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铮
@ 李爱民(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加,学术硬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然而与投入增长相比,学术水平的提升幅度与目标期望差距较大。在学术事务管理以及学术项目评审、成果评价、评奖等工作中,违背学术规律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不科学的管理评价制度机制,引导学术人员只关注个人利益而不管学术贡献和信仰“会做研究不如会活动”,成为学术界追逐数量忽视质量、追逐“圈子”忽视能力、追逐名利忽视真理等现象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学术职称评审方面,许多埋头科研的学者屡屡碰壁,而一些“不做研究的研究员和不教课的教授”往往顺利过关,造成学术队伍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年轻学术队伍中追求短平快、不甘坐冷板凳、不敢失败等过分功利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促进学术水平发展与提升,尤为迫切的是学术软环境的优化,这应该作为目前推进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硬保障”加以研究和解决。
@ 董会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党委书记}:
要实现学术环境优化,学校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牢固树立“崇尚学术、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科研创新的主体地位,减少对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授有纪律”的思路,鼓励科技工作者打破定式思维和守成束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熏陶和启迪教师进行科研攻关,形成大学独特的学术文化,消除“官本位”和“行政化”弊端。二是健全和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实行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扁平化管理结构;建立学术活动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人尽其才、繁荣学术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三是优化学术诚信环境建设。坚持道德自律和制度规范并举,积极建设集教育、防范、监督、惩治于一体的高校学术诚信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学术道德养成,引导广大教师恪守学术诚信,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断完善学术人格,切实增强学术责任,努力营造教师积极投身学术、促进学术发展的良好氛围。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学术发展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始终处在自我净化、自我修复之中,以期永远维系着一种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然而,近些年来,学术环境恶化、学术道德破坏已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也到了学术难以实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地步,这就需要更高层次、更高“医术”的外力来净化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开出的医治“学术环境病”的一剂良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开出的“药方”来看,国家找到了造成学术环境恶化的一些“元凶”。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这仅仅是一个“治标”之策。学术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单纯依靠一个文件的出台,只能缓解或遏制学术环境的继续恶化,不可能换来学术环境的“青山绿水”。学术环境的优化需要全社会人人参与、人人恪守、人人“久久为功”地坚持,这才是“治本”之道。就高校而言,最重要的是改变功利化日益明显的科研引导和评价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科学、敬畏学术、乐于探究的科研氛围。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学术环境的优化要建立在不压抑的基础上。不压抑才有学术自由的空间,才有宽松包容、创新的舞台;才能让优秀的科研人才横空出世,全身心地致力于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如果普林斯顿大学没有宽容的学术环境,安德鲁·怀尔斯怎么能十年如一日地证明出困扰数学界360年的费马大定理;患精神分裂的约翰·纳什又怎么能在30年后获得诺贝尔奖?!学术环境的优化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唯有诚信才能自律、才能依法治学,才能实现道德自律和制度规范的并举,才能不陷于“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困境……学术环境的优化要 建立在超凡脱俗的基础上。从容与安静的睿智向来构筑着大学探求真理和自由成长的空间。而学术一旦功利化,其目的就会发生变形和扭曲。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解决了困扰人类百余年的庞加莱猜想,面对百万美金的奖励召唤,他嗤之以鼻……学术环境的优化要建立在大学张力的基础上。大学应以引领者自居,不断化解政治人、社会人的困顿;在“坚守”与“引领”之间维持一种张力,这个张力就是优化的学术地带,就是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