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MRI成像序列的探讨

2016-03-13 15:55缪文捷马建科蒲徍徍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状位面肌面神经

缪文捷,马建科,蒲徍徍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面肌痉挛MRI成像序列的探讨

缪文捷,马建科,蒲徍徍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面肌痉挛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而微血管分解减压术是最有效的方法。MRI能够清晰显示面神经、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形态异常。分析MRI各成像序列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面肌痉挛患者MRI检查时成像序列的正确选择提供帮助。

面肌痉挛:MRI;成像序列

面肌痉挛是神经科常见病,疾病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抽搐,随着病程进展,抽搐会更加频繁,严重者同侧眼睑下垂,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对其病因大多数观点认为是面神经区的微动脉受压迫导致[1]。面肌痉挛临床上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而微血管分解减压术(MVD)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术前清晰显示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成为临床诊断治疗的迫切需要。MRI由于其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面神经、血管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形态的异常。MRI检查序列多种多样,不同序列优势各异,对诊断结果影响较大。本文对55例面肌痉挛患者的MRI成像序列进行分析,希望对面肌痉挛患者MRI检查时成像序列的正确选择有所帮助。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本院临床诊断面肌痉挛或有面肌痉挛临床症状的患者55例,男性21例,女性34例,年龄33~71岁,病程3个月~18年,均为单侧发病。

1.2检查方法

使用GE HDXT3.0T超导型MRI扫描机,头部正交线圈。先分别行头颅自旋回波SE序列T1W(TR 477 ms,TE 15 ms,视野230×230、层厚5.0 mm、层间距1.5 mm)、T2WI(TR 3 648 ms,TE 100 ms,视野230×230、层厚5.0 mm、层间距1.5 mm)扫描。之后分别行脑干三维时间飞跃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TOF-SPGR)多平面扫描,先行正中矢状位扫描,再在正中矢状位图像上作与脑干呈100°左右的横轴位扫描,上至延髓,下至桥脑,以显示位于延髓桥脑交界水平的面神经。在距面神经10 mm左右的范围内作平行斜矢状位扫描,以显示面神经从脑干走向面神经沟的部分,横断位图像上作冠状位定位扫描。扫描参数:TR 10 ms,TE 3.4 ms、视野150×150、层厚1.0 mm、层间距1.0 mm。三维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序列(3D-CISS)扫描参数:TR 26 ms,TE 1.5 ms、视野230×230、层厚0.8 mm、层间距0.0 mm。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扫描参数:TR 38 ms TE 5 ms,视野240×240、层厚1.0 mm、层间距0.0 mm。在工作站以轴位影像为原始数据进行左右斜矢状位和冠状位多平面重建,运用最大密度投影进行血管重建[2]。

1.3影像学判断标准

神经外科与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分别从轴位、斜矢状位、冠状位连续观察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走行,在三叉神经、面神经或舌咽神经平面观察是否有上述动脉分出小的血管,并确认是否有血管神经接触。凡有明显血管袢与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脑干区及其附近脑干紧密接触者,均视为压迫血管。凡存在压迫血管且与症状侧相符者为阳性,与症状侧不符或双侧存在压迫血管为假阳性,未发现有压迫血管则为阴性。

1.4临床评估标准

责任血管的最终判断以手术为准,术中记录有无责任血管,责任血管的来源、数目及其压迫部位,并用录像记录整个显微操作过程。

2结果

2.1头颅自旋回波SE序列

55例患者SE序列图像显示,2例占位病变,占3.64%(2/55),术后证实为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其余53例脑白质和灰质对比度极佳,中枢神经系统显示非常清晰,神经和血管未显示。

2.2 3D-TOF-SPGR序列

55例患者中除2例占位外,其余53例术前3D-TOF-SPGR序列扫描图像显示,病变侧神经与血管接触46例,可疑血管受压5例,远离2例。术中证实,46例病变侧神经与血管接触,4例受压,阳性符合率98.03%(50/51)。1例未受压,假阳性率1.96%(1/51)。远离2例。

2.3 3D-CISS序列

55例患者中除2例占位外,其余53例术前3D-CISS图像显示,病变侧神经与血管接触45例,8例未受压。术中证实,45例病变侧神经与血管接触,阳性率84.91%(45/53);5例受压,3例未受压,假阴性率5.66%(3/53)。

2.4 3D-TOF-MRA序列

55例患者中除2例占位外,其余53例术前3D-TOF-MRA图像显示,血管接触或压迫面神经52例。术中证实,2例无压迫,假阳性率3.85%(2/52)。远离1例术中证实。

3讨论

3.1常规头颅MRI

脑白质和灰质对比度较好,中枢神经系统显示非常清晰,可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明确继发性面肌痉挛病因。研究表明,约1%~2%的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可能系桥小脑角肿瘤、动静脉畸形所致[3]。该序列对神经、血管显示欠佳,不能明确神经和血管的关系。

3.2 3D-TOF-SPGR技术

此序列阳性率较高,主要原因为流入增强效应。脑脊液呈低信号,血管呈高信号,颅神经和脑组织呈等信号,小静脉未显示,因此较其他序列能更清晰且同时显示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等神经和责任血管。为更好地显示微小血管,常采用1.0 mm薄层扫描,通过横轴面、冠状面、矢状面及斜矢状面重建来判断颅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本次研究以横断位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斜矢状位,冠状位只显示部分颅神经。重建后的图像更有利于判断桥前池段三叉神经与血管的关系[4]。通过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成像(VRT)技术追踪、重建责任血管来源,来帮助了解责任血管的复杂程度[5]。3D-TOFSPGR序列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观察面神经全貌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缺点:(1)对管径小于1 mm的血管难以显示,有一定的假阳性率。(2)对血流较快的动脉显示较好,血流较慢的静脉显示不佳;对因静脉压迫所致的面肌痉挛,普通3D-TOF-SPGR很难检出,需增强扫描[3]。所以,3D-TOF-SPGR的结果必须与患者临床症状紧密结合起来分析。

3.3 3D-CISS技术

此序列假阴性率较高,扫描过程中如影像结果呈阴性时,需加扫其他序列综合分析。其原理为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能快速得到很薄的3D图像。层厚可从1.0 mm降到0.5 mm,提高空间分辨率,对血管的管腔和管壁及血管与神经的关系显示优势明显。该序列上,脑脊液呈高信号,神经及其周围血管呈低信号,如加用流动补偿来降低运动伪影,小动脉及小静脉都可显示,使脑池内颅神经显示清晰,有利于判断脑池与神经、血管之间的关系,尤其在采用小视野、三维薄层扫描后,能清晰显示责任血管与面神经之间的平面关系。但是采用T2扫描,会导致软组织对比度降低,神经、动脉及静脉血管在此序列上同是低信号影,当神经周围血管较多时判断有压迫神经的血管及其来源、空间走行和复杂程度则较困难,从而可能遗漏责任血管,造成假阴性。面肌痉挛患者手术植入的人工海绵垫片和局部解剖结构改变,会使3D-TOF-SPGR序列显示不良,而3D-CISS序列显示相对较好,结合术前3D-TOF-SPGR图像能更好地评价术后恢复或复发情况[6]。

3.4 3D-TOF-MRA技术

该技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基于流入增强效应的MRA成像方法。3D-TOF-MRA的优点:(1)面神经等信号,周围血管高信号,可清晰判断脑神经出脑干区神经与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对于责任血管的确认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MIP技术与VR技术重建面神经邻近血管,利用多方位重建图像判断责任血管来源及复杂程度,为手术提供参考。缺点:(1)由于3D-TOF-MRA对显示小动脉血管壁有一定困难,当面、听神经周围较多的小血管环绕神经分布时判断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容易造成混乱[7],加上扫描层厚较厚,部分容积效应,可能将部分神经和血管距离极近但未接触的病例显示为接触,造成假阳性[8]。(2)3D-TOF-MR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于颅神经的全程追踪有一定困难[9]。

4结语

对于面肌痉挛患者,应将头颅MRI平扫作为常规扫描序列,排除桥小脑角器质性病变。3D-TOF-SPGR对神经血管接触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首选检查序列。3D-CISS序列假阴性率较高,术前结合3D-TOF-SPGR序列对面肌痉挛病因分析较好。术后复查首选3D-CISS序列。由于3D-TOF-MRA序列假阳性率较高,故不单独作为面肌痉挛病因的诊断方法,必要时可与3D-TOF-SPGR结合使用。行MRI检查前先评估病况再做序列选择,尽可能采用多序列分析以获得准确结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1]赵卫国,沈建康,濮春华,等.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81(18):1121-1123.

[2]燕树林,余建明.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上岗考试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

[3]王义宝,公茂青,张久伟,等.磁共振3D-SPGR序列成像技术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6,22(5):296-299.

[4]魏增华,吕守华,李永涛,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J].中国医刊,2013,48(7):65-66.

[5]赵卫国,胡锦清,濮春华,等.磁共振3D-SPGR序列成像技术在面肌痉挛术前评估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3):192-194.

[6]张伟,黄红星,罗晓,等.MR 3D-CISS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3):317-319.

[7]李晓会,孙泓泓,申富坤,等3.0T磁共振3D-FIESTA序列联合3DTOF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8):79-80.

[8]梅莉,郑建刚,刘良卿,等.3D-TOF-MRA成像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112-114.

[9]崔高宇,谢兵,冯华,等.3D-TOF-MRA对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诊断的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8):79-80.

R445.2

B

1671-1246(2016)13-0143-02

猜你喜欢
状位面肌面神经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薄层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MRI研究
面肌痉挛最常见的问题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