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伟(大理大学图书馆,云南大理671003)
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
云龙宝丰白族家谱的特色及价值
何俊伟
(大理大学图书馆,云南大理671003)
宝丰白族属山地白族,其姓氏多来自洱海周边的喜洲、邓川等地,而宝丰白族家谱在编纂特征、家谱内容上与洱海周边的坝区白族家谱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宝丰白族家谱对研究白族姓氏来源、迁徙和分布、民族特性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云龙宝丰;白族家谱;特色;价值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3.001
宝丰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横断山南端澜沧江纵谷区的云龙县,是以白族为主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清云龙州人董善庆《云龙记往》载:“云龙州,古云龙甸也,其名得于澜沧江,江为蒙诏时四渎之一”〔1〕。宝丰,古名雒马、雒马井、金泉井。(雍正)《云龙州志》载:“金泉井……原产五井,一名金泉、一名河边、一名石缝、一名民居、一名雒马,其三井因地震卤闭久已湮没,课皆并于二井”〔2〕243。清代雍正年间仅存金泉、河边二井,而金泉井是云龙八大盐井之一。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知州钱以敬将州治从旧州迁往雒马井,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止,是这一时期云龙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初,随着云龙银、铜矿业和盐井的开发,内地汉族及洱海流域的白族纷纷迁入云龙〔3〕3,尤以明代洱海周边喜洲、邓川的“董、杨、王、尹、赵、段”等白族大姓为多。宝丰《杨氏世系表》载:“鼻祖杨芝于明正统癸亥年(公元1443年)与董万卷进雒马开发河边井、石缝井”;宝丰尹氏《报本追远》载:“至万历年间,銮、茂二公始迁云龙,同董、赵二姓并开金泉盐井,故世籍于宝丰”;宝丰《王氏家谱》载:“王氏,世承盐产业,代出名人”;随着白族及内地汉族的涌入,宝丰逐渐形成了“田亩日开,客商日众”的繁荣景象〔4〕2。清宝丰人口,据(雍正)《云龙州志》载:“附井居民四百余户”,以平均每户四人计,有近一千六百丁,而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云龙州人口仅“二千三百八十六丁”〔2〕241-243,可见清雍正时宝丰人口在云龙州是较多的。
近年来,笔者收集了数十部云龙宝丰白族家谱,从云龙宝丰白族家谱来看,与洱海周边的白族家谱内容有差异,可以说,云龙白族家谱既延续了洱海周边白族姓氏源流、世系记载,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极大地丰富了白族家谱的内容〔5〕。本文就云龙宝丰白族家谱的特色及价值进行探析。
(一)家谱形式多样
宝丰白族家谱有记载单个姓氏的单姓谱,如《王氏家谱》《杨氏宗谱》《段氏宗谱》《杨氏志谱》《姚氏志谱》,尹姓《报本追远》,李氏《祖德流芳》,段氏《酉阳世泽》《本固枝华》等。有记载三个姓氏的合姓谱,如《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该谱记述了铜匠杨、桃树杨和小河箐尹三宗因过继子嗣而形成的互有亲族关系的家族发展史,从中也可了解白族延续家族姓氏发展的习俗和方式。宝丰白族家谱世系记载以父系为主,同时也兼顾母亲世系的记载,这种记述方法学术界称为“内外谱”,即“族谱世系是双系的,既有父亲的世系,又有母亲的世系”。“内外谱”体现了妇女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具有魏晋家谱的遗风,现仅发现朝鲜族等家谱有“内外谱”〔6〕,这种家谱记述形式与洱海周边的白族家谱世系记载有所区别,洱海周边的白族家谱世系记载以父系为主,不记载母亲世系,可见,云龙宝丰白族家谱“内外谱”丰富了传统白族家谱的形式;其次还有未记世系而专载与家族有关的诗文、碑刻等内容的家乘,如《五云董氏家乘》。
(二)家谱篇幅简练
宝丰白族家谱多以世系和祭祖仪式记载为主。如民国时期的《杨氏宗谱》(手抄本),内容分“祭祖祈祷仪式和杨氏世系”;篇幅较多的有民国时期的段氏《酉阳世泽》(手抄本),内容分“世系、碑刻、诗词”三部分。民国时期的《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手抄本),内容分“祭祖仪式、三宗世系(以“天、地、人、和”分别记载铜匠杨、桃树杨、小河箐尹姓和外戚世系)、诰封(收文7篇)、碑刻(2通)”;有的家谱仅载世系,如民国时期的段氏《本固枝华》(手抄本),载段氏世系和外戚世系(外曾祖、外祖、岳父、兄弟);有的家谱仅几页纸,如20世纪90年代以后编的《张氏浚祖世系表》(5页);《杨氏世系表》(1页);《王氏家谱》(2页);《段氏世系表》(1页)。
(三)家谱名称不一
宝丰白族家谱名称多样,主要有“家谱”,如《王氏家谱》;“宗谱”,如《段氏宗谱》《杨氏宗谱》;“家乘”,如《五云董氏家乘》;“志谱”,如《杨氏志谱》《姚氏志谱》;“报本追远”,如杨氏《报本追远》,尹氏《报本追远》;“祖德流芳”,如杨氏《祖德流芳》,李氏《祖德流芳》;郡望堂号为谱名,如段氏《酉阳世泽》,“酉阳”为段氏堂号;世系分支为谱名,如段氏《本固枝华》等。
(四)家谱首纂较晚
宝丰家谱最早为清代纂修的《字氏家谱》(手抄本);而民国时期纂写的家谱最多,有杨氏的《杨氏宗谱》《杨氏志谱》《祖德流芳》《报本追远》;段氏的《段氏宗谱》《酉阳世泽》《本固枝华》;王氏的《王氏家谱》;李氏的《祖德流芳》;尹氏的《尹姓家谱》;姚氏的《姚氏志谱》等,均为手抄本,家谱字体书写秀丽,布局合理,字体多以楷体、行体为主。
(五)家谱世系记载不长
至民国时期宝丰白族家谱所载世系最长为清代《字氏家谱》,“世系”载字氏“宋代始祖阿南以下18世”,而其他宝丰白族家谱世系记载多始于明嘉靖时期。民国《酉阳世泽》载段氏“明嘉靖间始祖段廷桂至民国间段鑑计14代世系”。民国重修的《大理史城董氏族谱》“附谱”载明嘉靖间落籍云龙宝丰的董万卷一支和董诏一支各13代世系。民国《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载“‘铜匠杨’明代始祖杨秉彝以下13代世系、‘桃树杨’明代始祖杨璜以下12代世系、‘小河箐尹氏’明万历间始祖尹相以下14代世系”。民国《杨氏宗谱》也载“明景泰间始祖杨彦以下15代世系”。若以每代25年计,据明嘉靖至民国年间云龙宝丰白族家谱世系统计,这些白族大姓开发宝丰盐井的时间约为300~375年的历史,而民国《杨氏志谱》载“自入籍金泉井已八百余年”,说明该杨氏入籍金泉井至少在宋大理国时期。
白族家谱秉承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内容和基本特性,书写文字也以汉文为主,但白族家谱作为民族性、区域性、专门性的文献,它承载着白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无法替代的内容特色〔5〕。而作为山地白族的云龙宝丰家谱在内容上保留了明显的白族特色,是白族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家谱姓氏来源
从白族家谱姓氏来源记载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土著:多以洱海周边为世居地。②入滇:三国时期、唐初入滇,多来自江南、河南、湖北、江西、甘肃等地。③出滇: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由段福率领寸白军随兀良合台进攻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寸白军就地解散,寸白军之校尉谷均万、谷均千、谷均百兄弟三人及在军中同时服役而又有姻亲关系之王朋凯、钟千一、熊再时等相结而滞留于江西吉水,相继又结伴徙居湖南大庸、桑植,至今已七百余年〔7〕,进而形成了湖南桑植、湖北鹤峰、贵州毕节等地白族,此外还有“赐姓”等。而宝丰白族家谱姓氏来源记载则较为清晰,多数家谱姓氏来源于洱海周边的喜洲、邓川。云龙宝丰白族家谱姓氏来源主要有以下情况。
1.大理喜洲
杨氏:据《报本追远》(民国)、《杨氏世系表》(现代)载始祖均为杨洪清,汉建兴三年随武侯入滇落籍喜洲,至二十五世杨玉芝于明嘉靖间入籍云龙宝丰。《杨氏世系表》载杨氏云龙迁始祖为杨玉芝,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与董万卷共同经营“河边井、石缝井”。据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首修的喜洲《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载:“远祖公讳洪清,字真甫,古钟离之后,定远人。汉称凤阳为钟离,即今濠梁(今安徽凤阳县)也”〔8〕1788,说明喜洲《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云龙宝丰杨氏《报本追远》《杨氏世系表》所载始祖同为杨洪清,而云龙宝丰民国杨氏《报本追远》《杨氏世系表》始祖均为杨洪清迁云龙宝丰支系,《杨氏世系表》与《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对照,宝丰迁始祖为喜洲杨氏第十七支、二十四世杨禾后裔,即二十五世杨玉芝,其有子二:杨裕、杨禧,均立业云龙宝丰五井〔8〕1788,其中宝丰《杨氏世系表》所载杨氏为“杨禧”一支,《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所载世系“杨禧”为:“杨禧-孟英-言-述伊”,述伊以下未载,而宝丰《杨氏世系表》所载正好为“述伊”以下世系,可补《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所载第十七支“述伊”世系的不足,而杨氏《报本追远》为喜洲“杨裕”一支后裔。《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载:“铜匠杨,原籍江西,始迁太和,继至云龙开井”。
王氏:《王氏家谱》载“始祖王景隆,原籍南京应天府,……至明正德……遂入籍大理喜洲”,王氏迁宝丰始祖“王经,明嘉靖……至五云雒马井功成入籍……”。
赵氏:清光绪乙巳年(公元1905年)《赵学先时敏墓志铭》载“原籍金陵大宾,自南诏时家于叶榆之喜洲,……迨有明嘉靖始祖瑞河公首事开井,遂赴居金泉焉!”〔4〕307查喜洲《赵氏族谱》,赵氏十九世“琛”迁居雒马〔9〕1899,三传至二十二世“赵维纲、赵维纪”分为二支,据该谱云龙州雒马井纲、纪二支世系分图载:赵维纲一支载有8世系,赵维纪一支载有9世系〔9〕2067,碑刻所载即为其中一支。清嘉庆间《赵氏三支历代祖(考、妣)神主墓》也载:“余家自鼻祖琛□□□首窟盐井□□□,迁籍金泉,三传至□□□支,纪生宏,宏生宗(凤、□、鹏),□又分三支□□□”〔4〕308。查喜洲《赵氏族谱》,其与《赵学先时敏墓志铭》赵氏始祖同为“琛”,而其中“赵维纪”一支即为碑刻所载支系。据此可补全碑刻所载:“迁籍金泉,三传(琛-翼如-怀)至维纪、维纲支,纪生宏,宏生宗(凤、麟、鹏)宗又分三支寿章、来章、国允”〔9〕2067。
尹氏:《报本追远》载“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叔高太公生一子介公随任,越后官籍太和喜洲。”可见,尹氏是因任“大理太守”而落籍于喜洲,宝丰尹氏迁始祖“銮、茂二公于明万历年间云龙同董、赵二姓并开金泉盐井,故世籍于宝丰”。《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载:“小河箐尹,原籍南京应天府,始祖尹相……至尹崇章始至云龙开井”,而该谱《尹氏始祖讳日功碑记》载:“始祖日功之卜居于喜洲,安葬于弘圭”,又载“世系不紊,猶得传其大略而知在喜洲者皆尹鹤、尹心尧、尹鹫三公之子孙,在云龙者悉尹恒、尹相,传至崇章之苗裔”,由此可知,宝丰小河箐尹氏来自喜洲。
董氏:《五云董氏家乘》之《太和寺功德碑》载“董氏东吴缙绅望族,世家金陵,自唐贞观间筮仕南诏,以咸通元年奉遣入觐,八年归国,攫布燮官者,鼻祖讳成公也。……纠合三五大户晋事开井。有功鹾政者,岁贡万卷公也。万卷公为惠公六世孙……”该碑文说明宝丰董氏始祖是南诏清平官董成,到明代,其后裔董万卷纠合三五大户到宝丰开井。又据宝丰《杨氏世系表》载:“与董万卷进雒马开发河边井、石缝井共经营”。尹氏《报本追远》也载:“同董、赵二姓并开金泉盐井”,说明董万卷、董诏于嘉靖间与喜洲杨、尹、赵姓同到云龙开井,并落籍宝丰。据《大理史城董氏族谱》载:“十九世,万卷,舜臣之子……生三子,俱随父入云龙雒马井”。该谱还载:“十九世,诏,义次子,诰,义三子,移寓云龙州雒马井”〔9〕2732-2733。而据清康熙二十八年《岁进士三仕外翰岑董公墓志》载:“祖诏公于嘉靖年开创石缝、河边二井,寄寓雒马”〔4〕329-330。该碑所载“诏”的世系为:“诏、卿、相-(缺记)-歧-养聪(生四子)、养明(生四子)、养庐(生二子),养智、养圣(以上为‘歧’五子)”。养中、养弘(宏)-孙十四(据家谱统计为11人),而《大理史城董氏族谱》“附谱”也详细记载了董诏一支十三代世系,与碑刻所载一致〔9〕2796-2805。
2.大理邓川
《杨氏宗谱》未载来源,但据该宗谱载:“十四世祖杨公讳彦,公墓在邓川啟始河”,“十一世叔杨应鲤,墓在云龙州西山;十世祖杨公讳年华,墓在金泉西山”推断,该杨氏是从邓川迁云龙宝丰。段氏《酉阳世泽》载始祖“夔公,原籍江南,明岁贡生,生于嘉靖年间,从幕来榆,落籍邓川”,宝丰段氏迁始祖“汝仲,字叶箎,于万历初因开井迁入云龙,世居雒马井”,段氏迁始祖段汝仲于明万历初从邓川迁籍云龙宝丰,该谱还记载了段汝仲生于嘉靖乙巳年(公元1545年)卒于万历丙辰年(公元1616年)。《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载:“桃树杨,原籍邓川,始祖杨璜始迁入云龙。”
3.其他少数民族
清代《字氏家谱》迁始祖为明代首领矣立,为彝族支系罗武人,于明洪武十七年迁居云龙,落籍宝丰,弘治时被钦赐“字忠”,其后裔以“字”为姓,并逐渐融入白族〔3〕34。
4.入滇汉族
主要来自南京、遂宁等地。《杨氏志谱》载:“原籍南京应天府南门人,入籍金泉井已八百余年……传十代”。《张氏浚祖孙世系表》载:“原籍四川遂宁县,清光绪行医而落籍云龙”,后代逐渐融入白族。
从宝丰白族家谱姓氏来源记载来看,落籍云龙宝丰的董、杨、王、赵、尹、段等白族大姓主要以盐井开发为业,张氏以行医、手工业为业。
(二)世系记载
在家谱世系记载中,洱海周边的白族家谱世系以始祖、一始祖、二世祖……由远及近依次递增顺序记述各代世系,如明嘉靖间始修《大理史城董氏族谱》载:“唐南诏始祖董成至民国董氏三十二世系”。而云龙白族家谱世系记载又有所不同,其以最近五代为主,即“本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同辈以叔、伯、堂“祖-曾祖-高祖”称呼。高祖以上为六世祖,由近及远往上递增追溯到始祖。《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就载:“除亲叔伯外,五服称堂,五服外俱称族,高祖以上称六世,递代照加,重孙、玄孙外,通称裔孙,以前从堂、远祖、始祖、来孙、迩孙之称一概不用,取其单简了明”,该谱对世系记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这种方式也是云龙宝丰白族家谱世系记载的模式,这种世系记载方式与洱海周边白族家谱世系记载方式正好相反。
(三)祭祖仪式
宝丰白族家谱内容记述充分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在家谱世系之前或开篇往往记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如民国时期的《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世系”前载:祭祖仪式分迎接祖先祈祷式和饯行祖先祈祷式两种。清《字氏家谱》“世系”前也载:“饯行先祖仪式”。民国时期的《杨氏宗谱》开篇载祭祖祈祷仪式分中元、除夕祈祷门神式、饯行祖宗祈祷式、送包祈祷式四种。(雍正)《云龙州志》载:“孟春元旦鸡鸣盛眼,拜天地、祖先,家长乃及族党往来相贺。……季春清明,插柳祀祖墓……孟秋中元墓祭灵至家三日……孟冬朔日祭墓”〔9〕238-239,说明云龙白族祭祖每年四次,即春季第一月元旦拜祖先、第三月清明祀祖墓;秋季第一月,农历七月即中元节在家祭祖;冬季第一月农历初一祭墓。云龙宝丰白族家谱详细记载了“中元节”的祭祖仪式。七月初一下午到大门外接祖先,十四日下午送祖先并烧包。《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迎接祖先祈祷式”就记载了“七月初一下午到大门外接祖先”仪式:“信士某诣门神前,三叩首,兴,三献茶酒,復位,跪,祝曰:维国号某年七(腊)月初一(十三)日,信士某合家人等敢昭告于本家镇宅门神,座前时逢庆月(岁首)序属中元(春初)将伸,报薦恪迓宗亲,先备茶酒,所希鉴窃之,门属要关,非亲者令其止步,神开觉路有讳者准其攸行,源源而来……尚邀神贶式达微忱谨告。三叩首,兴,化钱礼毕”。秋季第一个月,农历七月初一,白族开始迎接祖先,首先祈求门神“非亲者令其止步,有讳者准其攸行”。现在白族民间七月初一接祖(白语称“家细乌”)、七月半送祖(白语称“手细乌”)也是非常隆重的祭祖活动,而家谱对白族“祭祖仪式”的详细记载,也是研究白族民俗的珍贵资料。
(一)历史价值
透过云龙宝丰白族家谱可了解云龙宝丰白族姓氏与洱海周边的喜洲、邓川白族大姓的密切关系。两地白族家谱在世系记载、人物事迹等方面可以互相印证,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对了解明代白族迁徙、分布、人口发展及研究明清时期白族对云龙盐井的开发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补白族史料记载的不足。
(二)文献价值
云龙白族是典型的山地白族,在文化上与洱海周边坝区白族文化稍有差别,从两地的白族家谱内容来看,云龙白族家谱保留了白族家谱的元素。洱海周边坝区白族家谱除记载元以前白族姓氏来源、取名制度、白文等特色外,在内容上更趋同于汉族家谱。而云龙宝丰白族家谱除记述白族姓氏来源外,更具有魏晋时期家谱记载遗风,形成了记载父系与外戚的“内外谱”,体现了对女性及其外戚的尊重,极大地丰富了白族家谱的内容,且有的家谱世系记载可补喜洲白族家谱同宗世系记载的不足。
(三)现实意义
《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载:“欲将祖宗讳册分为三号合之外戚,恰以‘天、地、人、和’四字分之”,该谱内容分天、地、人、和四部分,分别代表了铜匠杨、柳树杨、小河箐尹及外戚四姓,从这种分类来看,《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体现了“中庸”之道,共建“和谐”之愿望,更有“天时,地利,人和”之意,而这种和谐思想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也体现了白族“包容、开放”的民族特性。
〔1〕王崧.云南备征志:1-2〔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1288.
〔2〕杨世钰.大理丛书·方志篇:卷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陶胜辉.云龙县民族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
〔4〕黄正良,张浚,杨瑀.古镇宝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5〕何俊伟.白族家谱的特色及价值〔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11):5-8.
〔6〕王华北.少数民族谱牒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45.
〔7〕赵寅松.大理丛书·族谱篇:卷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1091.
〔8〕赵寅松.大理丛书·族谱篇:卷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9〕赵寅松.大理丛书·族谱篇:卷四〔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Abstract〕Bai people in Baofeng live in the mountain areas,whose family names generally come from Xizhou,Dengchuan and areas near Erhai Lake.Baofeng Bai genealogies,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compiling features and the content of genealogy compared with the Bai genealogy of dam areas near Erhai Lake.Genealogy in Baofeng has its important value in studying the origin of surnames,Bai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Baofeng in Yunlong;Bai genealogy;characteristics;value
(责任编辑黄正良)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Baofeng Bai Genealogy in Yunlong
He Junwei
(Library of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G256:K820.9
A
1672-2345(2016)03-0001-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XTQ014)
2015-12-10
何俊伟,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民族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