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活动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2016-03-10 01:52高守兵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策略

高守兵

【摘      要】用好课前3分钟,做好课堂微活动。文章从激趣、评价、收获三个层面阐述了微活动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课前3分钟;微活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33-02

思想品德课堂微活动,顾名思义,是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的“小”活动。说它“小”,主要是因为规模小、用时少,只在课前3分钟内,由两人合作完成。活动不论大小,关键看其成效。只要用心去做,落到实处,小活动也可以有大作为。用好课前3分钟,做好课堂微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微活动之中激发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从其教学的特点看,知识的“理论性”、课堂的“枯燥性”、学习的“记忆(背诵)性”及学后的“无用性”等使其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不佳:枯燥、抽象;份量不重;是副科,还是开卷考试。这些对思想品德课的“偏见”,使思想品德课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学生厌学,老师难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3分钟就是一节课的开始,如果能巧用课前3分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引起情感共鸣,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能让每一节课的课前3分钟都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一学期、一学年下来,收效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就会由厌到爱,思想品德课堂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二、在微活动之中展示评价魅力

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在3分钟之内结束,因为每节课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要完成,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影响课程进度。内容和形式是不限的,只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都可以,能与课本知识相联系更好,形式上鼓励创新,提倡多样化。每次活动只指定一人,由他自己寻找搭档共同完成。以两人(男女不限)合作为主,活动中要能体现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为的是通过活动增进友谊,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资料,发言时在黑板上写上主标题“课前3分钟”,副标题自拟,要能体现出内容和特色。副标题的拟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给他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标题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如有两位六年级学生播报的新闻与“两会”有关,两人又都姓宋,他们的副标题就叫“两宋说两会”。在讲台上以“大宋”“小宋”相称,设计了一段对话来介绍新成立的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及其对今后的影响。学生不仅了解了食药总局,也因此记住了“大宋”和“小宋”。有位学生给自己的播报取名为“叽歪电台”,意在提醒台下同学保持安静。还有“勇姐弟智斗假警察”“交友不慎遭遇骗子”“与皇帝同名的我”“谁来做孩子的保护伞”“复旦投毒案的反思”等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政播报与点评是课前3分钟的重头戏。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选材不限,但是必须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哪怕只是三言两语。从众多繁杂的新闻事件中挑选出1~2件,在短暂的时间内让人听明白,并且寻找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说出自己的感悟。没有充分的准备,是很难做到的,这个准备过程其实是对学生有效提取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科学组织信息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由于初中学生能力有限,四五年级学生以说新闻,感知社会热点为主,六年级学生以评说事件为主。介绍新闻事件之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寻找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结合专家时评,归纳、整理出自己的观点或结论。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理性思考比感性认识更可贵。

在处理第三课“爱惜每一张纸”活动三“算算用纸量”时,播放PPT:造纸术发展到今天,树成为造纸的主要材料。根据新华网的统计,一棵5年树龄的白杨树能造约500张A4纸(拿出一包纸)。一棵高高的长了5年的树,也只能做成这么一包A4的纸,按刚才的统计,我们一天要用到一包纸就要砍掉一棵5年白杨树。那么,往少了算,一个班的用纸量,一天就能砍掉一棵树(播放一棵树倒下的视频)。全国每天的用纸量就要砍掉2千多万棵杨树,多大的一片杨树林啊!(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日记月累,我们的地球会变得如何?在播放的同时设计了6个问题:

1. 生活中这么多地方都要用到纸,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一天要用掉多少张纸?

2. 现在谁来说说,你一天大约用到几张纸?

3. 你们想象得出每天我们的用纸量有多大吗?

4. 知道纸是用什么造的吗?一棵树能造多少纸呢?

5. 知道森林的作用吗?

6. 你为什么惊讶?你此刻想说些什么?

大家仍然沉浸其中,然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笔者在点评时对两位学生大加赞赏,同时接着他们的话题导入了本节新课的学习。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可谓水到渠成。

学生发言之后,笔者的即时点评重在激励。做得好的地方大加赞赏,做得不好的地方往往以“希望以后在这方面可以有所突破……”,为后来上台学生提个醒,期待可以有所改进。学期结束时的集中点评则以激趣为主,根据其不同特点,选择最有特色之处点评并颁之以“最……奖”,如以内容取胜的“最新闻奖”“最密切联系课本奖”,以形式取胜的“最佳搭档奖”“最完整奖”“最环保奖”“最有礼貌奖”,以感悟取胜的“最义正辞严奖”“最语重心长奖”“最富哲理奖”“最言简意赅奖”,等等。虽然只是空头支票,没有物质奖励,学生却兴趣盎然,获奖者深感荣幸,有时还自告奋勇发表获奖感言。

课前3分钟的课堂微活动,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关注现实生活,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在微活动之中收获惊喜

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的课堂微活动,由学生自己选取精简却典型而有启发教育功能的材料,与同学一起分享、一起感悟、同共分享成长的快乐。同龄人的互动交流,胜于教师千百倍的说教。用好课前3分钟,做好课堂微活动,可以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学生是微活动的主角,微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然而要当好主角,也不是易事,有时还要向老师或家长求助。有的学生戏称“台上3分钟,台下许多功。”

同样是3分钟,各个年级的学生能力不同,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四年级学生比较单纯,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可采取自愿报名与排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上台次序。五年级学生可以按照姓氏笔画的多少或是姓名字母的顺序排出上台的先后次序,在上台前一周提前做好准备。六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可将活动次数减少为每周一次,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上台发言。以每周两节课来算,一学期下来,每位学生都有至少一次的上台机会。不打无准备之仗,力争让每次活动都能落到实处,让参与者与听众都能有所收获。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即使做得不够好,也不要中途打断,要努力寻找出闪光点。要多看到他们的用心之处,只要认真去做了,就值得肯定和鼓励。

坚持了几年的课前3分钟,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却令人收获了太多惊喜。“各具特色微介绍,让你记住我”“名言故事有真义,让我告诉你”“大事小评微分享,你我共成长”……这些都是学生的精心之作,也将成为师生共同的美好回忆。4年的坚持让笔者深深感到:只有教师想不到,没有学生做不到。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还你十分精彩。

参考文献:

[1] 范秀红.构建高效思品课堂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4).

[2] 杨霞.关于思品课堂微课程运用的误区解读[J].生活教育(下旬刊),2015,(10).

(编辑:杨  迪)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