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坚定笔耕不辍
——张志扬教授从教53周年暨荣休纪念与研究专栏编者按
诚如刘小枫教授所言,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以来,张志扬教授属于始终既坚守学术个性又不断推进问题并真正具有原创思想的极少数思想家之一。在汉语学术界,其特殊地位在于,既能有意识地深入跟踪不断变换的“西学重述”所呈现的“古今之争”及其背后的“诸神之争”问题,又能反观中学,以开启与之相应的对话身份和对话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张志扬不断变换的思想课题显示着汉语思想在百年漂泊后尝试着“归根复命”的艰难历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即:哲学向政治哲学——用语言两不性去西方本体形而上性;政治哲学向诸神之学——用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去西方一元一神性;诸神之学向哲学——用元典的无形之道去西方意识形态性。“西学夜行”四十年,张志扬“始终担挑着中国哲学思想百年来的艰难重负。”
1994年,张志扬南下加入刚刚成立的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创立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暨外国哲学学科点。20多年来,张志扬教学科研硕果累累,是校内外、省内外公认的杰出学者,至今笔耕不辍。在张志扬教授荣休之际,我们特推出纪念专辑,以表达对张志扬先生的敬意!
张志扬教授主要研究课题:
(1)重审西方形而上学史的语言之维,得出“语言的两不性”,即语言既不能证实本体也不能证伪本体,使本体论和虚无主义失去理论根据;
(2)惊奇苦难向文字转换时的失重状态,从“创伤记忆”入手,研究记忆质性从过去时同一性转向将来时偶在性的条件,并把这看作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
(3)发掘西方哲学史中的“偶在性”资源,提出非同一非辨证的悖论式“偶在论”,先是为了消极地作为现代性理论建构的检测与防御机制,后才意识到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审视所谓“西学东渐”中的四次主要重述(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进而审理当今面临的“古今之争”及其背后的“诸神之争”难题,为了寻求不同于“非此即彼”的出路;
(4)区分“现代中国哲学”(包括新儒家、现代儒家伦理、马克思主义新儒家等)和“中国现代哲学”,从三个维度上(语言的界面性、超验的中立性、个人的自律性)探讨建立“中国现代哲学”的基础与形式;
(5)提出汉语言哲学,除了现代汉语能说与应说的实践,还着手检讨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习录》为文本的语式分析,即不走“论语集释”注疏章句字义的路子,而是专注语式的基本类型,以此分析道-儒所代表的中国思维方式及其阐释与论证方式。
以上五点大都以文字的形式不同程度地见诸于著作或论文。后三点是目前关注的方向。由此可见,其学术虽有西学背景,但目的始终在于“中国现代哲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