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红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基于纵向媒体报道和民众感知的亚洲博鳌论坛影响研究
万红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大型公众事件的影响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是从历时态民众感知的视角进行研究则较为缺乏。通过媒体报道及各类论坛资料,研究当地民众对亚洲博鳌论坛的态度变化,得出如下结论:总体上论坛在旅游、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然而,从纵向视角来看,民众的感知和态度是有所变化的,评论内容显示民众对论坛的态度逐步由积极期待进入到了有诸多不满的阶段,这与Doxey(1976)提出的旅游忍耐阈模型相类似。
媒体报道;民众感知;亚洲博鳌论坛
一年一度的亚洲博鳌论坛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通过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推动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亚洲博鳌论坛自2001年起在海南博鳌首次召开以来,至今已走过了15个年头。博鳌作为论坛总部的永久所在地,也在经济、环境等方面受到了该论坛带来的种种影响,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名度大幅提升。然而15年来,媒体和民众对于该论坛给举办地带来的影响持怎样的态度?是否存在变化?对于一个重复性的大型公众事件来说,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现有研究关于居民对事件感知的横向研究较多,纵向研究较少;即使现有的纵向研究也仅限于事件举办前后两个时期的对比。因此,从一个较长时期媒体报道及民众感知视角来对一个重复性的大型公众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Ritchie(1984)即将大型公众事件的综合影响描述为“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东道主身份认同、感召力和盈利能力”[1]。随后学界对大型公众事件的影响研究渗入到社会、环境、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大型公众事件对举办地的影响有正面与负面、有形与无形、长期与短期之分。
在研究方法上,大量对事件影响的评估通常是通过居民感知进行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对居民感知进行事前事后的差异对比是常用的研究途径。Kim等于2005、2006年研究了大众对于2002世界杯的感知[2][3]。Lorde等(2010)研究了当地居民对于2007巴巴多斯板球世界杯在事件前后的感知,结论指出居民在事件前后的态度在以下7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文化交流的收益、社会问题、经济收益、自然文化资源发展、交通和污染、价格上升、建设成本,事件前感知收益大于成本,而事件后感知成本大于收益[4]。Mihalik等(1999)从支持、参与、收益的视角进行了亚特兰大居民对1996奥运会在结束3年以后的感知测量,居民的支持度虽然仍旧高于85%,但处于下降的过程;居民的意向参与率下降了21.4%;居民感知到的无形收益始终高于经济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
逐渐对负面效果有更强的感知[5]。在理论运用上,较为突出的是社会交换理论。Gordon(2003)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1998到2000年悉尼的社会变化进行检验,他们的研究发现,奥运会的举办对悉尼城市西区的社会影响较为显著[6]。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居民感知或者游客感知的视角对大型公众事件的影响进行研究。例如,周勇等(2008)研究了北京居民对奥运会的看法,绝大多数北京居民都对奥运会的影响有很积极的看法;对奥运会在社会心理、城市发展以及经济方面影响的看法都相当积极乐观;居民对奥运会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如噪音增加、破环自然环境等)大都表示不赞同,这些影响在其他国家的研究中大致都被归为一种举办盛事活动而不可避免的社会成本[7]。宋振春、陈方英(2008)针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两种类型旅游节事的居民感知进行研究,指出居民对两个节事各方面的积极影响都有明确认识,对于传统类型的东岳庙会,居民更看重其带来的社会文化利益;而对于现代类型的泰山国际登山节,提升地方形象的认知更强烈一些[8]。许春晓、柴晓敏,叶莉(2010)运用SEM方法对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居民感知进行了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休博会召开前与结束后,因子“增加经济收益”和“发展相关产业”都对支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塑造形象、倡导休闲”因子从召开前对支持度没有影响,转变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休博会召开前后,两个消极感知因子“加剧环境、社会文化问题”和“加剧经济问题”都没有导致居民的反对[9]。
从上述文献综述中可以发现,从居民视角对事件感知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而且即使进行纵向研究一般也仅有两个时期对比。亚洲博鳌论坛定点海南,已成功举办15届,这么长时间里居民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值得研究的,这有助于对大型公众事件进行合理的管理。本研究选择从网络文本对论坛影响进行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成为人们发表观点的一个便捷通道;其二,由于本研究想要得到更多年份的数据,从历时性的报道及民众的评论中可以更好地得出结论;其三,近年来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游客对于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越来越多,可以为本研究选用的方法提供依据。
本研究的材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收集:第一,在新浪博客、天涯论坛等知名网站搜索关键词“博鳌”、“博鳌变化”、“博鳌论坛”,获得并选取有关当地居民包括镇党委书记、餐馆老板、渔民等的访谈报道以及居民的言论,并且特别选取跟贴、评论进行分析。第二,在新浪微博平台进行相关搜索,主要由于微型文本拥有博客不具备的优点:(1)微博有高度即时性与简单便捷性,其即时性、现场感和快捷性更好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和游客的真实感受;(2)微博背对脸的交互方式,相对于博客,个人信息透露得更少,给予民众更多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机会。新浪微博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微博平台之一,因此,选择新浪微博话语作为样本选取点,具有客观、量大的特点。本文以“博鳌论坛”为关键词,在搜索结果中剔除掉诸如旅行社、酒店、房地产商等明显的广告宣传和诸如博鳌印象、海南旅游等官方微博、实时报道类型的话语,并侧重于筛选亚洲博鳌论坛举办前中后中国网友对博鳌小镇的总体感知与相关服务体验的微博,最终挑选了124条作为研究对象。第三,为确保媒体报道文本来源的可靠性,笔者选择在中国知网“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博鳌亚洲论坛”为关键词,剔除其中基于论坛内容的报道,选择报道中与海南发展相关的报道作为分析文本。
(一)正面影响评价
从文本内容分析中可以发现,亚洲博鳌论坛对举办地的旅游业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名度提升
在博鳌论坛之前,不仅是博鳌,甚至是海南的知名度都不太高。毋庸置疑的是,论坛的成功举办使博鳌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夜成名,从一个宁静的小镇发展成为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有网友这样写道“在没成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之前……没有太多人知道这里,这更似是一个世外桃源。”①《博鳌十年: 被亚洲会议改变的城与人》,新浪微博,(最意美食)http://weibo.com/jhzk?refer_flag=1001030201_&is_ hot=1,2011-5-20。这主要归因于以
下两个方面:其一,论坛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型会议,使得举办地在国际舞台上的曝光率增高,为博鳌甚至海南的形象宣传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其二,定点举办形成累积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海南,知道博鳌这个风情小镇。具体文本如下:
“而今天的博鳌,正在迅速地转化为一个国际化的世界闻名之地。”②袁国宏:《博鳌亚洲论坛对海南旅游业的营销意义》.中国旅游报,2002年10月9日第3版。
“而今天,这个奇迹般声名鹊起的小渔村已经成为一年一度被世界的聚光灯笼罩的地方。”③李雄义:《共赢需求 缔造博鳌论坛品牌》,中国企业报,2010年4月16日第5版。
“谈到博鳌亚洲论坛对海南的影响,姜斯宪认为,论坛极大的提升了海南的知名度,其美誉度又转化为海南的软实力。”④金敏,王英诚,郑玮娜:《博鳌论坛美誉度化为海南软实力》,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4月11日第2版。
2. 游客造访增多
与知名度提升相一致的是,游客量也相应增多。博鳌亚洲论坛作为琼海最具吸引力的景点,有力地促进了琼海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其2008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0.35万人次,同比增长8.5%,旅游总收入8.4亿元,同比增长 9.1%⑤《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效应尽显论坛效应推动琼海经济快速发展》,南海网,http://www.hinews.cn/news/ system/2009/04/21/010462996.shtml ,2009-4-21。。与此同时,不管是在会议期间还是之后,当地的旅游行业如酒店、餐饮都受益颇多,有如下表述:
“论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过去博鳌镇上人烟稀少,餐馆的生意也很冷清。自从有了博鳌亚洲论坛,每年来博鳌参观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餐馆的生意也随之蒸蒸日上。”⑥周慧敏:《博鳌论坛离百姓有多远?》.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4月17日第3版。
---川味餐馆经营者
“虽然论坛就在身边举行,但感觉跟我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所以也没有去关注它。我只知道,每年这个时候,酒店的生意特别好,我们也特别忙碌。”⑦周慧敏:《博鳌论坛离百姓有多远?》.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4月17日第3版。
---某酒店工作人员
3. 旅游形象提升
从文本资料分析中可以发现,博鳌论坛的举办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强了对当地环境的开发与整治,使得居住环境变好。人们认为论坛的落户提高了其所住地的整体形象,并且加快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具体表述如下:
幼儿年龄比较小,因此,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多动性,这样教师就常常会花费很多时间去对课堂教学的纪律进行维护,这样过于拘谨的教学模式也会影响学生积极和主动性的表达。
“他亲眼看着博鳌从一个落后冷清的小渔港发展成今天热闹的小镇。他说,过去镇上人很少,也没有像样的房子,比较冷清,而现在变化太大了。街道干净整洁,路边椰树成荫,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镇上还开了很多家庭旅馆和几十家饭店,很是热闹(报道中提到的吴大爷)。”⑧周慧敏:《博鳌论坛离百姓有多远?》.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4月17日第3版。
“这些年,博鳌亚洲论坛对海南硬件设施的提升作用太大了。论坛带给海南最大的收获,我认为是海南的自信,作为一个地理位置偏远的小省,在经历了发展的低潮之后,通过成功举办论坛重新认知到了自己的优势和方向。”⑨彭青林:《借力论坛 催生新海南》.海南日报,2011年4月10日第A01版。
“重大活动常常成为一个地区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最佳契机,博鳌亚洲论坛带给这里的人们的无形资产远远超过了论坛本身。”⑩彭青林:《借力论坛 催生新海南》.海南日报,2011年4月10日第A01版。
4. 就业机会增多
从一个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亚洲的博鳌”、“世界的博鳌”,淳朴的博鳌人在适应的同时更惊喜地发现,他们生活的地方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观的旅游收入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多。居民纷纷放弃渔民的身份,有的加入“风采车”司机大军,有的成为酒店的员工,有的办起了家庭旅馆。增多的岗位主要来自旅游行业。博鳌的变化毋庸置疑,但由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半农半渔,目前来说,很多渔民已经转投到旅游业等服务业,但农业人口仍占大多数。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29%,今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就业机会也会相应增多,并朝着多元化发展。
“以前,博鳌连公共汽车都没有,而现在中巴大巴来往穿梭,出租车更是忙得不亦乐
乎。以前的博鳌,路上餐厅少得可怜,现在餐厅数量不仅多了,可以选择的菜系也横跨了中国的大江南北。”(11)《论坛改变小镇——走近博鳌》,天涯论坛,http:// bbs.tianya.cn/post-hn-11469-1.shtml,2003-10-28。
---姜女士
笔者搜寻了2001年至今所有关于居民对博鳌看法的帖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居民的态度发生了如下变化。
1. 热情阶段:满满的期待与支持(2004年前)
在这个阶段,论坛作为新事物被赋予了较高期望,民众对其认同度高,并予以支持,在笔者查看的报道及评论中找不到负面言论。摘要如下:
“人人都为海南好不容易出现的热点感到高兴。”(12)《冷眼看博鳌》,天涯博客,http://blog.tianya. 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93702&Post ID=1009762, 2005-01-04。
“听说又有巨资投入!是好事!”(13)《冷眼看博鳌》,天涯博客,http://blog.tianya. 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93702&Post ID=1009762, 2005-01-04。
“博鳌学者论坛在海南经济低迷之际,让海南看到了一丝发展的曙光,但对博鳌人,海南人来说,博鳌在海南还没有成功,而且只是刚刚开始,任重道远!”(14)《冷眼看博鳌》,天涯博客,http://blog.tianya. 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93702&Post ID=1009762, 2005-01-04。
2. 降温阶段:支持者居多,但也出现了不同声音(2004-2010)
在这个阶段,虽然人们还在期待论坛能够带来更长远的利益,但是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最初的期盼有所落空,当地民众能够实际获益受到质疑。摘要如下:
“亚洲论坛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即得到某种好处,甚至有些人还得为之做出牺牲某些利益……博鳌周边地区的人首先就享受到了高等级的公路,昔日的连拖拉机都开不到的小山村、小渔村,一下子变成当地的中心地带,而且还带动了当地的一部分就业。其好处多多。”(15)《博鳌论坛给琼海人民带来了什么?》,天涯论坛,http://bbs.tianya.cn/m/post-207-2296-1.shtml,,2004-04-22。
“我不觉得博熬论坛给琼海人民带来多大的益处……刚开始的时候,作为琼海人我感觉也满自豪的……但是在旅游业中获益最大不是琼海人,而是旅游公司和旅游局。”(16)《博鳌论坛给琼海人民带来了什么?》,天涯论坛,http://bbs.tianya.cn/m/post-207-2296-1.shtml,,2004-04-22。
3. 不满阶段:不满情绪日益激发(2011年后)
在博鳌论坛走过10年的时候,民众对其影响更多的是反思,是否与当年举办之初的目标及期待相一致?同时由于丧失了新鲜感,自豪感也随之减弱,各种对论坛的不满随之而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坛带来的经济利益还不能落到实处,百姓获益较少。摘要如下:
“海南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大力宣传海南,并且利用好这个平台,大力招商引资,这样才能为海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17)《博鳌亚洲论坛到底与海南有没有关系?》,天涯论坛,http://bbs.tianya.cn/post-hn-56589-1.shtml,2011-04-03。
“海南党政机关、军警、企业放下别的事,忙活近一个月,博鳌小镇家庭旅馆标准间炒到1000多元。试问,到底给海南人民带来了什么?”(18)新浪微博(天马春歌),http://weibo.com/u/1646285334refer_ flag=1001030103_&is_hot=1,2011-04-14。
“天堂小镇,如何天堂?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尊严感增加了多少?十年了,每年才三天会议的博鳌亚洲论坛给那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19)新浪微博(海南婧婧),http://weibo.com/u/1775307903?refer_ flag=1001030103_&is_hot=1,2012-05-10。
第二,论坛召开期间对交通的影响越来越不被接受。
“迎宾路,到处都是交警,几十米一堆安保,这就是亚洲博鳌论坛……”(20)新浪微博(Frank-PADI参谋潜水教练),http://weibo.com/ figordive?refer_flag=1001030103_&is_hot=1,2011-4-13。
“亚洲博鳌论坛,我们被你害惨了!检查检查,封路封路,老百姓倒霉!”(21)新浪微博(朵儿BB_张默默),http://weibo.com/ u/1162257580?refer_flag=1001030103_&is_hot=1,2011-4-01。
第三,论坛期间物价太高,特别是论坛带来的房价上涨,都为民众所诟病。
“这些高房价是靠内地高收入在支撑,当地人基本买不起房......内地人给海口
带去了高消费,也抬高了当地物价!”(22)新浪微博(桥闲),http://weibo.com/aoqiao?refer_ flag=1001030103_&is_hot=1,2013-01-17。
“博鳌亚洲论坛吸引力越来越大,但当地某些接待酒店的霸王条款实在配不上‘天堂小镇,……还没入住,必须要把预定居住天数全款交清;提前退房不退多付的款项。”(23)新浪微博(XIAOPBB),http://weibo.com/u/1873593627?refer_ flag=1001030103_&is_hot=1,2011-04-11。
第四,论坛的确对当地城市提升有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更多地对比论坛表面的面子工程,发现长期的城市建设并不尽如人意。
“现在会议结束两个多月,琼海到海口的高速路段路面已经出现大大小小很多坑坑。”(24)新浪微博(懒惰的小猫咪),http://weibo.com/qilin1031?refer_ flag=1001030103_&is_hot=1,2011-6-23。
“原来赫赫有名的博鳌其实是一个开车5分钟就能转完的小镇,而亚洲论坛会址建在小镇的另一端,不短的路上黑黑的一片,路灯居然没开。”(25)新浪微博(侯帅Power),http://weibo.com/houshuai1123?refer_ flag=1001030103_&is_hot=1,2011-12-27。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届博鳌论坛在2001年开始,民众期盼并相信这个国际性的论坛能为小镇带来实际利益。因此他们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到了2004年,开始有部分人提出反对的意见,论坛为百姓带来的实惠遭到质疑。到2011年,经过10年的发展,民众普遍都肯定了博鳌论坛为当地带来的名气,但同时他们也越发看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高物价、高房价,招商引资不足,政府对机遇的把握不到位等等。他们开始产生了不满情绪,对论坛所持态度转为消极。
在信息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民众对博鳌论坛的感知与Doxey(1976)提出的旅游忍耐阈模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旅游忍耐阈模型是Doxey提出的衡量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者的不满程度的模型,分为热情阶段、冷静阶段、不满阶段、敌对阶段以及最后阶段这五个阶段,随着五个阶段的推进,居民的愤怒指数也随之上升。从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民众对论坛的反应已经徘徊于冷静与不满阶段,并且倾向于不满。这也正是本文想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一个定点举办的重复性大型公众事件要保持生命力,必须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不能忽略民众的感受和看法。
本研究从历时态视角出发,以15年来媒体报道及民众评论为资料基础,分析了民众对于博鳌论坛的感知,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上讲,民众对于博鳌论坛在海南旅游、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表示认可,对论坛促进举办地形象的提升也予以积极肯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感知也在不断增多,如高物价、高房价等,当地居民作为个体而言,对于能从论坛中获益的评价不高。而这与Doxey(1976)提出的旅游忍耐阈模型有类似之处。在论坛举办之初,媒体的报道集中于事件对举办地的积极作用,民众也会对其有较高期待,并且对新鲜事物的容忍程度更高。但是作为个体来讲,期望获得实实在在利益的心理逐渐被论坛带来的高物价以及交通拥挤等现实情况所影响,进而对论坛的负面感知会加强。博鳌亚洲论坛无疑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获得由会议旅游引发的其他观光旅游、奖励旅游等发展机遇。但如今,旅游带来的经济红利差不多见顶,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居民的感知、态度变化最能体现这一点。
作为一个重复性的大型公众事件,博鳌论坛的确为举办地带来不少积极影响,从宏观视角来讲是有利的,对于旅游、酒店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也是好事;但是对于举办地居民以及游客来讲,不得不考虑他们实际的感受,在城市总体发展的愿景下,却是居民需要为此付出生活质量成本的代价。因此,大型公众事件如何更好地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提高民众满意度,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课题。只有这样,重复性的公众事件才能更有群众基础,为事件的顺利举办添砖加瓦。
本研究的资料来自于网络,虽然在连续性上基本满足,但必须指出的是,笔者仅能找到访谈报道、论坛评论这些能反映居民感知和态度的资料,且资料相对较少,会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同时也必须承认的是,网络资料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使用网络人群的意见被排除在外。因而,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可以针对长住居民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更全面地了解这15年来他们对博鳌论坛的感知,进一步完善事件对举办地影响的历时态研究。
[1] Ritchie, J. R. B.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Hallmark Events: Conceptual andResearch issu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4, (23): 2-11.
[2] Kim Samuel Seongseop, Petrick James F.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impacts of the FIFA 2002 World Cup: the case of Seoul as a host city[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 25-38.
[3] Kim, H. J., Gursoy , D. and Lee, S. The Impact of the 2002 World Cup on South Korea: Comparisons of Pre-and Post-games [J]. Journal of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 86-96.
[4] Lorde Troy ,Greenidge Dion , Devonish Dwayne. Local residents’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s of the ICC Cricket World Cup 2007 on Barbados: Comparisons of pre- and post-gam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32): 349 356.
[5] Mihalik Brian J. and Simonetta Leo. A Midterm Assessment of the Host Population's Perceptions of the 1996 Summer Olympics: Support, Attendance, Benefits, and Liabilitie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9, (37):244-248.
[6] Gordon Waitt. Social Impacts of the Sydney Olympic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1):194-215.
[7] 周勇, JohnAp. 北京居民对2008奥运会影响的态度和看法[J].旅游学刊, 2008, 23(7): 40-48.
[8] 宋振春, 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旅游学刊, 2008, 23(12): 63-69.
[9] 许春晓, 柴晓敏, 叶莉. 杭州休博会居民感知与支持关系变化研究——基于SEM的纵向研究[J]. 旅游学刊, 2009, 24(10): 69-73.
(责任编辑: 微风)
Impacts of Mega EventsBased on Longitudinal Media Reports and People's Perception: a Case Study of Boao Forum for Asia
WAN Hong-zhen
(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300)
Effects of mega events have received much academic attention, but the research of people’s perception from the long term perspective is relatively scarce. Based on media reports and the information of various forums, this article takes Boao Forum for Asia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Forum on the locals.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forum generatespositive tourism economic impacts in general. However, from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people's perception and attitudes keep changing. The attitude of the public comment displays negative sides gradually, which echoes the theory in tourism proposed by Doxey (1976).
media reports; perception; Boao Forum for Asia
F592.766
A
2095-932x(2016)03-0073-06
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洛特曼符号学及其对当代文论的启示”( GD15XZW06)研究成果。
2016-03-27
万红珍(1978-),女,江西南昌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