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源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考虑低年级学生特点和学习实际,以图画、照片和较少的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教材内容。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师要有备图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有效地利用这些插图,让这些精彩的教学资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合理利用教材插图。
一、运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课文插图画面的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品德与生活》教材在每个活动主题前设计单元导图,由优美鲜明的画面、真实生动的儿童形象和富于童趣的儿歌组成。其作用在于激发强烈的活动兴趣。在每单元、每课的开始,我不急于去讲课,而是让学生认真地看课文的导图,充分利用插图这一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审美熏陶。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新入学的第一课《我上学了》单元导意图,把白云形状画成各种小动物,各族小朋友骑上小动物高高兴兴去上学,营造了一个积极愉快的氛围,衬托各民族小学生愉快上学的心情。我通过先让学生看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说说上学的快乐和自己的美好愿望,为后边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春天在哪里》课文开始用两页绘制了春天的景色,击中了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学生们翻开书不用老师要求,早已津津有味地看起了七彩插图, 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和春风一起放风筝、捉蝴蝶,找春天的小动物,看春天的街道。
《炎热的夏天》《一起找秋天》《冬爷爷来了》等课文开头都配有美丽的插图。教学中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教材插图,激发想象,营造意境,感受单元主题活动的内容。
二、和插图进行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
现在的《品德与生活》教材是一种对话的文本,从视角出发,关注现实生活,通过画面的留白让学生质疑启思,找到和课文进行交流的前提,让学生带着感性的认识走进课文。教学中,提倡“看图对话”,不是就图说图,不是一幅幅地看,一幅幅地讲,而是让学生和图中的孩子进行对话,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图中的场景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一年级下册《班级也是我的家》“做一做”这一活动中有五幅图,意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在同学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自己动手想办法美化教室,把自己喜欢的图书献给班级等。教学时要切忌看图说话,而是要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感受。
插图为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提供了契机,学生叙说图中人物的表现,感受人物的品质思想;叙说事物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叙说景物的特征,感受事物的特点。
三、以图为例,进行角色扮演
《品德与生活》的教材编写一般都是主题式的,而且配以大量的插图信息。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信息和文字描述,让学生把插图和文字转化成鲜活的场景,用角色表演的形式演绎出来,再现教材描述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把客观事实化成主观感受,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师里的悄悄话》要求“读一读,演一演”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排练一个校园剧,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不同的班级物品,将书中的内容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表演出来。组织学生观看后谈谈个人的感受。《快快乐乐去上学》一课教材通过钟表的图象组合与造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早晨上学之前应该做的一系列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上,把早上一系列学生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综合起来模拟表演,教育学生按时作息,认真做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年级上册《巧安排,会节约》一课安排了模拟购物的场景,师生可共同准备一些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分成若干购物场地,带领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活动。引导学生在懂得合理消费的基础上,去实践、去体验。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理解合理消费的意义,并把这种思想转化为行动,养成习惯。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以图为例,进行角色扮演,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对角色转换产生真切的感受,加深内心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习惯。
四、开展绘画活动,放飞学生的思维
在新课堂上,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时候教师看到教材中留有大量的空白,就让学生去填写、绘画等。如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起找秋天》等课时,要求记录春天、秋天里的发现,由于一年级学生受到识字量的限制,所以在记录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图画、图形、文字、剪贴等方式简单地记录不同季节气温、动植物的变化、人们的活动等,教师要淡化对学生作品好坏的评价,不要求学生字迹写得多么好,图画得多么美,要启发学生大胆思考,用他们自己想到的方式来表达,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只要积极地参与就行。如学生们用绘画和图形记录了春天里的发现:下小雨了,小草发芽了,开花了……秋天里的发现:有的学生画了一串葡萄;有的学生画了金黄的树叶……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他们心中的不同季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