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探究

2016-03-08 21:47:25董红梅
黑河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引导课程改革主体

董红梅

[摘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如何避免师生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主体;引导;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指导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者,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和培养者。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1.注重课堂参与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与师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整个内容,包括看、听、思、说、做、展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其中。其实,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以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基础,然后教师根据学情具体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并且注重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依托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体创造性潜力。首先,教师要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以良好的状态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思维空间。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的创造性潜力得到较好的开发。

4.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有依据地完成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只重视知识目标,而忽略能力目标的现象,也就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弱。操作能力不仅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包括动脑操作能力。要改变这种做法,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操作活动提高其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境,结合教学道具和模拟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用脑、用手去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尤为重要。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教师机械地讲,学生机械地听,教师在教学中就像是个演讲者在展示自己的知识含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不能再是课堂上的演讲者,要从根本上转变自身的角色,认清自身的角色转变:首先,由“演讲者”向“指导者”转变。课堂上,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其次,由“统治者”向“平民”转变。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共同探究,在平等的互动交流中做“仲裁者”。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条件,而知识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并掌握知识。课堂必须是学生的课堂,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起到指引性的作用,作适当性的指导。教师只有完全放手,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观察力、推理能力以及表达合作能力。

3.有效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可以把学生已有的感知和未来发展水平串联起来,使其凭借已知的探索出未知的,达到除疑、解惑、识记的目的。但是如何设置问题,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主动解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是有效问题,其必须满足: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要与所学的知识点相关,由简到难,层层深入;问题要与学生的识记水平相当。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感知问题,使其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掌握新知识,通过有效问题的提问使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

4.分层次教学

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学生之间存在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得到发展。教师就不能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尽可能的使每个学生能够扬长避短。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采取分层次教学,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关注每个学生,尽量缩小学生之间的认知差距。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的引导每位学生的学习,做到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同学之间彼此相互带动学习,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三、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过程中,通常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存在问题

首先,学生有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他们喜欢听教师讲,不愿意自主发掘知识,具有懒惰性。而学生在学习交流探究中学会知识的整理与归纳是尤为重要的,只记住教师讲的条条框框是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其次,学生讨论问题效率低下。当教师教学方法改变时,学生不能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思想,不愿意多动脑筋思考问题,不愿意讨论,使得课堂不能够被有效的利用。最后,学生自信心不足。自信心是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肯定,只有有了自信,觉得自己具备能力,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展示自己的成果,而学生们通常怕自己说错,不相信自己的分析结果而不敢发言。

2.教师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不能及时更新。由于地域和教育资源的原因,有些教师还保留有传统的教育观念,思想和认识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们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备教材、备过程、备教法,而忽略备学生、备方法、备学生的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向学生讲解和传授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和体验,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学习的动力。最后,教师还没有完全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转变出来,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课堂还没有完全的交给学生,对学生总是存在质疑,认为只有自己讲了学生才能会,自己没有讲,学生不能够掌握知识点。

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教师只有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实现师生更好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引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真正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活的始终,才能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闫军.论教师权威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J].中学语文教育,2004,(09).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引导课程改革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2:51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0:05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