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青[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 北京 100091]
伯纳德·马拉默德研究(三)
《修配工》中雅柯夫·鲍克的犹太身份重构
⊙苗青[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 北京100091]
二战后,当欧洲文学界的大屠杀文学开始出现热潮时,美国的犹太文学界还没有出现主题鲜明的大屠杀文学,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些犹太裔作家开始创作想象力丰富的大屠杀文学作品,伯纳德·马拉默德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出生在美国的马拉默德没有亲身经历大屠杀,但是大屠杀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修配工》可以理解为他对基督教主题态度转折的起点。本论文以马拉默德创作中期的代表作《修配工》为研究文本,分析了主人公雅柯夫·鲍克在监狱中犹太身份的重构。
《修配工》 伯纳德·马拉默德雅柯夫·鲍克犹太身份重构
长篇小说《修配工》①是伯纳德·马拉默德创作中期的代表作,该作品曾获得1967年“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表现出作者在创作技巧方面趋向沉稳、成熟。罗伯特·奥尔特(Robert Alter)评价说,马拉默德在《修配工》中加入了历史因素,运用想象力量呈现“犹太性”的概念,该小说堪称“马拉默德最有影响力的作品”。②评论界基本达成一致,普遍认为《修配工》中虚构性与真实事件之间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马拉默德的兴趣,为他赢得了很多忠实的读者。小说根据20世纪初沙皇时代的一桩冤案写成,主要人物雅柯夫·鲍克的原型是门德尔·贝里斯(MendelBeilis)—— 一个俄国犹太工人,他被俄国反犹组织诬告入狱受罚,饱经折磨后被释放。此外,小说情节中还加入了法国、美国发生的两桩冤假错案的原型。如果说《店员》讲述了人们在苦难中实现“救赎”的话,那么《修配工》则描述了犹太人在反犹主义迫害之下体会犹太教的本质,回归犹太传统的道德方面的“救赎”。
《修配工》的创作背景是尼古拉二世统治下的暴乱的俄国,日俄战争刚结束,社会矛盾尖锐,政府的统治危机重重。为了转嫁矛盾,沙皇政府将矛头指向犹太人,于是像黑色百人团双头鹰会等反犹团体涌现了出来,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甚至是监狱的囚犯,都在政府宣扬的反犹旗帜下联合迫害犹太人。主人公雅柯夫起初试图否定自己的犹太身份,因为自己是一个犹太人而感到自卑,然而被捕后他经受了非人的拷打和恐吓,终于明白了自己被捕的真正原因:他无法改变的犹太身份。他意识到自己在为犹太民族甚至全人类受苦,因而变得勇敢、坚强。马拉默德虽未在《修配工》的结尾告诉读者最终审判的结果,但雅柯夫的精神感动了俄国善良的百姓,他得到了犹太人和广大正直的俄国人的同情。
雅柯夫不信教,甚至排斥和怀疑宗教,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过上普通、舒适的生活,自由地活着。他曾认为入狱的事情应该发生在一个更愿意为犹太教献身的犹太教徒身上,因此他蒙冤受屈,备受精神折磨。但不幸让他开始思索信仰、人生、命运、民族的生存等,他拒绝靠出卖别人和自己的良心获取自由,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赎罪”精神。总的来说,雅柯夫的犹太身份重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逃避现实和自我“救赎”两个阶段。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马拉默德对雅柯夫所遭受的苦难和在痛苦中的道德升华是理解和同情的,雅柯夫在冤屈中坚忍不拔地斗争到底,马拉默德赞扬了他的这一精神。
雅柯夫起初不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他想通过否认犹太身份来摆脱窘境,过上好一些的生活。他对于现实不满意,心里很苦恼,虽然出发前斯莫尔塞给他一只装有记载犹太经句的羊皮纸的经匣、一条教徒的头巾和一本《圣经》,提醒他“可别忘了你上帝”③,但是雅柯夫迫于压力不得不假装基督教徒。他为了找到好工作融入俄国主流社会,选择了非犹太人生活区基辅,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雅柯夫·伊凡诺维奇·多洛古雪夫,颇具俄国特色,并努力学习俄语,改变自己的外在特征。他的心态代表了大部分散居犹太人的心态,犹太人客居他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融入当地文化,他们极力回避本民族语言,试图混入异族文化圈。雅柯夫身上存在着两个灵魂:俄国思想和犹太意识,他流利的俄语和俄国化的生活习俗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犹太身份的削弱和否定。
救起尼古拉·马克西姆莫维奇之后,雅柯夫被尼古拉安排在一个小工厂当工人,他认真负责,指出普罗斯柯造假数据,因此得罪了普罗斯柯。他极力掩饰自己的犹太身份,唯恐别人指出他是犹太人。
托马斯·索威尔(ThomasSwowell)指出,民族身份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意义,对一些人来说,民族身份是他们夸耀的标志,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民族身份是值得珍惜的生活方式,但对第三部分人来说,民族身份是他们耻于提起,想努力忘掉的污点。犹太人就是托马斯描述中的第三部分人,他们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身处异乡的他们努力获得居住地主体文化的认同,通过改变语言、服饰、言行等外在特征否定自己的身份。事实上,雅柯夫根本无法切断自己与犹太民族传统之间的联系,无法真正融入俄国主流社会,他迷失在双重文化主体的困境中。“犹太性”已经内化于他本身,他永远无法摆脱犹太人的身份,苦难在一步步唤醒他的救赎意识。
在基辅监狱受审期间,雅柯夫反复否认自己的犹太身份,然而,身为一个接受了割礼的犹太人,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民族属性。他曾觉得自己的苦难与别人关系不大,甚至想到自杀,但是他渐渐懂得:自己的命运与犹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自杀会连累整个犹太民族,因此雅柯夫决定坚持等待判决的到来。雅柯夫从这一刻开始正视自己的犹太身份,意识到重构犹太身份的重要意义。
在评价《修配工》时,马拉默德曾说:“如果这本书不是关于自由的,我不知道它是关于什么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参与政治,你的自由在哪里?”他认为,宗教仪式和习俗仅是表面的装饰,人类的心灵才是最本质的,人需要在残酷的世界里保持对同胞的责任感和基本的尊严。马拉默德在小说中强调自由和个人尊严的重要象征意义,雅柯夫的身份从代表个体的文化身份向代表民族的文化身份过渡,最终完成了犹太身份的重构。在第二阶段中,雅柯夫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俄国犹太人“替罪羊”的身份,他摆脱了个人受难的恐惧与担忧,知道自己的命运代表全体犹太人的命运,这是他文化身份转变的标志。
雅柯夫渐渐地意识到,身为犹太人本身就意味着他在生活中是容易遭殃的,偶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在他身上交织在一起,他成了“替罪羊”,他的遭遇是个人的、痛苦的、遥遥无期的,但是他代表整个犹太民族。比比柯夫的牺牲成为他狱中生活的转折点,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坚持等待判决的到来,为犹太民族坚持斗争到底。在监狱中呆了很长时间后,他开始一章一章片段地阅读《旧约全书》。他细心地读着每个字母,他的内心在改变,他怕得少,恨得多了。
当神父劝他皈依东正教时,他用祈祷披巾盖着头,把经匣放到眉梢,以此表示抗议。他在牢里用意第绪语对话,背诵《诗篇》,以此表示对俄语主流话语的挑战。审判即将开始的时候,政府企图通过赦免一些罪犯来显示自己的仁慈与权力,但是雅柯夫坚决拒绝这一赦免,要求接受审判,他的拒绝是对沙皇权威的蔑视和对抗。
具体地说,雅柯夫实现自我“救赎”,重构犹太身份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他懂得了自己受苦的根源,他意识到在一个腐败的国家里犹太人都是有罪的,他悲惨的处境根源在于他的犹太身份和腐朽的政府。在第二阶段中,他不仅做到了像马克思·韦伯所说的接受先知的预言和戒律,而且决定为他人受苦,他变得成熟、勇敢,对政治的态度随着精神层面的升华而改变。
重构犹太身份标志着雅柯夫犹太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位贫苦、普通的犹太修配工转变成了一位肩负整个犹太民族责任的政治性人物。马拉默德在小说《修配工》的结尾运用象征手法虚构了雅柯夫与沙皇的论战。雅柯夫实现了犹太精神的强化和道德的升华,在小说结尾,马拉默德还虚构地刻画了雅柯夫向沙皇开枪的景象。《修配工》的结尾处没有直接描写法庭审判的内容,而仅以“雅柯夫坐在开往法庭的马车上”这一场景结尾,作者为什么留下这样的一个悬念呢?马拉默德说:“雅柯夫需要从中吸取很多教训,或许他已经做到了。他在监狱的经历让他有所改变,这是小说的戏剧性所在。”
马拉默德在小说中对于雅柯夫的精神给予了同情和肯定态度,他在这部小说中让反犹主义者与犹太受害者的斗争超越了文本界限,具有普遍的意义。雅柯夫懂得在苦难中继续生活下去,并怀有犹太民族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他成为全体犹太人的救世主,开始关注犹太群体利益而非旧我的得失,实现了精神的胜利。
总之,《修配工》中马拉默德对雅柯夫的苦难描写得十分详实,读者通过雅柯夫犹太身份的重构看到了犹太同胞和正直、善良的俄国人精神的可贵,看到了犹太民族的历史责任和道德准则,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体会到了马拉默德对以雅柯夫为代表的犹太受害者的同情与支持。
①本论文把2011年9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杨仁敬译的《修配工》作为文本进行分析。
②Robert.Alter“Malamud as a Jewish Writer”.Commentary,Vol.42,3(1966),p71—76.
③伯纳德·马拉默德:《修配工》,杨仁敬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作者:苗青,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美国犹太裔作家作品研究,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本论文为2016年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3262016T10 (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编号3262016T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