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的实践探索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有效课堂的实践探索要基于学情。农村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开展,需要更切合实际的策略。从教学一线的角度来说,导学案的有效利用以及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很有实效。
关键词:有效课堂;导学案;课堂环境
有效课堂是基于教育现状而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它是相对于传统课堂的“教”而言的,相比原有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结合农村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在实践有效课堂中所运用到的两种策略。
一、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
导学案的意义在于“导学”,只有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必须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
1.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抓住文本,实现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同样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的难易度,要对学生参与情况、完成情况有预设。学案的知识点既要设置成探究性问题,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意义,又要有当堂检测的反馈,问题和习题都要有梯度。显然,导学案的设计要比传统教案的设计难得多,所以,要集合整个年级本学科教师的力量,集体备课、讨论,共同制订导学案。
学生也要参与到导学案的设计中来。从每个班级的具体学情出发,每个班级可以推选3~5名学科代表,学科代表组织班级同学预习新课,广泛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困惑,要具体到每一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如果在设计导学案时能听取学科学生代表的意见,将学生对模块学习或是某一具体文本学习的需求体现到导学案中来,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这本身就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积极回应。让学生参与到导学案的设计中来,并且能广泛地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导学案就真正地成为了“学案”。
2.导学案的运用
根据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语文的学情,导学案的主体内容在课堂完成的效果会好些。如果安排在课前或课后,抄袭或拖拉不写的情况会更多些。仅仅依靠教师变成“灭绝师太”来威慑学生完成,也达不到学生乐学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自主学习的,导学案也就成了一张张废纸。我们在反复的尝试中发现,我们的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与同学、教师共同学习探究。因此,导学案中的主体内容应该在课堂上完成;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的内容,比例要小,教师要跟进落实。
二、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
我们所理解的有效,即教师的引导是有效的,学生能主动参与,有自己的能力展示,并且能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
1.培养“粉丝团”
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一定是积极的、热烈的。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呢?教师的言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这些影响作用在每个个体身上并反馈回来,就形成了班级的整个氛围,这个氛围就是学生对这名任课老师的态度、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态度。曾听过一位教研员说,老师要在班级培养自己的“粉丝”,这些“粉丝”会形成“粉丝团”,“粉丝团”就会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科学习氛围。我认同他的观点,做了尝试,效果很好。
(1)在班级树立学科榜样。榜样学生要有自己的学科优势,树立的学科榜样最好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平时对这几名榜样学生可以多鼓励肯定,这样他们就会更加热爱学习语文,会成为本学科学习的中坚力量。
树立学科榜样,是要借助榜样的力量,给其他人树立目标,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会引导他们与那几名同学比较,从而促动其对语文学科的学习。
(2)“开小灶”。在学生的自习时间段,设置“语文教师开放时间”,有学科兴致的学生可以前来探讨问题,如果学生不够主动,教师可以在这个时间段深入班级,给自己的“粉丝”布置附加的语文任务。教师的付出,会感染部分学生,教师抓住机会引导,不断扩大自己的“粉丝团”。
2.学习小组的建立与运用
建立学习小组已经是被广泛采用的教学策略。学习小组的建立有很多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结合教学实际,无论是4人组、6人组还是8人组都有效。重要的是,小组的成员要考虑兴趣、能力的搭配。此外,小组的管理机制很重要。好的管理机制,能保障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效果会更理想。
学习小组机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思考受局限时,可以借助本小组或其他小组的力量,实现答疑解惑的目的,还课堂的主体地位于学生,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以导学案为依托,明确了学习方向,能够积极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有效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多方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但不应固化为某种模式,应因“学”制宜。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每个班级的学生、每一届的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面对教育教学实际,才能真正地践行有效课堂。
(作者单位:辽宁省海城市南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