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莲,禇银平,韩世范,李玉姣,谭 茜
护理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展望
程金莲,禇银平,韩世范,李玉姣,谭茜
摘要:介绍了科研成果相关概念,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护理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现状,并对国内护理科研成果应用障碍调查结果进行总结,为我国护理科研成果评价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科研;应用成果;评价指标;障碍因素
护理科研成果评价是对护理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创造性及科学价值的检验与认定,并针对护理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和效益进行评价。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家加大对护理科研基金资助的投入,护理成果不断增加,护理科研成果评价问题也已成为目前管理部门及相关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Gennaro等[1]认为,实践中有效地应用护理研究成果,不仅有益于病人的健康保健,也有利于促进护理学作为独立专业的发展。因此,应重视护理科研成果的评价。目前国内对护理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研究较少,限制了护理科研成果的转化,现将当前国内外关于护理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研究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护理科研成果相关概念
1.1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指在某一研究领域内对某一问题客观规律性的研究所产生的成果[2],是科研人员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研究,采用不同形式所表达出来的研究结果,如论文、著作、专利、标准、品种、产品、图纸等[3]。科研成果具备4个基本要素:基础研究成果必须经权威部门鉴定,应用研究成果必须被实践证明;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必须有被人们认可的表现形式,如论文、论著、报告等;必须有明确的结论,如创立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对策等[4]。
1.2护理科研成果护理科研成果是指在护理研究领域内对某一护理问题的客观规律性进行研究所产生的成果,以护理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等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转化性3个特征,是护理学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5]。
1.3科研成果应用在国外科研成果应用称之为研究应用(RU),源于Rodgers[6]早期的探索性研究,指把以研究为基础的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的过程。
1.4科研成果评价评价是以把握客观世界、评价客体价值为目的的认识活动,其本质在于揭示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评价指标体系(system of evaluation guidelines)是由不同级别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本身逻辑结构形成的有机整体。评价指标体系是系统化、具有紧密联系并反映评价对象整体的一群指标或具体指标的集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将价值标准转化为指标体系的过程[7]。按照温泊格准则[8],对基础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置时应以其对科学贡献的内部准则和对社会和经济潜在价值的外部准则为依据。
2国外对护理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的研究
现在国外常用的评价指标归纳起来主要包括3方面:研究成果的质量、数量以及影响[7]。国外科研成果评价有以下特点:①有法律保障;②政府出资,但不直接评价;③成果的质量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④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⑤评估过程的公开透明性[9]。国外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对成果质量指标特别重视,如英国科研水平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不要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只要求科研人员提供4份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荷兰的基础科研评价指标除了要求科研人员提供出版物列表,还要求提供5份关键出版物及其质量和声誉的指标[7]。
2.1美国美国于20世纪20年代便开展了科技评价。1972年通过了《技术评估法》,1993年在第103届国会上通过了《政府绩效成果法案》[9-10],以立法的形式为科技评估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该法案的推动下,评估策略在科学技术绩效评估活动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1]。美国现在常用的评估指标有引文指标、研究的直接产品、项目的长期间接结果、人文发展、回报率和其他经济指标、研究结果所处国际地位等[12-13]。美国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套科研创新评价子系统,一是学术界以论文同行评议为主的评价子体系,二是企业界以生产力转化为主的评价子体系。
2.2英国英国的评价组织由政府、研究机构和科技中介共同组成。国家科技发展方面的评估由政府完成,对于具体的科研成果、科研机构的评估由特定的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完成[11,14]。在评审基础科研成果时,英国一直采用以该成果科研人员在世界、本国及国内地区等不同层次的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及质量为衡量标准的做法。为减少个人间的感情因素,客观地评价科技成果,英国科学政策研究机构在评审科技论文时,所有论文采取匿名的方法,作者与评审人员不得接触[7]。英国现在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同行评议、文献引用情况、出版物的质量及其影响、在国内和国际会议上的特邀学术报告(作为国内、国际同行认同的主要指标)、获得奖项情况等[15]。
2.3德国德国于20世纪40年代开展科技评价工作,起源于原西德政府提交给会议的科学议案[16]。德国目前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取得科研成果数、发表论文数、国内外获奖情况、获得知名度,最重要的是科技成果在国内外的领先地位及其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17]。
2.4日本日本在评价科研成果时采用了论文发表情况、著作情况、被表彰和学术界的评价、演讲被邀次数、人才培养与人事交流情况、研究创造和指导能力、被技术开发采用和为发现、发明提供理论依据的情况[18]。
2.5其他近年来,国外学者在科研评价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倡在护理科研领域应用批判现实主义方式。McEvoy等[19]研究显示,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相对新的哲学观点,它结合了现实主义存在论与相对主义认识论发展,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相对主义方式。采取批判现实主义方式的潜在利益,可以从科研评价的两方面考虑:理论导向程序评价及政策评价。Clark等[20]研究显示,批判现实主义有利于理解复杂的结论,使干预最优化,利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路径的研究。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赫希教授提出了h指数。一个人的h指数是指在其发表的n篇论文中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它是一种定量评估论文质量的方法,这个指标是引文影响力和论文产出力二者相结合的测度指标。根据其定义可以看出,用h指数可以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科学研究机构或者某项科研项目的科学研究水平及用于学术期刊的评价过程中[21]。也有学者提出,科学引文索引(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3]。
3国内对护理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研究
3.1国内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研究科技成果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科技评价方法多采用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做出非量化的结论,主要实践形式是同行评议。随着科学计量学(包括文献计量学、专利分析、经济计量学、成本效益分析等)的兴起,科技评价得以定量化。定量评价是依据某种模型对科学研究活动与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定量的结论,尤其是增加了对科技成果外部定量的评价。也有采用半定量评价法,半定量评价法是指界于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之间的第3类评价基础科研成果的方法,如案例研究法和回溯法[22]。有研究表明,单纯定量或定性研究都会使评价结果偏离公正性,建议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22]。目前在评价科研成果时常用的主要方法有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文献计量法、层次分析法、案例研究与回溯等[23-25]。
20世纪80年代,同行评议机制被正式引入国内[26]。同行评议一般包括通信同行评议、专家组或委员会同行评议、现场同行评议和内部同行评议几种[22,26]。同行评议是科技成果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但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公正。由于是个人意见的定性表述,即使是在一套指标体系下进行,但一定程度上在衡量标准掌握的尺度上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专家个人学术水平、学术观点乃至个人素质、修养的影响,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甚至易高估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另外,新的学科纷纷出现,分类越来越细,交叉学科越来越受专家研究领域局限性的影响,在评价时难以对所有研究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目前,科技成果评价仍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简便的、适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使专家无从把握,尤其在人际关系、利益冲突时,同行评议的公正、客观性将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出现“马太效应”[27]。因此,在评审时需要严格遴选专家,要求从事专业要与评审的成果、专业一致,并要建立保密制度,也可采用双盲评审,保证评审的科学、客观、公正。20世纪50年代末德尔菲法的提出,使专家系统地、匿名地、有充分时间地利用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处理复杂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匿名方式进行几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通过有组织地对每一轮专家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和反馈,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得到较为一致且可靠性较大的结论或方案[28-29]。专家在没有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对某些预测方案给出明确的答案,专家要熟悉该专题;另外,周期长、分散程度较大时需要多次咨询,特别是由于专家评价的最后结果是建立在统计分布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不同专家的直观评价意见和协调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此法有一定的局限性[30-33]。
随着对科技成果评价的研究,文献计量法已应用于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论文的数量、是否为论著、刊载在国内外何种刊物、科技论文的引证、引用率、平均被引次数、影响因子等指标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25]。计量指标的分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受个人主观因素干扰和其他非科学因素影响,有助于规范评价行为[27]。SCI作为美国开发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被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派生出了科研绩效评价功能[34]。20世纪80年代,英国高校基金会采用SCI 对大学科研水平进行研究评估考核,并于1986年第1次公布结果,是最早对大学进行科学评价的国家[35]。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南京大学最早引入SCI作为评价指标。随后国内有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将SCI评价指标用于科研评价,促进了我国国际论文发表量及水平的提高[36-37]。但是,SCI 作为单一科研评价指标,只能部分说明被评价对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相对学术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教师或者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科技创新能力[35]。也有学者提出,由于普通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限制和学校发展历史的局限性,用SCI作为重要的评价工具是不符合实际的[38]。况且,对SCI认识不足会对我国医学教育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丧失获得学位或提升职称的机会,出现崇拜SCI与学术造假现象[36]。因此,在利用SCI的引文数据评价科研成果时要全面分析检索到的数据[27]。
由于定性评价中存在太多的主观性,使得评价结果偏离公正性;定量评价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使得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不科学性[22]。有些学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此法通过将决策者的思维过程实现数量化,从而解决多目标、多层次、多准则的决策问题。其优点是提供了层次分析思维框架,便于整理思路,做到结构严谨、思路清晰;通过对比进行标度,增加了判断的客观性,把定性判断与定量推断相结合,增强了科学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人的经验与判断,其核心功能是对方案进行排序选优;其缺点在于得出的结果是粗略的方案排序,人的主观判断对分析结果影响较大,使其进行决策的主观成分很大[23]。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利用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等现代工程数学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的评估数学模型[39-41]。刘法贵等[4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经过研究建立了基础研究成果评价模型,采用此模型对基础科研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加权计算,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克服了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模型突出了硬性指标,弱化了软指标,达到了科学性的要求,有效减少了外部干扰。目前,各部委、国家成果评审机构的评审指标多数是直接采用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所提出的概念作为指标。1998年,国家科委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奖评价指标体系,3个一级指标为科学发现、科学价值、科学界公认;9个二级指标为发现程度、难易程度或复杂程度、学术水平、对推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及分支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主要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对本研究成果的评价[7]。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评价指标为科学发现程度、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被他人认可的情况、主要论文发表刊物和专业著作的影响、对推动科学发展或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作用;国家技术发明奖评价指标为新颖性与创造性、技术先进性、成熟完备性与转化应用情况、发展前景及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开发项目评价指标为技术创新程度、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技术创新对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已获经济效益、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项目评价指标为技术创新程度、技术指标的先进程度、推广及应用程度,已获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国内各省成果的评审工作无统一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立统一、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各类学科的性质特点,探索符合各自学科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廖燕玲等[43]提出了科研成果内容所具有的知识质量是对其进行评价的本质性要求,从创新程度、贡献度、研究难度3个方面对科研成果进行评测;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把人为因素的干扰降到最小。林志标[44]提出了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原则是延时评价原则、同行评议原则、专家经验与查新检索相结合原则、重视异议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3.2国内护理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研究长期以来,护理科研成果的评价与其他科研成果评价一样,多采用定性评价。有必要根据护理科研成果的特点和要求,构建一套科学、客观、针对性强的护理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期提供一个可操作性强、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工具,引导护理科研成果为临床服务[24,45]。叶秀娟等[45]采用德尔菲法对护理科研成果应用前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以成果水平、成果价值、成果效益、知识产权、转化环境5个一级指标,科学性、创新性、学术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专利转化情况、市场、医院及服务对象需求等14 个二级指标,设计严谨、学术新颖性、论文被引用总次数、应用前景、推广应用广泛性和迫切性、资金支持等39个三级指标为体系的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体现了护理科研成果的特点,反映了护理学科的特征内涵,对护理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3护理科研成果评价存在的问题①缺乏护理科研成果专用的评价机制:刘法贵等[42]对基础研究科研成果评价的研究表明,目前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不尽合理,评价分类不明确,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廖燕玲等[43]认为,以往的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针对性不强、指标相容、主观指标过多的缺陷,很难充分反映科研成果的内在价值。②专家评议制度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重人情,使评审结果虚高。③查新报告缺乏权威性:目前多数机构查新人员的专业与查新内容不一致,造成查新内容偏颇。④缺乏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评价:多数科研成果在项目结束后即进行鉴定,缺乏应用的过程及应用效果的真实情况。⑤科技成果多采用同行评议,“马太效应”明显。⑥片面追求SCI效应,对科技成果的实际质量关注很少。⑦科研鉴定评价笼统:目前常用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4个等级进行评价,何谓“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评语的依据是什么?当前的国内或国际水平到底是何种状况?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合理的解答,才能真正体现科研成果的创新特性[43]。⑧期刊的等级等同于论文的质量:学术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只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目前科研成果评价中用期刊质量代替论文质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核心期刊与任何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一样明显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期刊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期刊等文献计量指标及各种数据库只是文献的核心评判指标,并不能完全代替胜任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重任和学术论文价值的评价标准[46]。受作者个人学术水平、人情关系、市场利益驱动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质量不尽相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应一概而论。⑨SCI作为较重要的评价工具被普遍应用。目前,SCI已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期刊和论文被SCI收录和引用的数量多少,普遍被认为是评价该国或地区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要衡量一篇论文的学术水平,国际上习惯的做法是首先看发表论文的刊物水平,而衡量学术刊物水平常用的客观标准就是它的影响因子。我国学术刊物被SCI收录较少,根据影响因子衡量刊物水平只能在同一学科内才可以进行直接比较,不同学科刊物的影响因子不能直接互为比较,应科学、合理地使用本指标[38]。
4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已重视科研成果的评价工作,学者们也针对各自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建立健全专家评审制度、建立一套护理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迫在眉睫,重点应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完善护理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如在护理研究成果评价时应将h指数与护理临床应用情况结合起来加以评价,并要明确其局限性。有学者提出,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能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3]。但目前因护理人员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因外语水平有限其科研成果难以被SCI收录,所以在护理科研成果评价中应辨证地认识这一指标。应结合国情及护理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选用指标时应具备系统性、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公平与公正,尤其是选用一些针对护理学科特点较强的且较为简明及实用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以提高评价实践的操作效率,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公平与公正;此外,要客观看待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出论文的学术质量,但不能直接证明其学术价值[46]。科研成果的价值体现在认识世界的广度、深度及改造世界的效用上。前者可用成果的真理性标准检验,后者可用成果的效益性标准检验。由于成果研究出来以后其成果经实践检验还需要时间,其效用不能立即显现,因此对成果价值宜采取延时评价,即在护理成果发表后一定时期或临床应用后进行[47]。建立护理科研成果评价的专家梯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形成综合判断,作出准确的评价结果。由于护理科研成果水平很难用一种方法来准确评判,而护理科研成果评价的标准有许多,因此,护理科研成果的综合评价比较模糊,比较复杂,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评价问题。因此,可借鉴比较成熟的模糊评判方法进行评价,并要结合查新结果对护理成果的创新程度作出评判。评价时要注意科研诚信,摒弃抄袭他人论文、篡改试验数据、专家挂名等现象。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性,加强制度、体系和法规建设,做好宏观管理。
参考文献:
[1]Gennaro S,Hodnett E,Kearney M.Mak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 reality in your institution[J].Am J Matern Child Nurs,2001,26(5):236-244.
[2]蒋悟生.研究成果评价的重要工具:科学引文索引[J].情报杂志,2001,20(5):82-84.
[3]李苏.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6:13-14.
[4]杨育华.试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J].宁夏社会科学,2002,5:125-128.
[5]邱丽丽.大型综合医院护士科研成果应用障碍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2-18.
[6]Rodgers 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by nurses in general medical and surgical wards[J].J Adv Nurs,1994,20(5):904-911.
[7]徐文焕,罗长坤,黄国琼.基础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35-36.
[8]王燕玲.技术复杂性与科技评价标准选择[J].科学学研究,2005,23(6):801-805.
[9]Werner SM,Souder WE.Measuring R & D performance-US and German practices[J].Rea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7,40(3):28-32.
[10]David R.Evaluation of the socio economic impacts of research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McGraw-Hill Comp 8-release Inc,2004:7-9.
[11]陈宁.美国的科技评价与科研事后评价概况[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22(12):25-31.
[12]Garfield E.Random thoughts on citationology:its theory and practice[J].Scientometrics,1999,43:69-76.
[13]龚旭,夏文莉.美国联邦政府开展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估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3,24(2):1-3.
[14]Cozzens.S.US reasearch assessment:recent development[J].Scientometrics,1995,34(3):356-358.
[15]Bllantinea J,Brignalla S,Modellb S.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in public health services:a comparison of U.K.and Swedish practice[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asearch,1998,9(1):71-94.
[16]刘莉.欧洲各国大学科研评价及其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9):86-90.
[17]廖方宇,邓心安.马普学会研究所评价对我国研究所评价工作的启示[J].科技导报,2003,9:22-25.
[18]熊树民.日本的基础研究成果评价[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5:84.
[19]McEvoy P,Richards D.Critical realism:a way forward for evaluation research in nursing?[J].J Adv Nurs,2003,43(4):411-420.
[20]Clark AM,Lissel SL,Davis C.Complex critical realism:tenets and application in nursing research[J].Adv Nurs Sci,2008,31(4):E67-79.
[21]梁作明,邓昱.h指数对科研成果评价的新视野[J].现代情报,2011,31(9):44-46.
[22]徐文焕,罗长坤,黄国琼.科研成果评价的常用方法与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9):612-614.
[23]郝国杰.科技成果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4-7.
[24]李海燕,徐顽强,董小艳,等.临床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8):606-609.
[25]程金莲,褚银平,韩世范,等.从2010年—2012年5种护理期刊载文分析护理研究状况[J].护理研究,2015,29(5C):1827-1831.
[26]吴述尧.同行评议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7.
[27]黄毓文,吴少林,黄小珍,等.关于建立多元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一点思考[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3):227-229.
[28]王霞,徐勇勇,刘丹红.卫生统计指标筛选方法探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10(1):20-25.
[29]邓芳.采用德尔菲法构建精神卫生立法评价指标框架[D].长沙:中南大学,2004:14-20.
[30]应桂英,李恒,段占祺,等.卫生统计指标筛选方法评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6):465-467.
[31]袁勤俭,宗乾进,沈洪洲.德尔菲法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研究——南京大学知识图谱研究组系列论文[J].现代情报,2011,31(5):3-7.
[32]刘小纬,孙政,骆华伟,等.引文分析法结合德尔菲法在医学期刊评价中的应用[J].浙江实用医学,2015,20(5):388-391.
[33]陈园园,朱滨海,唐大龙.应用德尔菲法构建三级综合性医院医教研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医院,2015,19(4):35-37.
[34]邱均平.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16.
[35]段志光,张岩波,杨利军.SCI 评价指标与地方医学院校的建设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5,36(1A):4-7.
[36]朱晓明,李艳红,杨华光,等.正确认识SCI 在医学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25-26.
[37]鄢琦,鄢佳程.SCI、中文核心期刊与高校科研论文水平的评价[J].经济师,2008,12:7-8.
[38]冯敏.普通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4,3:84-86.
[39]俞校明,张维全.科研成果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法[J].甘肃科学学报,2000,12(2):85-88.
[40]王君芳,李萍,岳晓宁.科研成果评价工作的定量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0,12(4):86-88.
[41]彭本红,孙绍荣,吴晓伟.面向知识创新的科研成果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4,18(4):33-37.
[42]刘法贵,张愿章,冯志君.基础研究科研成果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1):83-85.
[43]廖燕玲,陈玉华,徐天伟.基于知识质量测量的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4):130-132.
[44]林志标.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设计[J].浙江教育科学,2002,4:22-24.
[45]叶秀娟,程金莲.护理科研成果应用前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3,8(9):116-117.
[46]吴赣英.学术期刊对科研成果评价的理性反思[J].出版发行研究,2010,8:66-69.
[47]刘燕妮.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3:78-79.
(本文编辑范秋霞)
Study and prospect of 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evaluation indicators
Cheng Jinlian,Chu Yinping,Han Shifan,et al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xi 030001 China)
AbstractIt introduced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analyzed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status quo of 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 abroad and at home.It summarized the survey results of application disorder of 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application results;evaluation indicators;disorder factor
(收稿日期:2016-03-27;修回日期:2016-04-22)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4.003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5B-1672-05
作者简介程金莲,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禇银平单位:030012,山西省人民医院;韩世范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玉姣、谭茜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
基金项目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13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