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 江苏 丹阳 212300)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指患者锁骨下动脉或其头臂干椎动脉起始处的近心端出现完全或部分闭塞性损害,导致其患侧椎动脉血流逆行,进入其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心端,从而造成其椎-基底动脉出现缺血症状的一种疾病[1]。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眩晕、复视、感觉异常、双眼视力下降等,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发音困难、吞咽困难、耳鸣、抽搐及精神障碍等症状。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等疾病有关。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该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我们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9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2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9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这些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被确诊患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均伴有眩晕、复视、感觉异常、双眼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4例,其年龄为43~78岁,平均年龄为(63.75±2.34)岁。
我院对这39例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体的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彩超仪探头的频率设为7.0MHz,对患者的颈段椎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锁骨下动脉等进行探查,并对其颈部动脉的内径、内膜厚度以及管腔中是否存在斑块回声等情况进行探查。然后将彩超仪探头的频率设为2MHz,通过枕窗对患者颅内段的椎-基底动脉进行探查。使用彩超仪对患者颈段椎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和方向进行探查,一旦发现其颈段椎动脉的血流频谱形态出现异常,就要对其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的起始处进行重点探查,找到其锁骨下动脉盗血的原因。若患者的锁骨下动脉较深或其无名动脉不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则将彩超仪探头的频率设为5.0Mhz或7.5MHz后再对其进行探查。最后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将彩超仪探头的频率设为5.0Mhz,用枕窗对其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进行检查,以明确其椎-基底动脉血流的速度和方向。
这39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被诊断出患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其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其中,有6例患者被诊断患有锁骨下无名动脉狭窄,有28例患者被诊断患有锁骨下动脉狭窄,有5例患者被诊断患有锁骨下动脉闭塞。其中,有4例患者被诊断患有大动脉炎,有35例患者被诊断患有动脉硬化。
①由动脉硬化所致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在其彩超声像图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其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的起始处存在斑块,且伴有较强的回声。②由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在其彩超声像图中可见其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的管壁均存在不均匀增厚的情况,从而致其动脉管腔狭窄,其动脉管腔狭窄处的内径一般为1~2.8mm,血流在通过其动脉管腔的狭窄处时呈五彩状,且其血液流速有所增加,最高流速可达514cm/s。
这39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其患侧椎动脉中均有逆向血流。其中,有6例患者椎动脉的血流频谱形态完全相反,有14例患者椎动脉的血流频谱形态在收缩期相反,有19例患者椎动脉的血流频谱形态在收缩期有切迹。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多数患者发病的部位均为左侧锁骨下动脉[2]。人体左侧的锁骨下动脉比右侧的锁骨下动脉更为细长,会承受更大的血流剪应力,因此易出现脂质沉积、血管内膜损伤等情况,从而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使锁骨下动脉远端管腔中的压力下降,最终导致锁骨下动脉血流逆行。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该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诊断技术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可有效地检查出患者锁骨下动脉的狭窄程度,并能探查出患者椎动脉内血液的逆流情况。②可有效地检查出患者颈部动脉的内径、内膜厚度及其管腔中是否存在斑块回声等情况。③能准确地探查出患者颈部动脉的血流频谱形态。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这39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被诊断出患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其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其中,有6例患者被诊断患有锁骨下无名动脉狭窄,有28例患者被诊断患有锁骨下动脉狭窄,有5例患者被诊断患有锁骨下动脉闭塞。其中,有4例患者被诊断患有大动脉炎,有35例患者被诊断患有动脉硬化。可见,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明确患者病变的具体部位,且能对其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准确地估测。
[1] 蒲英梅,梅华,辛艳芬.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03:172-175.
[2] 戴旭辉,余晓梅,梅芳.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中的应用[J]. 中国医疗设备,2013,10: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