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祺
[摘要]美国的教育体系着重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它贯穿在多个方面,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和挫折教育等。他们培养学生从探索性学习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从实践中提高发现能力,从发现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遵循快乐教育、充实教育和有意义教育,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教育的幸福。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培养;幸福;课堂;指数
作为中国传统基础教育的直接经历者,两年来,笔者经常回顾多年的学习历程,很有一番感受。因此,专门针对美国的教学做了许多的研究和考察,同专家交流,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又适逢河南省第一批赴美优秀教师考察团一行十八人回国,笔者采访了多位考察团成员,有考察团领队河南师范大学成教院武军会院长、开封市金明中学的郭永清老师、焦作市二十中的栗杰老师。和这些优秀的专家们、老师们一样,笔者颇有些共同的感受:
总括来说,美国课堂教育有以下特点:①课堂容量少,讲授知识简单;重视能力培养;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仅仅是引导者;③重视社会实践。下面就以上几点一一举例说明。
一、不重知识重能力——简单背后不简单
在国内时,就听说过,美国的基础教育简单到三年级小学生扳着手指、脚趾做加减法的故事。
Sanbolkan教授曾放过一节小学五年级的自然科学课,教学内容是记住水的三种形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一节课的时间,教师领着学生就在反反复复地做游戏,学生们兴趣盎然。在我们看来,这节课不像自然科学课,倒像是纯粹的游戏课,课堂容量实在是太小了!
也许大家会得出结论:美国的课堂轻松愉快,充满乐趣,但这种乐趣是以牺牲了课堂容量为代价,教的东西实在太浅、太少,不能保证教学的进度和难度,因此,不适合中国国情。
真的是这样吗?
记得Jennie Criddle教授把学生的学习分为六个层次,呈金字塔形状:remembering(记忆)、understanding(明白)、applying(应用)、analyzing(分析)、evaluating(比较)、creating(创造)。金字塔的最底端是remembering(记忆),由塔底到塔尖,难度逐渐增大,直至creating(创造)。
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内的课堂大多停留在remembering(记忆)、understanding(明白)、applying(应用)前三个阶段。课堂更多强调知识的传授、背诵、理解和应用,课堂因此而容量大,学生因此而负担沉重。而美国则基本不强调前三个阶段,更多地注重于analyzing(分析)、evaluating(比较)、creating(创造),课堂因此而轻松、活泼。
Jennie Criddle教授很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为自豪,他说,美国中小学强调能力体系,不关注知识的难度和数量,他们追求的是培养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能力。知识教学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思维和能力发展的载体。他们只传授那些最基本的、最核心、有助于学生搭建未来知识体系的基础知识,借此使学生跳出浩瀚的知识海洋,节省出时间进行思维培养和训练。因此,美国学生相对轻松,思维能力、创造力相对较强,戴眼镜的学生很少。
因此,美国的课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给予答案。在Hudson学校老师的办公室,墙上有一些图片,这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示意图。针对某一题目,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进行发散思维联想,继而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找出相关内容的相同点和区别,这个流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构架。
所以,我们不能仅从表面上看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更不能仅仅用知识教学的“容量”和“难度”来判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简单”背后的蕴含。判定一节课是否有效,不仅看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是否都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是否积极活跃、是否在质疑,在困惑,在探究。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中美一桶水与一碗水之差别
在另一节美国历史课上,是一所学校七年级的课。焦作二十八中的栗杰老师看到学生们的历史书足足和大本的汉语辞典一样厚薄大小,她感到惊讶异常,就和历史老师聊了起来。老师自我介绍教书15年了。栗杰老师请教历史老师,这本教科书要学习多长时间,老师说一学年,栗老师更加钦佩了,再请教书上关于中国都讲了哪些事,老师却张口结舌半天答不出,找借口说她是第一年带七年级,正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问得急了,干脆抱了课本请栗老师自己看。书是历史老师的教科书,很新,没有丝毫批批画画的痕迹,里面关于中国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国的方方面面。至此,栗杰老师纵有万千的疑问,也不好意思再追问下去。
看到这里,栗杰老师心存疑虑,问了一名大学教授吴先生:教育强调教师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得先有一桶水,但那个历史老师明显没有水,怎么教课?
吴教授对她的问题大加赞赏,解释说:关于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中西方的认识正好相反。中国人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而美国教师则认为:老师是一碗水,而学生是一桶水。美国老师认为知识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老师并不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识,他的作用只是挖掘、启发和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笔者长叹一声:中美两国这种关于一桶水和一碗水认识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差异。我们的教学在知识与严谨方面无可挑剔,但培养的学生却只会照搬知识,缺乏创新精神。试问: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敢于用只有一碗水的老师,去培养一桶水的学生吗?
三、注重社会实践——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考察团曾经参观了这样一节美国课堂演讲课,内容是帮助贫困为主题的演讲。两组各三名学生上台,有男孩有女孩,讲述他们各自小组拼凑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做生活费,在贫困社区生存一个月的经历。他们租住最廉价的房屋,买最廉价的面包和黄油,渴了舍不得买水,就喝水管里的直饮水。为了节省开支,尽量不用电器,不坐公交,步行上学,他们一个月的花费比贫困线还低150美元。
听了学生的演讲,大家非常惊讶:他们真的在贫困社区生活了一个月吗?洛杉矶的治安状况能让他们的家长放心吗?
在得到身边美国朋友肯定的答复后,大家对这些学生好感倍增,不由想起陶行知先生的话: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笔者又想起在洛杉矶机场,一个白人孩子由于大声吵闹,被妈妈严厉训斥的场面。
可见,美国家长对孩子不娇惯、不溺爱,不代表不负责任,而是在培养孩子成才。笔者认为,这里的成才,不仅仅指学业,还涵盖了美国的普遍价值观,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礼貌修养、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创造力等。
我们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是成功的,但他们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无缝衔接,相得益彰,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结语:使学生获得教育的幸福
美国教育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确实有很多值得国内学习和反思的东西。现如今,不用到美国学习,举国上下都明白,基础教育阶段,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最应该培养的,就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是,时至今天,不得不黯然承认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知识传授、死记硬背为主,学生负担依然沉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过高过大,一线学校没有可操作和衡量的具体标准;二是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最终导致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培养合格公民,基本停留在课堂说教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人性化教育,也基本还是一个口号。
记得一个教育家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这些年最流行的被媒体热炒的一个词是“幸福指数”,笔者衷心希望,我们能借鉴美国教育先进的理念,取长补短,使我们国内的学生在教育上能真正“幸福”,而不是“我姓福”,更不是“被幸福”。
让我们为了获得真正的教育幸福而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郭永清.牧马南山式的美国课堂[J].试题与研究,2013,(04).
[2]孟建伟.教育与幸福[J].教育研究,2000,(02).
[3]季桢莉.尊重差异 有的放矢——有效实施高中英语分层教学[J].英语新世纪,2011,(01).
[4]郭扬.浅谈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翻译[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05).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