不同?它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这就将“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资本输出”与本节内容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了

5.引问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6.追问

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例如“面对民族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采取了什么行动?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如何处理的?对中国的时局有什么影响?”这样提问,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对重点问题的掌握。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思维设计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