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
【摘 要】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三效”教学模式,文章阐述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内涵,并以“鸟类”这一节教学为例,介绍了该模式的操作环节、教学感悟和体会,以达到运用问题解决模式,构建生物智慧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47-02
生物新课标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三大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实践创新精神。新课改以来,广大生物教师在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创新了不少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即是其中之一。笔者在多年的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也就运用问题解决模式、构建生物智慧课堂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问题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合作、对话等教学环境要素,通过发现、分析、探究等问题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三效”教学模式,即其教学效益是有效的,教学效率是高效的,教学效果是长效的。具体来说,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建构,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积极体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提升,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笔者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典型性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因为典型性的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偏重用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课堂。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分析理解问题——探究解决问题——评价拓展问题”,偏重用于建构新知识的理论课堂,其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还可进行简化重组,以适应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明确提出: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下面以“鸟类”这一节的教学为例,就此作介绍。该节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境——观察分析——评价拓展”3个操作环节。
1. 创设情境
教师以多媒体演示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鸟类导入,从既能游泳又能飞翔的野鸭,到成群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家鸽;从既能在冰雪上滑行又能在水中游泳的企鹅,到在荒漠上快速奔跑的鸵鸟;从动物园展开艳丽羽屏的雄性孔雀到驯养后能学人话语的鹦鹉、八哥等,旨在给学生留下鸟类多样性的初步印象。在和学生一起交流自己认识的鸟,说出它们的生活习性后,教师小结:鸟类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这节课重点探究家鸽有哪些特征与它的空中飞行的习性相适应。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分析学情的前提下,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精心构思而成。问题情境应围绕本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中心任务进行创意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应贯穿于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虽有详略、主次之分,但都是为问题解决服务。问题情境一般由教师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由学生新生成的问题资源筛选提出,可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入,也可从日常生活经验导入,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其中都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应变的智慧。
2. 观察分析
教师出示一只活家鸽,同时出示节日放飞家鸽的画面。接着演示表1,明确观察提纲和分析思考的问题,要求前后4人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参照课本中的示意图和本章信息库的相关内容完成观察分析任务,做好记录,并把家鸽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逐项填入课本的表格中。
观察分析过程就是学生利用旧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积极思维分析理解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决不能为赶进度而包办代替,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与学生互动交流,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在学习中学生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例如,尾上的羽毛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家鸽不扇动翅膀也能停留在空中?为什么家鸽一直要吃食物?家鸽要排尿吗?等等。这时教师要智慧地利用这些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启发学生分析理解,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 评价拓展问题
在表达交流环节,每一项由一个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观察分析结果,并归纳该项的适应性特点,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逐项填入表1,最后作简要地总结。接着,教师以“鸟类都能飞吗?”这一问题转入问题拓展环节,并分别演示鸵鸟奔跑和企鹅潜游的画面。利用信息库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从翼、羽毛和骨骼3项分析理解“鸵鸟适应奔跑生活和企鹅适应潜游生活的特征”。而后设问“能飞的都属于鸟类吗?”结合演示飞翔的蝙蝠和蝴蝶的画面,引导学生得出鸟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最后在“江苏省的爱鸟周是每年的什么时候?2015年是第几个爱鸟周?我们能为鸟类做些什么?”的讨论中,学习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方法,并布置DIY任务。
各组代表表达交流的过程,也是全班共享学习成果、加深问题理解的过程。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能力、建构知识与技能的意义等提出评价。除了师评外,可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省、自悟。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发展性教学,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拓展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探索”,提高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三、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体会
1. 构建问题解决的合作关系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是问题解决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间应是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关系,生生间应是合作互助、共同成长的关系。教师要科学地运用主体发展策略、动机激发策略、层次设计策略和探究创新策略,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问题解决的合作关系,大胆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 启发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智慧地驾驭一显一隐两条主线:学生外显的学习活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更要重视问题解决的启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预设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要的是鼓励学生就问题解决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肯定其积极性的同时,再以开放、发散性的语言和学生一起探讨想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指导性整理和优化分析。
3. 调动问题解决的情感因素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调动问题解决的情感因素,营造平等、民主、宽容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可用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引导问题解决的方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宽容学生的“错误”,肯定其思维价值,积极地进行评价和引导,这不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影响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高翼之,曹惠玲.生物(七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
(编辑:杨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