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1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4S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赵蕾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11)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为例,探索了如何在网络时代更好地促进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入耳、入脑、入心。运用“4S”教学法,秉持互动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S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等学校本科生、专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从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到现在,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理论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围绕我校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教学目的,结合 “概论”课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为原则,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为特征,以培养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探索实施了“4S”的课程理论教学、“网络学习+社会实践”的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导向”的课程考核等环节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学生信仰体系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思政课历来被认为是最难讲的课,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就是“背多分”。为了使之变“活”,变得更加生动,我校概论课教研组尝试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传统范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索走出教室。
在设计“概论”课教学体系时,我们采用了“4S”教学模式,即“事—思—识—实”,取其首字母“S”,称为“4S”。从大学生看得见摸得到的事实、事件出发,引发大学生对“为什么”的思考,然后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理论本质,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最后在课内和课外策划和组织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一步感知事、深化思、提高识,从而帮助他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事”指事件、事实
当代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处于大变动、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尤为突出和活跃。伴随改革开放和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听到、接触到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现象和社会问题。对此,学生一方面在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时,表现出对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关心国内外大事,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但另一方面在面对我国转型时期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问题突出、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住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时,又表现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一党领导、一元化的指导思想等一些深层次的政治问题产生疑惑和不解。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学主题和基本理论观点,将这些鲜活、生动的事例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到课堂理论教学中来。“概论”课涵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它们的实践基础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它们不是枯燥的“本本”,而是实践中淬炼出来又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真理,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许多新理论,就是直接指导中国目前波澜壮阔创新实践的理论。在教学活动中,从急剧变化的、活生生的“事”(事件、事实)切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动学生心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现实感。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时,把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思潮、不同的理论观点以及中央在确定这些理论时的决策思路加以介绍,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展现历史的场面和史实,就会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产生过程中的高超智慧和胆略。这样理论就不再远离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不再是令人敬畏的深奥语录,而是活生生的指导思想,就会使学生由衷地喜爱,自觉地学习和运用。[2]
(二)“思”指思考
“概论”课教学由事件、事实切入,但决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必须引导到“为什么”的思考,这既是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大学生理论学习的需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适当地分析点评,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性思维的指导,培养学生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设计这一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欲望,使得接下来的学习环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在设计这一模块时,精心挑选“事”。这个“事”应该是一座既能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进行理论挖掘的富矿。这一模块的特色在于启发性、引导性,架起事实与理论之间的桥梁。所选择的教学案例,以“以案论理”为主要特色,穿插一些框图式补充资料,注重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问题域的拓宽、发散性思维的诱导、问题情境的建构等教学设计,尽力避免从理论到理论,努力使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3]
(三)“识”指知识、认识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提高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能力。“概论”课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主题、理论和现实意义,故这里的“识”主要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识”这一模块的功能在于将“事”“实”上升到理论高度,即由特殊到一般。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理论。前面两个要素实际是在为知识的理解做铺垫。所以每章讲完我都要考核大家的掌握程度,做法就是把这章涉及的考研真题展示给同学们,通过做真题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实”指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也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过程。[4]知行统一是思政课教育的根本方针,这里的“行”是指大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实践会使事实鲜活起来,使思考深刻起来,使理论丰满起来。因此,实践模块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已经开展的实践形式主要有:(1)红色经典阅读,体会伟人魅力和理论魅力。在第四章的学习开始时,预先让学生们阅读经典《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毛泽东经典文章,加深对教材理论的理解。(2)教学进行到第十周时,通过观看视频《信仰》,布置实践调查《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调查》,学生3-5人为一组,设计问卷进行随机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总,提交书面报告并在实践课堂上进行展示。同学们的PPT与视频生动幽默,调查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3)社会实践。利用寒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任选一个主题入手,根据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指导学生到农村、企业、社区等地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实践任务。
总之,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要使学生入脑、入心,在学习中接受,在接受中感知,在感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践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的科学理论是真理,如何让大学生真心认同这些真理是关键所在。除了教师的讲授要和风细雨、入情入理外,还要讲究师生互动形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S”教学模式通过导入鲜活生动事例,引起学生思考,展示系统知识,让学生感知理论的博大精深,通过实践获得求解社会问题的途径、方法。
(一)内容设计体现教学规律
按照教学需要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重点、理论难点,结合社会热点,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优化组合,遵循从“实践—理论—实践”的流程设计教案;陈述“事”,设计“思”,展示“识”,落实“实”。“事”既要时效性又需要典型性,既要吸引眼球又需要服务教学内容,契合教学目标和教学主旨;“思”需架起特殊的 “事”与一般“识”的桥梁;“识”是展示理论精髓的魅力;“实”是练习求解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强化师生互动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课内课外作业实践,搭建起师生沟通、了解的载体,作业的点评、观点的辩论增进师生的了解,建立在相互了解、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互动,可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化的需求,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事—思—识—实”四个环节,如“思”和“识”就可以颠倒顺序,既可以在思考的基础上引出理论,也可以在系统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效果突出能力培养
“4S”教学模式中的“思”“识”环节启发学生求解社会的意识,拓展求解问题的视野,呈现求解社会问题的方法。“实”的环节是学生的课内、课后作业,主题选择围绕社会问题,要求回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看四个问题,让学生练习如何选择主题、多视角分析问题、多方案解决问题和不同立场的评价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求解问题的方法,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平台,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学校提供了校园课程网络学习空间,加强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与巩固。网络空间有课程资源、答疑室、讨论室、作业空间、测试空间、经典阅读等栏目内容,学生可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完成作业、下载资料、网上提问和进行单元测试等,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
(二)实现实践教学最优化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把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和正确的教学原则结合起来,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案,灵活而坚决地予以实施,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5]让学生们(个人或小组)查阅资料、阅读原著、做社会调查、讨论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排练演讲、实景模拟、绘制图表、撰写相关的文字材料等,不仅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同精神,还有利于解决教材内容多、讲授课时少的矛盾。
(三)采取了过程管理导向的考核方式
实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卷面考核与课程实践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特别加大了对学生平时学习基本态度和课程实践的考核力度,对课堂积极发言同学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在课程学习考核方面,突破了“一纸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法,加大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规避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投机行为。改变了“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考核方式,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上,随时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和学以致用的效果,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思、所想、所得,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融合,把学习压力和对课程的重视度前移至平时的学习过程上来。
通过一年多的“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 t20150811_199379.htm l,2015-07-30.
[2]卢黎歌,薛华,等.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成长规律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09-110.
[3]魏晓文,方玉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教师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 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 l.
[5]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96-697.
G424.1
A
1671-2862(2016)04-0096-03
2016-10-09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74)的阶段性成果。
赵蕾,女,河南夏邑人,硕士研究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