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政府对谶谣的规避防控*

2016-03-07 18:54孙朋朋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谶纬世居政府

孙朋朋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浅析宋代政府对谶谣的规避防控*

孙朋朋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宋代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往往以谣谚作为载体议论朝政,向统治阶级表达看法与观点,抒发内心情感。谶谣是谣谚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将来能够应验的预言,具有预言性与应验性,古人往往对谶谣的预言作用是深信不疑。因此,宋代政府对待不利于维护其统治与社会安定的谶谣、谶纬之学,往往采取严禁传播以及严厉处理的方式对其规避防控。

宋代;谶谣;规避防控

两宋时期,在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下,社会上流传着大量民众关注问题的谣谚,谶谣以一种特殊姿态夹杂其中。“几乎每一首谶谣都在预言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发生”,[1](P14)故而政府在对待谶谣传播时,不得不采取谨慎态度。谶谣因其具有预言性与谶示作用,宋代政府出于自身统治以及社会安定层面的考虑,对其传播采取了“禁谶”的策略对其规避防控。学界关于宋代谣谚的研究成果丰硕,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笔者试图就宋代政府对谶谣传播的规避防控做一探究。不足之处,祈方家指正。

一、宋代谶谣传播的时代背景

每经“改朝换代之际,几乎每个政治家都曾利用过或者制造过谶谣,用以表示天赐神权。”[1](P92)谶谣在王朝更替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宋代处于社会变革之际,士族门阀制度逐渐被打破,人们很难就社会上层与下层给予界定。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策略,使得宋代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庶族地主迅速发展,劳动群众与土地的人身束缚也得到放松。与此同时,城乡之间交流也愈加频繁,使得城乡之间社会信息的传递速度也为之加快,为谶谣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谶谣的创作多采用对偶、通假、谐音、拆字、双关等手法,利用文字进行创作,读起来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同时又有利于传播,进而对时局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效果。

赵宋立国,结束了动荡的五代时期,并确立了“崇文抑武”,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宋代确立了“以文治国”的国策,扩大科举取士的比例,推崇文化建设,大兴建造学院之风。“宋代书院最早为私塾性质,北宋初年,著名的六大书院得到国家的资助和扶持,逐步成为官办学校。南宋时,创办的书院达136所,演变成地方官员兴办的半官半私的教育机构。”[2](P89)宋代大力兴办学院,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的扩大,造就了大批文人。书院的兴起,则造就了学术自由,也为自由观点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有利于形成文人的参政议政之风。由于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政策较为开明,民众可以较为自由地议论朝政、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意见能够为统治者所知。集文人、官僚、学者三位于一体的宋代士大夫,以其敏锐的文字嗅觉,从流传的谣谚中发现一些使自己能够在政斗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宋代谶谣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随着唐宋社会转型的影响,在谶纬学衰落的同时,谶谣文化向另外的方向发展,其内容趋于理性化,意味趋向于平民化,现实关怀增强。”[3](P49)因普通民众仍旧无法或者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地方民政建设中,他们更多的是采用舆情、舆论的方式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监督,这也使得社会舆论更为活跃,社会舆论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时政大事。宋代谶谣处理除了少数是关于自然灾害以外,几乎每一则谶谣都与政治有关,而每一则谶谣几乎都代表了民众对时政的观点态度,成为他们希望参与国家政治的愿望。正因如此,即使政府对谶谣以及谶纬之学的传播持“严禁”态度,但是民众仍然希望借助于此来表达自己愿望与观点,而一些心怀叵测之人,也希望通过谶谣的传播,利用人们对其谶示作用的畏惧心理,以便在政争中取得优势,故而“中国古代的权力、政治与谶谣的关系实在不容忽视。”[1](P87)

宋代谶谣内容趋于平民化,现实关怀增强的特点,也使得其成为了影响朝政及政府运作方面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其多所为人所利用,成为了官员打击异己的手段。如““农家种,籴家收”[4](P17)”本是民众希望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而作的一则谶谣,然而“重文轻武”的现象已深入到大宋统治的骨髓之中。在仁宗授予狄青任枢密使的诏令下达之时就受到文臣的百般阻挠,后来又借助“农家种,籴家收”,曲解说狄青代替侬氏而立污蔑他造反。后来就又有了“汉似胡人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河川子畔。”[5](P103)即狄青是胡人一说,最后狄青迫不得已,主动提出辞官,出外没到半年就猝死于贬所。南宋理宗时期:“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业毒虫。夤缘攀附有百尺,若使飞天能食龙。”[6](P269)这里利用皇帝的猜忌心理,把当时位居相位的吴潜与其兄吴渊比作“大、小蜈蚣”。因理宗开庆元年(1259)蒙古南侵,主战派吴潜被理宗任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加强战备。此时临安城中却流出这样一则谶谣,最后一句“飞天能食龙”更是一开始便把其放在不利的位置上,使得吴潜被贬。从这两则谶谣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居心叵测的官僚,利用民间或者亲自编纂一些谶谣,进而打击政敌,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谶谣也就顺势成为了“他们打击政敌的有效工具。

谶谣,这一特殊的谣谚形式,通过在社会上的横向传播,最终通过纵向传播“上达天听”,为皇帝听取与接纳,是民众以舆情作为渠道向政府表达其对朝政时局的看法与态度的一种方式。然而在上通下达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心机不轨的大臣曲解一些民众创作的谣谚,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甚至亲自创作一些谣谚以打击政敌。余英时先生说“宋代党争性质与东汉、中唐、晚明都不相同,它很清楚地打上了政治文化的烙印。”[7](P7)正因如此,集文人、官僚、学者三位于一体的宋代士大夫,以其敏锐的文字嗅觉,从其中发现一些使自己能够在政争或党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部分加以传播,甚至亲自篡写,以使得自己占得先机。

三、宋代政府对谶谣的规避防控

“谶语的实质即是“古人假托神意预示人间吉凶祸福的预言。”[8](P1)即从其产生之初,便与政治变革、王朝更替密切相关。因此,谶谣的广泛传播,有可能成为社会动荡、政治动乱的根源所在。五代末期,一则“点检作天子”的谶谣,[9](P4)使得赵匡胤建立了赵宋王朝,其后借助京师传唱的“《五来子》之歌”,宋廷接连平定东南五国,而使得“凡五国来朝”。因此,宋朝的历代君主都对民间流传的谶谣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宋初,统治者竭力禁止不利于朝廷统治的谶谣的传播。《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

“禁玄象器物、天文、图谶、七曜历、太一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于私家,有者并送官。”[10](P290)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

“乃诏史馆尽取天文、占候、谶纬、方术等书五千一十卷,并内出古画、墨迹一百一十四轴,悉令藏于秘阁。”[10](P704)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诏:“图纬、推步之书,旧章所禁,私习尚多,其申严之。自今民间应有天象器物、谶候禁书,并令首纳,所在焚毁,匿而不言者论以死,募告者赏钱十万,星算伎术人并送阙下。”[10](P1227)

中国古代民间舆情的发展传播与历朝历代受儒家“仁政”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政府历来注重“民本主义”思想,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因此,政府在进行决策之时,把民间舆情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方式。如此,便能够更好的处理民间舆情的传播,对于其向着有利于维护统治的规避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宋廷一方面严令禁止民间私藏“图谶”、“图纬”等类的书籍;另一方面采取给予补偿的方式,鼓励民间“献图籍”,收于秘阁。严禁民间流传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谶谣、谶纬等图籍。士大夫也上疏建言取缔谶纬之书,仁宗嘉祐四年(1059)十月,欧阳修建言:“谶纬之书,浅俗诬怪,悖经妨道,凡诸书及传疏所引,请一切削去之,以无误后学。”[10](P863~227)

宋初谶虽然谣与谶纬之学受到政府的严厉取缔,但是宋人时刻都可能被谶谣深埋于内心深处的预言性与谶示所左右。如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饶州县主簿李逢密被告谋造反一事,因牵扯到太祖之后赵世居,这引起神宗的重视。因朝廷有官员曾有“世居似太祖”的言论,[2](P6447)因赵世居好文学,善结交士大夫。结交之人中的李世宁虽“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而词理迂诞,有类谶语,专以妖妄惑人。”李世宁根据宋仁宗当年为英宗母亲去世之时所作的挽歌进行拆解,而得出“世居当受天命以赠之”。[9](P6183)赵世居遂有不轨的意图。之后宋神宗下诏拘押世居,并查封其家,又责令权御史中丞邓绾审对其往来书信进行核查。其后,邓绾上奏:“李逢、世居等起意皆因挟图谶妖妄书以相摇惑”,并发现“世居文字内有《攻守图术》一部。”[9](P6403)经过邓绾核查,赵世居往来书信之中,并无造反依据。把赵世居谋反之事归咎为“挟图谶妖妄书”以图不轨。随后邓绾建议神宗下诏诸路,禁止图谶之书流传。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时曾说:“近代献图者,时有祥瑞之说,此典讹之渐,不可长也。前代往往喜闻图谶,朕所不取。”[11](P2794)然而在此前的宋金战争前期,宋高宗逃亡过钱塘江之时。前来接待之人曰:“宗室赵不衰以下起居”,高宗大喜曰:“符兆如此,吾无虑焉。”[12](P3798)可见,在两宋时期,虽然谶谣在政府事务中不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总有着谶谣伴随之,即使是“不喜图谶”的高宗在听闻有利于其统治的谶谣时,也会被其谶示作用所影响。

虽在宋初政府屡次颁布诏令禁止传播,由于谶谣在宋人内心深处的谶示观念,使得政府并不能将之取缔。因此,赵宋政府不得不设置谶谣传播禁区,以维护其专制皇权与社会稳定。禁止传播反动谶谣,宋真宗咸平四年,益州、利州等地戍兵因被谶谣诱惑而叛乱,真宗予以严惩,其后又下诏“有讹言动众,情理切害者,斩讫以闻。”[13](P8291);禁止传播朝廷机密,宋徽宗大观年间,“臣僚上殿论事而因缘传会与造语者,喧播中外,动摇上下者,以违制论。从之。[13](P8310)”;禁止皇室谶谣传播,宋宁宗嘉定年间,临安城中一则谶谣“东君去后花无主”快速传播,由于该谶谣寓意不详,政府遂下令禁止传唱,然而几年之后太子病逝,宁宗不得不在宗室中挑选皇子以继承皇位;禁止传播天灾方面的谶谣,如宋高宗绍兴元年,下诏“立赏钱缗,有妄言火灾者,许人告捕从军法”[12](P887)等等。对于一些敏感话题设置传播禁区,对其进行正确的规避防控,以维护其统治、保证社会安定。

四、结语

宋代处于社会变革之际,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谶谣成为民众表达民间舆情的一种形式。然而因其具有预言性与谶示意义的作用,虽然在唐宋社会转型的影响下谶纬学衰落,宋初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政府不得不对谶谣、谶纬之学加以取缔,以维护其专制统治,谶谣在宋人内心深处的谶示观念却一时难以改变。随着宋代谶谣更趋于理性化、平民化,其现实关怀增强。谶谣的传播能够反映宋代的社会现实与预言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舆论作用。谶谣的传播不仅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有时甚至对政府决策的制定和施行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因此宋代政府对其进行正确的规避防控,设置谶谣的传播禁区,维护其专制统治。

[1]吕肖奂.中国古代民谣研究[M].成都:四川巴蜀出版社,2006.

[2]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3]赵瑶丹.两宋谣谚与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宋]范镇.东斋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元]佚名.宋季三朝政要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8]丁鼎,杨洪权.神秘的预言:中国古代谶语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9][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念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2][宋]王明清.挥麈后录余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095-4654(2016)06-0082-03

2016-05-12

K244;K245

A

猜你喜欢
谶纬世居政府
刘秀信不信谶纬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华年照相簿
世居高原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与恢复
刚卯严卯与西汉谶纬神学管窥
谶纬:无益经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遗记》为例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NRAMP1 基因D543N 多态现象与世居藏族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
新竹市世居家族之祖籍空间分布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