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其昌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辅导员工作之中的法律思维
黄其昌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群体,指导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理论日趋成熟,同样的,高校也需要推进“依法治校”。本文通过阐述辅导员工作法治化的意义,分析培养辅导员工作中的法律思维的必要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提高辅导员的法律素质,规范学生管理工作,从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法律思维
一、辅导员工作法治化的意义
1.高校中发生的违法行为增多
近年来,我国高校发生的违法案件日益增多,数量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引起高校管理者的担忧和重视。一方面,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趋势不断加剧。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据统计,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主要涉嫌盗窃罪。有些案件性质极其恶劣,如2004年,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谋杀室友案,在社会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类似的案件不断发生,如2009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某砍杀教授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等。这些违法犯罪的案件无一不是轰动全国,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增长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为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高校大学生被侵害案件增多
高校大学生受到的违法犯罪侵害案件数量也不断增长。侵害方式包括人身侵害和财产侵害,既有发生在校园内的侵害,也有发生在校园外的侵害。如2014年8月,南宁市一名女大学生闫某在校门口被两名陌生男子骗取现金2万元。2015年4月,杭州市某大学一名女学生在校外惨遭强奸。社会经验过少,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是高校学生被侵害案件频发的原因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诈骗案件频发,高校大学生为主要受害者群体之一。打着网购、发布兼职、二手物品买卖等幌子骗取学生钱财的违法犯罪案件屡禁不止。这些侵害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高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侵害学生权益案件增多
有些高校管理工作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容易导致学生的权益被侵害。在传统高校管理模式下,学校普遍认为学生应当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学校有权利对违规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罚,比较严重的处罚包括记过、开除学籍等。若处罚结果过重,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利益,影响学生今后的个人职业发展。另外,有些高校在行使管理权的时候不注意方法,甚至不具有合法性。如2011年12月,上海某大学两位学生在图书馆接吻视频被曝光,该学校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但此类做法在高校比较普遍,很多高校为了达到惩戒、警示学生的目的,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隐私权的保护,将学生的违纪行为公布于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以及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这样是不可取的。
4.辅导员缺乏法律素质
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非法律专业出身,上岗前往往也没有接受系统的法律培训,导致辅导员自身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法律素质较低。处理学生工作时往往凭经验进行管理,而非依法办事,主观因素较浓。管理工作中随意性较大,很容易造成管理过松或过紧的情况,甚至出现违法事件。另外,某些道德素质较低的辅导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参与违法乱纪的行为,大肆收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钱财,在评比活动、入党申请活动中利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这些行为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给学校带来不良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学校的学术氛围,降低了学生对学校工作者的信任。这些事件遭到曝光后,即使违规辅导员受到应有的处分,但是其行为在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无法消除。
二、辅导员工作中应具备的法律思维
通常情况下,辅导员是直接接触学生学习、生活的群体,辅导员的行为与学生的利益密切相关。为了更有效的保障学生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不被侵犯,辅导员应严于利己,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在工作中培养法律思维,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1.辅导员应该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维护他人的尊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的保护。辅导员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然而,在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下,辅导员与学生属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地位上的不平等导致辅导员往往忽视了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不能做到平等对待学生,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注意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容易使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侵犯,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不尊重、言语暴力甚至体罚等。如2011年5月,河南某大学一名辅导员因几名学生没有按时跑步,体罚学生在操场跑步,自己却开着小汽车在学生们身后鸣笛,从而“监督”学生跑步。辅导员的行为被愤怒的学生们发布到了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友指责该辅导员的行为是“戏耍学生”的表现,是对学生不尊重的体现。最终该辅导员受到了学校的处分,但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坚称体罚学生的行为是为了学生好。这些行为在高校时有发生,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笔者认为,辅导员应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2.辅导员应该维护学生的隐私权
在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下,学生的隐私权往往也得不到有效保护。通常情况下,出于管理工作的需要,学校掌握着学生的档案,辅导员对学生的个人信息有所了解,包括学生的表现情况及家庭情况等。若辅导员法律意识不强,极容易泄露学生的隐私,给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另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常常发现学生的违纪现象,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对违纪学生给予相应的处分,并通报批评。这样的做法虽然起到了惩戒学生的目的,但是学生的隐私也随之曝光,学生的隐私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3.辅导员应该维护学生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在高校非常普遍,原因有二:第一,学生对知识产权的维权意识较低。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资源共享更加方便、快捷,很多学生权利意识不强,从内部导致了知识产权被侵犯事件的频频发生。另一方面,学生本身也是主要侵权行为人之一,从网上下载几篇论文胡乱拼凑成一篇新的论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另外,学生购买盗版书籍、盗版音响制品的现象也非常普遍。第二,有些教师具有剽窃学生著作权、发明权或其它科技成果权的行为。学生的知识产权应当得到保护,需要受到辅导员的充分重视。
4.辅导员应该维护学生的财产权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常常会接触到班级或学生的经济事务。某些辅导员缺乏法律意识,导致学生的财产权被间接侵犯。如奖学金评定、助学金评定等事务,若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评定,极容易得出错误的结果,使本该获取奖学金、助学金的同学领不到奖金。因此,辅导员应当严于利己,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流程处理经济事务,维护学生的财产权不被侵犯。
三、培养辅导员工作中的法律思维的具体方法
1.提高辅导员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
只有全面提高辅导员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才能做到依法治校。首先,做好辅导员岗前培训工作并在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年底综合评定挂钩;定期组织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增强辅导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定期组织评比活动,并建立奖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加强对辅导员的道德教育,提高辅导员的道德水平。对辅导员的道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向执法人员进行正面教育, 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心尽力为学生服务。也可以组织辅导员阅读、观看一些负面新闻,让辅导员深刻认识到若自己的行为不端,将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这样才能让辅导员严于律己,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加强对辅导员的监督力度。学校可以建立规章制度赋予学生对辅导员的监督权和举报权。若发生辅导员违规的事件,学生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以此规范辅导员的言行,保障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辅导员工作
第一,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需要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详细、具体的说明,做到“有法可依”。切不可将规章制度制定得模棱两可,模糊不清,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使辅导员无法掌握具体的工作标准,导致对学生工作的管理产生过松或过紧的情况。高校在设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时,需要遵循合法性和合理性两项原则。一方面,辅导员工作内容需要具有合法性。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工作时不能利用工作职权侵犯学生的基本权益。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内容同样需要具有合理性。哪些工作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围,那些工作不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围,需要进行具体的规定,防止辅导员滥用职权。第二,制定对辅导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制度,明确辅导员需要承担的具体责任。很多高校仅制定了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规章制度,忽视了对辅导员工作的规范,这是不合理的,容易导致辅导员工作弹性较大,滋生辅导员滥用职权的行为。因此,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同样应对辅导员的行为做出具体的规定。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辅导员违纪违规处理规章制度,辅导员一旦做出违规违纪的事情,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可以使辅导员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3.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包括举办法律讲座、增设必修课、开设模拟法庭等方式,鼓励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让学生们知法、学法、懂法、用法,培育学生的法律思维,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应当培养高校学生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当学生的人身权益或财产权益受到不法份子侵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针对近年来比较猖獗的网络犯罪行为,高校应当加大宣传力度,防止学生的权益收到侵害。网络犯罪行为通常利用了人们喜欢占小便宜的心理,惯用方式为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商品或以极高的佣金招聘兼职人员等,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通过网上银行支付的方式骗取钱财。由于网络犯罪通常地域范围较广,网络跨区域的特点使得犯罪分子很难被绳之以法,加之犯罪成本较低,导致网络犯罪行为屡禁不止。高校有必要提高学生防骗、识骗能力,以免学生掉入网络犯罪分子设计的“陷阱”而上当受骗。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不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其次,让学生们理解某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甚至属于犯罪行为。比较常见的侵权行为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很多高校教师考核学生能力时,比较常见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提交一篇学术论文。学生抄袭他人学术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减少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发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最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举行评比活动,从而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在学生们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当配合学校的普法工作,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加强对辅导员工作之中的法律思维的培养,提高辅导员法律素质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只有辅导员在管理学生工作中做到遵纪守法,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校”,才能切实保障高校学生们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马驰.论高校辅导员工作法治化[J].成功(教育版),2009,(3).
[2]彭艳,张国磊,翟广运. 关于建设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防范体系的探索——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3).
[3]廖佳富.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4,(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3
收稿日期:2015-10-11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1-00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