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轩
在校医学生关怀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李明轩
Investigation on school medical students’ caring interactions
Li Mingxuan
(West China Second University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Sichuan 610041 China)
摘要:[目的]了解在校医学生群体之间关怀及感知能力、组织氛围现状及其对关怀及感知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共477名医学生进行关怀互动行为调查。[结果]男生典范维度得分较女生高;医学技术、临床医学5年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8年制、护理专业的医学生典范及帮助两个维度得分均依次增高;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典范维度得分较未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高;不同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所学专业是否自我意愿、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典范及帮助两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校医学生的关怀互动行为因性别、专业及是否参与临床实习而有所差异,它是一种在校园环境中形成的可控、可调、可培养的人文关怀素养。在良好的关怀互动教育导向和氛围影响下,关怀互动行为有提升的可能性和空间。
关键词:医学生;关怀互动;医学教育
有研究显示,我国医学生的关怀素质不容乐观,医学生的关怀能力与国际关怀能力评分标准比较,普遍偏低,提示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应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1]。这是医学宗旨的体现,也是我们减少或消除医疗实践中种种“不关怀”或“医疗冷漠症”现象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在校医学生群体之间关怀及感知的能力、组织氛围现状及其对关怀及感知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同辈群体关怀互动量表(Peer Group Caring Interaction Scale,PGCIS)[2]来探究影响医学生关怀能力的因素,以期为培养在校医学生的关怀意识及关怀能力,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4年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对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各专业医学生477人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全日制医学院在校学生;②年龄18岁~24岁。排除标准:①在职医学生;②未经过全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者;③已担任助教或其他教学岗位者。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PGCIS是由Linda Hughes将多个相关量表集合而成,1993年第1次出版,旨在评价学生同辈群体关怀感知的组织氛围[2]。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3]。该量表包括典范(8个条目)和帮助(7个条目)2个维度、15个条目。典范描述为愿意帮助或支持同辈群体行为;帮助描述为能被同龄人感受关怀的行为。2个维度的内部条目相关度平均为0.60,Cronbach’s α系数为0.91。每个条目采用李克特6级计分法,分别计1分~6分,对应的依次是非常不同意、中度不同意、有点不同意、有点同意、中度同意、非常同意,这是一个可信、有效的评价,同时,还能用来应用评价潜在课程以及用来加强学生关怀互动的教学技巧[2]。
1.2.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各个专业内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前由研究者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员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交谈收集资料,完成调查表的填写及确认。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本研究共调查480人,填写问卷48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477份,问卷有效率99.4%,477名医学生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477名医学生一般情况
2.2不同类别在校医学生关怀互动行为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医学生关怀互动行为中典范、帮助维度的得分比较±s) 分
3讨论
3.1性别对关怀互动行为的影响由本研究结果可见,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愿意帮助或支持同辈的群体行为,而由于男生的表达方式隐晦、表达程度不够,导致未能被同龄人感受为关怀行为。这与雷海露等[1]的研究结果刚好相反,这可能与样本的构成及教育环境的差异等有关。
3.2专业对关怀互动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技术、临床医学5年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8年制、护理专业的医学生关怀互动行为表现依次增强,这可能与样本构成、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临床的接触机会、专业内学生性别比例有关。
3.3是否进入临床实习对关怀互动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进入临床实习的在校医学生比未进入临床的在校医学生表现出更愿意帮助或支持同辈,由于进入临床实习是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与单纯的校园生活有很大不同,随着各方面经验的增加其关怀互动行为容易产生波动和变化[3]。由调查结果可以推断在校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得到的关怀教育,使其同辈关怀的意愿在更多关怀需求的临床实习氛围中得到放大,但可能是实习生活太繁忙,科研、临床、找工作等多方面压力下,对同辈群体的关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多地表现为对病人的关切,导致未能被同辈群体感知。
3.4其他项目对关怀互动行为的影响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所学专业是否自愿、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对关怀互动行为无影响。关怀互动行为不会因为以上客观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它是一种在校园环境中形成的可控、可调、可培养的人文关怀素养,即在良好的关怀互动教育导向和关怀互动氛围影响下,关怀互动行为可以被有效的提升。医学关怀教育在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医学生个体的成长背景、发展趋向、智力水平的不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差异而非“差距”思想指导下,承认学生主体的异他性,对于学生在学习与情感发展的差异上给予合理的评价[4]。
4对策
4.1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医学生互动关怀教育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润[5]。”医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医学技术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更需要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6],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养成,培养在校医学生互相关怀的能力,提升医学生相互关爱的氛围。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定之前,在大多数医生的视野里,病人只是静态的“物质”、动态的“生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属性的人,这种偏执的思维定式,有时很难让医师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更不要说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了[5]。而从医学生同辈群体之间进行关怀互动的调查及干预,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医学生关怀意识及能力的形成和加强,可行性高,教育投入成本低,收益高,而且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关怀教育学的发展[7-9]。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营造尊重、理解、宽容、关爱的校园文化与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机会与空间;在课程设置上,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在专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开设多种多样的通识性选修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自我兴趣的导引下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上,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L),最大限度地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4]。给予病人良好的人性化服务,开设以关怀互动为主题的讲座,让人文与技术并重的理念深植于学生心中。
4.2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特别是调动男生的关怀积极性,将关怀意愿放大成行为而被感知,进一步带动更多的同学进行同辈关怀。医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但大学生活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女生节、三八节、扶贫支教、探望孤寡老人等活动,让学生更多、更广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实践中体会到集体的关怀氛围。这样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体验和实践中提升关怀能力和综合素养[10-11]。 因人文关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环境和教育的促进下,通过自身认识和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12]。
4.3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营造关怀氛围当今信息化迅猛发展,早已不是通过大字报来了解信息的年代。有关部门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电子载体,建立各班、各专业、各年级的QQ群、博客、网络班级,开拓信息化的医学生关怀教育渠道。
4.4重视关怀互动行为评价从典范和帮助两个维度体现在校医学生关怀同辈的意愿和被感知关怀的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在校医学生关怀互动的意愿和被感知能力在良性范围内,但不良因素仍普遍存在。因此,应加大关怀互动教育的力度,提前增加临床见习机会,营造校园良好的关怀互动氛围将对在校医学生的关怀互动能力产生良好的“助推剂”作用。
参考文献:
[1]雷海露,张金华,姚桂英,等.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36-37.
[2]黄行芝,刘义兰,杨春.关怀护理学——华生人性关怀理论在护理的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57-165.
[3]胡文靖.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特征与类型初探——以安徽科技学院学生为例[J].文教资料,2009(4):205-207.
[4]李珊珊.关怀教育: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层关照[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3-5.
[5]马静.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应重视人文关怀[J].民营科技,2007(5):194.
[6]黄丽英.医学生医疗人文关怀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5,18(5):58-59.
[7]Leininger M.Leininger’s theory of nursing:cultural care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J].Nurs Sci Q,1988,1(4):175-181.
[8]Leininger M.Care the essence of nursing and health[M].NJ:Charles B Slack,1984:12.
[9]Orem DE.Nursing concept and practice[M].Chery Chase MD:Mcgraw-hill,1985:49.
[10]贾婀娜,袁小洪,王秀萍.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J].职业时空,2009(11):85-86.
[11]张玉旺,仇宝山.人文关怀视域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3):82-83.
[12]黄弋冰,许乐,姜小鹰.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4B):673-674.
(本文编辑范秋霞)
(收稿日期:2015-04-09;修回日期:2016-02-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4.045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5B-1785-04
作者简介李明轩,护师,本科,单位: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