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 刘建萍
摘 要:高校后勤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下有序推进。当前,高校后勤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高校应当将后勤改革纳入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整体改革中,加强后勤自身建设,处理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后勤;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为《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后勤体制改革是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后勤纲要》)指出:高校后勤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必要支撑;高校后勤具有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关系到校园的和谐与稳定。高校后勤改革加速了高校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坚持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后勤改革的价值融合,促进高校后勤改革稳步协调发展,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稳步推进高校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坚持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持续推进高校后勤改革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有利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学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国家自上而下的宏观指导性内容,也有自下而上的创新发展要求。推进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坚持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有序进行。
1. 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高校从校园规划基本建设到资产设备的维护管理,从师生饮食住宿到健康安全稳定,从经费筹措使用到环境物业管理,这些后勤工作仍然是大学的重要瓶颈性工作;二是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着自办后勤体系,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效果,均滞后于先进国家,影响和制约了高校事业的发展;三是十多年的高校社会化改革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仅仅依靠后勤体系内部改革很难有效突破,需要以创新精神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层面着力推进。
2. 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
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列入了《教育规划纲要》,而且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规划纲要》并没有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放在管理体制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的内容中。《教育规划纲要》的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针对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办学体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的关系。而将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前两者区分开,有利于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下建立新型后勤保障体系,高校后勤改革“公益化投入、市场化运行”的方向不会改变。
高校后勤改革面临的挑战
1.高校对深化后勤改革的认识还不充分
近年来,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后勤服务的面貌,高校后勤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较大改善或解决,使学校逐渐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部分高校决策层的精力或关注点已游离在高校后勤之外。有的学校对后勤组织的定位性质不明:一方面,将后勤组织当做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常常对其发布行政指令,实施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将后勤组织当做是社会企业看待,一遇到与后勤实体有关的薪酬支付、物价上涨等都要后勤实体自行消化。有的学校对后勤实体的理解上存在偏差:一方面,是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扩招,后勤服务工作的数量增多了;另一方面,学校却减少对其核拨支付的经费,既加重了后勤实体的经济负担,间接造成了后勤服务收费价格的增高,也加重了学生求学的负担。有的学校后勤部门及后勤员工“等、靠、要”“小富即安”与“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运行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都给学校后勤改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2. 高校后勤市场化和其教育属性不易区分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很难平衡市场化和其教育属性的关系。高校后勤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走市场化道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自由竞争,提高服务水平。后勤改革开放了校内服务市场,引进社会优质服务资源服务高校师生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师生多样化的需求;但同时也产生了高校后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元化的矛盾。高校后勤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体系,既要具有公益的性质,又要保障其教育属性。后勤实体在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就有可能损害高校师生的利益。
3.高校后勤改革的动力减弱
经过十多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后勤实体转换了经营机制,后勤生产力得到了释放,其发展进入到稳定提升阶段。同时,政府不能快速推进,政策的支持力度减小;高校自我感觉改革目标不十分明晰,相关配套政策缺乏,不敢加快推进改革速度和深度,坚持社会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动力有所减弱。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题的平衡发展阶段,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对发展高校后勤改革的要求不再迫切,高校后勤不再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唯一“瓶颈”。
4. 高校后勤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很多高校实施甲乙双方契约式的后勤管理与运作模式,后勤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在社会化改革中持有不同的目的,作为监管督促的甲方,希望通过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减少学校资金的投入,使广大师生从中享受到优质的后勤服务;而作为后勤实体的乙方,希望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注重后勤服务的经济效益。鉴于此,甲乙双方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扯皮、推诿等情况,直接导致甲乙双方关系紧张。另外,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后勤实体发生法律风险的概率逐渐加大、风险成本增加。后勤实体无法与社会企业同等竞争,人力资源有效管理与合同有效管理的缺失等问题,也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的途径
1.将高校后勤改革纳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改革中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己进入深水区,任何改革单兵独进很难取得理想效果,需要综合考虑、统筹布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高校后勤改革也正在步入深化改革,构建符合每个高校实际情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阶段,因此它与高校内部的各项改革紧密相连,同时也与社会的各项改革密切相关。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其本身就包含了高校后勤现代化制度的建设。高校后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保障体系,其制度完善和功能的发挥将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紧密相关。同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也赋予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新内涵,即要依据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如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继续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从体制与机制上规范政府、高校、师生员工、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和社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制度规范,努力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2. 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更为明确的后勤改革目标
高校后勤改革目的是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要做到省事、省钱、服务效率高、安全性强,为学校教育、科研提供有力保障。因此,科学合理地指导学校后勤改革的目标显得极为重要。目前,高校后勤改革推进很不平衡,分离后的后勤实体多数还与学校联系在一起,注册成独立法人的为数不多,应把这一阶段性目标看成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级目标。高校后勤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与社会全局改革同步推进,不能脱离全局单兵突进。从初级目标到终极目标还有一系列过程目标都要相互配合。例如:人事制度的改革、后勤产权改革、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政府政策措施配套、政府为主的投入机制的确定等。高校后勤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牵头来制定新的高校后勤改革意见,指导推进高校后勤改革。
3. 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建立高校后勤改革人才队伍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后勤实体在做好高校后勤服务的同时,还要参与市场竞争,对新型的高校后勤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 “复合型”“专业化”的经营与管理人才。因此,建立一支 “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成为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保障。高校后勤是一个专业领域,有自身的规律与特点:一方面,服务对象是无收入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有许多管理与服务工作需要研究解决;另一方面,高校的后勤服务不同于社会服务,稳定事关大局,后勤实体中的领导者不仅需要具备现代企业家素质,还要具备教育家的情怀,这样才能担当起高校后勤服务和发展的重任。建立高校后勤改革人才队伍:一是要引进和培养业务骨干,改善人员结构,加强员工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二是管理重心下移,全面深入开展岗位竞聘,加强工资改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强程序化建设,完善绩效考评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实行人本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服务与管理的关系、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4.加强后勤成本控制
高校后勤成本主要是指后勤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服务、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支出的费用总和。高校后勤是具有经济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综合体,抓好成本控制,就是抓住了高校后勤改革的关键。推进高校后勤改革,要在成本控制方面尽可能地做到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是事前控制,加强支出预算管理。二是事中控制,加强人员成本、采购成本和能源成本管理,根据成本预算的标准对过程进行控制,进行严格的计量、指导、调节、监督,避免发生成本费用与预算费用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三是事后控制,通过成本支出分析,查明成本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原因,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利用费用支出进行考评,明确责任人,奖优罚劣,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考评结果的运用,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5.加强高校后勤组织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组织文化是后勤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工作特性和发展状况形成的能够被后勤职工接受、遵守的组织精神、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在高校后勤的组织运作中能够起到协调和润滑的作用,后勤组织的文化定位会对后勤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起到引导作用。通过良好的后勤组织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后勤职工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从而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完成其他工作任务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新型的后勤组织文化建设对内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消减矛盾;对外可以树立良好的后勤组织形象,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高校后勤组织以组织文化建设为工具,可将繁杂的后勤服务标准和制度转化成组织精神、文化观念和行为准则,不断启发职工在工作过程中自我修正,从而达到工作目标与价值观念相一致。后勤的组织文化建设可以解决职工的主观意识问题,帮助职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念、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同时,职工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形成一致的信念,也能使组织管理者的决策更易于接受、理解和执行,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入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6.正确处理高校后勤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高校后勤改革既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关系,又直接关系到许多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矛盾,甚至造成不稳定局面。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保证高校后勤改革有序推进。高校后勤改革必须有计划、按阶段、分步骤地推进,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既不能离开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背景,也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大胆探索、稳步推进,从而确保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在后勤体制改革中,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并且科学合理地进行统筹和协调。在机制体制改革中尽量保护好后勤员工的利益;在公寓、餐饮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中不能侵害学生的利益;在由福利型向收费型过渡中充分考虑教职工的利益和反馈,不增加其经济负担,在稳定中推进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文件辑要(2013年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汇报[R].2013.6.
[3]郭为禄,林炊利.大学运行模式再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05.
[4]张敬东.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5):207.
[5]朱宝铜.理清思路 坚持改革 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8):10-12.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后勤保障处)
[ 责任编辑:于 洋 实习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