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2016-03-06 21:44庞京城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研究通识教育批判性思维

仇 瑛,庞京城

(1.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社科部, 海南 海口 571100;2.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仇瑛1,庞京城2

(1.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社科部, 海南 海口 571100;2.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摘要:从高校通识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关系入手,探讨将批判性思维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提出通过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途径,创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升高校通识教育中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通识教育;批判性思维;课程研究

一、何谓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性思维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诸多思维方式中一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界定,学界至今仍有分歧。批判性思维实质是人们通过对认识事物对象的质疑、分析和论证,从而形成关于事物对象是非对错的独立见解。批判性思维研究者普遍认为:批判性思维具有精神和技能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正是教育学和逻辑学两个学科分别关注的问题。教育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者应具有深思熟虑、理智和反思精神,逻辑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者应具备面对某种论据和观点时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技能。这两个维度通俗讲就是批判性思维者不仅对新事物有批判意识,还知道如何去批判。

(二)批判性思维产生和发展

批判性思维产生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逻辑学领域掀起的“非形式逻辑”(有时也被称为“论证逻辑”)运动。开展“非形式逻辑”运动原因是:形式逻辑虽然被成功运用到众多学科领域,但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形式逻辑局限性逐渐突显:形式逻辑只研究纯粹的语形、语义,是一种理想化静态逻辑。而日常语言不可能脱离对话者的意图、语境等动态内容独立存在,所以当形式逻辑运用到动态的日常语言,便不能满足日常论证需要。正是如此,逻辑学家们希望通过研究非形式逻辑来解决日常论证问题。而非形式逻辑关注的正是批判性思维技巧,因此,“非形式逻辑”运动带动了“批判性思维”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并研究批判性思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在中国,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多年来一直被严重忽视。

二、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通识课的必要性

(一)何谓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由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提出,并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根据帕卡德教授的理解,大学教育可由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部分构成。专业教育侧重对学生学术专业知识培养,而通识教育侧重把学生培养为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如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公认、规范表述,但是通识教育研究者有一个普遍共识:通识教育目的是通过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包括人文、艺术、思维、体能、沟通、法律等方面)。

(二)高校通识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关系

1945 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明,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备以下几点能力:1.有效思考能力;2.清晰沟通思想能力;3.能做适当而明确判断能力;4.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的“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核心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高等教育中心,培养全面人格,其宗旨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健全人格。通识教育根本任务不是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应致力于全人类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教育应具备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思维素养和思维技能)恰好是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宗旨。目前,欧美国家普遍将批判性思维作为通识教育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维习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课程在西方高校已经成为通识教育中比较成熟的课程。如耶鲁大学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其通识教育体系中已占据核心地位。而由于我国对批判性思维及其教育理论和应用研究极度匮乏,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等传统公共必修课上。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已开设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课程并不多见。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通识课程和逻辑专业课区别

目前,在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者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少数高校已意识到应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但这些高校多是通过开设《普通逻辑》《形式逻辑》或《法律逻辑》等专业性较强的逻辑课程内容来取代批判性思维课程增强大学生思维能力。比如笔者所在院校也是通过开设逻辑课程来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示,学生对抽象的逻辑知识感到非常头痛,他们普遍认为所学的有效推理规则与日常生活论证相距甚远,通俗讲就是知识不实用,没有实践价值。在查阅相关资料时,笔者发现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大学也曾出现过。正如美国一位逻辑学家费舍在书中写道:“像其他许多人一样,笔者也希望通过讲授逻辑能够帮助笔者的学生更好地进行论证,但也像其他很多人一样,笔者的这种希望常归于破灭,因为能够很好地掌握逻辑技巧的学生们,似乎发现这些技巧在实际论辩中几乎没有太多的帮助。”*罗楠:《批判性思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通过与所教学生充分沟通,笔者认为逻辑课程教学内容不实用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调整教学内容,开设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相关课程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学生反映看,这些专业性较强的逻辑课程授课效果与高校通识课程目标并不契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偏重逻辑研究功能,忽视逻辑社会功能;二是,偏重逻辑知识系统性,忽略思维能力培养;三是,脱离自然语言,使得逻辑不能解决实际思维中论证问题。*武宏志:《掀起大学逻辑学教学改革的第二次浪潮》,《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而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多学科相融合的思维科学领域新兴学科,虽与逻辑学研究领域有所交叉,却与逻辑学特别是形式逻辑有本质区别。它尽量贴近日常思维直觉需要,侧重研究逻辑规则在自然语言中的论证技巧。它没有形式逻辑的抽象、晦涩和不实用,更符合通识教育特点。因此,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课程的有效途径

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课程必须从源头上审视通识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关系,在所有通识课程中嵌入批判性思维内容:一方面注入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用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巧开展教学。

(一)根据师资情况,科学合理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

鉴于全国各高校批判性思维研究师资力量悬殊,全国各高校可科学合理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不求一步到位,量力而行。一方面,批判性思维研究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可专门开设名为《批判性思维》的通识课程,该课程在课堂案例分析和思考基础上,通过大量批判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思维技能。该课程关键在于有效的思维训练。另一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师资力量薄弱的高校,可尝试让所有授课教师在其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精神,让学生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思维品质。

(二)审视逻辑课程,重构教学内容

西方大学通过开设逻辑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层次学校,选取各有侧重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是:随着学校层次的降低(从综合性大学——地方性文理学院——社区学院),形式逻辑的教学比例逐渐降低,从全国综合性大学的100%,降低到地方性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的33%和14%。而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课程开设比例则有所上升,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他们的通识课程以批判性思维课程为核心,重点在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论证问题。鉴于此,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可针对不同类型高校(本科、大专、高职),尝试重新构建教学内容,逐级降低形式逻辑或演绎逻辑比例,适当增加论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内容。

具体安排如下:1.简单介绍思维形式及其规律;2.介绍以论证逻辑为工具的批判性思维,选取并分析经典案例,或选择以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的考试真题来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这样构建的逻辑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思维形式和规律,还可教会学生如何从批判性思维角度处理和解决实际论证问题。

(三)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新型教学方式

1.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

批判性思维教育首先要求授课教师应该是批判性思维者,具有批判精神和技能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因此,各课程授课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不应墨守成规,要正确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教师不仅传授专业或通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解放思想,具有极大包容心,允许学生对自己观点提出质疑。打破“填鸭式”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实践“师生角色交换”“小组讨论”“按需教学”“学生自助教学”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2.创造新型课堂教学文化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思维现状主要表现为盲目崇拜老师,被动接受记忆型知识点,不善于提问,对问题缺乏质疑。造成我国大学生思维能力堪忧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传统教学文化制约。传统教学文化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思维培养,这种文化环境培养的学生有知识没思想,盲目崇尚学术权威,只相信标准答案,缺乏逻辑观念和批判性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应创造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文化,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机会和环境:注重传授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少一点权威,多一点民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以审慎态度对待看似权威的观点,并通过评估寻求合理结论。这种教学文化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和技能,更能使他们在继续教育和今后工作生涯中践行批判性思维,让批判性思维终生受用。

3.提倡苏格拉底提问法的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批判性思维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并给出理由的论证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应当掌握提问技巧,遇到问题向学生适时提问,让学生在提问中寻求答案。这里介绍一种著名的苏格拉底提问法。这种提问方式的形式是学生和教师展开课堂讨论交流,教师不是直接将结论教给学生,而是指出问题所在,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正确结论。这种提问方式使大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准确判断客观事实,做出客观评价,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创设能力型考试评价模式

传统高校通识课程通常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然而理论知识考试虽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这种考核学生记忆力的考试方式无法测量学生真实的思维能力及发展状况。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通识课程考试,应以能力为本位,创设能力型考试评价模式。不同于以往理论知识考试模式,能力型考试评价模式主要考核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考试内容可借鉴美国的SAT(大学本科入学考试)、LSAT(法律硕士入学考试)、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MBA(工商管理硕士)等考试试题。虽然仍是传统卷面考试形式,但考查内容并非是理论知识,而是以集中测试考生语言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技能为主,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目标高度吻合。

总结

批判性思维涉及多方面知识,从本质上说,它是应用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通识课程并不等同于批判性思维课程,也不是批判性思维全部,它只能起到导航作用,千万不能指望通过某一门课程就能实现增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宏大目标。因此,我们应将批判性思维意识和技能渗透到各个学科、各门课程中,这个过程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全体通识课教师共同努力,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

参考文献:

[1] 武宏志,刘春杰.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 朱京.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与发展[J].哲学动态,2003(10).

[3] (美)摩尔著.批评性思维[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 (美)理查德·保罗,(美)琳达·埃尔德著.批判性思维工具[M]侯玉波,姜佟琳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 熊明辉.试论批判性思维与逻辑的关系[J].现代哲学,2006(2).

[6] 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高艾华,邸凯辉.试论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责任编辑:赵峰)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General College Education Based on Oriented-Critical Thinking

QIU Ying1,PANG Jing-cheng2

(1. Department of Literae Humaniores and Social Science,Hainan Vocatioal College of Politic Science and Law,Haikou 571100,China; 2.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put forward significance of the critical thinking as a part of general education core curriculum, and further propose the way such as the opened course of critical thinking,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ways, innovation through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o enhance the general quality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good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general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course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简介:1.仇瑛,女,汉族,江苏大丰人。哲学硕士。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学教学、思维科学、思政教育;2.庞京城,男,汉族,北京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文明与政治现代化研究。

基金项目:2016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批判性思维研究”(编号:Hnjg2016-82)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6)02-0101-04

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2.020

猜你喜欢
课程研究通识教育批判性思维
中职学校光电专业现代班组长培养的课程研究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基于任务驱动的保险实训课程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应用型信管专业课程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