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与塑造

2017-01-21 13:23郑筱雨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法律思维塑造培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断的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之一,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还需要拥有法律思维。本文首先分析了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的意义,其次探讨了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的方法,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塑造

当前时代,大学生单单只掌握一点基础法律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法律思维,大学生只有拥有了法律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思考如何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的意义

1.1 法律思维是现代人人格构成要素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民对法律的理解有了本质的改变。过去阶段,很多人认为法律是国家用来限制自身行为的工具,而现阶段,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法律是用来保护自身利益及人身安全的武器。现代人的生活从某种意义来说已经转变为法律生活,所有行为都基于遵守法律的基础之上。而法律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它是以法律的视角,并结合法律的原理及规律,来思考并解决法律问题。当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面临法律问题时,可以采取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身利益。虽然现代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可以聘请律师或咨询相关法律工作者帮助自身维护合法权益,但由于该方面的活动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并且有些法律问题发生之后,事后的维权工作无法将损失彻底弥补回来。所以,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提高大学生的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可避免大学生受到不必要的权益侵害及利益损失[1]。

1.2 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社会的适应能力

现代法治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知法、懂法并在工作生活中积极贯彻落实法律,是国家赋予的最基础的权力责任与义务。当前法制时代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是还处于大学生涯的学生,大学生必须充分了解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明确自身和社会发展及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法律的框架之中,所以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社会的适应能力。过去阶段,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法律思维,不知法、不懂法,使其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2013年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某就是因为不懂法律和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其做出极其恶劣的犯罪行为,该行为不仅降低自己的前途断送,并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给受害人及受害人的家庭带来沉重的伤害。总之,但凡是大学生犯罪,其根源在于他们对法律并没有充分的认知,缺乏法律思维。而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避免其走上违法道路,减少大学生犯罪事件,保护大学生健康、稳定的成长[2]。

1.3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旋律是站在和谐稳定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经济水平,而不管是建设和谐稳定社会还是经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经济方面,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降低大学生就业之后发生的各类经济纠纷,避免大学生的利益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而建立和谐稳定社会方面,同时,大学生是社会主体之一,每位大学生都需要在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中做出一点贡献。大学生要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犯罪,对生活中不良现象和行为要积极抵制,维护好校园秩序。而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在校园生活和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善于用法律来作为自身行为的标准规范,所以,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推进我国和谐稳定社会构建进程[3]。

2 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的方法

2.1 改革校园管理模式

过去阶段,虽然我国高校采用了制度化的校园管理,积极贯彻了依法治校的理念。但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处理好学校、制度以及大学生三方之间的管理。大学生认为学生制定的规则制度适用于限制自身行为的,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抵触心理。并且,高校并没有把校园制度和国家法律相互结合,使学生并不能准确认识到校园制度和国家法律之间的联系,使校园管理没有起到培养与塑造学生法律思维的作用。而改革校园管理模式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高校领导及相关管理者要不断建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在校园管理中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构建以法律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框架,并在校园生活中发挥带头作用。(2)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一是教学方面,二是学生校园生活方面。不断纠正大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可程度,并在校园生活中积极采用规章制度来维护自身权益。(3)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把依法治校纳入高校文化建设内容中,为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4]。

2.2 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在进入大学生生涯之后,大学生摄取法律知识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教学。而培养与塑造学生的法律思维,首先需要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过去阶段中,很多高校不太重视《基础》课程教学,体现在师资力量及其他资源的配置,使得《基础》课程教学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想要做好《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把《基础》课程分到必修课中,并提高《基础》课程的学时,提高学校对《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避免其他课程占用《基础》课程课时。(2)明确《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改善过去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及就业能力的狭义目标思想,结合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与塑造来优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3)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4)改善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总之,想要做好《基础》课程教学,还需要一个漫长及复杂的实践过程,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不断提高高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5]。

2.3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和法律思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国家法律的建立是站在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不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系统的、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思想道德的教育质量。在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法律来展开相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和思想道德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塑造学生的法律思维。

2.4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法律思维的培养与塑造单单依靠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在开展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可过去抽象、笼统,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中极容易发生的事作为出发点来展开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多看、多想、多做,而非一味的听教师进行讲解。如开展立法讨论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立法原理的掌握,还可开展司法审判的旁听活动等[6]。总之,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的实践运用能力。

3 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思维已然成为现代人人格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法治社会下,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高校应该改革校园管理模式,并重视起《基础》课程教学及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起以法律思维为导向的行为模式,并不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付五平.论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J].学理论,2014,(32):168-169.

[2]王雅静.关于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1,(32):243.

[3]吴家豪.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7-78.

[4]高岩.法律思维意识不应成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短板[J].管理学家,2012,(19):583-584.

[5]卓加鹏,许田.高职大学生法律思维文化探析与建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98-100.

[6]王毓南.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8):110-112.

作者简介

郑筱雨(1995-),女,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猜你喜欢
法律思维塑造培养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