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监管与绩效考核的思考

2016-03-08 06:53陈超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研经费绩效考核

陈超

摘 要:随着高校科研经费的日益增长,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日渐突出: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协同有效的工作机制;存在认识误区,科研项目成了“自留地”;经费管理不严格,各项支出报销混乱。应对这些问题,高校不仅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政策教育工作、采用精细化管理,更要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指标评价体系。

关键词:科研经费;审计监管;绩效考核

党的十八大把“科教兴国”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近几年,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也日益提高,高校的科研经费日渐充裕,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已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主要包括纵向和横向两大类: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财政性拨款,具体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立项或资助项目;横向项目经费则主要来自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的合作。经费来源不同、性质不同,管理的模式也不同。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一是制度不健全,缺乏协同有效的工作机制。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涉及到科研、财务、审计、资产等多个管理部门,只有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共同管理好科研经费。目前,大多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细则,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和责任范围没有划分。科研部门只对立项和结题验收阶段的程序、文件资料重点监督,过程中的经费支出往往依赖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的工作往往只是停留在算账、记账上面,对科研资金的取得、投入和运用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监督;审计部门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事后的查账和询问上,即使发现了经费支出不当甚至违规的情况也只能提醒其下不为例,缺乏事前的审查和监控。管理上不能协调统一,客观上科研经费管理便成了无人问津的“中空地带”,名义上应该齐抓共管,而实际上是“共管缺位”。

二是存在认识误区,科研项目成了“自留地” 。目前,大多数学校在科研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科研经费到款后学校扣去一定比例的科研管理费,剩下的经费都由课题组支配。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1]有些课题负责人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团队争取来的,花团队的钱其他人无权过问;财务部门也默认科研经费应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管理,学校财务不宜过多干涉。因此,在日常科研经费的报销中,只要原始票据合法、签字审批等手续齐备,财务人员在审核报销时一般比较宽松,并不需要过多地过问经费具体支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科研项目俨然成了课题负责人集“人、财、物”大权于一身的“自留地”。事实上,无论哪种性质的科研经费都不是科研人员自己的私有财产,均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与核算,都必须接受相关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经纪律的约束。

三是经费管理不严格,各项支出报销混乱。现在科研经费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竞争也愈发激烈,许多项目负责人“重立项、轻管理”,忙着开疆拓土,本着“先把钱申请来了再说”的观念,根本不重视经费的支出管理。科研经费是怎么支出的,用于什么支出,都没有相应的跟踪监督机制。有的学校由于没有制定科研经费各项费用支出比例的控制标准,科研经费往往用于报销汽油费、出租车费、餐费、礼品费等的支出比例偏高,有的高校甚至把用于个人及家庭日常消费支出的票据混到科研经费中报销,而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业务费用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财务、审计人员由于不知道具体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虽然明知存在不合理报销现象,但也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另外,有的高校还存在对已结题项目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不进行结题审计或在结题审计时马虎对付的现象。

2.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管部门间的密切沟通。只有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才能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每所高校都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制度,确保各部门能够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和相关财务制度,有效控制不合理开支。另外,还需要增强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构建以课题组、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为主体的科研项目管理监督信息体系。[2]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实现搭建办公自动化平台,各部门间可以通过“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以有效地解决科研经费管理监督各个环节衔接不够、沟通不畅以及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工作。

二是加强政策教育工作,纠正思想误区。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有关政策的学习和教育工作,强化科研经费管理意识,使院(系)领导、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审计人员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科研经费决不应该是“谁申请谁管理”的模式,它是学校资产的一部分,是需要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资产处等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

三是精细化管理,责任明确,加大处罚力度。科研经费管理必须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协同监督机制,细化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审核立项书、合同书、结题报告等资料,负责动态监控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和项目成果的后期管理工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指导、监督科研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规范使用经费,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科研项目结算书;内部审计部门主要负责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定期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经费按照预算及合同协议的规定执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购入的科研仪器设备的入账、盘点和管理工作。

此外,还应该加强警示教育,增强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性,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杜绝虚报冒领、损公肥私的行为。建立科研人员的诚信档案制度和科研经费审计报告公示制度,将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开,增强科研经费监管的威慑力和公信力。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监管的重点环节

目前,高校高层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常把审计定位于“走程序”,要求审计结果“立等可取”。审计工作的计划性往往被忽视,科研人员到需要结题签字的时候,才匆忙地将项目资料送审,没有给审计留出必要的工作时间,急迫地要求审计结果“立等可取”。有时审计人员为了便于项目负责人继续申报科研项目,保证其正常结题,提高学校科研项目总量,而不得不从简履行审计程序,因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科研经费审计监管工作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1.核查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首先,审计人员要检查项目资金是否按照申报的金额如期到位,核查已获批准项目的立项申请书或已签约的项目合同书等立项申报资料是否齐全,是否存在编报虚假预算套取资金的情况;其次,根据项目经费决算表和财务提供的往来账目,逐一比较对应子项目经费实际收支情况,查明经费超支或节约的总体情况;最后,通过抽查经费支出的原始凭证、盘点购入实验设备等方法了解项目经费支出的实际情况,账实核查是否相符。

2.审查经费支出合理性

要保证项目经费支出合理、合法,防止出现公款私用、违规挪用的情况。通过与有关人员交谈等方法,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核实项目经费支出的实际情况。通过查阅会计凭证等资料,查明是否存在项目负责人以各种手段套取科研经费用于旅游或家庭日常开支等情况,或者是否有用科研经费购置可家、校两用的设备并占为己有的情况。

3.审查固定资产管理情况

通过抽查盘点固定资产,并检查资产入库单等资料,核实所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为了更加高效地利用科研经费采购资产设备,应当在满足课题组使用的前提下,允许别的课题组调配使用,可以根据情况收取一定的使用费,鼓励资源共享。[3]

科研经费绩效考核的困难和探索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尚在探索阶段,由于缺乏标准的科研经费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各高校难于对科研经费效益作出标准的定性分析和量化评估以约束审计工作的范围。

1.科研经费绩效考核面临的困难

一是科研经费管理者在观念上还存在着“重立项、轻成果”的认识误区。[4]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对于资金投入后是否产生真正的成果很少进行实质性的审核评价。项目申请下来后,科研人员只要能应付结题验收即可,对于是否产出有用的科研成果并不够重视。高校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发挥到其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为低下,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生活严重脱节。

二是没有建立标准的科研经费效益评价指标体系。[5]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还停留在审签阶段,更未建立起一套标准的科研经费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缺乏定性或定量的标准尺度。

2.科研经费绩效考核的初步探索

探索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大势所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科研经费管理的日益细化,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成为未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国家作为科研经费的主要投资者,不仅仅关注每年有多少科研立项、对科技发展投入了多少资金支持,更加关注投入的资金产生了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带动了多大程度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探索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指标评价体系。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一直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套科学的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指标评价体系。近年来,尽管各高校作出了一些努力,探索了一些办法,总结了一些经验,但在国家层面上,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科研项目绩效考核还处于摸索之中。笔者认为,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考核指标评价体系;二是科研成果转化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前者主要关注于经费使用的经济效益;后者主要关注于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社会效益。两套指标综合考核、划分权重,使科研项目考核更加科学、合理。

经费使用效益考核指标应包括资金使用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本效益率等。[6]具体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为:资金使用率=(完成科研项目实际使用资金额/预计耗费科研经费资金额)×100% ;科研经费节约率=(1-经费实际总支出金额/预算投入数)×100% ;成本效益率= (成果效益金额/成果成本金额)×100%(成果效益是指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技术转让等产生的收入;成果成本是指为取得成果效益而相应耗费的成本,如推广费用、专利维持费等)。

科研成果转化效益考核指标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完成率、科研成果得奖率、成果应用率等。[7]具体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为:科研项目完成率=(科研项目完成数量/批复立项数量)×100%;科研成果得奖率=(科研成果得奖数量/批复立项数量)×100%;成果应用率=(成果推广数量/成果总数)×100%。

各高校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创造性地增加更多指标或函数,以便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以及对已经实施的科研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二是完善绩效考核的各项奖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应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纪检部门、审计部门等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客观、公正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做到项目绩效考核有法可依、有规可查。[7]科研成果能有效转化成生产力,除了社会上给予物质奖励以外,国家和高校管理的层面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荣誉肯定和物质激励,在职称评定政策和校内津贴、福利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评定的优惠;对于勉强完成结项报告、科研成果不明显、无实际利用价值或成果转化可能性小的科研立项,给予项目负责人几年以内不得再申请科研立项的警告性惩罚;对于完不成科研报告,科研经费使用混乱,甚至存在违法、违规现象的科研立项,应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罚,以震慑和教育潜在违规者。

探索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与绩效考核的道路漫长而艰辛,需要各高校相关部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勇于突破,大胆创新,逐渐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来解决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卢喜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3):130.

[2] 袁新文,洪少丹.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系统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3(1):74.

[3] 闫亚梅.新形势下高校内涵外延式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探究[J].会计之友,2012(32):87.

[4] 孙天骄.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的思考及改革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12(12):34.

[5] 郝名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重点和难点[J].现代经济信息,2009(21):59.

[6] 谭红梅,张经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初探[J].财会通讯,2009(1):93.

[7] 徐波,黄培,张丹媚.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质量之我见[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8):16.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审计室)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科研经费绩效考核
国企改革视角下绩效考核的具体方法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应用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流程再造
北京市属医院绩效考核有新规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