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英 ,林标声,洪燕萍
(龙岩学院 生命科学院 福建省家畜传染病防治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龙岩 364012)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特征与功能探析
——基于产教融合的背景
黎 英 ,林标声,洪燕萍
(龙岩学院 生命科学院 福建省家畜传染病防治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龙岩 364012)
推进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是地方高校主动适应产教融合的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有着多种模式,高校应当根据转型发展与项目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模式进行建设。同时,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有着与传统的校内实验室不同的特点,要求高校在实验建设与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以使实验室能满足学校提高办学实力与服务社会能力、企业提高竞争力、帮助地方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功能。
产教融合;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实验室建设资金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155
校企联合实验室是指高等学校与企业或行业协会或开发区按照资源共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整合校企双方或多方资源,共同创办的实验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1]。根据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精神,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将按照“需求导向、服务区域”的原则转变为应用型高校,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体制改革[2],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需求。
地方高等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是引入企业等外部资源,共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联合实验室。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一流的实验室就没有一流的学校,而没有以地方经济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实验室,就不可能有对地方经济社会产生直接支撑的技术创新和创新创业人才[3-5]。虽然校企共建实验室在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已得到较好的实践,但它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这些高校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明确要建立什么样的实验室,有哪些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这些实验室与传统的单一主体的实验室有何区别?只有厘清这些区别,才能确立起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新型的实验室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即实现怎样的功能才能达成建设目的?为此,有必要通过对国内外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的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共建实验室的建设模式、特点与功能,助力地方高校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健康持续发展。
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做为一种产教融合与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载体,发达国家的许多高校在100多年前就意识到产学研合作对推动学校发展、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并对校企共建实验室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大量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等。美国工科高校、文科学校、社区学院、综合性大学等都开展了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赢,如麻省理工学院与诺基亚合作共建实验室,共同推进移动计算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内高校近年来也积极推进共建实验室发展,如:清华大学与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中国锦屏极深地下暗物质实验室,对我国暗物质探测前沿领域研究水平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北京大学数据库实验室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共建了移动通信数据仓库联合实验室,双方共同承担了一系列关于海量移动通信数据研究课题,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并实际应用于国家级和省级移动通信决策支持;河北大学与 H3C公司共建的河北大学 H3C共享网络实验室,有效助推了学校网络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综合国内外的实践,可以将校企共建联合实室的模式根据3个不同标准进行分类[6-8]。
(一)根据共建的主要任务分类
1.科研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是依据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建设实验室,主要面向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与新产品开发。这一类型的实验室主要由行业、大型企业、开发区与高校共同建设,瞄准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具有技术前瞻性,学校与合作方在设备与知识产权上实现共享。
2.技术服务为主型。这一类型的实验室是以解决企业在生产中技术问题为导向,由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技术任务,学校以知识成果、技术人员投入,由企业或双方共同出资进行建设。
3.教学为主型。这一类型的实验室是以培养企业现有和未来的员工为目标,利用高等学校较强的理论知识、规范而完整的实验体系与企业的生产经验、工艺流程、资金、设备相结合,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或员工进行实验教学,通过再现企业的生产工艺或对新工艺、新技术的模拟操作,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和企业员工的素质与操作技能。
4.混合型。这一类型实验室可视为科研、技术服务、教学3种类型的混合体。
(二)根据共建的主体性分类
1.学校为主型。这种实验室由学校根据学科和科学研究计划建立,科研人员主要来自于学校,资金和设备可由学校、企业或相应主体按协议投入(如龙岩学院龙工实验室是由龙岩学院与龙工集团共建,龙工集团投入资金和设备,龙岩学院负责管理和运营),企业依据其投入份额共享科研成果或要求实验室完成一定技术开发与培训任务。
2.企业为主型。这种实验室研究目标是解决区域和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展中的问题,实验室既可建在学校内、也可建在企业中,主要是根据地方、企业的需求进行建设,学校主要是以科研人员进行投入,资金、设备大部或全部由地方、企业提供(如龙岩学院清华紫荆研究院是由龙岩市政府、清华大学紫荆控股有限公司、龙岩学院三方共建,龙岩市政府以资金投入并安排科研任务,清华紫荆与龙岩学院投入人员,共享科研收益)。
(三)根据共建时限分类
1.短期共建型。共建实验室是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立,而因任务的完成而撤销。这种任务具有相对明确的时效性,由企业投入一定资源建设实验室,要求实验室完成一定的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或培训,当约定的任务或期限结束后,企业投入的非人力资源归学校所有,共建实验室由此转化为学校实验室。学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多为此类型。
2.中长期共建型。这种实验室存续的时间较长,一般在5年以上,校企之间依据一定的合作协议,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享收益。
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实现项目培育、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9-13]。与传统实验室相比,校企联合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一)产权结构相对复杂
传统的实验室是由学校或企业单独建设,产权主体单一。而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产权关系比较复杂,资产和知识产权均为多个主体共同所有,因而在实验设施使用、项目选择、成果使用等方面均需通过协商一致的原则加以确定。
(二)目标定位注重应用研究
传统的高校实验室是以科学探究、知识验证、过程演示等为主要目标,目的在探索未知或培养通用人才。联合实验室虽然也承担传统实验室的部分功能,但其主要目标是为企业进行技术或产品开发、解决技术难题等,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以及培养为特定企业、产业和区域服务的人才。
(三)人员流动性强
传统实验室的人员相对固定,主要是学校专业教师、学生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而联合实验室人员则是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固定人员包括传统实验人员,而流动人员则包括由企业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短期派驻的技术人员,也包括其他科研机构和企业派驻的协作研究者和开发者。
(四)运行机制灵活
传统实验室运行是根据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日常活动主要完成学校和上级下达的各项教学和科研任务,实验人员薪酬固定;对外承接科研任务需经过层层审批,实验室的自主权小。而联合实验室的运行制度由学校和合作方共同确定,实验室的自主权相对较高,它以效益为导向,在对外合作和实验人员的薪酬确定等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五)多学科联合
传统实验室一般设立在院系下面,以学科服务为导向,由院系管理,主要完成单一学科实验。而联合实验室以服务产业链或产业群导向,涉及多个学科方向,因此这种实验室是一种多学科深度合作、协同攻关的实验室。
(六)合作方式多样
联合实验室的共建主体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行业协会、还可以是经济开发区等;共建的方式可以是资产合作,可以是人员合作,还可以两合(资产与人员)方式,也可以BOT、BOOT、BOO、BLT、TOT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共建的内容既可以是科技开发合作,也可以技术服务合作,还可以是人才培养合作等;联合实验室的共建方法,既可以是单独共建实验室,也可作为二级主体挂靠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
高等学校引进企业的科研、生产资源,统筹校内各类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源,共建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联合实验室,使之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基地和新产品、新产业的乳化基地[14-17],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校企合作双方的效益提高、实力提升。
(一)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影响力
实验室作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性指标,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各高等学校之间在生源、经费、项目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设备先进、运作良好的实验室数量无疑能大幅度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1.引入外部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当前,即便是高等教育经费大幅增加,但对于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支持的地方高校,其经费总是非常有限,学校在实验室投入方面不足。实验室的设施主要是为满足日常教学需求,设备老化。少量新设备多是部分教师承担经费较高的委托项目购入,这些设备专用性强且不成套,因而利用率低。由此,学校欲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就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并进行系统设计。引入企业资金、设备或利用企业生产线就成为一个又快又省的选择。这一方面解决了实验室初期建设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实验室通过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又可吸引更多资金投入,从而使实验室能进入一个“投入-产出-资金追加-设备更新”的良性循环。
2.引入外部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有利于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推进成果应用。联合实验室直接面对企业、行业和地方需求设定研究项目,开展针对性技术服务、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研究,把企业的问题、地方发展的难题做为自已的研究课题,有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把实验室这个研究人员的舞台变成推进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大大提高了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效能。
3.引入外部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和增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联合实验室同时承担着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重任。企业将其最新的生产设施、工艺流程引入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企业技术革新项目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行业企业的一线需求成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来源,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即对企业、地方经济的技术特点和人才需求规格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根据自身的实际做好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和参与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在毕业时能无障碍地进入企业就业;对于希望进行创业的学生也可减去大量调查了解的时间,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4.引入外部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有利于学校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学校转型发展。联合实验室建设目标、运作的特殊性使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地方经济和企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通过联合实验室的开设,使高校与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对命运共同体,学校能更深入地理解企业、行业和地方经济的需求,能更直接获得和利用市场反馈信息,围绕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等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设置与价值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实验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协同育人机制,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可见,联合实验室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校办学的针对性以及课程、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实效性,切实推进转型发展。
5.引入外部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有利于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联合实验室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技术能力为使命。这种使命使得实验室成为企业、行业、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或助推器,能够吸引地方政府、企业、行业把学校视为直接的价值创造者,从而在资源投入等方面给予学校更多帮助,全面支持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提高效益、获取利润是企业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标,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能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服务。
1.有助于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当前,我国企业的R&D投入严重不足,究其原因,既有研发风险大的原因,也有研发投入大、在研不能持续进行时维持成本高且无效益的原因。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使企业能以部分投入获得数倍于其投入的研发资源支持,这种杠杆效应降低了企业的初期投入成本;而且实验室在完成企业的研发任务之余能凭借其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开展社会服务或完成教学任务,获取部分或全部运行经费,减少了设备与人员的维持成本。
2.有助于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而创新最主要要素是人才以及人才的集中使用,而高校则是知识与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建设联合实验室使企业获得了利用这一创新要素的机会和机制保障。
3.有助于获得合意的人才。联合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培养预备员工的基地,企业通过实验室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一方面使学生熟悉企业的技术特点和生产流程,提高学生在特定企业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企业的向心力,这不仅因为学生对企业有了感情,而且因为学生学习内容多是特定企业的技术,进入合作企业可免去再学习成本。为此,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可使企业获得忠诚而稳定的熟练员工,节约大量培训费用。
(三)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和帮助实现发展转型
地方高校建设与运行经费主要来自于地方财政投入,地方政府希望高校能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更直接的服务,但高校培养的人才流向却是全国各地,因此地方对高校的投入常有“耕了别人田、荒了自已的地”的感叹。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业促使高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库、人才库、创新基地的愿望极为迫切。建设联合实验室是将高校引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种实体性机制,它比一般的应用型专业群、应用研究项目引导等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具实效性和直接性。通过联合实验室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针对性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从而使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获得必要的人才与技术支撑,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整体竞争力。
地方高校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有效形式,在产权结构、运行机制与目标定位等方面均具有独特性,其建设机制也比较灵活多样,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建设与管理体制上加强创新,强调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方向;其模式也多种多样,各高校应当采取因地制宜的思路,以能更好地研发适宜技术和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为重点,促进学校、企业和地方多方共赢;新型实验室能更好体现工程实验、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理念,体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以实现联合创新的理念,更好地满足企业、行业、区域和高校发展的需求,必将成为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实践的重要内容。
[ 1 ]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3/17/c_1118366322.htm,2016-03-18.
[ 2 ]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2016-03-18.
[ 3 ] 李如兰.浅谈当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4):51-53.
[ 4 ] 王秦,李慧凤,赵玮.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6(2):101-105.
[ 5 ] 张利格,汤鹏.校企共建实验室管理机制研究与改进思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248-250.
[ 6 ] 梁小红.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激活现代学徒制活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5(23):55-57.
[ 7 ] 刘爱华.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99-101.
[ 8 ] 周永生,陈群,何明阳,等.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共建实践及功能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208-215.
[ 9 ] 孙爱武.基于发展区域经济下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70-74.
[10] 邵华,杨国良. 高职校企合作协同耦合机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20):28-29.
[11] 何红嫒,郑小莉,何涛.高校科研项目与企业研发有效结合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6):60-63.
[12] 邹春霞.新时期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2):29-31.
[13] 郭伟峰.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2):137-139.
[14] 郭娟.校企合作利益机制构建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89-91.
[15] 刘剑.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创新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3(5):41-44.
[16] 白洁.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29(3):181- 183.
[17] 李天松,周海燕,黄建华.校企共建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176-179.
(编辑:刘伟霄)
2016-10-07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教高司函[2013]56 号);福建省教学质量工程改革项目:“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编号:闽教高[2011]69号);龙岩学院第三批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4JY44) 。
黎 英(1974-),女,硕士,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食品科学教辅与科研工作。
G482
A
1008-6927(2016)06-0017-05