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嫣,王娇娇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老乞大谚解》与《朴通事谚解》中词缀用法浅析
李紫嫣,王娇娇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老乞大》《朴通事》大约流传于元代末年,是两部被高丽、朝鲜人用来学习当时汉语的会话书。通过对谚解版本《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子”“头”“家”“儿”“生”五个词缀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总结,了解词缀在元末明初时期北方口语的使用情况,以及这些词缀从近代汉语时期到现代汉语时期的演变。这对近代汉语的词汇研究乃至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具有一定意义。
老乞大;朴通事;词缀;元末明初;汉语
《老乞大》《朴通事》大约流传于元代末年,是两部被高丽、朝鲜人用来学习当时汉语的会话书。书名中“乞大”是“契丹”的音变,即为中国,“老乞大”就是“老中国”“中国通”的意思。“通事”就是“翻译”,“朴通事”大概就是指姓朴的翻译,《朴通事》可能就是其所传,因此命名。关于原著的作者和成书的年代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现在比较容易见到的是《老乞大谚解》(1670年刊)和《朴通事谚解》(1677年刊)这两种版本。它们都是采用当时的口语写成。这两部书内容丰富,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风俗习惯、名物制度等,并且采用对话的形式教给读者大量的各类词语[1]。书中反映的是宋元时期以来的北方口语,也有少数元代蒙古语的成分。这两本书在语言学上的意义就是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实际语言提供了重要参考。
廖序东、黄伯荣《现代汉语》(2007年版)指出“词缀是意义不实在,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能起到构词作用的,在合成词内位置固定的不成词语素”[2]。在《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可以看到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些词缀,如“子”“儿”“头”“家”“生”等。这些词缀的用法有些与现代汉语时期的用法相同,有的用法已经消失。通过对这些词缀常用的搭配和表达方式的归纳总结,可以了解近代汉语词缀方面的一些情况,有助于学习和阅读近代汉语的文献资料,同时也可以了解这些词缀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时期的变化情况。这对近代汉语的词汇研究乃至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演变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子”的本义是幼儿、小的人。“子”大多用于名词后面,作为名词的后缀,少数也用在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后,使之名词化。“子”作为附加后缀,它的构词能力自中古以来逐渐增强,多数用来指称动植物或物品名。在《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我们可以看到“子”有以下两种用法。
(一)名词+子
1.表示植物类的名词
在文中可见的有果子、豆子、榛子、荔子、松子、稻子、黍子、苏子、茄子、杏子、李子、柑子、栗子、林子等,例如:
(1)杏子。西瓜。甜瓜。柑子。石榴。梨儿。李子。松子。(《老乞大谚解》)①
在以上例子中大多是指植物的果实,即植物之子,正是由“子”的“小儿”义引申而来,如例(1)中的“杏子”“李子”等。
2.表示动物类的名词
此例极少见到,在文中有虫子、狗子、狮子、蚊子、蝇子等,例如:
(2)这的是怪不的人,也怪不的虫子,你的不是。(《朴通事谚解》)
(3)怎麽这般蝇子广?将蝇拂子来都赶了。(同上)②
“子”的本义指小儿,引申有“小”的意义,所以例(2)、例(3)中的“虫子”“蝇子”都可以表现出其“小”的意思。在近代文献中可以常见到的相似的例子有虱子、驴子、燕子、骡子、兔子、狗子、猴子等。
3.表示人体器官、身体部位类的名词
文中出现有尾子、蹄子、身子、鼻子、腔子等,例如:
(4)有甚麽病。那鼻子里流鼻农。(《老乞大谚解》)
4.表示服饰布料的名词
段子、带子、毡子、绫子、袄子、布子、壁子等在文中出现较多,例如:
(5)角头买段子去来。(《朴通事谚解》)
(6)将马和布子。到京都卖了。(《老乞大谚解》)
5.表示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器物的名词
在文中的搭配有车子、刀子、金子、银子、盆子、珠子、柜子、席子、店子、锅子、壁子等,例如:
(7)将车子来载。(《朴通事谚解》)
(8)有个店子。名唤瓦店。(《老乞大谚解》)
6.表示人的称谓、身份和职业的名词
文中常见的有牙子、汉子、弟子、娘子、小子、妹子、嫂子、婶子、男子等,例如:
(9)你不理会得,那厮高丽地面来的宰相们上做牙子,那狗骨头知他那里去诓惑人东西不在家。(《朴通事谚解》)
(10)年时牢子们走的,你见来麽?(同上)
(11)婶子。姐姐。姐夫。二哥。三哥。嫂子。(《老乞大谚解》)
例(9)中的“牙子”是指古时买卖的中介人。例(10)中的“牢子”是指旧时的狱卒、衙役。宋元时期这种“子”的用法也非常多,如“斗子”的意思是掌管粮库计量的人;“狱子”的意思是管罪人的人;“院子”的意思是看管院落的人[3]139。例(11)中的 “婶子”“嫂子”则表现出“子”的敬称意味。蒋宗许(2009)认为,甲骨文的“子”即为生子,因为有子为可喜可贺之事,所以引申出尊称意义,如先秦的“孔子”等诸子,第二人称敬词[4]。
(二)动词+子
动词加“子”后缀的形式,只在《朴通事谚解》中有所体现,只有一例,例如:
(12)“咳,小厮们倒聒噪,按四时耍子。”
“耍”加上“子”缀后仍构成动词,“耍子”意为“玩耍”。
还有量词加“子”后缀,如“一会子、一家子、一下子”以及形容词加“子”后缀,如“傻子、呆子、蛮子”,这两种用法并没有出现在这两本书中[5]。
从以上归类可以看出,词缀“子”作为典型的词缀之一,在近代汉语时期是十分重要的构词方式,这一点集中表现在许多指人、物的名词上,如“果子”“林子”“碟子”“妹子”“嫂子”等。不过其中大部分到现代汉语时期都已经消失,如“布子、绫子、壁子”。
“头”的本义为“首”,“人体最上部或者是动物的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引申为物体的最前端或者是末梢(山头、布头)”,意义虚化[6]。作为名词词缀,处所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等名词后均可使用后缀“头”,在《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四种用法,这四种用法分别表示方位、身体部位、时间和具有某种特征的人。
(一)方位、处所名词+头
(13)后头抬卓儿,弹的们动乐器,叫唱的根前来,着他唱。(《朴通事谚解》)
(二)身体部位名词+头
(14)将指头那疮口上,着唾沫白日黑夜不住的搽,那们时便消了。(《朴通事谚解》)
(三)时间名词+头
(15)五更头正有月明。鸡儿叫。(《老乞大谚解》)
(四)指人名词+头
(16)着那丫头菜市里买将些山菜来。(《朴通事谚解》)
这种搭配用法表示某种特征的人,在两书中仅一例,类似的还有“老头”“对头”“粉头”“蜡枪头”等。
词缀“头”也是汉语中典型的构词词缀。在《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上述所列举的关于“头”缀的用法,除了“方位名词+头”“指物名词+头”“身体部位名词+头”,还有“丫头、老头”等保留使用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外,其他的用法大多已消失。
“家”的本义是“人居住的地方、家庭"。后引申为“学术流派”,现在进一步指为“有某种专长的人”。近代汉语中“家”可置于代词、名词之后,如“谁家、我家、女孩家”等。在《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用法。
(一)自称、他称、普通人称等代词、名词+家
(17)看那人家墙壁都倒了。(《朴通事谚解》)
(二)人的职业类别词后+家
(18)边头立地闲看的人说,这牙家说的价钱,正是本分的言语。(《老乞大谚解》)
(19)店主人家引着几个铺家来,商量人参价钱。(同上)
这一类通常表示在某一职业或者某一领域擅长的人。例(18)中的“牙家”与例(9)中的“牙子”同义,是指古时买卖的中介人。例(19)中的“铺家”是指店铺的所有者。但是王云路(2005)认为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词缀,提出了“这种结构中的‘家’还不是词缀,这些词应属于偏正式,而不是附加式”的说法[7]。
(三)数量结构+家
(20)二钱半一板家。(《朴通事谚解》)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近代汉语时期,后缀“家”是十分常见的。在现代汉语中,“家”作为后缀的用法已经大大萎缩,保留“家”的用法的只有少许一些,如“人家、你家、他家、我家”和“佛家、女儿家、妇道人家”等。“家”缀与数量结构的用法已经消失,从事某种职业者一般也不再用“家”缀。
“儿”的本义是婴儿、幼童,后来引申为幼小。“儿”作为后缀,到了唐代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用于动植物名词后,来表达喜爱之情。到了宋代以后,“儿”缀大量运用于量词后,形成量词后缀,也有不多数的代词、动词、形容词后带“儿”情况。在《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有以下两种用法。
(一)名词+儿
(21)罢,罢,减不多。一边摆卓儿。(《朴通事谚解》)
(22)这房儿也下的我。(《老乞大谚解》)
例(21)和例(22)的名词后的词缀“儿”都可以用词缀“子”替换并且意义不变,但是用“儿”缀会表达出更加强烈的口语色彩。连结到现代汉语的用法,可以发现,类似的“名词+儿”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更多的是“名词+子”的用法,如“桌子、房子、车子”等。
(二)数量词+儿
(23)外手一遭儿十六碟菜蔬。(《朴通事谚解》)
(24)这烧饼,一半儿冷,一半儿热。(《老乞大谚解》)
“儿”除了以上用法外,还有动词后缀“儿”,如“小儿、趁早儿、躲得懒儿”,和形容词后缀“儿”的用法,如“坐儿、立儿、拿班儿”。这里的“坐儿”、“立儿”表示一种动作状态,“坐儿”相当于“坐着”。[3]128“拿班儿”就是拿架子的意思。这两种用法在元代以后更加多见,但是本文分析的两本会话书中并没有出现。现代汉语中“儿”缀使用频率最高的也是用于名词和量词之后。
“生”作为词缀,最早出现于唐代。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生”缀开始大量使用。“生”缀常见的用法是作为形容词后缀、动词后缀、名词后缀、疑问代词后缀和副词后缀。但在元代以后,“生”缀的使用大幅减少,所以在《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只有后两种的用法。
(一)副词+生
(25)街上放空中的小厮们好生广。(《朴通事谚解》)
(26)我不曾好生看,这个马元来有病。(《老乞大谚解》)
例(25)中的“好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非常”,修饰形容词,表示程度,是“十分广”、“很饱”的意思。而例(26)中的“好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好好地”,修饰动词,表示动作发出者完成动作过程中的状态。
(二)疑问代词+生
(27)当初怎生建国来?(《朴通事谚解》)
(28)人吃的且有些个,这马们却怎生?(《老乞大谚解》)
“生”作为形容词后缀,有“太贪生、太小生、太迟生”等用法。特点就是大多数形容词都有程度副词修饰,常见格式为“太……生”,在原词的意义上进行了强调和夸张。
“生”用作名词后缀的案例极少,有如“太僧生”等。用在名词后,它把对人的称呼变成了特征的描写。
而作为动词后缀,它往往是动词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使其具有形容词描绘事物情状的特征,有“知生、啄生”等。
对于“生”缀,人们通常都会认为其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大大萎缩,仅在少数方言中存在,但这是误识。在《方言大字典》中可以看到在非常大范围的方言区里,“生”作为词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文中所有例子标注《老乞大谚解》的出处均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老乞大谚解》版本。
②文中所有例子标注《朴通事谚解》的出处均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朴通事谚解》版本。
[1]刘坚.古代白话文献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76.
[2]黄伯荣,廖序东,等.现代汉语:上册 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2.
[3]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4]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175.
[5]顾之川.明代汉语词汇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268.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73.
[7]王云路, 郭颖.试说古汉语中的词缀“家”[J].古汉语研究,2005(1):29-33.
[责任编辑张亚君]
2016-03-28
李紫嫣(1992- ),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H031
A
1008-4630(2016)04-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