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技巧论“春秋笔法”的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以《儒林外史》杨译本为例

2016-03-07 01:41李亦凡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译本功能

李亦凡

(赣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从叙事技巧论“春秋笔法”的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以《儒林外史》杨译本为例

李亦凡

(赣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春秋笔法”为中国传统叙事手法,《儒林外史》一以贯之,使得全书隐藏不露、轻笔含讽。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为理论参照,从叙事技巧之叙情之度、叙事之法、修辞之体、叙事之则、叙事之用,来分析《儒林外史》杨宪益译本中“春秋笔法”体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劝善”的翻译得失,以此为据,归结出移象寄情、撷词寓意、化曲为直、同构呈味和音意兼译的翻译策略,以达到与原作在意义、情感、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思想意蕴和美学风格。

《儒林外史》;叙事技巧;春秋笔法;翻译策略;功能对等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传叙事的典型技法和特征,是曲笔的典范,以《春秋》暗喻褒贬而称名。若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发轫于比兴手法,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则滥觞于“春秋笔法”。其“笔则笔,削则削”,以及“一字含褒贬”的书写原则和叙述策略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于明清小说的叙事,使小说蕴涵了丰富的“微言大义”。明清小说家将“春秋笔法”体例直接化为小说叙事技巧,运用“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1]这四种微婉隐讳的写作手法以及其彰善瘅恶的社会功用,尚简用晦而意含褒贬,创造出文约而义丰、委婉而多讽的艺术世界。在这一艺术世界里,《儒林外史》无疑正是此类文学创作与“春秋笔法”高度融合的典范。

一、《儒林外史》——文学创作与“春秋笔法”的融合

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其所叙人物,多为“儒林”中人,即以其时文人阶层为描写之重心;而所谓“外史”,虽有别于“正史”之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对史家笔法的摒弃,恰恰相反,出于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作者于史家笔法多所借鉴,纵贯全书以客观展示和含蓄暗示见长的“春秋笔法”体例,作为小说叙事技巧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行和渲染景物气氛以寄寓褒贬、抒情言志,使得《儒林外史》以“秉持公心,指摘时弊”[2]的批判精神,“烛幽索隐,物无遁形”[2]的写实笔法,“戚而能谐,婉而多讽”[2]的美学风格,异军突起,独树一帜,成为我国“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2]。《儒林外史》因“春秋笔法”而“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2],成就其高超的讽刺艺术,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因而《儒林外史》翻译的成败关键在于“春秋笔法”的功能再现,即再现“春秋笔法”的含蓄暗示与客观展示。

二、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美国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尤金·奈达于20世纪80年代在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一书中提出功能对等翻译原则,用功能对等来衡量翻译的充分性,即根据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相似性,评判翻译从最低至最高的有效性和充分性。最低的切合实际的功能对等指译文读者理解译文能够想象出原文读者理解和领会原文的方式;最高的合乎理想的功能对等指译文读者理解译文能够按照原文读者理解和领会原文的方式。以读者的阅读反应作为译文优劣的评价标准,功能对等翻译原则主张翻译应让译文读者阅读译文获得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相同、相似或相近的反应。以此作为观照,翻译首先应求形式对等,反应相同;其次,求之不得,舍形保意,反应相似;最后,实难达意,则通过再造,反应相近。换言之,功能对等翻译要求译文尽可能与原文在语形、语义和语用层面上依次等值,准确传达出原作的内容、风格及神韵。这一翻译原则正可作为中国传统叙事手法“春秋笔法”翻译的理论参照。

三、从叙事技巧看《儒林外史》杨译本“春秋笔法”的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儒林外史》的英译迄今为止多为节译、选译、编译,或登于某一英文刊物或录为某一著作章节。如葛传椝所译之第一回,刊载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39年出版的《英文杂志》;徐真平节译之第五十五回,刊载于著名学者翻译家吴经熊、林语堂等主编的英文版《天下月刊》(1940—1941版);王际真选译的周进与范进二人中举故事,收录于1946年美国纽约科沃德—麦卡恩公司出版、高乔治(Kao,George高克毅)主编的《中国智慧与幽默》一书;以及张心沧选译的杜少卿故事,收入其专著《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一书。唯著名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五十五回英译本The Scholars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堪称最接近 《儒林外史》原著的英文全译本,1957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721页),1963年和1973年,北京外文出版社重印了这个译本的第二版和第三版。1972年,美国纽约格罗西特与邓拉普公司重印了这个译本。此译本在内容构思、结构安排、形象塑造、语言运用、风格呈现方面再现了原作的思想情感和内在精神,成为杨氏夫妇的代表作,为西方读者所熟知,影响深远。下文即以该译本为例,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参照,从叙事技巧来分析译本中“春秋笔法”体例的翻译得失,归结“春秋笔法”的翻译策略,实现“春秋笔法”翻译在意义、情感、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本的思想意蕴和美学风格。

(一)“微而显”——叙情之度,移象寄情

“春秋五例”之一“微而显”,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释曰,“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之类是也”。“微而显”是叙事的情感之度,词微而义显,作者情感隐藏在客观叙事之中,通过所叙事件传达作者的爱憎褒贬。

例:楔子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于开篇处敷陈大意,隐括主题,寄寓着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深沉反思和对理想士人人格的追求与向往。篇首《蝶恋花》与篇尾《沁园春》遥相呼应,意脉相连。

《蝶恋花》: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儒林外史》第一回)

《沁园春》: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

……

Saintsand even immortals

Iwandered up and down behind plum RootForge,

Begin asordinary people.

Likea phoenix that restson a plane

…Ora cricket thatchirps in the yard,

Where thewaters carry the blossom In days to come,

Castover them?

Ishallstay bymymedicine stoveand Buddhist

sutras,

And practice religion alone.

——The Scholar(Chaptetr1)

小说起结之处,将相神仙与水流花谢,凤止虫吟与药炉经卷,意象两两对比,隐喻着作者对八股取士世人追逐浮云富贵的绝望与无奈,以及拯救士林理想幻灭的哀痛。此类文学意象,化虚为实,以实显虚,寄寓了中西方民族共同的情感,蕴涵了人类共通的心理。因此翻译这类文学意象,译本采用了移象寄情法,直移意象,将客观之象置于目前,主观之意显于言外,情以物兴,通过暗示、象征,激起西方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从而领悟小说的主旨,品味作者的寄意蕴情和人生感悟。

(二)“志而晦”——叙事之法,撷词寓意

“春秋五例”之二“志而晦”,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释曰,“约言示志,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是也”。“志而晦”是叙事之法,用词简约而含义隐微,通过选字用词寓褒贬之意,所谓一字之褒贬,重于万言。

例: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儒林外史》第三回)

They ate untilsunset,bywhich time Butcher Huwas tipsy.Mother and son thanked him profusely;then,throwing his jacket over his shoulders,the butcher staggered home bloated.(肿胀的;得意忘形的;俚:喝醉的)

——The Scholars(Chaptetr3)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儒林外史》第三回)

Buthe had nomoney for the journey.Hewent to ask his father-in-law tohelp.ButcherHu spat(俚:啐;蔑视)in his face and poured outa torrentofabuse.“Don’tbe a fool!”he roared.“Justpassingoneexamination has turned your head completely—you’re like a toad trying to swallow a swan.”

——The Scholars(Chaptetr3)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儒林外史》第三回)

Fan Jin in front,Butcher Hu and the neighbours behind.The butcher,noticing that the seatofhis son-inlaw’s gown was crumpled,kept bending forward all the wayhome to tug(俚:用力扯;费力)outthecreases forhim.

——The Scholars(Chaptetr1)

此处纯用白描,用字虽简,却穷形尽相,使胡屠户于范进中举前后的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范进秀才刚中,其之贺喜,只是凶神恶煞般的训斥,加之吃到日西时分,吃得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挺)着肚子的去了;范进借钱赴考,其之不肯,又是一口啐(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范进中举发疯醒后回家,其之巴结,已是紧跟其后,忙不迭地一路低头扯(抚平)那滚皱的衣裳后襟。胡此番言行突转,原文借助“腆”“啐”“扯”三形声字,因物赋形,依事发声,声色并现出胡挺胸腆肚、斥责谩骂到低头躬腰奉承取悦之前倨后恭的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嘴脸。文外无臧否,字内有褒贬。因此,译本相应采撷英文俚言俗语对译,借其本义附加引申义,声态并作,一一映射汉语的表层及深层意义,让西方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暗含,感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愉悦。

(三)“婉而成章”——修辞之体,化曲为直

“春秋五例”之三“婉而成章”,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释曰,“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壁假许田之类是也”。“婉而成章”是修辞之体,以委曲之辞达避讳之意,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含蓄吞吐,有言外不尽之言,味外不尽之味,读者细细领其旨趣,褒贬自现。

例:余大先生欢喜,谢了州尊,出去会了那人。那人姓风,名影,是一件人命牵连的事。余大先生替他说过,州尊准了,出来兑了银子,辞别知州,收拾行李回家。

——(《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Yu was more than satisfied.He thanked the magistrate and went to see the defendant,aman named Feng Ying,who was involved in a murder.Yu Youda interceded for him,and the district yamen cleared him. Upon his release he weighed out the silver,and Yu took his leave of themagistrateand packed up to gohome.

——The Scholars(Chaptetr44)

书中塑造了孝悌君子余特、余持,从其命名即可觇知作者用意:所谓“特”,指其特立独行;所谓“持”,指其保持操守。作者对这两个“饱学秀才”完全是以赞誉的笔墨叙写,在他们出场之际,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余家弟兄两个,品行文章是从古没有的”;后来又通过虞华轩“敬请”他为西席一事,表示“将来小儿在表兄门下,第一要学了表兄的品行,这就受益的多了”,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再行肯定其“品行”。所以文中写至余特为了尽孝安葬先人,外出抽丰,藉与无为知州的故人关系,进州衙关说私了人命贿收馈银一事则语焉不详,一语带过,曲予原宥,全其形象。此处之译应化曲为直,译明“兑了银子”为“weighed out the bribe silver”(兑了赃银),点破曲笔讳饰,变晦为明,才能顺应西方读者的阅读心向,迎合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径直激发西方读者对中国古代忠孝难两全的思考。

(四)“尽而不汙”——叙事之则,同构呈味

“春秋五例”之四“尽而不汙”,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释曰,“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尽而不汙”是叙事之则,叙事详尽而不迂曲枝蔓,通过客观叙事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正所谓不虚美,不掩善,寓褒贬,别善恶。正可谓直书其事,不加断语,其是非自见也。[3]

例: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

After receiving promotion,prefectxiangmourns fora friend.

Afterhis father’sdeath,Bao Tingximarriesawife.

——The Scholars(Chaptetr26)

鲍廷玺本为穷秀才倪霜峰之子,因鲍文卿敬重斯文,为了解决其父困难才将其过继为子,待之恩重如山。起初,作者对鲍廷玺的种种表现本无微词,但自从廷玺在父丧期间娶妻以后,即隐隐约约地表示了不满。《儒林外史评》即指出作者态度的这一变化,说:“观后鲍廷玺之为人,已远不及文卿,然尚知本分。奈娶此喇子(指王太太)以至半生颠倒。”“文卿虽有不必等满服之说,然此时去文卿之丧止半年余,廷玺自可以为辞,而无,如忽忘之矣。故纲目大书‘鲍廷玺丧父娶妻’。”[4]这正是“春秋笔法”之直书其事,通过客观写实,以向之升官哭友反衬鲍之丧父娶妻,鲍之违背孝道未能守制暴露无遗。原译 “After his father’s death,bao Tingxi marries a wife”文法语意未能显示原文鲜明的对比,消解了原作强烈的反讽意味,所以宜用同构呈味法,动名词对举,译为“After losing father,Bao Tingxi marries a wife”,译意于形,相形对照,讥刺之意立显。

(五)“惩恶劝善”——叙事之用,音意兼译

“春秋五例”之五“惩恶劝善”,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释曰,“求名而亡,欲盖而章。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惩恶劝善”是叙事之功用和目的,善名必书,恶名不灭,使奸者求名而名亡,恶者欲盖而弥彰,以期达到惩劝之作用。文学人物的命名,承载了文学独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用,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家爱憎褒贬,推进文本创作的重要叙事策略。《儒林外史》人物之命名取字,作者或谐音寓意,如“王德”“王仁”,或以名述意,如“虞育德”“权勿用”,隐晦曲折或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创作意图。

例:他两个阿舅姓王,一个叫王德,是府学廪膳生员;一个叫王仁,是县学廪膳生员。都做着极兴头的馆,铮铮有名。

——(《儒林外史》第五回)

译:One of the brothers-in-law was called Wang De and the otherWang Ren.Theywere scholars,one ofwhom drew a subsidy from the prefectural school and the other from the county school.

——The Scholars(Chaptetr5)

王德、王仁虽身为廪生,却为非作歹,全然违背圣贤之教。作者赋予其名,就痛快淋漓寓有讥刺。王者,亡也。亡德、亡仁也。王德字于据,王仁字于依。据《论语·述而》云:“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朱熹解释说,“据者,执守之意;德则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依者,不违之谓;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在扶正、立嗣两事件中,作者以诛心之笔径直剥露他们口言圣贤行同狗彘的真面目。译本中,“二王”的人名音译成Wang De,Wang Ren,由于英汉语言文字的差异,西方读者很难意会作者谐音直书他们 “无德”、“无仁”的用笔。这种“名从主人”的音译法虽然标准规范,但毫无疑问有损于小说人物个性特征的把握和主题思想的揭示。另外,同样“卜诚”“卜信”的人名音译也丢失了作者的意图。所以,这种寓意丰富的人名宜采用音意兼译法,既译出其姓之音,又释入其名之意,方不失作者之用心,如译 “王德”“Wang Immoral”、“王仁”“Wang Inhumane”、“卜诚”“Bu Dishonest”、“卜信”“Bu Discredit”,即可存音保意,不失人名之象形谐声或廋词隐语之用。

四、结语

“春秋笔法”用于《儒林外史》而化为叙事技巧,使小说蕴涵了丰富的“微言大义”,使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与“词意浅露”、“过甚其辞”的“已同谩骂”[2]的作品相区别,足称讽刺之书。杨译本“春秋笔法”的翻译形神兼备,唯少处略遗缺憾,未能对等于原文的深层内涵,使得译本与原本间犹有断隔。本文以尤金·奈达功能对等为理论参照,从叙事技巧分析“春秋笔法”翻译的得失,据此归结出移象寄情、撷词寓意、化曲为直、同构呈味和音意兼译的翻译策略,通断化隔,以再现原著之叙事与命意,做到译意、译情、译味。

[1]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6-17.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5-160.

[3]吴敬梓,著.卧评第四回引自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M].李汉秋,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8.

[4]张文虎.儒林外史评[M].出版地不详:出版社不详,光绪十一年宝文阁刊本:186.

H315.9

A

1671-2862(2016)04-0051-04

2016-07-05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度项目“功能对等视角下论‘春秋笔法’的翻译策略——《儒林外史》杨宪益译本个案分析”(课题编号:JC1406)的研究成果。

李亦凡,男,江西吉水人,文学硕士,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与翻译教学。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译本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单宝塔诗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