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新 唐嘉涓
摘 要:运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 Statistics 19.0版数据分析工具中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探索学业困境大学生内在心理特征的七因子结构;探讨了改善学业困境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研究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困境;因素分析;应对策略
学业困境大学生心理特征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范围不断扩张,在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在校学生的学业适应和掌握程度等方面出现了较大分化。大学生因学业困境而被迫退学已不是个别现象,2011年,全国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已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1]学业困境不仅阻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也给望子成龙的家长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打击,同时也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阻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逐渐陷入学业困境?如果能够了解和掌握学业困境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心理和行为的共性特征,对其及时加以关注,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势必会减少其陷入学业困境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学业困境大学生的退学率。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学业困境大学生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产生困境的原因及其对策的探讨;[2][3][4]二是对“学业困境”大学生特征的研究。[5][6]这些研究对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和外在客观因素都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但这些研究几乎是理论阐述及经验性的思辨,极少有实证研究。即便是进行实证研究,其被试的样本代表性和样本数量也十分有限。[7]因此,本研究试图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更多的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对学业困境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学业困境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由于学界目前对大学生学业困境的定义没有一致的界定,本研究将学业困境大学生界定为:非智力性的;学习成绩长期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学习成效明显低下的学生,以学校发布的学业预警名单上的学生为主。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您认为什么是学业困境学生?请尽量详细地描述大学里学业困境学生的表现;您认为造成大学生学业困境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您出现学业困境时,您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等为题,与有关专家、教育工作者及在校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根据文献研究理论假设和行为访谈中收集的信息条目,编制“大学生学习生活调查问卷”,问卷共30题。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Likert Scale)让被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即“1”到“5”对项目进行评价。问卷采用负向计分,即分数越高,表示受访者困境越大。
使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 Statistics 19.0版中的因素分析程序对问卷中收集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讨学业困境大学生内在心理因素的维度,并对各个因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加以检验。
学业困境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因素探索
1.问卷因素分析的适宜性检验
本研究采用的是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来验证本次调查问卷中涉及的项目是否适合因素分析。(见表1)
KMO值越接近1时,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大,也越适合因子分析。 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合适;0.8表示合适;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合适;0.5及以下表示极不合适。由表1可知,本研究获取的总体样本的KMO值为0.844,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表1还显示,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为2728.518,自由度378且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总体相关矩阵不大可能是单位矩阵,可使用因素分析。[8]
2.学业困境大学生心理特征的7个因素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数,得到7个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5.868%,7个主成分贡献率依次分别为10.531%、9.221%、8.619%、8.208%、7.604%、6.756%和4.929%。经过多次尝试,最终选择方差极大正交旋转,且只显示各个因子中因子载荷大于0.4的矩阵。采用心理学理论建构的常用逻辑思路,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问卷每个维度的认真解读和分析,将探索出的7个因素分别命名为: 专业认同感、学业自信力、学业自控力、困境应对方式、学业规划性、学业自主性和学业动力性。
3.对学业困境大学生7个心理特点的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某种行为结果的产生是由与之相关的动机、认知、情感、意志力和应对方式构成的心理和行为系统运行来推动和影响的。本研究中发现的7个因素正好构成了导致大学生学业陷入困境所具备的完整心理与行为过程。
动机—因素七(学业动力性):学生上大学的动机直接影响他今后的学习状态,这个因素中的两个选项都反映了学生被动选择入学的现象:他们并不是自愿选择大学,而是为满足父母期望上大学;即使上了大学,他们也不认为就能找到好的工作。这反映出他们对大学学习没有兴趣和热情,对选择上大学缺乏自我责任感。因此,学业动力性差使大学生的学习缺乏原动力。
认知与情感—认知与情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即因素一(专业认同感);因素二(学业自信力)。反映出由于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没有认同感,继而产生排斥或抵触情绪;由于不喜欢学习而使得学习成绩落后,进而导致学习自信心下降;这对于学生自身必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意志力—意志力包括自主、自律与自控,这三点是个性成熟与否的评判标准。反映在本研究中分别为因素六(学业自主性)、因素五(学业规划性)和因素三(学业自控力)。一个个性成熟且学习优异的学生,其学业自主性和自控性是相对比较强的;意志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因受到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专注学业,其自主性和自律性会减弱,个人会被外在客观因素所主导。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往往在网络购物或电脑游戏中欲罢不能;还会有一种时刻都离不开手机的感觉等。
应对方式—因素四(困境应对方式)。应对( coping) 是指个体持续地改变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努力, 用于应付那些被评价为紧张的、超出个人资源所及的外在或内在的要求。[9] 这里的困境应对方式不仅仅是面对学业压力的应对方式,同时包含学生对于人际、对于社交的应对方式。学生对所属情境做出具体行为是积极解决还是消极逃避,会影响到最终学习的结果。学业困境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不是积极解决而往往采取回避的方式,并将大量时间用于娱乐。
针对学业困境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到的反映学业困境大学生心理特征的7个因素,其方差贡献率依次分别为:专业认同感10.531%,学业自信力9.221%,学业自控力8.619%,困境应对方式8.208%,学业规划性7.604%,学业自主性6.756%,学业动力性4.929%。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认同感、学业自信力和学业自控力,而大学生的学业动力性则是最后一个因素。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学业动力性差并不是反映学业困境学生心理特点的主要方面,这一特点在大学生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为了及时预防和有效干预大学生的学业困境,就需要根据本研究所发现的其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防止和减少学业困境学生的出现。
1.提高专业认同感,激发学习原动力
在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所在院系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及其社会贡献的宣传。院系可举办各个学科的学术领军人物与新生的见面会,畅谈学科研究的魅力,介绍本学科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及学科前沿发展的现状,展望学生学业有成之后的个人成就和社会价值的多样性。通过介绍和交流,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不断强调基础课程学习与专业学习的衔接和连续性,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基础课程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2.正确认识挫折,增强学业自信力
人的自信来源于对自我客观理性的自我认知,并能够积极地接纳自我。一般情况下,学业困境大学生在其学业受挫后往往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不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个性与能力。他们习惯于将学习受挫的原因归结于自身能力差、智力低等内部因素,容易产生自卑,甚至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他们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学业成功的信心,为避免面对可能的挫折情境而选择逃避学习。 因此,对于学业困境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业有困难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特长优势及劣势,树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指导他们客观理性地看待挫折,帮助他们将改善学业困境的重点放在那些自己可控制和改变的因素上,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帮助他们由消极的学习态度向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转化。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业困难学生创设可以表现其学习能力和展现其学识的情境,增加学业困境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对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从而让学生即使在学业困境的状态下,也可以看到自己发展的希望和可能。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业困境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10]学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机构的作用,积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管理体系,将学生学业危机预警与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相结合。要加强对学业困境学生信息的筛查,与各学院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科学的手段,定期检查学业困难学生的心理档案;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舍长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学业困境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信息,及时发现并减少各种因心理和情绪原因所导致的学业问题;做好对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关怀与情绪疏导工作,从心理层面解决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习障碍,让学生从内心世界激发学习的原动力。
4.开展朋辈互助,营造和谐氛围
对于学业困境的学生而言,心理上的不自信与抑郁很可能让他们学习、生活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班集体建设与宿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校社团的作用,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助活动,为学业困境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氛围。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让他们逐渐感受到自己被关爱、被重视,减轻学习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压力,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陈咏梅.高职院校学生自动退学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开封教育学报,2014(12):165-166.
[2]俞胜南,高太梅.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13-15.
[3]徐莉.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帮扶措施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51-53.
[4]高嵩.高校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38-40.
[5]龚田波.学困生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干预策略初探[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4):66-74.
[6]周振朝,闫及恒.学习困难学生心理不良特征与教育措施初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5):54-56.
[7]庞海芍,方萍等.大学生学业困境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50-56.
[8]薛薇.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265-270.
[9]Lazarus RS,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1984.
[10]蒲清平,白凯,高微.大学生学业受挫心理调查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61-63.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李艺英 实习编辑:陈 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