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和教学现状的思考

2016-03-07 01:41魏向阳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母语人文

魏向阳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对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和教学现状的思考

魏向阳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低俗文化的影响以及整体人文环境的下降,使得大学语文教育地位岌岌可危。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部分,而大学语文教育则是对学生语文教育的一个继续,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语言功底以及人文涵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改变当下大学语文教育不足的现状,摆脱当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本文认为必须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以及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学语文应该从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出发,在提高大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人文素质

一、大学语文学科的定位

大学语文早先是针对那些语文水平较低的学生而开设的一门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学语文又被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开设大学语文的三十多年中,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来明确大学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及开设大学语文究竟能够对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学科定位的模糊不清直接影响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方案的规划,最终会影响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切实达到育人的目的。本文认为必须从我国本土文化出发,结合国外母语教育定位情况,综合定位大学语文学科。

(一)本土文化地位的要求

在当今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的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保护本土文化对于自己民族的重要性。而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既是学习本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工具,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意识的外化。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意识。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触汉语并学习汉语,在部分国家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法国有两万多人学习汉语;在美国,三千多所大学里面就有近八百所开设了汉语课程;在韩国,汉语已经成为考核项目,成为了学习的重点对象。而在我国,语文教育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低,学生的语文功底普遍比较低下。在有一年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大赛中,取得第一名的竟然不是中国队伍,而是一个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外国队获得第一。[1]中国现今对待汉语普遍冷漠的态度成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危机问题。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教育者们必须高度重视本土文化的缺失现象,深刻意识到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引导广大学生去感受汉语之美、文化之美,不断增进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进而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国外母语学科定位的启示

美国的母语教育讲究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其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老师必须培养学生通过母语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并且要在不同领域都能有效听、说、读、写。美国的母语教育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各个环境下无障碍地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交流。

俄罗斯大学里的母语教学同样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母语,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以及一定的读写能力。不仅如此,俄罗斯的母语教学还希望通过母语学习让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进而了解世界文化。最终,通过民族语言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为国家的进步打下基础。[2]

加拿大的课标指出,“通过母语的教育,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以后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地位,成为享有尊严和美好生活的公民”。他们强调的母语,是面对生活、面对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工具,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因素。

通过学习各国对自身民族语言教学的要求,可以发现母语教育在每个国家的重要性。他们都强调母语在实际的应用,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等方面,母语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母语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看似无关实际却很紧密的关系。

综合以上对国内外母语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一门面向汉语言专业以外所有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大学语文学科固有性质

(一)基础性

对于学生来说,语言文字是学习所有东西的基础,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都需要语文作为媒介来学习,所以语文最重要的性质就是基础性。大学语文亦是如此。它就像一个工具,帮助我们查阅典籍,阅读名著。如果不能较好地掌握它,在学习其他学科以及掌握生活技能的过程中便会困难重重。通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能够在自身所在专业有所成就的名人,除了专业知识丰富牢靠,还具备优于常人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像我们熟知的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都是如此。也正是因为他们在语文方面的成就,才能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更快地获得成果并贡献给社会。通过以上事例可以发现,无论身处哪个知识领域,要想在该领域有所成就,就要先在自身民族的语言方面有一定高度的学识。因此,我国的大学语文学科应该注重它的基础性,不断地教育学生如何使用和用好汉语,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借助汉语不断进步。

(二)应用性

语文的第二个重要性质就是应用性(工具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语言一直承担信息传递的责任,正是因为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得以延续。也正是因为它,社会文明才能不断进步到现在的高度。语言的工具性是与生俱来的,从语言诞生的时候就具有了。不管语言如何的发展变化,它的工具属性一直都在,始终作为人们交流、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汉语。然而当下大学生普遍不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无法通过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语文的应用不仅表现在口头交流,还包括书面表达。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运用到书面表达,比如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求职简历等。活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是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应该达到的高度。发达国家都将写作作为一门基础课,他们对学生书面表达方面的能力非常的重视。虽然现在网络日益发达,很多东西都可以借助网络获取,但是语言的应用却是需要自身具备的能力。所以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有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具备与自身学历相符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人文性

大学语文还有一个特性是人文性,不能因为语文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而把语文的人文性给忽略了。文学作品因其形象性、艺术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高品位的思想、文化乃至文学家的人格等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是其他公共课无法替代的。能够入选大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些凝聚了作者思想精华,或者能够体现社会万象的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佳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里面蕴含的人文素养的滋润,使学生在精神层面受到积极向上的教育,促使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逐渐成一个有道德观念、有责任感、有益于社会的人。

因此说,大学的语文教育,应该以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为首要目的,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升。因此说,大学的语文教育应该是集基础、应用、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我们不能只注重一方面的教育,而轻视别的方面的教育。[3]

三、大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

大学语文教育需要制定一个怎么样的教学目标呢?首先,教育是直接作用于学生。学生要通过学习达到一个能独立生存和良好发展的水平。其次,教育能够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动力。教育必须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培养出更多能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使大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学常识

一位领导人曾说过:“一个人不管学什么专业,总得懂一些文学知识,有一点艺术素养,这对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很有好处。”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知识,也许在专业方面用处微乎其微,但是掌握它,能够加深对母语的了解,同时更好地了解祖国文化,增强爱国情怀。[4]

(二)增强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够丰富一个人的阅历,扩充知识,获取重要信息等。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月”活动,创办“读书协会”等社团,鼓励大学生多阅读好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大学语文课程有限的时间里,任课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时间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并养成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最终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切实得以提升。

(三)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有素

语言表达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等都需要语言表达。如果不能通过语言正确地表达需要交流的信息,将难以在社会上生存。从大的方面看,民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都需要准确的语言表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不同场景来进行提问,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训练,最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四)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写作。“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甚至将写作能力与治国安邦挂钩,足以说明写作自古就受到相当的重视,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当今社会,写作依然是一个项很重要的生存技能。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该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引导学生自觉将听、说、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通过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效果。

(五)指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审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形象去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学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身就是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审美。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带领学生领略语言之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善美,使学生逐步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5]

(六)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积淀和道德修养

好的作品不仅能够使人精神愉悦,还能慢慢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阅读和学习好的作品,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修养,进而促使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6]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给学生提供优秀的人文思想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

[1]闰红.崔伊飞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03):283-287.

[2]陈丽丽.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与教学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11,(07):116-118.

[3]曾加荣.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0,(03):21-23.

[4]陶宏.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3,(12):98.

[5]王步高.大学母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0.

[6]徐中玉.为大学语文注入人文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4-11-04(4).

G642.0

A

1671-2862(2016)04-0107-03

2016-07-12

魏向阳,男,河南漯河人,文学硕士,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文化建设和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母语人文
母语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母语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纾解对策研究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