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亦花(1.西南大学文献所,重庆北碚400715;2.西南大学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心,重庆北碚400715)
纳西语的内部屈折初探
杨亦花1,2
(1.西南大学文献所,重庆北碚400715;2.西南大学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心,重庆北碚400715)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为孤立语,本无形态变化,但在纳西族的日常生活用语和古老的纳西族东巴经语言中,有些词可以通过音变即内部屈折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综合前辈研究的材料,结合日常生活用语和纳西族古老的东巴经以及东巴文应用性文献,如东巴文人情账簿等,可以对纳西语的内部屈折现象作初步探讨。
纳西语;内部屈折;东巴经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3.006
内部屈折(internal flexion)是词形变化的一种,指用词内部词根中语音的变换方式构成语法形式的一种语法手段,有的学者称为语音交替构词法或音变造词〔1〕。词语内部屈折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内部屈折,产生一批新词,以适应思想感情表达、交流,描写客观事物,反映事物复杂性、多样性的需要。由语音屈折而形成的同族词在语音和语义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语音相似或相近,语义相通或相关。语音变换可以是元音,也可以是辅音,在有声调的语言中还可以是声调。闪语系的诸语言中广泛使用这种手段,如阿拉伯语的词中只有辅音是固定的,元音可以变换,并用来构成不同的语法形式。有的语言并不广泛使用这种手段,如英语中有几个名词用元音的变化构成复数的语法形式,如foot[fu:t]—feet[fi:t]tooth[tu:θ]—teeth[ti:θ]等。还有的动词利用辅音的变化来表示时态的变化,如spend—spent lend—lent build—built等。汉语则主要利用声调的变换这种内部屈折表示某些特定的语法意义〔2〕。
前辈学者通过对汉藏语言的研究,发现变调是汉藏语言中同族词较为普遍的语音屈折方式,在有声调的语言中,同族词的语音屈折大都表现为声调的改变〔3〕。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介于彝语支和羌语支之间〔4〕,为孤立语,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但我们发现在纳西族的日常生活用语和古老的纳西族东巴经语言中,有些词可以通过音变即内部屈折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纳西族的前辈学者和即仁、和志武、杨焕典、木仕华等人也注意到了纳西语的内部屈折问题,在他们的论文或著作中提到了一些纳西语的内部屈折现象,但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笔者不揣冒昧,综合前辈研究的材料,结合日常生活用语和纳西族古老的东巴经以及东巴文应用性文献,如东巴文人情账簿等,对纳西语的内部屈折情况作初步探讨。
探讨语言内部屈折的意义,正如孙宏开先生所说:“至于内部屈折,虽不典型,但却是某一历史演变阶段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形式,忽视或抹杀这一形式的存在,是无法正确处理好具体语言的语法体系的”〔5〕。
通过对纳西族日常用语、东巴经、东巴文应用性文献和前辈学者研究纳西语的资料〔6〕,我们发现了纳西语内部屈折的一些规律。
(一)变换声调
纳西语通过变换声调构成内部屈折的情况,大多是在原词的基础上延长音长使之变为屈折调,或直接变换为另一种声调,从而达到改变语法格的效果。具体有以下一些情况。
一是纳西语的方位名词,延长音长变成屈折调后有些变成了家名、家族名,有些变成了领属格或主宾格。例如“上面、上方”纳西语读,我们村有个家族的几户人家住在村里比较高的地方,村里人就给他们家族取名为“上面家族”。“楼下”纳西语读,我们村以前生活比较困难,兄弟分家后哥哥家住在楼上,弟弟家住在楼下,村里人就把住楼下那家称为楼下家”,现在生活好了,家名还是延续下来。
我们在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白地古都村和志本东巴家的和氏家族祭祖经》35.1.3(35.1.3表示第35页第1行第3格,下同)中,东巴文,本读,意思是“上面”,此处变读为,意思是“上面的”,由方位名词变成了领属格;35.2.2的东巴文,本读,本义为“火”,此处假借为“下面”读mi21,再变读为,意思是“下面的”,由方位名词变成了领属格。《俄亚益地村阿子乐东巴的纳喜支系祭祖经》5.2.1中,东巴文,本读ʦhɿ21,本义为“吊死鬼”,此处假借为“潮湿”,变读为ʦhɿ553,意思是“潮湿地方的”,由形容词变成了名词所有格;39.2.1的东巴文,本读,本义为“火”,在此处借形为hy21“红”后,再假借为“低、矮”,再变读为,意思是“低处的,矮处的”,词性由形容词变成了名词所有格;39.2.1的东巴文,本读,本义为“高”,此处变读为ʂuɑ213,意思是“高处的”,词性由形容词变成了名词所有格;39.2.2的东巴文,本读,本义为“角”,此处假借为“远”,再变读为,意思是“远处的”,词性由形容词变成了名词所有格。又如5.2.1的东巴文,本读ndɑ21,本义为“镰刀”,此处假借为“阴坡”,再变读为ndɑ213,意思是“阴坡的”,由名词变成了所有格。30.2.6中的东巴文,本读,本义为“水头”即北方,此处变读为,意思是“在北方”,由名词变成了处所格;30.3.1的东巴文,本读,本义为“水尾”即南方,此处变读为,意思变为“在南方”,由名词变成了处所格;31.1.3的东巴文,本读,本义是“水”,此处变读为ʥi213,意思变为“在水里”,由名词变成了处所格,等等。
东巴经语言中这种变为屈折调后由名词变成所有格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东巴经需要吟诵,要讲究韵律、对称等方面的因素而造成的。上面所举的“上、下”的例子,不变为屈折调,加上一个词也可以变成同样的意思,比如“上面”上面的”下面下面的”。但在东巴经中,一般不读加词的读法,因为那样读起来会有些单调、枯燥,没有吟唱的韵味,而读为屈折调,不仅使词性有了变化,还使句子吟唱起来富有韵味。比如上面所举的“上、下”的例子,和其他字词连贯成句是愿上面的祖先欢喜愿下面的家人吉祥”。
二是纳西语的人名,延长音长变成屈折调后变成了家族名或家名。纳西族的任何一个人名,通过延长音长变成屈折调,都可以变成家族名或家名。因为人们在谈论时,如果某户人家的人不在场,说到他家时,一般就呼他家的老家名,或以他家的长子名延长音长变调来表示他家,如有户人家长子名叫阿吉”,人们称呼他家时就叫“阿吉家”;如果有他家的人在场,不管其是不是长子,只要他的名字当场没有重名的,就将他的名字延长音长变调来表示他家。
三是纳西族有根据居住环境的特点命名家名的习俗,因此纳西族的家名,还往往由一些定中结构经过延长音长变调后形成。比如某户人家门口有一棵柏树,就称他家为柏树根家,即柏树根”,柏树根家”;某家居住在水沟边,就被命名为水沟边家,即ʥi21khæ33khɯ3“3水沟边”,ʥi21khæ33khɯ33“5水沟边家”等等。
五是纳西语表示“存在”的动词,不同的声调表示的对象不一样。例如ʥu3“3有”(表示物体存在),有”(表示动物存在)。
六是纳西语表示祈使意义的动词和一般的动词,声调不一样。例如来拿”拿来”;去牵牛了牛牵走了”等等。
七是纳西语中,有些支配结构的词组,末尾的音节变作低升调后就变成了名词。例如(铁)ty33(打)“打铁“打铁的”,(园子)ʐə33(种)“种菜“种菜的”(养)“养驴”—dər21ɕi24“配种的”。
八是纳西语中,有些称呼人的多音节名词,末尾音节变作低升调以后,表示多数。例如“老师”老师们”,女人”—女人们”。
(二)变换声、韵、调
又分为几种情况:①纳西语的人称代词,改变元音、辅音或声调后,改变了语法意义。例如“我”,主格、宾格我”,施领格、对向格,ŋɑ24“我家、我(昵称)”、你”,一般用于上辈对下辈,或平辈之间的熟人,主格、宾格,nɯ33是施领格,你家、你(昵称)”他”,主格、宾格、领格,他家”,领格。②纳西语的“来”和“去”,改变元音、辅音或声调后,改变了语法意义。例如“来”(未来式)来”(未来式,更加肯定)“来”(命令式)去”(未来式),bə21“去”(表未来,更加肯定)去”(过去式),hɯ33“去”(过去式,限第三人称)去”(过去式,限第三人称,更加肯定)。更加详细的变换情况,详见杨焕典先生的《纳西语研究》。③纳西语的数词“十”,不同的声、韵、调,表示不同的十。例如十”(十到十九的十)十”(二十到二十九的十)“十”(三十到九十九的十)。④纳西语的量词“对,双”,不同的韵母和声调,搭配的对象不一样。例如对、双”(表示动物的双数)”(表示人体器官及鞋、袜的双数)对”(表示器物的双数)〔6-8〕。
(三)纳西语中,有些形容词,重叠后第一个音节变为屈折调,所表示的意义程度加深
总体来说,纳西语内部屈折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相近似的语音形式表示相关联的新概念,其语音屈折可以体现在声母、韵母、声调这几种音节要素的任何一种要素,但声调的屈折变化最明显,声母、韵母要素单一屈折的类型和声韵调两种或三种要素都发生变化的综合屈折类型不多。这从上面我们总结的纳西语内部屈折的规律中变换声调有八种类型就可以看出来。
纳西语内部屈折现象的产生,与其他汉藏语言应该是差不多的。正如徐世璇先生所说,“语音屈折构词法属于历史的范畴,具有历史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其一表现为它作为一种构词的方式产生于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作用;其二表现为语音屈折的不同形式往往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层面产生的,而是与不同时期的语音特点和语音演变相关联。”“语音屈折构词和各种屈折形式的产生与不同时期的音节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如汉藏语言很多词根的内部屈折变化同历史上的粘附性前缀或后缀有关,这些前缀或后缀在音节结构单音化的演变趋势中或者脱落、或者同词根音节相融合,使词根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受到影响,发生屈折变化,词的语音、语义区别性特征都通过音节内部的屈折形式来体现,词根的语音屈折最终成为一种构词方式”〔3〕。
在纳西语中,如上面所举的东巴经中ɡə33“上”、mi21“下”读屈折调后变为所有格ɡə213“上面的”、mi213“下面的”的例子,我们说过现在也可以在它们后面加一个类似后缀的词i33,变成ɡə21i33“上面的”、mi21i33“下面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就说明词根的内部屈折变化同历史上的粘附性前缀或后缀有关,从带有粘附性前缀或后缀的词变为有内部屈折的词根,有一个慢慢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合后有内部屈折的语音形式和带有粘附性前缀或后缀的词,在语句中的一些韵味、效果、词义轻重等方面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纳西语的有些内部屈折现象,如变换为屈折调的形式,也应该是如孙宏开先生他们所说的由连续合音现象逐渐演变固定下来的。这种逐渐演变的过程,有些可以从不同地域的纳西语中看出来。如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纳西语的人名变为家名时,后面还带了一个音节uo55,如前所举的阿吉”,变为家名时就读为阿吉家”,以此类推。村名变为领属格时,后面也带了一个音节,如村名为波湾”,变为领属格则为波湾的”,等等。但此类情况在丽江塔城纳西语中已经只有内部屈折的形式,没有带音节uo55了。有些句子,各地纳西语中都还有连续合音现象的痕迹,有两可的说法。例如“拿来”,各地纳西语可以说,也可以说,很明显,从是连续合音现象。但必须指出的是内部屈折的说法比完整的的说法,在语气和语义轻重方面有些差别,连续合音后构成的内部屈折形式,其语气带有强制性的祈使语气,可以听出说话人有点不耐烦的催促语气,语义比原来不合音的形式重得多。但声调发生屈折变化后意思变反了的情况,并不属于连续合音现象,如上面所举的例子来拿”,拿来”;去牵牛了”牛牵走了”等等。
总之,纳西语的内部屈折现象肯定是经过了一些前缀或后缀在音节结构单音化的演变趋势中或者脱落、或者同词根音节相融合的过程才形成的,只是由于对比材料的限制和笔者的水平不足等原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希望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1〕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2〕温锁林.汉语的内部屈折及相关的语言理论问题〔J〕.语文研究,1999(2):34-38.
〔3〕徐世璇.汉藏语言的语音屈折构词现象〔J〕.民族语文,1996(3):31-40.
〔4〕孙宏开.纳西语在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历史地位〔J〕.语言研究,2001(1):90-99.
〔5〕孙宏开.论藏缅语的语法形式〔J〕.民族语文,1996(2):1-10.
〔6〕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14-71.
〔7〕和志武.纳西语基础语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56-72.
〔8〕杨焕典.纳西语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221-292.
〔Abstract〕Naxi language belongs to Yi Branch of Tibeto-Burmese Group of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which is an isolating language without shape changes.However,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words changing the grammatical meanings through phonetic change(that is internal inflexion)in daily Naxi language using and in ancient Dongba Script of Naxi ethnic minority. Therefore,taken predecessors'research materials as references,and combined with daily Naxi language,ancient Dongba scripture,as well as Domba application documents,such as gift pad in Domba language,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flexion of Naxi language will be conduc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Naxi language;internal inflexion;Domba scripture
(责任编辑党红梅)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Internal Inflexion of Naxi Language
Yang Yihua1,2
(1.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Documents,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 400715,China;2.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 400715,Chian)
H257
A
1672-2345(2016)03-0027-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29);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2013PYMZ03);中央高校基金项目(SWU1409163);中央高校基金项目(SWU1409340)
2015-09-15
2016-01-12
杨亦花,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纳西族语言文字及民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